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來自美國依阿華州滑鐵盧市的沙利文五兄弟一起報名加入了美國海軍;1942年11月13日,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五兄弟在同一艘軍艦上為國捐軀 ……。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得知五兄弟遇難的消息後,受到極大的震動。在其給五兄弟父母的親筆信中寫道:“作為最高指揮官,我希望你們知道,全國人民同你們一樣悲哀……我們這些活著繼續戰鬥的人,必須堅信,這樣的犧牲是有價值的……他們面對死亡的勇敢和剛毅使我更加確信我們的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決心。”作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沙利文五兄弟當年共同服役的軍艦便是本文要介紹的“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中的二號艦“朱諾”號(CL52 Juneau)。

條約束縛下誕生的新式巡洋艦

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文森·特拉梅爾法案》規定美國海軍將自1935年起開始擴建。於是,在1935年中旬,以美國海軍艦艇性能委員會為首的策劃機構就開始制訂新式輕巡洋艦(”奧馬哈“級代艦)的發展規劃,最初的總設想是:1.以“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為藍本進行設計,艦體小型化,排水量不超過8000噸;2.要區別於主要承擔水面炮戰任務的“布魯克林”級;3.必須具備一定的防空作戰能力及相應的反潛作戰能力;4.戰術定位為驅逐艦編隊領艦,能給予驅逐艦編隊戰術支援;5.其餘部分無硬性指標要求。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卡爾·文森——美國二洋海軍之父,其推動了美國海軍的擴軍行動

在既定總設想的前提下,至1936年初,海軍艦艇性能委員會共收到23份設計方案。由於沒有規定相關的硬性指標,這23份設計方案真可謂“五花八門”:在排水量上,最小的V號(即5號)方案標排(標準排水量)設計僅為3500噸,而最大的VII號(即7號)案卻達到了8400噸;在火力配置上,最為強大的IX(即9號)號方案計劃為新艦配備雙聯裝Mk16型152毫米艦炮10門(雙聯裝炮塔5座),而最為貧弱的V-A號(即7-A號)案則只為軍艦設計了4門單裝152毫米艦炮……。同年3月下旬,《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簽訂,新式巡洋艦的單艦噸位被限制在了8000噸的水平上,受此影響,經過仔細斟酌,上述23份方案最終均以性能不能完全滿足既定需要而被全部打回,相關部門依舊在等待著新的設計方案出現。然而直到1937年底,新的設計方案依舊沒有完成。此時,距離收到第一批標書已經過去了1年多的時間,太平洋上開始危機乍現,美國海軍迫切需要建造新式巡洋艦以應對相關的局面,是必須確定設計方案的時候了。

終於,在大家的迫切期盼下,1938年2月,艱難誕生的第24,25號兩份設計案終於擺在了相關部門的案頭上,其清新的設計風格頓時讓各方眼前一亮。以第24號方案為例:其預設的標準排水量為5990噸,船型為平甲板型;主機最大輸出功率70000馬力,最高航速32.5節,續航力9000海里/15節;主炮採用美國海軍中性能最好且通用性程度最高的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16門(雙聯裝炮塔8座,這裡順便交待一下:原先美國海軍非常想為新式巡洋艦配備152毫米高平兩用炮,也曾對Mk16型152毫米艦炮進行高平兩用化改造,但以失敗告終);主裝甲帶在正常交戰距離上能夠抵禦127毫米口徑火炮的轟擊……。

最終,在徵詢了各方面的意見之後,第24號方案被定為新式巡洋艦的正式設計案。隨後,美國國會通過新的造艦法案,將新式巡洋艦的建造列入1939年度財政預算內,預計建造4艘,暫定編號為“CL-51”、“CL-52”、“CL-53”及“CL-54”。首艦預計在1940年初開工,其餘各艦將在1941年底前相繼開工。至此新式巡洋艦的設計階段宣告完成,正式進入開工建造階段。隨著“CL-51”於1940年4月22日在聯邦海軍造船廠的船臺上安放下第一塊龍骨,美國海軍終於迎來一級前所未有的新軍艦---“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下水當天的”亞特蘭大“號

整體性能

建造完成時的“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全長164.9米,寬16.1米,吃水6.1米;標準排水量6718噸,滿載排水量8340噸。艦型為平甲板型,總體上效仿了“布魯克林”級巡洋艦的線型設計,艦首微微上翹,耐波性能良好,方型船尾,有利於艦船的高速航行,艦船穩定性也達到了設計要求。在開工前進行的水池試驗中,本級艦的船體設計獲得了一致好評。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亞特蘭大“級線圖,1941年狀態

動力系統

與美國海軍其他級別的輕巡洋艦不同,“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的動力系統不再採用大型軍艦通用的四軸驅動方式,而改用與驅逐艦類似的雙軸驅動模式,這也使得其更符合驅逐艦編隊領艦的戰術定位。本級艦雙軸雙槳推進,一臺半平衡式電動油壓舵用來控制軍艦的航向。最大航速32.5節,續航力8500海里/15節,6437海里/25節,全艦載重油1360噸。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朱諾“號後視圖,可以看出雙槳單舵結構

整個動力艙段位於艦體中後部,被區分為:鍋爐艙,輪機艙及柴油發電機艙等幾個部分,其中鍋爐艙與輪機艙交錯佈置,使得安全係數上升,即使單個鍋爐艙或輪機艙被命中,也不會導致全艦喪失航行能力。4臺巴伯考克·威爾考克斯公司(B﹠W公司)生產的“史蒂芬”型單煙道重油焚燒鍋爐被配置在兩個鍋爐艙內(通過兩座煙囪排出廢氣)以輸出高溫高壓蒸汽供給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兩臺“柯蒂斯”式蒸汽輪機為軍艦提供動力,輪機輸出總功率為75000馬力。為了預防全艦喪失動力的緊急情況的發生,還在位於艦艉的柴油發電機艙內安裝了一臺柴油發電機組,用於為艦船提供應急電力。

全艦火力系統

為了綜合考察,我們把全艦火力系統分為主炮系統、魚雷武器系統、防空火力系統及反潛火力系統四個部分,以求能作出全面的評估。

“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裝備的主炮為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16門主炮分裝在8座雙聯裝全封閉炮塔內,其中6座沿艦體中心線呈揹負式配置(前部艦橋前方和艦艉各3座),另2座位於後部艦橋兩側,呈對稱式配置。1932年開始設計,1934年投入使用的此炮是美國海軍中性能最好且通用程度最高的高平兩用艦炮。單炮(不含炮塔)重1.81噸,身管長4.826米,膛壓2790公斤/平方釐米,膛線46條,初速792米/秒,單炮戰鬥射速15發/分,最大射程15903米,最大射高11380米。仰角度-15度到+85度,俯仰速度15度/秒。每門炮設計攜彈量為450發,全艦總攜彈量為7200發,擁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配用的彈種有重穿甲彈(彈重25千克)、高爆彈(彈重29千克)、高射彈(彈重25千克)、照明彈等。1943年後,又新增了配備近炸無線電引信的新式高射彈,使得本炮的防空效能提高了3倍以上。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

本艦配用的火炮雖然口徑不大,但由於總數達到了空前的16門,因此當使用高爆彈時,單舷齊射一次可投擲總重達406千克的高爆彈,效能相當可觀,與日本海軍裝備6門152毫米主炮的“阿賀野”級輕巡洋艦(同等情況下只能一次投擲270千克的彈藥)相比,本級艦在中近距離上的戰鬥中擁有較為明顯的火力優勢。

雖然自“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之後,美國海軍的各型巡洋艦都沒有再安裝過魚雷發射管,但是本級艦為了更符合驅逐艦編隊領艦的戰術定位,將兩座從“西姆斯”級驅逐艦上拆卸下來的Mk15型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配置在後部艦橋兩側,單舷最大齊射數為4枚,魚雷管內配備美國海軍於1935年定型的Mk15型熱動力魚雷。Mk15型魚雷長7.3米,口徑533毫米,最大航速45節,推進燃料由水、乙醇和壓縮空氣混合配比而成,戰雷頭裝374千克高爆炸藥,射程為13700米/26.5節、9140米/37.5節、5450米/45節。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本圖中的黑框處就是”亞特蘭大“級配備的四聯裝魚雷發射管的安裝位置

“亞特蘭大”級各艦完工時裝備有3座四聯裝Mk1 型28毫米75倍徑防空機關炮。其中,前部艦橋兩側各有1座,後部艦橋上裝備1座。這種綽號為“芝加哥鋼琴”的輕型防空機關炮是二戰初期美國海軍各型戰艦標準的近程防空武器,負責5km距離內的防空任務。單炮(不含炮塔)重0.252噸,身管長2.083米,初速823米/秒,最大射速150發/分,最大射程6767米,最大射高5791米。仰角度-15度到+110度,俯仰速度24度/秒。單看理論數據,性能尚可,但是在實戰中,此炮因射擊時震動過大且容易卡殼導致火力不連貫而被證明為不能夠應對高強度的空襲。1943年11月後,各艦上的12門Mk1逐步被16門(雙聯裝炮座8座)可靠有效且火力強勁的雙聯裝40毫米56倍徑博福斯高射機關炮所取代,大名鼎鼎的瑞典產博福斯高射機關炮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中口徑防空炮之一。單炮(不含炮塔)重0.522噸,身管長2.24米,初速881米/秒,最大射速120發/分,最大射程10180米,最大射高6950米。仰角度-5度到+90度,俯仰速度55度/秒。“亞特蘭大”級各艦早期裝備的另一種近程對空武器是8挺單裝勃郎寧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亞特蘭大”號沒有裝備),這也是一種空有高射速(最大射速700發/分)但射高(最大射高4570米)和穿甲力(183米距離上穿透力21毫米)都不足的輕型防空武器,自1942年4月起逐步被8門(後又增加至12門)瑞士產單裝Mk1型20毫米70倍徑厄利孔高射機關炮所替代。厄利孔式高炮由3名炮手操作,單炮(不含炮塔)重0.068噸,身管長1.4米,初速844米/秒,最大射速450發/分,最大射程4389米,最大射高3050米。完成新式防空機關炮替換後的“亞特蘭大”級各艦基本實現了遠中近程防空火力相銜接,高中低空全火力覆蓋的防空兵器體系,整艦防空能力大為提升。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亞特蘭大“級裝備的典型防空武器,左為Mk1 型28毫米75倍徑防空機關炮

最後來看一下反潛火力系統,由於在最初的總設想中就要求本級艦應具備一定的反潛火力,因為在設計建造時就在艦艉鋪設了兩條深彈投放軌(同時艦艉為方型也方便深彈投放),可以投放裝藥量為136千克的Mark6型深水炸彈攻擊敵方潛水艇,該型深彈可以攻擊潛深為9-90米的潛水艇,深彈下沉速度2.4米/秒。據美軍試驗,此型深彈攻擊9米深度上的潛水艇效果最好。

裝甲防護

由於受到《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關於標準巡洋艦噸位不得超過8000噸的限制,“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的防護較以往的巡洋艦稍顯不足,舷側主裝甲帶及水平裝甲僅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抵禦127毫米火炮的轟擊。垂直防護方面:89毫米厚的舷側主裝甲帶從艏炮塔一直延伸到尾炮塔,長度約佔船體總長的67%,但是限於噸位其延展有限,艦艉裝甲更是進一步削弱到28毫米。水平防護方面:主甲板厚度為32毫米,主炮彈藥艙部分及輪機艙部分在此基礎上再追加32毫米的裝甲板,並使用了裝甲盒式防護設計。主炮炮塔則由32毫米的STS裝甲板防護。雖然本級艦從數據上看防護力一般,但是設計師們還是採取了諸如交錯式機艙佈置等一系列方法來提高軍艦的抗沉性。全艦裝甲部分總重585.4噸。

射擊控制裝置、雷達及其他裝備

戰艦作戰能力的優劣,往往與射擊控制裝置的好壞密切相關。本級艦在完工時安裝有Mk37型射擊控制裝置(配4.6米光學測距儀,戰爭後期加裝了Mk12、Mk22型火控雷達)兩臺,分別設在前後艦橋頂端。此射擊控裝置主要用於為Mk12型高平兩用火炮提供射擊諸元,其能自動將數據傳送至甲板下的Mk1A型火控計算機以引導主炮對抗時速在400千米/時以上的飛機,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的射擊控制裝置之一。而作為近程防空武器的Mk1型防空機關炮則主要靠目視瞄準,沒有配備相關的射控裝置。換裝成博福斯高射機關炮後則由Mk51型射擊控制裝置進行引導射擊。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Mk37型射擊控制裝置

至於雷達裝置在本級艦上出現則是1942年以後的事情了,在戰爭中各艦相繼換裝了SC型對空搜索雷達(裝備在前桅頂端)及SG型對海搜索雷達(裝備在後桅頂端),其中SC型對空搜索雷達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負責生產,是一款裝備了15英寸PPI顯示器,操作及使用均十分方便的長波對空搜索雷達, SG型對海搜索雷達則由美國雷聲公司負責生產,是一款微波對海搜索雷達,裝備了9英寸PPI顯示器,使用方便,性能可靠。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SC與SG型雷達

“亞特蘭大”級的其他主要裝備包括: 7部探照燈,分別安裝在前後艦橋兩側及後煙囪上,用於在夜間為軍艦指示目標;2部燈光信號聯絡器,用以進行燈光信號聯絡;聲納系統,用於搜索敵方潛水艇。

由於已經在一艘排水量不到8000噸的巡洋艦上安放了眾多設備,因而飛機彈射器沒有足夠的空間再被安裝,故本級各艦均不搭載水上飛機,也就不能執行艦隊偵察及火力校射任務,但結合自身的戰術定為來看,這也不算是致命的缺陷。

血火寫春秋

亞特蘭大級共建4艘,戰沉2艘,堪稱美國海軍中戰功卓著的一級軍艦。因其在太平洋戰爭最困難時加入太平洋艦隊,又幾乎參與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的每一次軍事行動,故可謂是美軍奪取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有功之臣。“亞特蘭大”級各艦戰鬥歷程如下:

  • “亞特蘭大”號(CL-51)

作為“亞特蘭大”級的首艦,“亞特蘭大”號於1940年4月22日在新澤西州聯邦造船廠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同年12月24日加入海軍服役。舾裝完成且試航訓練結束後,該艦於42年4月5日駛離紐約港經由巴拿馬運河,於23日輾轉到達珍珠港。在瓦胡島海域進行防空訓練後於5月護送補給船隊駛往努美阿,16日返回珍珠港後即加入哈爾西將軍的TF16特混艦隊,護衛“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參加中途島海戰。此後返回珍珠港繼續進行防空演練、炮術訓練和船體整修。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亞特蘭大“號在中途島海戰中護衛著”大黃蜂“號航母

7月中旬隨TF16特混艦隊南下,後編入TF61特混艦隊參加瓜島登陸戰役,此後一直在所羅門群島海域活動。8月24日參加了東所羅門群島海戰,為“企業”號航母護航,並擊落5架敵機。此後一直在南太平洋執行護航運輸任務。10月26日,已編入TF64特混艦隊的“亞特蘭大”號隨同“華盛頓”號戰列艦參加了聖克魯斯大海戰。28日晨斯科特少將轉移到該艦,成為TG64.2編隊旗艦的“亞特蘭大”號隨“華盛頓”號補充燃料後,在4艘驅逐艦的掩護下前出炮擊瓜島日軍陣地。此後一直在該海域活動,為瓜島補給船隊提供護航和防空,多次擊落來襲敵機。

11月中旬“亞特蘭大”號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在12日午夜遭遇日本水面艦隊。混戰中“亞特蘭大”號被日本“曉”號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左舷輪機艙,隨後又被己方的“舊金山”號重巡洋艦誤擊,導致斯科特將軍陣亡。而“曉”號驅逐艦則被亞特蘭大號擊毀探照燈,並由“舊金山”號擊沉。遭到重創的“亞特蘭大”號逐漸喪失動力,於13日下午被迫放棄,當晚8時15分自沉於瓜島倫加角以西3英里處。

“亞特蘭大”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共獲得了5顆戰役之星。且由於在1942年11月13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的英勇表現,在總統語錄中被稱為“大無畏戰鬥精神的英雄典範”。

  • “朱諾”號(CL-52)

“朱諾”號於1940年5月27日在新澤西州聯邦造船廠開工,1941年10月25日下水,1942年2月14日服役。42年春在大西洋沿岸匆忙完成試航後,於5月初對維西法屬殖民地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執行封鎖任務。此後返回紐約完成改裝,並於6月1日至8月12日在北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執行巡邏和護航任務。8月22日起航前往太平洋戰區。在湯加和新喀里多尼亞短暫停留後,“朱諾”號隨TF18特混艦隊(包括“黃蜂”號航母)於9月11日和TF17特混艦隊(包括“大黃蜂”號航母)合併組成TF61特混艦隊,向瓜島輸送戰鬥機。9月15日“黃蜂”號遭到日本潛艇“伊-19”號的魚雷攻擊而重創,被迫自沉。“朱諾”號協同護航的驅逐艦營救了1910名倖存者。此後本艦隨同“大黃蜂”號航母戰鬥群在瓜島海域活動。

“朱諾”號參加的第一次重要戰鬥是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大海戰。當日10時左右27架日機空襲“大黃蜂”號,儘管“朱諾”號和其他護航艦隻的防空火力擊落了其中的20架,但“大黃蜂”號仍被重創並於次日沉沒。“大黃蜂”號被重創後,”朱諾”號又加入“企業”號航母戰鬥群,為其提供防空火力支援,擊退日本4波空襲,並擊落18架日機。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聖克魯斯大海戰中的”朱諾“號

此後“朱諾”號被編入TF67特混艦隊,於11月8日前去增援瓜島。參加了12日開始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海戰中“朱諾”號與友艦配合擊沉1艘日驅逐艦,但自身也被1條魚雷擊中左舷,導致嚴重側傾,被迫退出戰鬥。13日上午,受傷的“朱諾”號在撤退途中遭到日潛艇“伊-26”號的攻擊,左舷再次中雷,艦體被炸為兩截,於20秒內沉沒,僅10人獲救。陣亡者中包括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一幅有關”沙利文五兄弟“的紀念海報

“朱諾”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共獲得了4顆戰役之星。

  • “聖地亞哥”號(CL-53 )

“聖地亞哥”號於1940年3月27日在馬薩諸塞州伯利恆造船廠開工,1941年7月26日下水,1942年1月10日服役。在切薩皮克灣完成試航後,該艦經由巴拿馬運河駛向西海岸,於1942年5月16日抵達其同名城市。因給“薩拉託加”號航母護航而錯過了中途島海戰。6月15日,該艦開始給“大黃蜂”號護航並在南太平洋行動。8月初參加了瓜島登陸戰。日軍在隨後數月的猛烈反擊中給美國人造成了重大損失,“聖地亞哥”號分別於9月15日及10月26日目擊了“黃蜂”號和“大黃蜂”號航母的沉沒。隨後,“聖地亞哥”號開始為“企業”號航母護航,在所羅門群島的危險海域連續作戰數月後,該艦駛抵新西蘭奧克蘭整修。

1943年夏“聖地亞哥”號被編入由美航母“薩拉託加”號和英航母“勝利”號為基幹的美英聯合艦隊,支援進攻蒙達、新喬治亞和布干維爾作戰。11月5日及11日,”聖地亞哥”號加入“薩拉託加”號和“普林斯頓”號航母編隊,成功空襲了臘包爾基地。隨後該艦參加了“電擊”行動,奪取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12月9日在護航“列剋星敦”號航母(CV-16)時被1條魚雷擊傷,返回珍珠港修理。隨後回舊金山改裝雷達、戰鬥情報中心CIC和40毫米防空炮。

1944年中,除了3月至6月返回舊金山繼續改裝雷達設備外,其餘時間一直轉戰於太平洋各戰場,參與了這一時期美軍在中太平洋的所有重大反攻作戰行動。1945年初,“聖地亞哥”號隨同TF38進入南中國海空襲臺灣、呂宋、印度支那和中國南方。其後又參加了空襲沖繩、日本本土、硫黃島等作戰行動直到戰爭結束。戰後用於運送軍隊回國,1946年11月4日退役,1949年3月18日被重新分類為防空巡洋艦。1959年3月1日除籍,次年出售解體。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停泊在日本的”聖地亞哥“號,經過漫長的激戰,終於迎來了和平

“聖地亞哥”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共獲得了18顆戰役之星。

  • “聖胡安”號(CL-54 )

“聖胡安”號於1940年5月15日在馬薩諸塞州伯利恆造船廠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1942年2月28日服役。在大西洋試航結束後,該艦離開漢普頓錨地,於42年6月5日加入“黃蜂”號航母編隊駛往太平洋。隨後該編隊開始為駛向所羅門群島的大型登陸運輸船隊護航。

在斐濟演習結束後,“聖胡安”號隨“黃蜂”號航母編隊在新赫布里底和所羅門海域警戒。24日因後撤補給燃料而錯過了東所羅門海戰,此後護送受傷的“企業”號返回珍珠港。10月5日,重返南太平洋戰場的”聖胡安”號向富納富提島的登陸部隊輸送20毫米防空炮,然後於16日突襲吉爾伯特,擊沉2艘日軍巡邏艇。此後加入“企業”號航母編隊參加了聖克魯斯大海戰,被俯衝轟炸機擊傷船尾和方向舵,回悉尼大修10天。11月24日“聖胡安”號被編入“薩拉託加”號航母編隊,從42年12月到43年6月,該艦一直活躍在珊瑚海。43年11月“聖胡安”號隨“薩拉託加”號航母編隊壓制布干維爾和臘包爾機場,支援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12月加入“埃塞克斯”號航母編隊空襲誇賈林環礁。12月6日返回美國檢修。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1943年位於南太平洋前線的”聖胡安“號

1944年間,除了8月到11月返回舊金山修整外,其餘時間一直轉戰於太平洋各戰場,參與了這一時期美軍在中太平洋的所有重大反攻作戰。1945年1月和2月參與了空襲臺灣、沖繩和呂宋的作戰行動,隨後進入南中國海空襲西貢、金蘭灣和香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參與了空襲東京,沖繩登陸戰役等作戰行動直到戰爭結束。戰後負責從日本撤出盟軍戰俘並運送軍隊回國。1946年11月9日退役,1949年2月28日被重新分類為防空巡洋艦,1959年3月除籍,1961年出售解體。

“聖胡安”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共獲得了13顆戰役之星。

結語

“亞特蘭大”級自加入美太平洋艦隊後,幾乎參與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中後期的每一次軍事行動,無論是水面戰鬥,艦隊護航,還是防空戰鬥,本級艦都有出色的表現,是美國海軍中戰功卓著的一級戰艦。為美軍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合眾國之盾”——“亞特蘭大”級概覽

於聖克魯斯大海戰中全力對空射擊的”聖胡安“號,出眾的防空能力是”亞特蘭大“級最突出的標籤

PS:軍艦簡約介紹系列第二彈,簡約不簡單,做良心科普,希望大家持續關注“太平洋雜談”。後面大家想看啥內容,可以留言告訴本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