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由於疫情的影響,我"被迫"空出了很長的一段假期,在這段假期裡,我看完了一部臺劇《想見你》。原本以為這只是一部愛情電視劇,沒想到,看完才知道這是一部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電視劇。

這部被豆瓣評為9.2分的電視劇,沒有模式化的套路,也沒有狗血的情節,從開播之後就牽制著觀看者的心情。看完這部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每一個人都喜歡黃雨萱,但實際上每一個都是陳韻如。

如果說李子維和黃雨萱是《想見你》這部電視劇中光明的一面,那麼陳韻如就是這部劇中陰暗的一面。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光明的一面,前提卻是人們必須要先從自己的陰暗面中走出來。

《想見你》的編劇林欣慧表示:"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

今天,我們就從這部劇的三個方面入手,討論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陰暗面,做到真正的"自我認同",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

1. 陳韻如自卑怯弱,總是獨自一人,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人在乎她,沒有人愛她:自卑最直接的來源,往往是不夠幸福的家庭。

2. 看到身邊的人都喜歡黃雨萱,在黃雨萱離開之後,選擇模仿別人都喜愛的黃雨萱:不能認同自我,在模仿的過程中一步步迷失自我。

3. 在相同的環境下生活,陳韻如生活在陰暗中,而黃雨萱看到了環境中的閃光點,並且很好地融入其中:良好的家庭環境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面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饋。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陳韻如自卑怯弱,總是獨自一人,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人在乎她,沒有人愛她:自卑最直接的來源,往往是不夠幸福的家庭。

在黃雨萱還沒有穿越到陳韻如身上之前,劇中的陳韻如總是獨自一人。她孤獨地走在路上,戴著耳機靜靜地聽著音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誰也不想搭理誰。

事實上,陳韻如也想身邊的人與別人溝通交流,但是,她不知道應該怎麼與別人溝通。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她。

就這樣,性格內向自卑的她沒有一個朋友,她覺得自己就像是全世界可有可無的存在。沒有人在乎她,沒有人在意她。不管做什麼事情、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都只有她自己一人。也許,就算有一天自己死了,可能也沒有人在乎。

造成這樣一個自卑敏感的性格,這與陳韻如的原生家庭脫離不了干係。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陳韻如出生在一個很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讓人影響最深的一幕便是,父母離婚在面對兩個孩子的撫養問題時,都選擇了弟弟的撫養權,他們似乎都忽略了陳韻如的存在。

陳韻如的弟弟對陳韻如的態度也不太好,對姐姐說話時,弟弟總是毫不客氣,並且對這個不起眼的姐姐總是一臉嫌棄。本就自卑敏感的陳韻如,在看到弟弟對自己的態度之後,內心的陰影面積更大了。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這樣寫道:"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處於自己想改善的處境中。"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而自卑最直接的來源,往往是由不夠幸福的家庭和充滿破碎的糟糕人生經歷導致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像陳韻如一樣自卑敏感的人。在別的同齡孩子處於一種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陳韻如們卻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冷暴力"的環境中,這些"冷暴力"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帶來了心理上的傷害。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應該是一個像引人這樣的存在。如果父母沒有主動地敞開心扉,那麼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中。孩子會與父母之間保持一種距離感,親子之間的溝通會減少。

自卑的人明顯是缺乏自信的,它給孩子造成的直接後果便是不能認同自我。

看到身邊的人都喜歡黃雨萱,在黃雨萱離開之後,選擇模仿別人都喜愛的黃雨萱:不能認同自我,在模仿的過程中一步步迷失自我。

與陳韻如不同,黃雨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陳韻如是一個自卑敏感、內心不能認同自我的人,而黃雨萱是一個樂觀開朗、自信大方、內心是認同自我的人。正是因為性格差異,黃雨萱能與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相同的環境、同樣的樣貌、不同的性格,黃雨萱活出了不同的自我。由於靈魂、思想、性格的不同,所有人對"黃雨萱式"的陳韻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意外。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以前陳韻如總是獨來獨往、不與人交流、沒有絲毫的存在感;而現在,面對同學的籃球比賽的邀請,放在以前,陳韻如一定不會參加,但是黃雨萱卻會很爽快地答應這個邀請。

因為黃雨萱的到來,學校裡的同學,都開始喜歡上這個爽快開朗的"陳韻如",就連陳韻如以前表白卻遭拒的李子維,都愛上了這個"陳韻如"。

在目睹身邊的人都喜歡上了那個樂觀開朗的黃雨萱後,陳韻如終於掌控了自己的身體,為了保持自己仍被受歡迎的情況,她做出了一個令大家意外、但是卻又是在意料之中的選擇:她選擇了繼續模仿那個大家都喜歡的黃雨萱。

最後被李子維識破假扮黃雨萱的陳韻如,她迴歸了自己原本的性格。但是她面對的卻是一些質疑和反感,身邊的人都不喜歡真實、真正的她:"我很討厭以前的陳韻如""你不要再變成原來的陳韻如了,真的很討厭""真正的陳韻如,誰都不需要、誰都不在乎"。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人為了討好別人,專門做出別人喜歡的行為,特意變成別人喜愛的模樣。有的孩子明明生性好動,但是因為父母希望自己靜下來、好好地學習,孩子最終只能違背自己的初心,成為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真實的自己不被喜歡,別人喜歡的自己卻不是自己喜歡的,面對這樣的選擇,孩子的內心肯定是矛盾的。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法國精神科醫生弗雷德裡克·方熱在其所著的《醫療受傷的自信》一書中分析總結了一個人缺乏自信的幾種原因,其中最常見的一點是:"當被人認可時才覺得自我有價值。"

假扮成別人喜歡的模樣也正是孩子不能認同自我的表現,因為孩子覺得原生的自己不夠優秀、不被別人所喜愛,孩子就選擇假扮成為別人喜愛的模樣。可最終,孩子卻在模仿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迷失自我。

不能認同自我的孩子,內心也是充滿羞恥的。正如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Gershen Kaufman在他的書作"The Psychology of Shame"中寫的那樣:"羞恥是靈魂的疾病,是自我體會到的、關於自我的一種最令人心碎的體驗。"

在相同的環境下生活,陳韻如生活在陰暗中,而黃雨萱看到了環境中的閃光點,並且很好地融入其中:良好的家庭環境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面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饋。

整部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幕,同樣糟糕的原生家庭,黃雨萱和陳韻如是截然不同的反應。

在陳韻如眼中,自己是家中可有可無的存在,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弟弟也看不起自己,家中沒有人愛自己。

而在黃雨萱眼中,媽媽之所以每天晚上都去外面做著自己瞧不起的陪酒工作,這是因為媽媽想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而弟弟雖然表面上對自己很不尊重,但是他也愛著自己,會為了幫姐姐出氣而惹下麻煩。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因為我們並不是從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成長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黃雨萱和陳韻如的時候,我們大多會認為陳韻如是一個內心軟弱自卑的人。

但是,別忘了,黃雨萱是在一個與陳韻如完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同的環境塑造了完全不同性格的孩子,而良好的家庭環境則是能夠塑造一個擁有良好品性的孩子。

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這個環境塑造了黃雨萱自信、樂觀、積極的性格。擁有這樣一個積極正面的性格,就算孩子到了一個陰暗、負面的環境中,孩子的心境和態度會與那些原本心態就負面消極的人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孩子不能認可自己有一個明顯的表現:那就是隻有被人認可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我價值。

在這樣的孩子眼中,只有別人認可了自己,自己才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孩子的安全感完全是來源於外界環境的,自己的價值也是由外界的環境所決定的。

瑪麗·愛因斯沃斯在1978年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當父母面對孩子的需求,能夠及時有效地作出反饋的時候,孩子則更有可能認為周圍環境、外在的一切是安全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表現得不拘謹,善於與他人交往。

豆瓣9.2分《想見你》:幫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比考高分重要!

所以,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加陽光自信的人,父母不妨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多多為孩子著想。比起考高分,更重要的還是孩子的精神樣貌和心理狀態,讓孩子能夠從心底上真正地接納自我、認同自我。

最後,借用劇中黃雨萱飾演者柯佳嬿說的一句話送給孩子:"你原本是向日葵的話,你何必要一直去想要拼命開成玫瑰的樣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做的便是幫助孩子,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願意認同和接納自己,好好地愛自己。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