永不褪色的光耀——高爾基《母親》讀後感

走出視線,走不出瞳孔;離別母親,走不出關愛。兒女是放飛的風箏,線兒仍然在母親手中。的確,“

愛有許多種,但親情卻盡在不言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經歷,但有著同樣的母愛。

高爾基的代表作《母親》,他描敘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覺醒過程。《母親》的主人公之一巴威爾正是由於母親的撫愛和支持,才從一個整天酗酒、抽菸生活沒有目標的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爾基《母親》讀後感


作者從殘酷的現實著筆,用細膩的筆,通過簡單的語言,描寫巴威爾母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人民群眾的愚昧無知。

生活的落魄和現實的無奈,使那些普通的工人整天在工廠裡勞作,受盡了沙皇統治和大資本家的壓迫,“工人們好像無用的廢礦渣一樣被工廠拋出來”,整天做一些吃虧不討好的事情。

巴威爾從小就生活在這樣黑暗的社會里的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裡。“他們代代都是這樣生活,年輕的時候酗酒和打架,並受父母的毆打。他們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習慣所束縛,沒有人想改變眼前這種生活。”當巴威爾十四歲的時候,面對父親的暴力行為他予以了堅決的反抗。他反抗父親實則是在反抗一種壓迫,反抗那種黑暗的統治,也預示著他革命思想的萌芽,同時也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長的源泉。

巴威爾的母親是一位知書達理有頭有腦的女人,說實話在那樣的一個社會,他真的就似一顆耀眼的明星。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爾基《母親》讀後感


面對兒子,沒有責罵。兒子巴威爾在父親去世後過上了漫無目的的生活。天天酗酒,抽菸,母親看到兒子這樣,“母親撫摸著他那被汗水溼透的蓬亂的頭髮,輕輕的說:‘這種事不是你應該做的……’”

簡單的話語,讓人感到心疼。正是源於這種愛,喚起了兒子年輕跳動的心。漸漸地兒子覺醒了,踏上了反抗黑暗統治的路途,他悄悄地打開了思想的天窗,尋找到了希望,在黑暗中尋找了一條通向光明的路——社會主義道路。

他理智的接近真理,並走進真理。

面對兒子的變化,母親難免擔心。兒子也理解母親的一片心,便詳細的給母親講了他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憤恨。母親開始並不是很理解,但是兒子用幾個問題啟迪了母親。並且引導母親一步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也讓母親意識到了現實的殘酷和黑暗。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爾基《母親》讀後感


真理總是無法被泯滅,在黑暗的地方真理也能發出他的光芒。孩子永遠都是母親無盡的牽掛,母親猶如天空一般,任兒女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

天涼時為你披上一件外衣的是母親,天熱時遞上一杯清茶的是母親,在黑暗吃人的年代,支持兒子並不惜最後獻出生命來維護正義的依然是母親。

好人活著艱難,死起來容易。”就連在家庭裡,都要遭受丈夫的虐待,拳打腳踢那是常事。對壓迫逆來順受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從來沒有想過反抗,但是對於兒子,他不希望兒子也像她一樣,過著卑微的生活,所以給了兒子啟發。

她一直生活在黑暗裡,心卻一直向著光明。對兒子所追求的真理她不但沒有阻撓反而投身到兒子的隊伍中了。這樣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母親,最後漸漸得成長為一位革命家。

也許她的血肉會老去,身體會被打倒,但是精神終可傳承,為革命為家庭奉獻的精神是永遠都不會褪色的光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