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流傳千古,就是名人嗎?

用戶9785539270429


詩詞是中華文明史上最為燦爛的明珠,如果一個人的詩詞能夠流傳千古,那麼這個人一定是位名人,就拿全唐詩來說,全唐詩共有收錄唐詩48963首,共有詩人2529人,想在這其中脫引而出,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這其中有一位大神,就是張若虛,他作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對中國詩詞文化影響極為深遠。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宮體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孤篇,壓過全唐“。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舊題,相傳始於南朝陳後主,但本詩除了曲調名沿用舊體外,內容與風格都與以前供宮廷娛樂的歌曲大異其趣。

在一個月光皎潔的晴澈夜晚,詩人臨於春江邊,看著浩瀚無垠的江潮及月光下那片澄澈無際的世界,牽動起無限情思。詩人謳歌優美的自然,讚頌純潔的愛情,將詩情畫意與哲理熔於一爐,營造出一片幽深渺遠的意境。

開篇寫景,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詩人把“月華”作為主體,作為情感的紐帶,從“明月共潮生”寫到“落月搖情滿江樹”,以月的運行來佈局,展現了一個完整的心路歷程。在月光的照耀下,哪一處春江不反射著明月的光輝呢。詩人神思飛躍,在寫景的同時又在探索著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個體的生命雖然短暫有限,但人類的存在卻同那日日升起在江上的明月一樣,綿延不息。

緊接著,詩人便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具體的人生圖景,一幅思婦遊子的人生圖景,引入愛情這一飄蕩在人世間永恆的旋律,將景與情巧妙相連,引人入勝!春、江、花、月、夜這五種藝術形象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沈德潛雲:前半見人有變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與月同無盡也。後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


清悠初見


一首詩流傳千古,當然算名人了。都流傳千古了還不算名人嗎?就像現在,很多歌手幾十年了就唱那一首歌,只要這首歌火起來,就可以名利雙收了。當然,古人寫詩未必有利![捂臉]

唐代詩人金昌緒,只有一首《春怨》流傳下來。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還有唐代的蘇麟,只有一首詩還只有兩句,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元代的唐溫如也只有一首《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不列舉了,應該有很多。其實這些詩人未必就只寫一首,只是種種原因,只有一首得以流傳,這絲豪不影響他們在愛好詩詞人心中的形象!



九言九語


我認為是,有一首流傳,就是經典。乾隆寫了幾千首,能流傳的幾首,能多產固然好,前提是有精品,陸游多產,經典也多,這些人是大家,多數人有一首就不錯了。唐代那麼多詩人,流傳下來也不是很多。唐宋時期是一個太平盛世,人們很多會賞花作詩,其中寫詩最厲害的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了,他們兩個寫的很多詩都是婦孺皆知,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可還有一個更厲害的人,他一生就寫了兩首詩,僅憑一首詩“孤篇壓唐宋。他的《春江花月夜》碾壓李白和杜甫,他就是張若虛。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就把李白和杜甫寫的詩都比下去了。這首詩讓萬千讀者為之傾倒,他的這首詩中包含了多種感情,乍一看我們會以為他在描述美好的景色,其實讀了他的這首詩,我們就會發現他描述的不僅僅是美好的景色而已。他的這首詩語言清新優美,讀完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他先用清新的詞彙描述了一幅美麗的春江花月圖,讓人沉浸在這種美好之中。隨後又描述了一種孤獨之感,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總是悲喜交加。

張若虛生平事蹟特別的少,而且他的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人問津,在唐代根本沒有收錄他的詩歌的詩集,最早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是宋朝人郭茂倩,幸運的是這首詩最終被保留了下來,我們才能讀到這麼朗朗上口的一首詩。所以說張若虛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就這一首詩就碾壓唐宋,張若虛是實打實的名人。



詩人的涙


能否憑一首詩流傳千古而成為名人?我認為是可以的。

在燦若星河的文化史中,有些詩人一首詩驚豔四座,今人拍案叫絕,但卻找不到其它同水平或者更出眾的作品。於是,這首詩就成了詩人最“閃亮'的標籤。有些詩人,只有一首詩,卻毫不妨礙他流傳千古。

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文章一絕,鮮有詩作,但他就因一首《江雪》流傳甚廣,與同一時期被冠以“詩豪”的劉禹錫詩名並駕。

同是唐代的陳子昂憑《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將古代文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一舉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成就的十首得之一。

比李白小了70歲的李紳也憑一首《憫農》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為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還必不可少的教子名句。

當然也有比李紳了50歲的黃巢因一首反詩《不第後賦菊》而起兵造反,攪得後唐天翻地覆,“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成了2006年張藝謀銀幕主題。更有甚者,初唐詩人宋之問因“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對自已的外甥痛下殺手。

其實我國古代文人的文品其實不能和人品相提並論,就像寫下《憫農》的李紳,在當官以後就自己就變得非常的奢侈,對待百姓卻很殘暴。

所以因詩成名肯定是有的,至於好壞名聲,那就因人而異了。






海友隨


應該肯定的說:一首詩能流傳千古,就是名人了。

現實中能作詩的人不少,能寫很多詩的人也不少,但他沒有一首詩流傳,他怎麼說也不是名人啊。

什麼是名詩名人?那就是能夠廣泛傳播,有巨大影響力,正能量滿滿的詩和人。如唐朝詩人張繼,全唐詩僅收錄他一首《楓橋夜泊》,憑藉此詩,“寒山寺”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今天的人們去寒山寺大約也是拜此詩所賜吧!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緒,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陳子昂藉此詩也成為大家都記得住的人。

李紳憑《憫農二首》長期在人民中流傳而名聞天下。

古代有人憑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成為名人,現在誰如果也能創作出一首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詩,雖沒有千古之時間,那肯定也會被人們記得住名字,被人們崇拜!若因你一首詩,此地成為名勝,此物成為名物,當地人民肯定要把個字名字刻入石頭作碑紀念!這樣的人名豈不是名人!





馬火蟻


因一首詩而成名者為數不多,能流傳千古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說一首詩應一個字而名聞天下,併成為千古絕唱者則更是鳳毛麟角。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中唐人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因一個“敲”字而走紅:改“推”為“敲”,不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由此誕生了豐富中國漢語詞庫的“推敲”一詞;不但昇華了詩作的意境,更使得賈島本人因此而由所謂的二流詩人新晉到一流詩人的行列,併為人們所推崇和傳頌。

話說某年某月某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野徑尋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棲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便把這首詩記錄了下來。第二天,他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之上,他想起昨夜即興而就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似乎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些。於是,他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覺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扈從押至韓愈面前聽詢。賈島便將做詩得句而一字未定的事兒說了一遍,韓愈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思忖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還說“用‘推’字有魯莽之嫌,用‘敲’字既顯得禮貌,又使深夜有了幾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

這首詩,便伴隨著“推敲”這個膾炙人口的常用詞流傳起來。賈島不紅都不行,一躍而成為名人。

無獨有偶。與賈島同時代,有“詩鬼”之稱的李賀,七歲開始寫詩,一首《高軒過》,“名動京師”,詩曰: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李賀外出時,總是揹著一個袋子,袋子裡裝著紙和筆。“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後人根據李賀的事蹟與母親的評語,總結出了“嘔心瀝血”這一成語。

譬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歸彭城》中寫道“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意思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李賀的詩篇,皆以“嘔心瀝血”的寫作狀態來完成,留下了諸如“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著名詩句。

成名背後皆辛苦。從表面上看,一個詩人因一首詩或一字一詞或一條成語便流芳百世了,似乎輕鬆的很。但是,在成名的背後,他們所具備的那種仔細“推敲”的認真態度和嚴謹作風,以及那種任何時候都保持有的“嘔心瀝血”的工作狀態 ,卻是我們大多數人看不到或做不到的。如果,我們當中有人能像他們那樣工作,那麼事業一定有成,出名也是遲早的事。


火車頭loco


一首詩能流傳千古 , 作者留名是肯定的。至於能不能成為名人,這就看詩的水平境界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力了。

然而自古就有無數詩人。能流傳千年的佳作也有很多。如果單憑一首能流傳千年又不是特別出名詩,也許只是運氣好,依靠此時此景,天時地利,即興賦詩。這樣的我認為只會留名,算不上名人。

當然,一首傳世。非常有名的也有。比如有兩篇非常有明的詩,《黃鶴樓》和《春江花月夜》我想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吧。分別是崔顥與張若虛,這兩首詩不但流傳千古,還是屬於頂級的存在,詩作者也自然非常出名,自然也是名人。

一首詩能流傳千古,能不能成為名人,只能看作品的水準。就算不能成為名人,也會留下自己的名字。



周v亦


我認為不算,你看: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只因為他們的某方面很出眾,讓人們願意去了解他,崇拜他。所以這些名人用自己的知名度,來帶動喜歡他們的人,多做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事。

  現在大家都喜歡流行歌手和影視明星,漸漸忘了現實生活中的名人,大家有拿娛樂明星與社會名人做過比較嗎?我也不是很理智,我也有崇拜歌星,一提到他們我就很激動,隨著對娛樂圈深入的瞭解,我漸漸的發現了精美包裝後的另一面。

  我原本覺得這些明星是品德兼優的人,他們吃不好,睡不好這些拼命賺來的錢,還給了公益基金。最近新聞報道的消息,人我感到很震驚很生氣,有一位

歌星通過湖南衛視選秀出來的。現在可以說是人氣小天后了,有些地方鬧雪災,這歌星捐了5萬,據瞭解她家鄉也有雪災,但她一分錢也沒捐給家鄉,就連一句問候

的話也沒有,為了達到自己出名,連這樣的辦法都用了,可見……

  還有一位明星,說要幫助一位患白血病的年輕人。特此要搞一次公益活動。可到場後,明顯看出牌子上的“慈善”是後面加上的。事後記者到患者家裡採

訪。患者母親見到記者眼眶又溼潤了,原來在這場活動後,他們只得到五千元。這對患者的醫療費幾乎是沒幫助的。他的母親當時在場上還給那位明星下過跪。難道

活動只有五千塊嗎!

  我們不能盲目的去崇拜明星,像上面那位利用社會弱者的明星,她不值得我們追捧!



浮生寄清風


說起詩人,我們肯定首先就想到李白杜甫等等有名的詩人,他們不僅有名氣,而且流傳下來的詩句也很多。說到誰的詩流傳下來的最多呢?當然是乾隆皇帝了。不過我們對於乾隆皇帝的詩根本就不瞭解,也不會背,所以不管他的詩寫了多少,他都是作為皇帝才聞名的。而在中華的歷史上,有這麼一位人,僅靠著一首詩,就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他就是張繼。

信學過唐詩的人,都知道他楓橋夜泊,通過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張繼這麼一個人。張繼是天寶年間的人,當時最出名的應屬於安史之亂了,張繼在落第之後,又恰逢安史之亂,於是只能外出躲避戰事。在當時,最安定的地方就是江南。很多的文人墨客們都到江南區躲避戰事,張繼也去了。船隻一路南下,來到了蘇州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晚上的船隻是不出船的。就這樣,張繼就在蘇州的楓橋邊夜宿。

在夜半的時候他聽著山上的鐘聲,想起了正在爆發的安史之亂,不知道什麼時候唐軍能收復失地,又想起了自己落榜,不知道是否還有重新赴考的那一天。從而有感而發,寫下來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蘇州的寒山寺也因此而聞名於世,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寒山寺成全了張繼,但肯定的是張繼造就了寒山寺。畢竟,如果沒有張繼的千古名句,寒山寺也不會像如今那般出名就是了。我們不知道當時的狀元是誰,但我們知道了張繼,知道了這麼一首詩,也認識到了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讓千百年之後的我們都能輕易的尋找到當時詩人的那種情懷,從而為之感慨。





粵港官報道


我認為:算得上名人,因為你的名字若能流傳千年,就算啥也沒有也足夠稱名人了!

記得當年上學的時候,我歷史老師說過一句話記憶深刻,他說:文人墨客想千古留名很容易,一首詩、一句名言就夠了。相反武將想留名很難,想要曠世戰功才可以。比如漢唐盛世文人都能說一堆,武將是不是一隻手就夠了呢。

《楓橋夜泊》  張繼(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大膽的揣測一下,大部分人看到這個題目後第一個想到的詩人應該是張繼。但是如果沒有這首詩你知道他其他還有什麼事蹟嗎?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估計文盲也能背一句吧

在看孤篇壓全唐的這首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有幾個知道詩歌以外的他們還做過什麼,但是他們都因為一首詩被人們千百年的永遠記著,歌頌著!難道他們不是名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