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有多少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裡正常著。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裡瘋狂著。”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打著“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實錄”旗號,以“訪談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以下為節選片段:

他:“我只能說我同情你,但是並不可憐你,因為畢竟你是我創造出來的。”

我:“你怎麼創造我了?”


他:“你只是我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罷了,你的出現目的就在於我——這本書的主角添加一些心理上的反應,然後帶動整個事情……嗯……我是說整個故事發展下去。”


我面前的他是一個妄想症患者,他認為自己是一部書的主角,同時也是作者。病史四年多了,三年前被送進醫院。藥物似乎對他無效,家人——他老婆都快放棄了......

妄想症患者,常年無醫,抓足觀眾眼球,充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


可遺憾的是,這本書並非科普型書籍,也不是什麼採訪手記,只是一本短篇小說集。

然而,封面上赫然貼著心理學的標籤,直到現在,還能在各大書店及購書網站的心理學專區位置,看到它的身影。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人生答疑館』也經常收到關於”這本書怎麼樣、是真的嗎“的提問問題。大家慢慢了解真相後,曾經的震撼感也隨之銷滅。

無疑,這只是一本打著心理學標籤的偽心理學書籍(或有人說這是泛心理學),然而市面上像這樣的偽心理學內容卻一點都不少。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披上心理學外衣的玄學書大受歡迎

隨著心理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由於電影、小說等的藝術化加工,心理學的作用被過分誇大。對心理學的神化使得那些打著心理學名號的偽科學書籍充斥在各個書店。

《搞銷售心理學》、《人際關係心理學》......彷彿任何詞彙冠上心理學之名就能高級一層,打上心理學的標籤就能穩坐暢銷榜單,無所不能。

有些書店中還陳列著大量關於潛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書籍。


許多超自然的現象,如心靈感應、意念移物、通靈手術等其實壓根不在現代心理學的範疇之內。

心理學旨在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活動,是一門科學的學科。

注重使用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得出一系列的結論,並積極尋找理論中的缺陷,以懷疑、批判的態度評價自己的學說,使人類的知識領域不斷得到擴展。

而偽心理學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學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體系。

與真正的心理學家不同,偽心理學家從不進行科學實驗。像我們通常見到的星座、微表情、筆跡學等其實都是偽心理學範疇:

星座——除了典型的巴納姆效應,讓人相信星座的原因還有“無批判接受順言”:

無批判接受往往是潛意識的,看到描述自己的詞語都是自己愛聽或內心認同的時,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這種描述是真實的。

微表情心理學——

比如從眨眼的頻率,摸鼻子的次數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說謊與否等等。微表情心理學其實是不在心理學專業學習課程裡的,連心理學博士都從來沒有學過...

筆跡心理學——筆跡學家聲稱從筆跡字樣的大小,寫字速度等能反映人的個性特徵。檢驗結果證明,筆跡學家所做的人格評價非常不準確,與標準人格測驗的結果幾乎完全不一致。

這類書籍裡或許會有一些很好用的經驗,有時碰巧猜中,但終究也只是“猜”、“經驗推斷”。保守地說,它們只是心理學在實際運用領域的不完全特定技巧。

一旦對這些偽科學方法形成依賴和慣性,人很容易變得自以為是,產生一種能輕易看透他人心理、時刻掌握溝通節奏的錯覺。

有時候甚至會產生誤會,覺得其他人都口是心非。

自己也可能在一次次的察言觀色中漸漸失去真誠。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為什麼大眾很難區分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大眾更趨向於相信一個100%肯定的答案。

而不在意這個答案是否可以證偽,結論是如何產生的,因此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偽心理學理論往往可以得到廣泛傳播。

“偽心理學”會給出一個肯定、直接的答案,爽!

而心理學往往不能(瑟瑟發抖.jpg)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一般要經過1-2次的諮詢,即1-2小時才能對來訪者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和推理,並且要在後面的諮詢過程中依據來訪者的感受和表述不斷修正、不斷調整。

在更嚴謹的心理學實驗中,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只能說:在當前樣本量下,我們得出了什麼什麼樣的結論,並且還得加一句這一結論錯誤的概率是1%或5%。

所以心理學沒有明確且絕對正確的答案,它不斷得出結論,也同樣在不斷修正甚至推翻之前的結論。

為什麼我們會容易相信斬釘截鐵的答案?

因為人們害怕未知,害怕自己成為那部分“小概率”,不希望結論一直改變,害怕言外之意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追求一個較為確定的答案,可以平息內心的衝突與擔憂。

長期以來,心理學與“偽心理學”鬥爭時,總是處於不利地位,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如何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具有批判性思維相當重要。

· 對心理學有個基本的認識(比如至少讀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

· 批判性的吸取信息。即使是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 對新信息一直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一直頑固堅持一種觀念。

最後介紹一本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的國家首席教授:斯坦諾維奇所著的《對偽心理學說不》。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這本書將教給你科學實用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將真正的心理學研究從偽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學。

不僅適合於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其通俗易讀性也很適合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


它將幫助你糾正對心理學的種種誤解,學會獨立地評估心理學信息,用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看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謊言說一百遍總有人以為是真的?

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齋藤孝認為讀書的意義有三,一是為了獲取信息而讀,二強獨處時間,充分發揮想象力而讀,三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要能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就能減輕內心的孤獨感。

叔本華在《關於讀書》一書中提到,“讀書是讓別人幫自己思考。過度依賴多讀書,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而自己動手整理信息,本質上是促使自己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

確實,我們做筆記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思考的結果,可以為我們的書評寫作提供指導,可以積累素材,更可以為日後回顧和重讀提供方便。

讀書筆記、寫書評使得書中的有用內容不會再被遺忘在書架上。做完筆記後在空閒時間裡經常重讀,時常也可以得到新的體會。

你讀過哪些跟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呢?曾經為書籍留下過讀書筆記或書評記錄嗎?

-答疑館書評大賞活動通道開啟中-

號召各位讀者一起參與百萬書評活動

寫下你感興趣的心理學書籍書評!

↓↓留下你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之足跡吧↓↓


我們書屋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