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老家農村夏天雨後有很多蘑菇,現在卻特別少了?

槿汐看世界


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蘑菇在很多文化裡都被視為“山珍”。特別是野生蘑菇,其令人愉悅的香氣、味道和口感尤其惹人喜愛。

那麼以前農村夏天雨後的蘑菇很多,現在為什麼很少?我們要從蘑菇的生長環境去分析。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天氣原因和環境變化。


蘑菇生長的環境要求

農村的野生蘑菇大多數是雙胞蘑菇和牛屎菇等易生長的菇類。蘑菇屬於中溫品種,生長中需要多種營養、光線黑暗、恆定溫度、較高溼度、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酸鹼度等條件,並且喜陰涼,所以很多地方在夏天都會有生長。


農村雨後的條件適合蘑菇生長

在我們農村老家,禾本科秸稈中的稻草、麥草、玉米秸等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為蘑菇提供碳源;豬牛等畜禽糞為菌絲生長提供豐富的碳源和氮源營養;尿素、複合肥等化學性氮肥為發酵期間的產熱放線菌提供氮源,而放線菌菌體又為蘑菇菌絲提供了優質的氮源營養;磷鉀肥和微量元素也是蘑菇生長的必要營養

現在為什麼減少了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在城鎮化了,環境也不斷變化,而且很多農村以前有的東西,現在都少了,一年一年的累積後,蘑菇孢子(可以理解為種子)也漸漸變少了。加上現在農村的天氣也沒有以前好,現在溫室效應還是多多少少影響了一些,但是很多那種自然村的話,應該還是可以看見很多類似的蘑菇的。


關於食用菌(食用的蘑菇)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哦,大學本科是學這一塊的,現在在農村沒有從事這個專業工作,所以能交流的還是一起交流哦


我的薑汁吖


您好!現在農村的磨菇夏天雨後少了許多,個人的觀點認為有幾種原因導致:

一:現在磨菇的品種和以前有所差距,回憶起小時候那些做磨菇品種的師傅們,木頭用機器粉碎成木屑粉,放鍋裡蒸熟,然後用玻璃品裝好放元料進去。很小心,很細心的一步一步變成為磨菇優的品種。基本可以達到90%的高產率。而現在做的磨菇品種,為了節省成本,節省時間,很多用上了其它雜木做成磨菇品種的木屑。這樣的高產率是絕對比不上以前的磨菇品種。

二:氣候存在著最主要的原因吧,90年代前的氣候和現在的氣候差距非常之大。那時候一年的雨水量分佈很均衡。氣溫也相對沒有現在這樣變化如此之大了。磨菇樹只要在前一年管理好了,保持到了它的潮溼,不會被太陽曬乾磨菇木。第二年的春雨下來,清明之後絕對有一批高產率的磨菇出來。而且這批的磨菇只要細心的烘乾,價格上也有一定優勢。因為這批的磨菇正好趕上了端午節,中秋節這兩個節日,喜歡吃磨菇的消費者多幾塊一斤也會認可的。


G一切偕有可能


以前在農村的老家,雨後會在田塍地頭,生長著許多野生蘑菇,但近些年卻很少看到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氣候因素影響蘑菇生長,導致野生蘑菇的逐漸減少或消失

當年,春天並不像現在這樣短暫,氣候非常適合蘑菇的生長。只要在春天連著下幾天雨,田塍地頭經常可以看到生長著一種灰白色的蘑菇,這種蘑菇被稱為“雞蛋菇”,採集回家用於蒸雞蛋,是一種非常鮮美的菜品。

最合適蘑菇生長的溫度範圍是18~20℃,這樣的溫度在我們江淮丘陵地區,一般都是出現在春秋天。但近些年,由於氣候的變暖,春秋天越來越短暫。有人笑稱合肥沒有春秋天,意思就是過了冬天,沒有感受到春天多少氣息,炎熱的夏季就來臨了。過了夏天,沒有感受幾天秋高氣爽,一陣寒流過來就進入冬天了。在這樣短暫的適宜蘑菇生長的時間內,如果雨水不充足,蘑菇就不可能長出來,待到天氣炎熱或者寒冷,已經沒有有蘑菇生長的氣候條件了。

2、環境破壞也是蘑菇減少或消失的另一個主因,

蘑菇喜歡生長在陰涼潮溼的環境下,如樹林深處,或者人工營造的陰涼潮溼的環境。蘑菇是比較嬌氣的菌類生物,環境不適合,就無法生長。

我們家對面是合肥唯一的一座大蜀山。我們小時候,在春天的雨後,就喜歡到大蜀山上採蘑菇。山的南面是無法找到蘑菇的,山的北面樹林深處,會有一窩一窩的蘑菇。當年產於大蜀山的蘑菇,如手指般大小,鮮香嫩滑,口味比我們田塍地頭生長的蘑菇要好上太多。我們一整天最多可以採集五斤左右的蘑菇。採集來的蘑菇,自己一般是捨不得吃的,幾乎都拿到城裡賣了。當時那麼好的蘑菇也就只能賣三毛錢一斤,但一天有一塊多錢的收益,也是令我們喜不自禁!

若干年後,因為懷念大蜀山蘑菇的鮮香,在一個春天的雨後,我又到大蜀山上採集蘑菇,但原來生長蘑菇的地方,長滿了雜草和藤本植物。原來那種如手指頭般大小的蘑菇已經絕跡,只能偶爾找到一柄橘黃色小傘一樣的蘑菇,這種蘑菇採回家烹飪後食用,有一股淡淡的辣味,完全沒有當年蘑菇的滋味了。

現如今,農村生長蘑菇的環境不在了,當然也就罕見野生蘑菇的身影了。


老牛愛遛彎


你好,很高興能和你一起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為什麼以前老家農村夏天雨後很多蘑菇,現在確特別少了?

個人認為,這是和以前的環境有很大關係。以前夏天,基本上經常下雨,下完雨,很快就天氣晴了。然後很快就有下雨了。最起碼,夏天的空氣是溼潤的,有時候一個夏天都是下雨,陰天,下雨。你看現在呢,夏天就是乾燥。雨水一年比一年少。蘑菇的生長環境,適合溫潤的天氣。現在的天氣,自然就影響了蘑菇的生長。

另外一方面,適合蘑菇的生長環境,在日趨減少。蘑菇喜歡在樹林裡,沒有見那些高樓大廈的地方有野生蘑菇。現在人類的生存,發展,對蘑菇的棲息地,產生了很大影響。隨著更多樹木的砍伐,相信以後蘑菇也在減少。說不定再過幾十年,人類想找蘑菇,只有到大山裡,深山老林去了。

以上是個人看法,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批評指正。

我是返鄉老青年,歡迎大家多多關注,謝謝大家!




返鄉老青年


謝謝題主,一大早看到這個問題,勾起了童年時遙遠的回憶。

小時候,夏天下雨後後山上會出現很多野生蘑菇,我們一般會在發現過菌子的地方找到它們。下雨後,到山上巡邏一圈,在幾個固定的“秘密”地點一瞧,便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菌子發得很快,如果你晚點去,說不定就被別人撿走了。

不過發現菌子之後,都是自家的秘密,不會告訴別人,只等別人自家去發現。

因為野生蘑菇一般會在它曾經長過的地方下次下雨又冒出來,所以大家默認都不會連根拔起它,還會留一點“根兒”,可持續發展嘛。如果發現它們的時候,菌子還太小,也會留一手,等它長大一點再去摘。要是後來被人摘走了,也不可惜。

雞肉菌

有時候其實都不用專門去撿它們,只是做農活的時候路過一些小路便可以撿一些回去。

我們當地尤以一種叫“雞肉菌”的為最常見,也叫“傘把菇”,因為它的菌杆比較長,傘蓋可以長到很大,最後會裂開,煮湯非常香。

也有一種叫雞油菌的,這種比較稀少,更加珍貴一些,但偶爾運氣好也會碰到。一般鄉民只會採摘這兩種菌子,其他的一些野菌子是不採的。

雞油菌

離開農村日久,只知道小時候常刨的野地瓜已經幾乎絕跡了。看到題主的問題才知道,原來充滿著童年回憶的野生菌子也漸漸少了。

本來想著,我們老家幾乎沒有工業痕跡,應當不會受此影響吧?誰知問過老家人才知,現在山上的菌子果真是變少了。

我們當地環境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近年來野生鳥類似乎都變多了,田間地頭還能看見白鶴的身影。只是野生蘑菇的減少,或許是因為山早已退耕還林還草,少了人活動的痕跡,也許蘑菇的生存環境也就發生了變化吧。

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測,並不確實。歡迎大家討論。


讀書燈下


氣侯變了的原因!

蘑菇生長很挑地方,並不是隨處都會長蘑菇的。

符合蘑菇生長的條件必須要潮溼的環境。如今年比較乾旱,環境達不到蘑菇繁植的條件自然就少了!

在我們廣東梅州大埔有一種菇叫紅菇,紅菇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素有“中國純天然高等野生山珍”之美稱,是聞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選擇性生長在特殊地方的原始硬木闊葉森林中,純野生採集,產量極低,因此“物以稀為貴”,其營養價值和食療價值都特別高。

紅菇它自古以來,既無種,又無花,年年來時它自發。它雖然無花無種,但卻有傳宗接代的始祖地,每年均在這塊故土上茁壯生長。採菇者年復一年仍舊回老菇穴採菇。

【溫馨提醒】:蘑菇不要隨意採摘哦!很多菇毒性大,要慎摘!就拿紅菇來說也分兩種:一種無毒一種有毒,那要怎麼來區分呢?

大紅蘑菇上有黑斑點,毒蘑菇上沒有。

第一:從氣味上分辨,大紅菇的氣味是香味,毒紅菇的氣味是辛辣的味道。第二:從子實體的大小上分辨。大紅菇子實體一般大型,菌柄較粗,菌蓋表皮脆弱,破了會流紅色的汁液;毒紅菇又名嘔吐紅菇,外觀與紅菇相近,但其子實體一般較小,菌柄比大紅菇細。

大紅菇與毒紅菇長的非常相似,一般很難辨認,但看見紅蘑菇不要急著採摘,要先確認好究竟是什麼品種的蘑菇。


大美大埔


以前農村的路都是泥土路,下過雨後土地長時間保持溼潤,適合菌種類的生長。現在農村的路都是水泥路面或者油漆路面,雨後很快就幹了,而且路面都被水泥覆蓋住了,有菌種也長不出來了。

以前農村路邊都是很粗的楊樹和國槐樹,這幾種樹枝繁葉茂長得高大,夏天雨後樹下陰涼潮溼,適合菌種的滋生繁殖。現在路邊都改種觀賞樹木了,這些樹木枝短葉稀樹幹矮細,夏天雨後很快就乾透了,自然就不能滋生菌種了。所以,現在夏天雨後路邊很少看到有蘑菇了。

這說明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糊糊塗塗大半輩子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我是一名三農領域創作,現在下雨過後為什麼沒有這麼多蘑菇,很大的原因和天氣原因,還有天氣邊暖,現在到處都是工廠天氣越來越暖和所以越來越多了,那讓我來說一下,蘑菇的生長和環境。梅雨天氣或是較潮溼的環境下,菌類容易生長。野蘑菇是菌類的一種,但是野蘑菇有沒有毒和蘑菇的顏色、形狀沒有必然關係。 有些鮮豔的蘑菇可以食用,有些和食用蘑菇很相似的白蘑菇卻有毒。


建議市民最好不要去採野蘑菇,更不要食用。小朋友也不要隨便採野蘑菇玩耍,以免有毒蘑菇的汁液觸碰到手,然後在隨手抓東西吃的時候誤食毒汁液。 一般來說,誤食野生蘑菇的結果是吃完不久就上吐下瀉,嚴重者會口吐白沫,甚至出現腎衰竭,直致死亡。市民一旦發現自己誤食了毒蘑菇,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前往醫院診治。 擴展資料: 另外,判斷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需要靠專業知識鑑別,民間流傳的土法子一概不靠譜。

1、顏色豔麗的蘑菇才有毒。民間普遍認為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事實上,根據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別蘑菇是否有毒,不能“以貌取菇”。比如,致命白毒傘長得很素雅但含有劇毒,還有微微的清香,和無毒蘑菇無異。 2、松樹底下的蘑菇沒有毒。有市民說,長在陰暗、潮溼地方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但白毒傘等一些有毒種類就是生長在乾淨整潔的松林中,因此不能簡單判斷。 3、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在一些人看來,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然而,有一些有毒蘑菇具有高級“偽裝術”,如亞稀褶黑菇表面光滑,沒有鱗片和粘液,菌杆上也沒有菌托和菌環。

一旦誤食以後,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4、蘑菇生蟲就沒毒。很多市民堅信,生蛆、生蟲的蘑菇沒有毒,因為蟲子吃了毒蘑菇都沒有死。實際上許多劇毒的蘑菇成熟後同樣會生蛆、生蟲。有一些對蚊蟲、果蠅無害的蘑菇,卻對人有致命傷害。例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但人類吃了就會中毒。


鄉下人小陳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感覺到了。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應當是蘑菇的生長環境消失了。在八九十年代甚至更久以前,農村的生產生活是很單調的,基本上保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是隨著後來的經濟發展,農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量的機械被使用,產生了噪音和空氣汙染,大片的樹林被砍伐乾淨,溝渠、池塘被填埋等等,以至於蘑菇生長必備的陰涼潮溼環境消失了。


劍上霜


很高興為你解答:以前農村蘑菇是非常的多,還要從小時候說起,以前天氣一下雨,出點太陽蘑菇就瘋狂的生長,各種顏色品種的蘑菇都有,小的時候森林還沒被破壞,樹也非常的多,一般松樹下面都會有非常多的蘑菇也非常漂亮,我們這邊這種蘑菇叫天鵝菌,現在基本上都很少很稀有了,就是因為森林破壞氣候變化,樹也越來越少了,所以蘑菇都不怎麼生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