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生死坎樂觀對人生散文系列篇之四《職場生涯》下篇 楊雅琴

徘徊生死坎樂觀對人生散文系列篇之四《職場生涯》下篇 楊雅琴

二郎我職業的主場

  二郎這塊生我養我的多情土地,早已經融進我的血液。不論過去現在始終牽動我的心。

  95年9月我回到曾經為我奔跑助力的人生加油站—二郎中學。這次是以教師的身份,女兒母親的身份歸來的。面對那麼多熟悉的面孔,說實話心情有些複雜。既感到親切又不知該如何給自己定位。

  當學校安排我擔任班主任並代語文課時,我有些遲疑。剛休完產假,又從小學跨進初中,而且班主任事務很多。這一切像大山一樣同時壓過來。如果說不猶豫,那肯定是假話。但我還是鼓起勇氣接招。

  不接則罷,接了一定要搞好。為此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了便於工作我甚至把家從城區搬到學校。

  當時的二郎中學處境有些尷尬。距離縣城近卻屬於鄉鎮中學,要求高而條件待遇與城區天壤之別。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城不城鄉不鄉的,在夾縫中求生存。

  學生數不到300人,三個年級六個教學班。上崗教師20人左右。

  生員師資都存在嚴重問題。要想在競爭中立足唯一途徑是提高升學率。當然這好像不是我應該操心的事。但可以看出領導的擔憂和對教師安排的考慮。


  那時教畢業班的老師都是選了又選的,一經選定就常駐三年級成為把關教師。而大部分老師始終教一二年級。有的甚至十幾年只教一個年級。要求畢業班老師早起晚睡,晚上要坐班到十點,週六週日也需上班,而且基本屬於無償勞動。而班主任更辛苦。領導老師對這種任課格局達成共識,叫做物盡其用,各得其所。那時老師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安心工作各盡所能,無怨無悔相處融洽。不得不佩服其大局意識和無私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從一年級開始帶班,無論成績還是管理都無可挑剔。一路前行,於是送走95—98我進入中學的第一屆畢業生。

  緊接著我也成了常駐畢業班語文老師和班主任。

  當時社會上正好颳起一股邪風,“讀書無用論”。有“拿手術刀的比不上拿剪刀的”之說。許多家長對教育不重視,學生輟學現象嚴重。往往一年級三個班,等升到三年級就成了兩個班了。在讀學生也很難管教,打架鬧事,頂撞老師。形勢很是嚴峻。

  此時國家正在大力宣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政府三申五令,強調各校不得讓學生流失。

  於是學生成了上帝。老師們既要成績又要留住學生,前行甚是艱難。那幾年我們每週幾次到學生家走訪。時間要麼正中午要麼晚上,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段學生家裡才可能有人。

  記得有一次,我們走訪劉灣村。好像是夏天午後,我們一行五位老師,頂著烈日,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走,不時有狗衝出來張牙舞爪的迎接。當我們東打聽西詢問,找到要走訪的學生家時,衣服已汗溼了。看見家長們正在門前樹蔭下打麻將。家長指了指旁邊大石頭讓我們坐坐,等把那一圈打完再說。我們只有哭笑不得地等著。

  走訪讓人窘迫,教學也讓人為難。


  

徘徊生死坎樂觀對人生散文系列篇之四《職場生涯》下篇 楊雅琴

 2000年6月,我送走了又一批畢業生。剛剛中考完,一二年級學生還沒考試。學校突然安排我立馬去接即將升人二年級的一個班。

  這個班學生出了名的任性難纏。那天在少數同學的煽動下聯名寫信給校長辦公室,要求更換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如果不答應,下學期全部轉學輟學。學校冒不起這個險,便來找我。

  我既詫異又糾結。資質平平的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想像我的老師們一樣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些而已。這時接手別人的班級叫人多難想啊。但領導態度堅決,言語誠懇,不容商量。

  臨危受命,我自當竭盡全力。明查暗訪,弄清具體緣由事情的始末。

  班會分析形勢號召做有志青年;

  個別談心瞭解情況鼓勵上進;

  與家長溝通穩固後方。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很快化解了矛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班上學習空氣也濃厚起來。後面兩年不僅平安過渡,而且中考取得優異成績。

  重點班便盯上我。學校很多老師的孩子是從我這兒托起進入高一級學校的。

  幾年下來,學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園環境美了,操場寬闊平坦綠樹成蔭。


  生活條件好了,老師住上成套的住宿樓,學生用上清潔的自來水。

  我親眼目睹學校走出困境再到空前繁盛,再到撤銷。校長及領導班子換了四茬,學生流水般的來來去去,我始終堅守陣地堅守本心。這裡激發過我的潛能,同時我也挑戰了自己。

  回憶那些年累並快樂著的日子,心潮澎湃。無數往事湧上心頭,無從說起,不知所云。

  二郎,這生我養我的土地,你的滋養讓我綻放光芒。

  二郎中學,我傾注了青春和熱情的聖地,見證了野百合的春天。

  

=========================

原創作家簡介::楊雅琴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人。大學本科。是一名熱愛文字的中學語文教師。喜歡閱讀,也喜歡寫字。常把生活感悟訴於筆端。

徘徊生死坎樂觀對人生散文系列篇之四《職場生涯》下篇 楊雅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