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知識點

我會寫:

仞:萬仞 壁立千仞 心遊萬仞

嶽:五嶽 山嶽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嶽

摩:撫摩 按摩 摩天 觀摩 摩拳擦掌

遺:遺民 遺失 遺忘 遺憾 路不拾遺

涕:涕零 鼻涕 感激涕零

巫:女巫、巫師、巫術、巫婆、巫神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

舍:shè宿舍shě捨不得

形近字:

仞(萬仞)刃(刀刃) 嶽(山嶽)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鍊)

問題歸納:

1、第一首詩前兩句描繪一幅怎樣的意境?

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2、第二首詩描寫景色有何作用?

滾滾黃河奔流三萬裡,東入大海,巍峨華山高達五千仞,上與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卻淪陷在“胡塵裡”,怎能不令人憤慨?壯觀的景色描寫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憤、失望之情。

3、為什麼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杜甫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國事在他眼裡最重要,遇到國家收復疆土,擊敗叛軍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從軍行》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以擅長七絕而名重當世,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主題:

《從軍行》通過描寫邊塞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物,襯托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和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黃沙萬里,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註解:

①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

④玉門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戰衣,金屬製的鎧甲。

⑦樓蘭:西域古國名,這裡泛指西域地區少數民族政權。

⑧長雲:層層濃雲。

鑑賞:

①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孤”可以體現邊塞地區的開闊荒涼,可以體會到戍邊將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裡滲透了豐富複雜的感情,將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所擔負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②詩的後兩句由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黃沙”突出西北戰場的艱苦特徵,“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見戰鬥艱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人之強悍,同時也說明將士們報國壯志之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的誓言。後一句是將士們的豪邁誓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體現了守邊將士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誓死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晚年退居家鄉。今存詩歌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主要作品:《示兒》《卜算子·詠梅》《書憤》。

主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通過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遺民日夜盼望王師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淪陷區百姓的同情,抒發了詩人渴望收復大好河山、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失望與悲憤之情。

三萬裡滔滔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解:

①將曉:快要天亮。

②三萬裡河:指黃河。“三萬裡”形容它很長。

③五千仞(rèn)嶽:指華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遺民:指在金統治地區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塵:指金統治地區的風沙,這裡借指暴政。

⑦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鑑賞:

①“入”表現了黃河東流入海的磅礴氣勢;“摩”有觸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兩句寫景,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描繪了黃河奔騰咆哮、流入大海的壯觀和華山巍峨高聳、直插雲霄的雄偉,飽含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劈空而來,為後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勢和鋪墊。

②後兩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遺棄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表達了詩人對老百姓的同情。“淚盡”二字極寫淪陷區人民的痛苦與酸辛,“南望”表現出滄陷區人民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國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裡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苦盼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珙縣人(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嶽》《登高》《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忽然間從劍門外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我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憂傷,我胡亂的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在大晴天裡放聲高歌,應當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方舟從巴峽動下,穿越巫峽順流而下,一過襄陽就徑直奔向洛陽。

註解:

聞:聽說。

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

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眼淚。

卻看:回頭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放歌:放聲高歌。

須:應當。

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與妻兒一同。

即:就。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陽:今屬湖北。

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鑑賞:

①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喜。

②後四句通過想象,盡情描寫“喜欲狂”。既描寫了“放歌”“縱酒”的“狂態”,也描寫了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

圖文講解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部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知識點及課堂測試題

課堂測試

一、關於《從軍行》,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前兩句描寫壯闊悲涼的環境,直接抒發了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

B.“孤城遙望玉門關”中的玉門關,是一座軍事要塞。

C.“黃沙百戰穿金甲”中的“百戰”是虛數。

D.本詩的結尾沒有體現出悲傷的情調。

二、根據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完成練習。

1.根據意思寫詩句。

(1)滿懷希望地望著江南,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萬里長的大河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華山高聳接青天。北宋的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

2. 根據對詩句的理解完成練習。

(1)前兩句詩中的“ ”字表現出黃河的生氣,“ ”字突出山的高峻;從第三句的“ ”看出了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從第四句的“ ”看出了百姓對和平的渴望。

(2)全詩以“ ”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迴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3.根據自己的瞭解完成填空。

(1)“河”,指 ,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2)五嶽,東嶽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課文中指的是

三、對比讀古詩,回答問題。

【甲】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①忽傳收薊北②,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下列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甲詩開篇即寫眼前之景:雖山河仍在,可城破國陷,一片荒涼衰朽景象。一個“破”字,令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讓人滿目悽然。

B.甲詩尾聯寫詩人憂愁漸深,頭髮愈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上。這種愁情是詩人與親人書信中斷,思念親人所致。

C.甲詩全詩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練,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D.乙詩抒寫詩人情感時運用了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的手法。

2.乙詩尾聯中連用了“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請分析“即從”“穿”“便下”“向”這幾個連接詞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詩寫於安史之亂開始時,乙詩寫於安史之亂結束時,兩詩都寫到了“淚”,請分析它們各自蘊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請發揮想象,從《古詩三首》中任選一首改寫成一篇短文。(自由發揮)

參考答案:

一、A

二、1.(1)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2)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2.(1)入 摩 淚盡、胡塵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黃河 (2)泰山 華山 衡山 恆山 嵩山 華山

三、1.B

2.用四個連接詞將四個本來相距很遠的地方貫穿在一起,寫出了詩人聽聞喜訊後的喜悅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鄉(歸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詩中的眼淚是因為詩人看到國家淪喪,城池破敗,百姓離散,到處一片衰朽景象,內心無比傷痛悲憤而傷心垂淚,這淚是傷心之淚。乙詩中的眼淚是因為詩人聽到官軍取得戰爭勝 利消息後,內心無比激動和喜悅而落淚,這淚是欣喜之淚。

四、略

我是梵果教育,關注小學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我們平臺有海量的學習資料及各年級部編版語數英電子課本,需要的請私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