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用於住的是實體;用來炒的是虛擬,樓市兩面如何“煎”?

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比如人人都知道的"煎豆腐",表面上看只要放在油鍋裡,擺弄幾下就好了,其實遠遠沒有那麼輕鬆。要做出一道美味的"煎豆腐",你需要兩種本領。

第一需要掌握住尺度:切厚了,容易"夾生",即使兩面煎焦了,中間的可能還不熟;切薄了,還沒煎,可能就已經碎了。第二需要掌握住火候:既不能翻太早,也不能翻太晚。翻早了,不僅油鹽進不去,而且還容易碎掉;翻晚了,可能會糊掉。


房子用於住的是實體;用來炒的是虛擬,樓市兩面如何“煎”?

大千世界有許多相似之處,以此反觀房地產,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煎豆腐",既要解決不斷進入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又要防止房價坐上"熱氣球"。把握好房地產的這個"尺度"與"火候",只會比"煎豆腐"更加難,而不會更容易。

實體與虛擬是房地產的兩面,"煎法"不一樣。

房地產面臨著一個非常微妙的情況。一方面,房地產可以帶動上游的鋼筋、水泥,也可以帶動下游的傢俱、家電,又可以解決人們的居住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是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早期房產讓一些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賺錢的效應使得一幫人把房子當成了"投資品",催生出了諸如"溫州炒房團"的專門買房賣房的人,炒房與投機性購房放大了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又是虛擬經濟。


房子用於住的是實體;用來炒的是虛擬,樓市兩面如何“煎”?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房子建起來是用於住的,那就是實體經濟;用來炒的,就是虛擬經濟。

虛擬的近年來一直在"去"。房住不炒正在去除房地產中的虛擬部分。曾經只要房子火熱的地方,便會有炒房團身影的現象,已經消失很久了。投機性購房在賺不到錢的情況下,也在逐漸的消退。而近期的駐馬店17項樓市措施被撤回,寶雞"降低首套房貸款首付比例"的一日遊,更讓房住不炒深入人心。

實體的部分一直在"增"。去除房地產"虛擬"的部分,其實就是在增強房地產的居住屬性。像很多地方只有本地戶籍及社保交滿年限的人才能買房,也是在增加房子的居住屬性。另外,不少城市開啟的保障性住房,更加強了樓市的"實"。這樣一來,買不起商品房的,還有第二個選擇,像上海的共有產權房,就解決了很多剛性購房者的需求。

"去虛增實"之下,買方市場的購房者更有話語權了。


房子用於住的是實體;用來炒的是虛擬,樓市兩面如何“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

人們居住的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了,從整體的角度看,房子不再是短缺"物品",不再像過去"6口1房"一樣是"剛需產品"。很多業內人士指出,現在人均居住面積與西方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了。

需求的變化,必將會帶來新的情況。重慶原市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指出:今後十幾年,中國每年的房地產新房的交易量不僅不會總量增長翻番,相反還會每年小比例地有所萎縮,或者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房子用於住的是實體;用來炒的是虛擬,樓市兩面如何“煎”?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房地產發展成熟的標誌,體量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地沉澱,逐步地迴歸房子本來的屬性,就像豆腐煎好了變得金黃,如同黃豆最初的顏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