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臨死前說了哪些遺囑?

史之策


大傢伙,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慈禧太后是中國封建歷史最後的五十年裡,“光彩奪目”的人物,她的執政時間比起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呂后、武則天都長。

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在以砒霜毒死可憐的光緒皇帝后的第二日也崩逝享年七十有三。

那麼慈禧太后在臨死前都說了哪些遺囑呢?

大清朝的下一任皇帝

光緒皇帝的遺詔,雖然是以他的口氣所述,但實則大部分內容為慈禧太后的安排,比如安排下一任大清朝皇帝。

茲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光緒帝死後,慈禧太后其實早就知道自己也壽命無幾了,於是他命光緒帝的親弟弟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載灃的兒子長子溥儀繼承大清皇位。

雖然如此,但慈禧太后仍然希望自己能高壽,所謂的攝政王名頭只是虛名而已,權力仍在她的手中。

其後又降一諭,則太后以國事付之監國攝政王,如有要事,則仍稟承太后之意而行。

為同治和光緒立嗣

同治帝和光緒帝兩位堂兄弟都是苦命的人,在強悍的慈禧太后手下壓力山大,兩個人都未能生下子嗣。

但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極為重視香火問題的,更別提皇家之中。故而慈禧太后為了對得起自己的兩個兒子(光緒為養子),決定把溥儀過繼他們倆為兒子。

也就是說宣統帝溥儀有三個爸爸,一個是生父,兩個是皇家宗譜上的父親,分別是同治和光緒。

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清史稿》

大清朝的未來目標

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慈禧太后與清朝宗室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邵英五大臣商討後,下詔預備立憲,目的使大清朝成為君主立憲的政體國家。

1907年,清政府籌備設立資政院,之後各地立憲工會紛紛建立,加速君主立憲的進城。

1908年,清政府頒佈《清代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並宣佈十年後實行立憲。

也就因此,這一年光緒慈禧相繼死後,慈禧為大清朝的江山考慮,遺言之中提及了此事。

庶幾九年以後,頒佈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後宮不得干政

雖然慈禧以一女性的身份把持大清朝長達五十年,但其在死後或許害怕無顏面面對大清朝的歷代先帝,於是說出死前最後一句話,即後宮不得干政。

太后五十年中,執掌中國之大權,而其最後之一言,乃出人意料之外,其言曰:“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為自己開拓罪名

慈禧太后雖然干政五十年之久,但其表示有大家不知道的苦衷,只是普天之下的人都不理解,她也怕後世不理解,於死前辯解:

“餘垂簾數次,不知者或以為貪權,實則迫於時勢,不得不然也。”-《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最後之遺詔

太長,錄一句在此。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迭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結語:回顧慈禧太后自光緒帝死後生下的一天時間裡,她的遺言主要內容為考慮大清朝的未來、自己的身後事、兒子們的後事等。


南嶺說史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時分。慈禧像往常一樣,起床,即所謂“請駕”。昨日,也就是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終日忙碌於料理光緒帝的後事,沒能多加休息,很晚才休息。

不知為何,慈禧太后的氣色非但未有損,反而越發的好了。起床後,便到了梳洗時間。宮門外,專門伺候的太監早已靜候多時,譬如,專管梳頭的太監。因為慈禧太后特別注重養護,故每日用於梳妝檯上面的時間很長。

梳洗完畢後,一太監喊道:“打簾子。”專門此事的太監便連忙打開簾子。與此同時,在場的所有太監皆聞聲跪拜,齊呼“老祖宗吉祥”。其後,用豐盛的早餐。

  早上六時。慈禧開始召見軍機大臣,共與皇后(按:即光緒帝之妻,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日後的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等人洽談多時,後以新國君的名義下詔書,尊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為太后。

  正午午時。起初吃午飯時,慈禧還好好地,可吃著吃著,便開始頭暈目眩,且這一狀況持續了較久。人將逝世時,當事人多瞭然,便曉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故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並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監國攝政王裁定。

  發完上諭後,慈禧病情越發加劇,便命令軍機大臣起草遺詔。軍機大臣將起草的遺照呈上後,慈禧閱後,改了幾處,譬如“不得不再行訓政”與“回念五十年來”云云。

說罷,她又對身邊人說道:“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此時的慈禧還如素日一般,頭腦清晰,神志清醒,旁人觀之為和藹可親。

沒過多久,她便開始逐漸昏沉起來。後倏忽,眼睛又開始炯炯有神,可這一情形未能維持多久,可見這是迴光返照。

  慈禧對這個自己執掌大權好久好久的大清王朝扔出最後一句話:“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自我以後,任何女子不得干預國事,必須好好維護本朝家法,尤其是嚴防太監專權!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為鑑)!”

在筆者看來,慈禧是個女強人,本來應是一枝花,卻被推上了砧板,變成了一棵世人皆視為“救命稻草”的所謂稻草。

  過去的都將過去,歷史最大的價值不是忽悠與愚弄,而是讓我們如今這些晚輩,再讀時,再曉時,懂得一些道理,讓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活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最大的價值。



o天箜芐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慈禧在儀鸞殿去世,留下了三道遺囑,細細思量無不讓人咬牙切齒,憤恨不已!

首條就是讓稚齡小兒年僅三歲的醇親王之子溥儀繼承王位。但是當時的光緒皇帝正值而立之年,當得上是年富力強的年紀,慈禧便早早立下遺囑的原因是何呢?那便是這個女人自己仍想把握朝政的貪念!岌岌可危的國家她卻為了一己私慾立小皇帝為君,更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第二條下令毒殺自己同一血脈親侄子的命令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光緒雖身體欠妥卻也非急病大病,好好將養仍能活下去,確是在慈禧死前一天突然暴斃,內中因果委實蹊蹺,加上第一條遺囑的內容,聯繫起來便不難發現慈禧與光緒的死關係密切。因鼓勵新政被軟禁中南海的光緒與慈禧間已經是你死我活的對立狀態,,而心狠手辣的慈禧在自己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對手光緒帝提前殺死,不得不說這波操作也是很無情了。

第三條的禁止宦官當權的指令便是自打嘴巴的可笑命令。不讓太監接觸國事,卻在光緒死後將自己身邊的太監小德張升為大總管,這臉打的也是啪啪直疼啊。慈禧的遺囑除了首條是讓自己家族繼續掌控著大清江山,剩下的無他,自打嘴巴而已。


唐明國亮


大家好,很高興分享我的觀點,慈禧太后一個罵聲不斷的後宮專權的女人,她的臨終遺囑會是什麼?一個惡貫滿盈,驕奢淫逸的人,臨終會說什麼呢?下面根據史料結合個人觀點來解讀解讀,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慈禧太后臨終遺囑眾所周知有三道;立醇親王的兒子溥儀為皇帝;後宮不得干政;不得讓太監專權。

一,立醇親王的兒子溥儀為皇帝

溥儀當時三歲,被慈禧選中,成為皇帝。都臨終了,為什麼選一個孩童作為皇帝?令人匪夷所思呀,怎麼找個成年人能主事呀!(1)對自己日薄西山的身體還抱著幻想,繼續她的政治生涯。(2)選孩子當皇帝她不是第一次了,這次還要繼續自己的風格,真是非常自我呀,就算自己死了,也不改變。如果突然選個成熟穩重的成年人當皇帝,豈不是否定自己,否定他這個女人的能耐,爭來爭去,還是一口氣的問題。(3)她根本沒有考慮國家的安危,一個三歲孩子,在當時的情況,只會加速清王朝的衰敗,慈禧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可是為了自己的私慾,不顧國家命運,真是可恥至極。

真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的思維。

二,此後,後宮女人不得干預朝政

慈禧說這話真是啪啪打臉呀,她就是干政的後宮女人,教唆兒子同治皇帝,毒死侄兒光緒皇帝(根據史料慈禧是最大嫌疑人),大小事都要經過她同意,把國家搞的一團糟,為什麼告知後人後宮女人不得干政呢?把持朝政半個世紀的人幡然醒悟了?警示後人?有這個可能吧!又或者臨終洗白自己,弄的跟自己沒有干預朝政一樣。這是對自己死後名聲作最後的挽回。不管出於何種考慮,能說這話也是好事了。眼光還是侷限了,以後就不存在後宮了,女人能不能從政,那要看能力。



三,不得太監專權

不得重用太監,以明朝引以為鑑。可是慈禧本人就非常寵信太監,出名的如:安德海,李蓮英。朝綱如果要走向正軌,不得太監外戚等專權是肯定的,說的有道理,可是她自己做不到,不知道這一條是不是和後宮女人不得干政一樣是幡然悔悟,是洗白自己?真像會留在歷史的長河裡,即使暫時的淹沒。


慈禧的這三條遺囑,對於當時風雨飄搖的國家,基本沒有意義和積極作用。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自己沒有執政能力的形象,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此著實讓人痛心。鄙人陋見,歡迎指正,謝謝~


帶上自己的心行走


慈禧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有權力的一位女人,她軟禁光緒皇帝,自己垂簾聽政,在她統治的半個世紀裡,可以說是中國最黑暗最腐朽的時代,清朝的滅亡和她有直接的關係。慈禧臨終前留下了三個遺囑,內容十分無恥,特別是第二個,讓很多人唾罵,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下慈禧臨終前的三個遺囑。

一立溥儀為皇帝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而光緒皇帝則被她前一天害死,在選擇皇位接班人時,慈禧出乎意料的選擇了只有三歲的溥儀,有攝政王載灃輔助,這對風雨飄搖中的清朝無疑是最後一擊。慈禧這個自私的女人在臨終前還在選擇自己家族中的人繼承皇位,而不是選擇一個有能力的人,能怪令人唾罵。

二不準女人干政

慈禧在駕崩之前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慈禧作為一個女人干涉清朝政權長達半個世紀,自己臨終前竟然立下不準女人干政的遺囑,不禁令人感覺到好笑,這也說明慈禧已經意識到女人干政的危害性,但是對於清朝來說一切都太晚了。最後只會讓後人覺得慈禧自私自利,反而遭到了更多的唾罵。

三嚴防宦官當權

慈禧臨終前說“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說明慈禧對歷史的興亡之事是很瞭解的,但當之執政之時卻寵愛安德海,李蓮英這樣的大太監,雖然沒有明朝宦官當權那麼嚴重,但對於清朝來說也是負面影響,直至去世前慈禧還在使用“只能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思想,難道她不知道自己的執政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如今後人提起慈禧除了唾罵還剩下什麼?





農民李元霸


1.立醇親王的兒子溥儀為太子

要曉得當時的溥儀才三歲,就算要立,也不能這麼小啊,何況當時的光緒皇帝才30多歲啊,正是年富力強時期。囚禁光緒皇帝本就無比差勁,但慈禧太后還做的這麼名正言順,你的此番舉動不便是想再立一個傀儡皇帝持續發射本人的淫威嗎?

2.“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宦官不得干政,這條遺囑更是令無數後人唾罵不止。因為慈禧認為宦官當權必定誤國,因為正是明末年間,宦官掌權導致外侵內亂,最終清朝得以入關統一全中國。所以清朝對宦官的管理非常嚴格,二百多年來,宦官也沒機會當權。而在慈禧的一生中,曾有兩個太監伴隨著她,先是安德海,後是李蓮英。特別是李蓮英,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太監。李蓮英雖然沒有直接干預朝政,但是極其貪財,如果朝臣有求於慈禧太后,則會第一個籠絡李蓮英,而李蓮英也為了貪財,罔顧大體只知利己。李蓮英為了討得慈禧的喜愛,也會窮盡心思,想盡一切方法,幫助慈禧太后滿足權力和物質慾望,導致晚清政府更加的搖搖欲墜,而中國也險些完全淪為列強們的殖民地。

3.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隆裕皇后升為皇太后,受命載灃(宣統之父)為攝政王,遇有嚴重國事必須請皇太后懿旨”。這一點估量也是一個老太太晚年認識到的問題。遐想當年,女皇武則天雖然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亂世,也算是功績斐然,但後人怎樣評價呢?根本上是罵聲遍野。慈禧再反觀本人在朝時期,農民反抗,列強欺辱,割地賠款等等。此時她所要思索的問題不是怎樣放射本人的威望,而是身故怎樣面見列祖列宗的問題!女人當政畢竟不是正統,因此她死之前是認識到的。但認識歸認識,她臨死前的安排倒是足足的打了本人的臉。


視力調理張智桁


1861年,咸豐帝在避暑山莊去世,年僅31歲,遺詔令年幼的兒子載淳即位,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同時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協理朝政,制璽兩枚,一為御賞,一為同道堂,一枚掌握於同治手中,一枚掌握在同治生母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手中,尤此為慈禧後來掌權埋下隱患。咸豐帝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起辛酉政變從八個顧命大臣手裡搶奪了政權,並殺害了其中的載桓、端華、肅順,從此開始干政,對那些政敵毫不留情的扼殺,哪怕是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和繼位的光緒的控制和管教都是相當的嚴格。

同治皇帝載淳在慈禧太后嚴格管教下性格叛逆,對自己母親干預朝政極為不滿,逐漸放縱自已,野史傳聞感染性病梅毒,外加天花,全身潰爛不治而亡,年僅19歲,隨後皇后也自盡身亡。耐何同治無後,只能從同宗兄弟中尋找了一位年僅4歲的載湉作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一生命運悲慘,他當皇帝時大權已全部握於慈禧手中,自己就是擺設,豪無實權,慈禧垂簾聽政,後來光緒因變法維新被慈禧囚於瀛臺。

1908年, 38歲的光緒突然暴斃身亡,而在同一天,慈禧也在儀鸞殿去世,光緒皇帝之死眾說紛紜,後經專家開棺驗屍發現光緒帝是因中毒而死的,所以到現在慈禧是最大可能殺死光緒帝的人。慈禧在臨死前留下了遺言囑託後人,但是遺囑的內容令人唾罵,遺臭萬年。

第一條遺囑是立溥儀為帝。當時傅儀是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立為皇帝時才年僅3歲,懵懂無知,慈禧以為自己長命百歲,還可以像控制同治和光緒那樣控制這個小皇帝,來滿足自己更大的權力慾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自己卻沒有活到溥儀登基當皇帝,最後只得命溥儀生父載灃為攝政王代掌朝政。

第二個遺囑是女人不得干政。當初皇太極根據明朝末期得到教訓, 要後人不可以讓女子幹攝朝政,不過到清未慈禧自己卻破壞祖先規矩,當年為了奪權,手段狠毒,早把這條祖訓拋到腦後。然而她的遺囑是這樣說的“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現在想想的確好笑,是極大的諷刺。

第三條遺囑是太監不能當權。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衍生的畸形產物,以前權力並不大,直到明朝的時候,太監的勢力達到最高峰,出現像王振、劉瑾這樣的大太監,明末魏忠賢號稱“九千歲”,當時的實際權利已經超過了皇帝。明朝的衰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太監當政禍亂朝綱。清立國後吸取明朝的教訓,限制太監的權利,不讓他們干政。然而到了清晚期慈禧太后卻打破這一規矩,極其寵幸安德海與李蓮英,並打破祖訓"太監品秩不得高於四品"的規定,破格提拔李蓮英為二品太監,榮寵一時。

筆者認為雖然這些遺囑都與慈禧所作所為相悖,但僅從後兩條,後宮和太監不得干政,可以認為慈禧也是在為自己生前所作之事進行懺悔,但不管怎樣,慈禧太后作為女人能掌朝48年,想必也是有一定政治謀略和手段的……





珍珠弓


遺囑一:立溥儀為帝。

慈禧要溥儀當皇帝,為何還要讓他當皇帝?有的人說慈禧是為了掌政所以要年齡小容易控制的溥儀來當皇帝,只是她也沒想到自己會死那麼早。還有的人就說因為溥儀是榮祿打的外孫,慈禧和榮祿又是青梅竹馬,所以念舊情。

這些我們都先不管哪個是對的,要懂得讓一個小孩子來當皇帝這會對當時的清朝有多大的危害,這些她都沒有想那麼多,她只是想如何才能滿足自己的掌權愛好還有慾望。

遺囑二:女人不得干政。

這條遺囑就很好笑了,慈禧太后沒有覺得她是破壞祖訓的元兇。是由於皇太極根據明朝末期得到教訓, 要後人不可以讓女子幹攝朝政,不過慈禧她自己去破壞了規矩。

因為慈禧就是喜愛干涉朝政,當年為了奪權,手段狠毒,早把這條祖訓拋到腦後。搞笑的是在她臨終前竟然又想起了這條祖訓,真是打臉打的不要太響。

遺囑三:禁止太監掌權。

眾所周知,明末期間就是因為太監權力太大,才讓明朝走向衰亡。所以清朝開朝以來,對宦官制度管控的的異常嚴謹。雍正執政時期,規定太監四品就是最高的,不能再高,後人都不得違反。

但到了慈禧掌權的時候,這種規定就被打破了,那時候的太監竟有極高的權利,搞得整個清朝烏煙瘴氣。原本慈禧就是破壞的這個制度,可是在她死前居然又把這條祖訓當做遺囑留下來了


蘇子禪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時分。慈禧像往常一樣,起床,即所謂“請駕”。昨日,也就是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終日忙碌於料理光緒帝的後事,沒能多加休息,很晚才休息。

不知為何,慈禧太后的氣色非但未有損,反而越發的好了。起床後,便到了梳洗時間。宮門外,專門伺候的太監早已靜候多時,譬如,專管梳頭的太監。因為慈禧太后特別注重養護,故每日用於梳妝檯上面的時間很長。

梳洗完畢後,一太監喊道:“打簾子。”專門此事的太監便連忙打開簾子。與此同時,在場的所有太監皆聞聲跪拜,齊呼“老祖宗吉祥”。其後,用豐盛的早餐。

早上六時。慈禧開始召見軍機大臣,共與皇后(按:即光緒帝之妻,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日後的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等人洽談多時,後以新國君的名義下詔書,尊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為太后。

正午午時。起初吃午飯時,慈禧還好好地,可吃著吃著,便開始頭暈目眩,且這一狀況持續了較久。人將逝世時,當事人多瞭然,便曉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故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並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監國攝政王裁定。

發完上諭後,慈禧病情越發加劇,便命令軍機大臣起草遺詔。軍機大臣將起草的遺照呈上後,慈禧閱後,改了幾處,譬如“不得不再行訓政”與“回念五十年來”云云。

說罷,她又對身邊人說道:“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此時的慈禧還如素日一般,頭腦清晰,神志清醒,旁人觀之為和藹可親。

沒過多久,她便開始逐漸昏沉起來。後倏忽,眼睛又開始炯炯有神,可這一情形未能維持多久,可見這是迴光返照。

慈禧對這個自己執掌大權好久好久的大清王朝扔出最後一句話:“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自我以後,任何女子不得干預國事,必須好好維護本朝家法,尤其是嚴防太監專權!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為鑑)!”

在筆者看來,慈禧是個女強人,本來應是一枝花,卻被推上了砧板,變成了一棵世人皆視為“救命稻草”的所謂稻草。

過去的都將過去,歷史最大的價值不是忽悠與愚弄,而是讓我們如今這些晚輩,再讀時,再曉時,懂得一些道理,讓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活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最大的價值。


雲深不知處777


她對身邊人說道:“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