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是否會引發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潮流?

小單財經簡評


大家好,我是子騫職說。我的觀點是:肯定會,而且都不用疫情過後,現在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論據如下:

1.實際情況證明會發生。

就拿我們單位來說,我們單位是一家大型國企,往年通常在三月底開始春招,然後校招開始的時候才有人陸續打電話諮詢,但是今年從三月初就不斷有人開始諮詢了,有孩子父母、也有本人自諮詢的,諮詢的問題概括一下主要有兩個:1.今年貴公司還有招聘計劃麼,是否會縮減招聘計劃;2.貴公司今年的招聘大概什麼時候開始,是否會有校園宣講會。可以預料今年我們單位的招聘計劃絕對沒有問題,甚至可以優中選優,雖然之前也是。

2.大數據告訴你會發生。

如果說我們單位是個例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那麼請看兩組大數據,用數據來論證我的觀點。

  • 智聯招聘發佈的《2019年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報告》。《報告》顯示,在畢業後希望工作的大學生中,意向就業企業類型的排序依次為國企、政府/事業單位、外企、私企、自主創業、NGO(非政府組織)。跟2018年相比,國企超越外企躍居第一,佔比達到26.4%,成為大學生最希望工作的企業類型,同時國企、政府/事業單位佔據了意向就業的前兩位,兩者佔比超過5成。這足以說明今年的畢業生對於國企、政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工作的青睞度將進一步提升。
  • 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去年的11月28日,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約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基數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進入國企國企、政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的畢業生人數勢必也會增加。

3.國家政策引導讓發生。

當然除去大學生自己本身的傾向性外,國家、地方出臺的積極政策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主要有:

  • 擴大重點領域招聘,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招聘。這一政策將直接充實教育、醫療等體制內行業,教師、醫護人員隊伍將進一步壯大。
  • 引導基層就業,擴大選拔選調生,三支一扶計劃。這一點就不用說,直接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尤其是基層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更為明顯。
  • 更大力度鼓勵畢業生參軍入伍。這一點可能很容易忽略,但是反而這個政策各方面的待遇更為豐厚,國家對於保家衛國的軍人們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既然疫情仍未過去,競爭如此激烈,同時就業形勢又較為嚴峻,那麼子騫建議:

1.高校畢業生提前準備,及時關注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國家、地方出臺的就業政策,積極就業、主動就業,同時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並非非要進入體制內工作,現在優秀的民營企業也數不勝數,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了。相信優秀的你一定為自己的求職之路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目前有工作的同胞們建議最好不要輕易辭職,今年的就業形勢、就業壓力大家都可以看得到,難道還要去趟這趟渾水?當然如果確要辭職,請先找好落腳點,切記裸辭,這是極為不成熟的做法。

3.目前處於失業中的同胞們

。也不用過於擔心,國家、地方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支持大家就業,同時求職中的你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及時關注相關招聘信息,學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別問我你有啥優勢哈,我不會告訴你,工作經歷、證書等都算)積極為自己贏得機會。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需要這樣的戰略,但不需要這樣的戰術。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這才是正解。祝願2020年的每位同胞們都能找到滿意的僱主,開始自己嶄新的工作篇章。


我是 ,專注人力資源管理,聚焦職場分析,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不錯歡迎點贊+關注。如果你有職場困惑,問答收益、認證也歡迎聯繫我。你們的子騫一直與大家同在。


子騫職說


我個人覺得不會。本人省屬事業單位,碩士,前不久相親,遇到一個大專剛剛畢業的,女護士,第一次見面就結束了,因為我說自己月薪4000。女方覺得都2020年了,身為男人,居然還沒有過萬!

可見,好多年輕人依舊不認可體制內工作,因為薪酬原因。

補充一下吧,看到很多人閱讀了我的答案。我雖然收入一般,但確實是正式編制的,公開招聘,筆試面試第一。目前專業技術崗。至於收入,我是農村長大的,父母爺爺奶奶都是農民,我這一輩至少不需要靠天吃飯了。



唐哩咯糖


這幾乎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我的朋友在商場裡做服裝批發,他們店原本有2個工人,現在正常上班的只有一個了,另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上班,朋友通知他等通知。因為現在生意實在很差,他說要不是去年年底交了房租,今年就不敢了,歇業回家,等明年再看。現在就算虧十多萬把鋪面轉租出去也沒人要。同時商場裡出現了好多轉租的貼紙,很多平時有七八個人上班的鋪面,現在最多也只是安排兩人上班。老闆都做不下去了,員工怎能不失業呢?

相信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地方都有。

一是經濟受疫情影響下行壓力較大,就業問題突出,二是今年畢業人數增加較大,待業人數較多。那麼公考熱則是必然的(雖然公考一直很熱)。

其實也不必過度緊張,各項政策都在落實當中。已經工作的能不辭職的儘量不要辭職,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還在待業的降低一下求職標準,穩定下來,積攢實力;準備公考的認真備考,畢竟今年編制崗位擴大了好多,雖然考的人數多了,但是崗位也增多了,水漲船高,不必太擔心!


道無至盡


先舉一個例子。某單位群裡,薪酬HR發了一條信息,本月工資遲發。群裡抱怨一片,沒過十分鐘,HR經理發信息,本月工資不遲發,且提前發,還多發2000元福利費用於購買防疫用品。這就是某國企。

相反,一些民企私企,特別是中小企業,更特別是服務產業的小企業,員工非常焦慮,工資能不能發還是次要的,工作還在不在才是更擔心的。

很多家長哀嘆,還是讓孩子進體制內保險,以後有個風吹草動,還是金飯碗捧著踏實。

這個心態真實不?

真實。

心態,決定行動嗎?

決定。

結論:

沒有疫情以前,2019年度畢業生就業意願指數,公務員第一,央企第二。體制內,特別是優質體制內單位依然是最熱門的地方。有的好單位,報名比例達到4000:1,也就是說,4000個優質大學生爭一個崗位。說明,疫情之前,體制內依然是就業熱門。

那麼,疫情之後,這個熱度只會升不會減。

第一,人們發現,求穩與求財,可以並重了。以前覺得體制內只是穩定,財不夠,現在發現體制內,既穩定,錢又多。

第二,人們不差錢了,獨生子女,父母這麼有錢,早晚都是自己的,自己為何這麼辛苦,不差錢,就求安逸唄,體制內又熱一把。

第三,疫情如同烈火煉真金。體制內單位的穩定,在疫情期間,得到彰顯。工資照發,不上班也有福利,上班的有補貼,值班的有獎勵。各級上司還會爭先恐後去慰問,一線作業人員得到充分尊重,得到廣泛宣傳表揚。然而,中小企業呢,撐不下去關閉,撐得下去的呢,不是停發工資,就是減發工資,甚至降低社保繳費基數。

綜上,一是疫情之前,體制內就業本來就是熱門。二是隨著人們收入增多,追求穩定的意願更加強烈。三是疫情期間的,更加凸顯體制內的優越性。基本可以判斷,疫情之後的就業市場,體制內就業意願更加強烈。


職場火鍋


會,我可以斬釘截鐵地下結論。此次疫情過後,畢業生擠進體制內的潮流將會比以往更加的瘋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一、從歷史趨勢看,近幾年公務員招錄比率呈上升趨勢,顯示出進入體制的競爭趨向激烈。2016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28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46.1比1;2017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33.8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49比1;2018年,全國報考公務員審核通過165.9萬人,最終招收比率為58比1;報名人數不斷上升,招收比率繼續擴大,顯示出今年公務員考試的瘋狂和激烈。

二、當下疫情狀況是我國內愈來愈向好和國外愈來愈失控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天報道疫情是國內本土新增僅4人,其餘均為輸入型病例,而國外確診新增11616。國外越來越嚴重的病情,逼使畢業生將更多的就業目光轉移到國內,造成國內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這部份新增的就業壓力同樣會轉嫁到體制之內。

三、此次疫情之中,停工停學對體制內外人員造成影響的差異,將吸引更大部分畢業生湧向體制之內。一方面,體制之內是工資待遇不變,職業穩定,各項防控措施圓滿到位;另一方面,體制之外停工失業,復工艱難,困難重重。國家強有力的保障對任何人的吸引力都是無窮的。

四、疫情衝擊之下,國內中小微企業哀鴻一片,破產收縮成為中小微企業的常態,裁員降薪造成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企業的擴展同樣也受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對於比往年更大數量的畢業生就業來說,雪上加霜還不足以形容,只會比想像中更加可怕的多。使得轉向體制內的意願會更為迫切

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的壓力會共同造就今年進入體制的瘋狂。個人認為,今年畢業生擠進體制內的潮流之瘋狂會出乎許多人的意外。

以上是個人觀點,大家可以留言討論,謝謝!


微風來襲天轉涼


我個人的判斷是,此次疫情對畢業生是否選擇進入體制內影響較小。但是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數和進入體制內的人員是可能會增加的,不過我認為這並不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具體原因,在下文我會提及。

為什麼我會說疫情對畢業生是不是進入體制工作影響不大,我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判斷

一是機構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

二是國家的鼓勵和倡導方向

三是年輕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四是2003年和2008年的佐證並不正確

五是總的來看

機構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這就促使政府不斷的進行自我革命,以創新舉措來同社會的發展相匹配。機構改革的一個隨之而來的效應是,政府的運行越來越規範和透明,在陽光下接受大眾的監督越來越多。八項規定等規章制度真正改變了體制風氣,使得公務員這份職業從深閨走向人群,也就意味著以前一些不好的風氣和權力尋租少了很多。所謂的隱形福利也全都無處遁形。公務員迴歸了一種工種屬性,就是一份工作,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一份工資低、幹著沒激情的活計,雞肋。管理越來越規範、信息越來越透明時,人們的選擇也就越來越理性,願意進來的人也就不多了,尤其是真正有本事的,985/211的畢業生。

國家的鼓勵和倡導方向

國家一直在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顯然你在體制內是無法創新創業的,唯有走向市場,才能更好激發幹事幹活的幹勁。而且,社會上也慢慢形成了一種共識,真正優秀的、有才的人是不會進入體制內的,進體制的都是沒有追求抱負的。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去外面搏擊,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年輕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我們所認為的公務員好,公務員鐵飯碗,有各種各樣的福利,考上公務員光宗耀祖,有這樣想法的其實大部分還是老一輩人,他們就希望晚輩能聽從他們的建議去體制內。

但是,你也應該能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喜歡新鮮有趣的工作和日子,哪怕在外漂泊,也比在體制內混,顯得更是青春。所以,基於這個考慮,我也不認為疫情會讓更多人瘋狂擠進體制內。


2003年和2008年的佐證並不正確

有些人可能會拿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前後公務員報考的人數來佐證在危機之後會有更多的人進入體制內,從數據上來看是這樣的,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一個現象的造成往往是多方面的。

2003年之所以相較於2002年的公務員報考人數大幅增加,國考從6萬激增到12萬,這是因為這一年正是高校擴招後的首批畢業生的畢業之年,自然報考人數多。

2008年之所以又多,則是在機構改革後的合理反彈,這在歷次改革中都可以看到,也說不清和金融危機有多大關係。

剛好今年也是機構改革後的反彈年,在國考上是可能出現報考和錄取人數都增加的情況的,但和疫情關係不大。

總的來說

該進體制的,想進體制的,還是會進來,不該進體制的,不想進體制的,也不會因為疫情過體制生活。


辦公室文秘小小周


疫情過後不會出現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潮流。原因如下:

一、體制內收入很少,不符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近兩年畢業生95後居多,他們消費慾望強,消費需求多元,是網購的主力大軍,注重生活品質,不輕易向現實低頭。美妝、球鞋、養貓養狗都是這一屆年輕人的剛需,而體制內的工作雖然旱澇保收,但是收入並不高,而且灰色收入也不復存在。所以體制內的工作不會是他們的最優選擇。

二、體制內工作僵化,不符合年輕人的價值觀

2019年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智聯招聘 CEO 郭盛曾表示95後對工作非常挑剔,他們中95%的人把價值觀作重要標準。他們更加崇尚自由和個體價值的體現。

顯而易見的是,體制內的工作普遍沒有這兩點屬性:體制內人員是社會價值的再分配者,而不是創造者,很難體現年輕人追求的差異化價值,工作流程程式化十分明顯,工作內容死板,缺乏自由氣息。年輕逃離體制內的消息屢見報端。

三、疫情是極小概率事件,不足以影響就業選擇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屬於小概率事件,就算把規模略小一些的03年非典算上也是隻是二十年一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也很難遇到一次。就算遇到,也工作很久,有一定積蓄,抵禦一次變故問題不大。並不會有很多人將小概率事件作為職業規劃的重要因素。

四、畢業生父母的豐厚積蓄足夠支持他們多元化的選擇

目前應屆畢業生群體仍以獨生子女為主,其父母一代都趕上改革開放的快車,手頭上都有豐厚的積蓄。因此畢業生在就業上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作多元化選擇,甚至可以反覆試錯,對體制內的工作並沒那麼感冒。

五、穩定只是特定時期偽需求

仔細分析,雖然說疫情對大家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國家出臺了平抑物價等各種強有力的措施,就算收入降低或者一個月沒有收入,也沒有吃不上飯的情況發生。

疫情期間對經濟狀況差抱怨得最兇的都是超前消費或投資的那些人,有實力租店鋪做生意的、在一線城市打拼需要供房或者供房租的,他們需要的穩定是高收入的穩定,不是體制內的薪資所能滿足的。疫情過後,他們還會照舊打拼、做生意,說羨慕體制內穩定的工作也就是感慨一下罷了。

六、報考錄取比例高絕不代表畢業生有瘋狂擠入體制內的意願與需求

也許會有很多朋友對我的觀點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認為再怎麼分析,每年國考、省考報名火爆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這種觀點的得出實在是太過草率,一方面報考公務員沒有太大的機會成本,在找工作的同時順便以不報白不報,抱著要是上了也算保本的心態報名的人很多,另一方面雖然在國考中幾十個人競爭一個職位的情況比較普遍,可是在體制外,一家公司新設的崗位很有可能是幾百人在競爭一個就業機會,相比之下,國考省考也算不上瘋狂。

看問題一定要儘量做到全面深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否則習慣於這樣錯誤的歸因方式,會影響你今後工作和生活中的決策。


職場達人熊小妹


我認為,今年畢業生報考體制內單位,十分可能出現“瘋”的景象。想考的,需要儘快做好充分準備。

個人理解,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要聽家長話。

今年的畢業生,共同參與了一場百年不見的全國性戰“疫”行動,耳聞目睹各行各業窮以應對與困難處境,應該已經對就業形勢大體有了一個自我判斷。

目前為止很多人仍然在家中,與父母朝夕相處;每一個人正常進行觀察分析,都知道在今年這種情況下,體制內的任何一家單位,保障上都強於絕大多數體制外單位。

年輕人有理想當然好,但家長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同時出於對未來機遇不確定性的天然厭惡心理,肯定地告訴孩子,這種時候什麼單位最保險。

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十分清楚,父母不會誤導自己。所以,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單位的選擇,將取決於家長的意見;而家長的意見,就是體制內單位最靠譜。

第二,要看民企“胃”。

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今年面臨的壓力巨大,既受演變為“全球性流行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衝擊,還有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迭加影響。

尤其中小企業,能夠挺過三個月已經相當不錯,如果再挺下去,不知道資金是否能夠接續。那麼,出於自身壓力,現實也是理性的選擇,就是首先保證企業生存、老員工就業。

我經營的影城,也會這樣做。如果使用畢業生,雖然他們可能對待遇的要求不高,但我們既要付出培訓成本,還要承擔客源減少,但人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風險。

與其如此,還不如在經營困難時期,適當提高老員工待遇,讓他們身兼多職,而不是去培養和儲備新員工。

我相信,這個特定時期,傳統行業中小企業都會這樣,不再採取擴張型經營策略了。活下去,才是王道。所以,民營企業的“胃”,已經盛不下那麼多人。

大型民企也好,外企也罷,在這場災難襲擊面前,沒有哪一家能夠倖免於難。他們強於中小企業的,無非就是能熬得久些。即使可以吸納,又能夠接收多少畢業生呢?

溢出的,總得有地方流。那麼就往同一道門裡面“擠”吧。

第三,要跟政策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國家都認真安排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今年的特殊形勢,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

國家已將“穩就業”放到突出位置來考慮。今年的就業大軍中,874萬(比去年多40萬)高校畢業生,除去大約305萬人考研、100萬人報考公務員,還有470萬畢業生。

前不久,國家出臺了2020屆畢業生就業政策“十二條”。其中“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提出五個方面,排在第一的渠道,就是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第二個渠道,就是擴大重點領域的招聘。

關於第二個渠道,還特別強調,鼓勵各地擴大重點領域招聘,著重點出“中小學教師,尤其是急需老師的高中和幼兒園的招聘;同時落實應屆公費師範生全部入編入崗。”

我認為,這既是推進教育興國戰略的長久之計,其實更是幫助今年畢業生就業的解燃眉之急!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國家給予的機會。

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瘋”的一幕!

以上個人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轉型開始


很高興說幾點,說說自身體會,在下是事業單位工作,屬於體制內一種。

1,疫情期間,國家發佈的工作待遇要求,我們單位都全部認真執行,沒出現剋扣情況。

2,和私營企業比起來,待遇真的很一般,在下座標湖南中部一地級城市,每月工資4500

3,疫情抗擊期間,新聞報道很多企業困難,甚至倒閉,工人失業在家,相對來說,體制內不存在這種情況,每月社保養老等五險一金都按規章制度執行。

4,工作強度沒有體制外工作人員看到的那麼輕鬆,現在體制內的改革已經深入,所有崗位都是很忙的,只是相對而言,心理壓力小一些,認真做事,把事做好

最後,補充一句,不管時代怎麼變換,總不會虧待認真做事的人,選擇幹某一行只是開始,堅持幹好某一行才是日常


我來自桃源


疫情過後是否會引發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潮流?

每年全國考公務員的人都多如過江之鯽,即使今年沒有疫情的原因,考公務員的人只會只多不少。

但是你說“擠進”,我就不太同意了。公務員難道是隨便想考就能考上的嗎?公務員崗位的數量難道沒有限額嗎?難道就沒有人不想幹公務員嗎?這些都決定了疫情過後畢業生不會瘋狂擠進體制。

1.公務員考試並沒有那麼簡單,不是你說考就能考上

有些應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在一旁看得心急如焚的家長大多都會說一句“唉,實在不行,就去考個公務員做吧!”

家長似乎覺得公務員是隨便考考就能上的,但是考過公務員的人都能體會到箇中滋味,公務員一點都不好考,好吧?!

我一個前同事蘇琪嫌棄工資低,工作辛苦,家人勸她回老家考公務員,說家裡有熟人關係可以幫上忙。蘇琪本來就覺得這份工作沒多大意思,果斷辭職回家備考了。

她在家備考了4個月就去參加公務員考試了,在等考試結果期間,我跟她聊了聊,問她考試感覺怎麼樣。

蘇琪說題目對她來講很難,有些她都是靠蒙亂寫的。最終成績出來後,果然差強人意。

雖然家裡有熟人關係,但是蘇琪的成績不過關,熟人也沒辦法安排很好的崗位給她,最後只能安排她進去打雜。工資很低,活又很多。蘇琪嘆了口氣,跟我抱怨早知道不考公務員了。

很多人都低估了公務員考試的難度,考試難度客觀上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2.每個公務員崗位需要的人數都有一定限制,不可能無止境地收人

2019年,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氣象局,其中一個普通科員職位,人數只招一名。但是卻有4040個人一起競爭這唯一的職位,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每年公務員考試都出現嚴重的僧多粥少情況,試問相對考公務員龐大的千軍萬馬而顯得少得可憐的崗位,又怎麼有可能出現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情況呢?不論擠不擠,上崗人數都是有限的。

3.很多人志不在公務員,360行,各行有各行的精彩

同時,也有很多畢業生選擇不去擠公務員這條獨木橋,他們壓根對公務員一點興趣都沒有,一眼望到頭的職業發展生涯不是他們想要的。

我弟性格外向,交際能力強。他一畢業就自己主動選擇從事房地產工作,天天跟著老闆跑市場見客人。這樣的工作就很適合他,隨便一個客人他都能跟人家聊上半天。

加上我弟碰到不懂的事情,他總是不恥下問,時常虛心向同事,領導取經。短短几年時間,他成長很快,已經挖到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了。

如果以我弟的性格,公務員就非常不適合他了。

總之,今年擠進體制內的畢業生數量不會爆炸性增長,而且公務員從來都不是畢業生唯一的選擇。360行,行行出狀元,重要的是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發揮所長的職業!

關注喬念一,分享豐富實用職場乾貨,助你平步青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