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難之役?

THM0731


導言

“靖難之役”並不是助長革新的文臣集團與守舊的親王、武臣集團之間的鬥爭,所謂藩王、武臣集團也純屬子虛烏有。實際上,建文君臣並未實行過什麼新政,而朱棣也並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難之役”的實質是爭奪皇位,削藩是其爆發的根本原因。

爭奪皇位是“靖難之役”的根本原因

說“靖難之役”是朱元璋親手種下的惡果並不為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國以後,為了維持和鞏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確很勤勞。他一個人幹了皇帝和宰相要乾的事情,還嚴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權強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權的過程中,卻為自己的帝國留下了一個嚴重隱患——大封諸子。

“眾建諸侯,屏藩王室”的體制,自西周以後,歷史一再證明,這是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禍亂相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於一己私利,錯誤地認為宋、元“孤立無援”因而導致迅速瓦解,於是大封諸子為王,使他們星羅棋佈在全國的要衝之地,特別是邊防線上。

這樣,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有可以加強邊防。儘管明朝的封藩與以往不盡相同,“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但諸王的政治地位卻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間,他們還可節制封國內的文武吏士。

不僅如此,他們還握有兵權,其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塞上諸王的兵權更大。他們“皆預軍務”,有的還可以節制大將軍,而“軍中事大者方以聞”。更有甚者,朱元璋還給了諸王“清君側”的特權。

既然如此,諸王的權勢自然會迅速地膨脹起來,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特別是沿邊諸王,更是嚴重地威脅著皇權的穩固。大封諸子為王帶來的隱患,明眼人早就看出來了。雖然洪武九年時朱元璋相對制定了一些限制諸王權力的措施,但這些措施看起來仍太過軟弱無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於是,圍繞皇位問題展開的矛盾鬥爭便日益尖銳起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圍繞皇權的鬥爭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準諸王赴京會葬,只哭臨本國。後又下令王國所在文武吏士,悉聽朝廷節制,唯護衛官軍聽王。

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後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迫湘王闔宮自焚,同時加強對燕王的防範。建文君臣一連串的舉動,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與道衍和尚謀劃賬中,共圖大舉。建文元年七月,公開樹起反叛大旗,誓師稱“靖難”。

事實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勢必削奪虎視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奪取帝位,則必然要尋找藉口反叛,決不能坐以待斃。譚遷引屠叔方的話說:

“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又況秦晉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挾肺腑之尊......變所從來,非無故矣,況乎沖齡御極,主少國疑,強宗亂家,視同赧獻......正所謂養虎貽患,蓄癰必潰者也。故論者以建文之失在於削藩,而予則以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這就是“靖難之役”的實質,或者說根本原因。它同革新與守舊之爭絲毫沒有聯繫。

從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訓誡將士的文告中,也很難看出他是為了反對建文帝革新而起兵,這是因為,建文君臣根本就沒有實行什麼新政。


江畔初見月


導語:

大明靖難之役,首先,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內部戰爭。是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護皇權行動中,一大敗筆。常言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朱元璋為了子孫代代皇權永固,可以說絞盡腦汁,處心極慮。不惜發動三大案,殘酷打壓文武百官,開國勳貴集團。但是藩王分封制,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其次,朱元璋對藩王擁有兵權沒有限制,這個是靖難之役能發動的最根本因素。擁有兵權又不願意坐以待斃的各地藩王,必然會推舉兵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舉兵。所以,靖難之役實質是大明藩王反對削藩的一場叛亂。

但是擁有了全國兵馬的建文帝朱允炆,卻因為自己決策的一次次失誤,以及眾多豬隊友的幫助下,結

果令人驚掉下巴的輸掉這場戰爭。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衝動,讓建文帝王丟了皇帝寶座。

一,少年登基,婦人之仁。激情削藩,連環失誤。

朱允炆21歲登基稱帝時,大明天下強藩林立,少年天子內心擔憂也是正常。可形勢未逆轉,兵權未制伏,面對以燕王朱棣為首藩王集團的強勢,朱允炆太過於自信,登基一個月就馬上削藩,打草驚蛇後,必然是圖窮匕現。

朱允炆另一個缺點就是婦人之仁,作為一個帝王,面對政治對手從來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後快。朱允炆學習儒家經書太迂腐,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婦人之仁不願意誅殺,偏偏要學那西楚霸王沽名釣譽。內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個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發動叛亂時,朱允炆把婦人之仁發揮的淋漓盡致,還讓統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殺他叔叔。可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二,臨機立斷奪北平。無間道奪南京。

反觀戎馬一生的朱棣,政治,軍事經驗皆豐富老練。朱棣在北京見皇太子時,就曾假裝親熱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說: 沒有想到你小子都當太子了啊。這樣的大逆不道,朱允炆還求情朱元璋不殺朱棣。所以,朱棣已經看穿朱允炆的軟弱。當決定起事,朱棣果斷殺人奪兵權,佔領北平,擁兵十萬南下。

靖難之役,朱棣率軍血戰大寧,白溝河,濟南,東昌,夾河,決戰靈壁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收買徐增壽打開南京城門,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後。

最後總結:

靖難之役,作為大明帝國為了爭奪皇權的戰爭,它的實質是地方藩王集團與中央君權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體表現。這場戰爭的不正義顯而易見。只是優勝劣汰,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