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歲的寶寶,最近發現容易鬧脾氣,扔東西,是該讓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呢?

美國隊長要成長


讓孩子宣洩情緒與防治生氣可以同時進行。

但在之前,家長需要首先回顧一下,每次孩子鬧脾氣時,你是如何應對的?


一、你是哪種父母


是以暴制暴的懲罰?還是妥協的討好,讓孩子開心?


前者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對父母的冒犯,是忘恩負義的表現,必須用懲罰來改掉孩子的臭毛病:衝孩子吼叫,威脅或者直接打一頓,來來回回就那麼兩招,在管教孩子方面絲毫進步。

後者父母讓步投降,認為是自己有些地方做錯了,才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覺得好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竭盡所能讓孩子開心平和。


用不了多久,這類型的父母就會發現,這個家裡執掌大權的,是孩子。


無論是討好、還是看懲罰,都不是對孩子有效、有益的管教方式。李美瑾曾表示過,12歲以後的問題,在6歲前…埋下的種子。


國外有位育兒專家表示,兩三歲時的親子關係、管教狀態是什麼樣的,青春期時就是什麼樣的。所以,先判斷出自己是哪種父母,再去尋找有益的管教方法。


如果之前家長一直對孩子比較順從,孩子當然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當你突然不再迎合他、而是要對他發號施令、不准他們得到、或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當然憤怒,要儘自己所能的抗拒。


二、開始管教你的孩子


我們一旦瞭解了孩子為什麼會有令人討厭的舉動,就沒有理由為孩子的行為感到焦燥恐慌,我們要做的,是不被焦慮和憤怒綁架,從而開始管教。


管教幼兒,不是一味打罵懲戒,也不是一味妥協討好,管教並不複雜,能達到以下三個目標就好:


1、對孩子行為加以控制,但不妨礙孩子的能力發展。打個比方,你不許孩子對玩具亂扔亂放,需要限制他玩具玩完必須收好,但不能要求“從此再也不許玩玩具”

就是說,家長要對孩子設置行為規矩。


2、培養孩子延遲滿足和耐挫能力。實際上,這兩者是一回事。孩子5歲後,會出現自控行為,在此之前,家長至少應該教會孩子”等一等“。


不少孩子發脾氣,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立即滿足,一刻也不能等,但這個世界不是以為他為中心的。


3、讓孩子明白,他的世界有家長主宰,他不是宇宙中心,這個家也不由他指揮。

3歲後,孩子渴望自己做主,有些事他可以做主,但做主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承擔每一個決定產生的後果。


比如決定自己的東西送給誰、送出去後不能再要回;確定自己吃好飯了,那麼到下頓飯點前,他不得要求食物吃。


任何情況下,家長都有養育、保護、管教他的能力,所以,無論他如何尖叫反對、或者滿地打滾,一切都是由家長說了算。


三、“趁涼打鐵”式前瞻性管理孩子,不要等出了問題才去解決


“應急預案”這個詞大人都聽過,就是指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必須採取相應等級的措施,前提就是,對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進行前瞻性的預判。


對孩子的管教也應當具有前瞻性,實施步驟如下:

1、預見問題


以自己對孩子的瞭解,先預見問題。

把什麼情況下,孩子會出現什麼行為列個清單,這些行為發生前的徵兆是什麼,做到心中有數。


2、制定應急預案


在那些預見問題還沒出現前,就制定好應對策略。或許不是所有的應對策略都是對的,但與“事到臨頭再思考如何應對”相比,事情發生前就確定好應對方法更為重要。


沒有得到滿足,你娃就是倔強的站在原地不走,你如何應對?如果哭鬧不止,又如何應對?如果滿地打滾呢?如果打罵家長呢?


起好應對策略,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只需照著應急預案一步步實施就好。



3、告知孩子,並堅守規則


界定問題,把你的前瞻性決定,提前告知孩子,並且要做到堅守規則,決不妥協。因為孩子無論面對什麼規則,無一例外都想試探一番。


不少家長苦惱,孩子一進遊樂場就叫不出來,哪怕之前已經約定玩耍時間,我娃從小到大,從未在類似事上耍賴。


距約定時間前10分鐘內,我會多次提醒,孩子只要聽到“時間到”,無論玩的多盡興或者不情願,也會立刻出來。


每次出門前,我都會告訴他“如果時間到了你還不走,我會立刻把你抱出來回家,接下來三天都不能再玩那個遊戲。”經歷過多次“三天不能玩”之後,他明白了,規則必須遵守,否則後果更嚴重。


前瞻性管教孩子,能避免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時怒火攻心,憤怒下采取懲罰性、以暴制暴的回應。


四、別急著糾正,先控制


幼兒的錯誤行為,並不會總是順利的被大人糾正過來。


換句話說,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需要家長容忍很長一段時間,那就先適當控制、讓孩子宣洩情緒 。



我娃兩三歲時,發脾氣的方式就是哭,哭的氣壯山河,讓人振耳欲聾。後來我告訴她,衛生間是你哭喊的專屬地,開半扇拉推門,確保我們能彼此看見。(幼兒對於封閉是異常恐怕的)每隔五分鐘我去說句話“你現在該幹××事了,如果你哭好了,就去做吧……”


我不會勒令孩子不許發脾氣哭鬧,而是把哭鬧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後來又教他,生氣時可以做哪些事,比如深呼吸、在紙上狠狠的畫亂七八糟的線、對喜愛的玩具說話……

總之,我的感受是,孩子的不良行為,絕不是短時間能消除的,而且整個過程會讓家長充滿挫斷感,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在不良行為上、而非糾正上,這才是最現實的。


當孩子再大一些,比如進入小學後,你開始真正的糾正其不良行為了,就會發現,你在學前階段,為控制孩子不良行時的果斷和堅持會給你帶來多麼大的受益。


繪本講師妖媽


我家孩子現在年齡是三歲八個月,也是這樣,愛發脾氣,稍微對他說句重話,他就會生氣,而且生氣還會打人。有的時候稍微不滿足他,又扔東西又哭鬧,真的是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

孩子這樣亂髮脾氣,我們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分析孩子鬧脾氣的原因

有一次我們在家裡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孩子剛開始玩的非常開心,後來玩遊戲孩子輸了,孩子馬上耍脾氣,又哭又鬧,還把我們玩的玩具全部弄壞了。



當時我是這樣做的,我把孩子帶到房間,陪著孩子讓孩子在房間裡哭鬧,我在一旁看著孩子,不說話,孩子哭了一會兒就不哭。不哭後我給孩子喝水,喝水後我問他,你還哭不哭,孩子不說話,我又說那你繼續哭一會兒吧!孩子終於開口了,說了一句我不哭了,我就問他你剛才為什麼發脾氣,他告訴我:我不開心,玩遊戲輸了,我不要輸。我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玩遊戲就會有輸贏,輸贏不重要,參與更重要,講了很多道理給孩子聽 問孩子挺明白沒,孩子說聽明白了,事後我讓孩子把丟在地上的玩具整理好。



第二次玩遊戲的時候,孩子輸了還是會生氣,第三次玩遊戲的時候,孩子輸了會沉默一會兒,直到第五次玩遊戲多麼,孩子才接受了玩遊戲有輸有贏。

1.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知道,孩子不像大人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輸了,就是不開心,他不會像大人一樣,剋制自己的情緒,馬上發洩出來,又哭又鬧。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還不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2.孩子發脾氣,就讓他發出來,可能有的家長會罵孩子或者打孩子一頓,這樣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記住一定要蹲下來教育孩子,不要阻止孩子釋放情緒。



3.孩子發完脾氣冷靜下來後再教育孩子,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大人的話了,我們要和孩子講道理,當然你可別想一次就會有效果。給孩子講的道理,孩子要經過很多遍他才能理解,所以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讓孩子發,發完脾氣後再教育,多次教育孩子才會懂。



總結:

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也不要給孩子貼上“壞孩子”得標籤,多鼓勵多支持,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多和孩子溝通,相信孩子會做的一次比一次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最瞭解孩子的,父母是孩子唯一的靠山,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錯,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都會有自己的小脾氣,成長就是不斷地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一月愛八月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不到四歲的孩子鬧脾氣,這個應該分原因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吧!

首先說下我的孩子,男孩,剛剛過完四歲生日,最近也是脾氣特別大,不如意或不讓他乾的事情,不願意就會撒潑、摔門、扔東西,嘴巴里老嘟囔著:“壞爸爸、壞媽媽,不理你們”的這些話,我聽完也確實很生氣,昨天因為吃飯的時候跑掉,最後我就把碗收了,沒有給他吃,他不是因為餓,而是覺得你們都吃飯了,就我沒吃,為什麼把碗收走了.然後各種鬧脾氣,我剛開始沒有理他,覺得他要發洩下自己的情緒,緩和了一會我把他叫到房間,問他剛剛為什麼要說那些話,為什麼扔玩具,他不說話,我知道他心裡已經清楚自己犯了什麼錯,就是不說,我又問他:你今天沒有吃飯是因為什麼?他半天說:因為我走掉了,所以媽媽把碗收走了!聽完我覺得孩子是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他是以這種情緒和行為來讓爸爸媽媽妥協,去哄他,結果我們都沒有理會!他也明白自己錯了!跟我和爸爸道歉了,結果今天他第一個把飯吃完,還高興的說自己得了第一名!聽完我想父母都明白,三四歲的孩子其實心裡已經明白自己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所以孩子鬧脾氣要找出原因在哪,不能無底線的去放任不管,長此下去孩子會養成這種撒潑的習慣,覺得自己一哭二鬧三耍賴,爸爸媽媽就妥協了,沒有他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這樣下去孩子會沒有責任感,長大一點就更難管教了!

其次,孩子鬧脾氣也不是家長要立即阻止,有時候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心裡可能會不耐煩,比如孩子在拼樂高,拼了半天沒有拼好,脾氣就上來了,家長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做一件事沒有做好會有點小脾氣,但要適可而止,偶爾發洩一下情緒也並不是壞事,消除心裡不好的情緒,緩和壓力!孩子也一樣,發脾氣扔東西,家長要了解孩子為甚麼出現這種行為,找出原因讓孩子發洩出來之後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要怎麼做,這樣孩子的心裡才會慢慢平靜,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所以,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平時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打罵,這樣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到四歲的孩子鬧脾氣家長也不要著急,孩子還小,找出問題具體解決,相信孩子會明白你的!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幫到你!





晨曦東潔


我閨蜜家兒子3歲半,最近也是特別容易發脾氣。每天在家把玩具鋪滿一地,還不許任何碰到。

前天晚飯時,媽媽不小心碰倒了他的“高樓大廈”,兒子立馬原地炸毛。

媽媽趕緊道歉,連哄帶騙,好話說了一籮筐,可孩子就是不依不饒,哭著大喊:“壞媽媽,我討厭你,不想理你”,並憤怒地用不手捶打媽媽。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面對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爸爸媽媽通常會用好吃好玩的來哄,或者是嚇唬的手段來呵斥他不許發脾氣。

其實,這樣往往會更加劇孩子的情緒化。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所以孩子情緒化也是正常現象。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發脾氣本無害,阻止發脾氣才是。

發脾氣看似小事,如果不加以引導,卻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孩子發脾氣我們該怎麼辦呢?

1、首先要接納、肯定孩子的情緒,給予及時的安慰

當孩子發脾氣時,媽媽自己要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

溫柔地靠近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比如“我知道你的玩具壞了,很傷心,我們一起來把它修好……”讓孩子靜下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只有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接納和肯定他的情緒,才能平復孩子的負面情緒。

2、引導孩子描述情緒,正確表達感受

當孩子情緒平穩時,我們要耐心地引導他把情緒說出來,用語言、肢體動作、表情描述等。

不要讓他養成不如他意就用哭鬧來表示不滿,培養他表達情緒的能力。

3、教會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後,要積極引導他進行反思,這樣做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發脾氣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孩子發脾氣,其實正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時機。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耐心的孩子。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理解和肯定中,健康成長。


歡迎關注@紫竹媽媽:接地氣的育兒經,和你一起輕鬆聊育兒


紫竹媽媽


三四歲的孩子,一會是天使,一會兒是惡魔,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

我老家有一句俗話叫:三四歲,鬧人才會。孩子這個年齡段發脾氣很正常,關鍵是合理引導。

1.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愛發脾氣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3-4歲左右的孩子特別的難管,對家長安排的事情不再完全聽從,很多時候會表現明顯的拒絕,當家長執意要寶寶配合時,孩子很容易大發脾氣。

我家大寶也是四歲多的時候,常常挑衣服穿,你給她準備好的衣服怎麼都不穿,有時候她喜歡的衣服洗了,穿不了,她會這件事大哭一場,聲嘶力竭,怎麼哄都哄不好。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跟孩子這個階段的頭腦發育有關。

3-4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孩子對所接觸的事物以及外界環境有了一定的學習和了解,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有了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然而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孩子的看法並不成熟,在大人看來是極其可笑的,當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時,他們就容易發脾氣。

2.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怎麼辦

我們最經常看到的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孩子摔到了,如果家長沒發現,他可能自己站起來就就繼續玩了,如果家長跑過去問疼不疼,他會瞬間大哭。

  • 家長的關注會影響孩子。當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可以先冷處理,可以離開孩子一會,他哭累了鬧累了,自己就冷靜下來了,冷靜下來以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到晚上或者隔天再給孩子聊這件事,他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 另外就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指責孩子,指責只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是哪裡出了問題,他只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做。
  •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孩子冷靜下來以後,我們可以問他,是不是你不喜歡這樣做才發脾氣?孩子點頭後,你可以告訴他,你不喜歡的畫可以告訴媽媽,媽媽理解了你的感受就不會那麼要求了。就這樣孩子學會表達後,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我家大寶大發脾氣後,過一段時間,我忽然發現她好像長大了許多。這就是成長的煩惱吧!

▹我是趣說小學生,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趣事,做學習型的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


趣說小學生


我家寶寶已經六歲了,還是會生氣發脾氣,我覺得這個跟大人的情緒是分不開的,從小孩子就會學習大人的處理方式和方法,你的處事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已經被他學習了,我覺得我在控制情緒方面做的就不好,一遇到孩子解決不了的事情我就忍不住自己的情緒去吵他,去發火,導致他現在遇到不想寫的作業或者不會的題,首先得解決方法就是發脾氣,。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寶寶,我們都得在生活中慢慢磨合跟成長,做父母應該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引導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是需要了解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像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寫作業,引起的每次生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寶寶把脾氣發洩出來,你再慢慢的引導,下次遇到同樣問題,孩子就可以自己去控制情緒,自己去處理了。寶寶都是很聰明的。



今年31


4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所以,當他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時,他們會通過發脾氣、哭、鬧,把自己的的情緒表達出來。

發脾氣其實也是孩子與父母的一種對話方式,孩子在用自己的“語言”告訴父母:我不開心了。父母可以通過這些“語言”,讀懂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1)孩子身體不舒服。

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有可能是身體不適。父母要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還有孩子睡眠是否正常?飲食是否正常?排洩是否正常等等。

4歲的澤澤平時吃飯很認真的,但這段時間一到吃飯時間就鬧脾氣。媽媽煮好飯端給了出來,他看到飯菜就發脾氣了,說:“我要吃麵條。”然後麵條煮出來,他吃上幾口就說不好吃,不吃了。

媽媽認為澤澤是鬧脾氣,就責罵了他,後來才知道他是積食了,腸胃不適,沒有胃口。

所以,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父母不要急於責罰。要先細心觀察,耐心詢問,看孩子是否不舒服。

2)孩子遇到難題了。

孩子發脾氣,有時可能是遇到難題,不知該怎樣解決,所以就以哭鬧的方式發洩出來。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場面:幾個6~7歲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一個3~4歲的小女孩走了過來想加進他們。但那幾個玩得興起的小朋友並沒有讓小女孩加入的意思,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爬上滑滑梯。

小女孩嘗試了幾次想爬上去,都被那幾個朋友搶在前面上去了。小女孩突然就“嘩嘩”大哭了起來,在附近和別人聊天的奶奶聽到哭聲就跑了過來:“怎麼了?他們欺負你了嗎?”

其實其他孩子並沒有真正欺負她,小女孩很想和他們一起玩,卻又不知道怎樣融入他們。嘗試幾次不成功後,挫敗感頓生,她又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就哭了起來。

所以,當孩子還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時,父母應該幫助並引導他想辦法,當他們感到能應付這些問題了,他們的心情就會好起來。

3)家長的情緒影響孩子了。

有時,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4歲的女兒最近愛上了看繪本,每晚看到10點多還不願意睡覺。媽媽怕影響她的睡眠時間,便催促她睡覺:“寶貝該上床睡覺了。”

女兒看得正入迷,並不理會媽媽的催促。媽媽有點生氣了,大聲說:“快把書收起來,趕快睡覺。”

女兒一臉的不快,她用力地把書一扔,大聲答道:“知道啦。”

女兒生氣了。因為媽媽打擾了正在認真看書的她,媽媽的情緒同時影響了她。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儘量以溫和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才不會胡亂發脾氣。

4、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有時父母覺得孩子還小,總是不分場合地責罵孩子,其實孩子也有尊嚴的。總是責備孩子,或者不分場合命令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心情變壞,脾氣變差。

麗麗平時很聽媽媽的話,這天家裡來客人了,媽媽叫正在沙發上玩具的麗麗把玩具收拾好,讓客人坐。麗麗就生氣了,嘟著小嘴不說話,也不收拾。

原來麗麗是在氣媽媽當著客人的面叫她做事,她覺著“很沒面子”自尊心受挫,所以才不想理會媽媽。

所以,父母與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要尊重孩子,孩子感到被重視了,才會願意與你溝通,不會故意鬧情緒、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樣做?

孩子發脾氣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不用急於責備,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引導孩子釋放情緒,改善脾氣:

第一步:給予孩子釋放情緒的時間。

妹妹有事要外出,把小女兒茵茵帶到我家裡託我照顧。茵茵平時特別粘媽媽,去哪兒都跟著媽媽。這天,她媽媽剛轉身離開,她就開始哭了。

我想過去抱她,她卻很抗拒地跑開了,躲在門後邊哭。我問她我能不能過去陪她,她說不可以。

我坐到離她幾米遠的地方,我說:“那我在這裡陪你。”她沒有理我,繼續哭。過了十多分鐘,哭聲漸漸變小,她抽泣著走了過來坐到我腿上:“姨姨,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

"媽媽大概兩個小時就會回來接茵茵。茵茵看看動畫片,看看繪本,媽媽差不多就回來了。”我說。

接下來的時間,茵茵沒再鬧脾氣,並且愉快和我一起等到她媽媽回來。我沒有制止她哭喊,眼淚幫她把與媽媽分離的痛苦都釋放出來了,所以她才能高興地接受與我待在一起等她媽媽回來。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釋放情緒,孩子的心情才能更快地好起來。

第二步,發脾氣時候的陪伴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會把制止孩子“不許哭”,“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或者乾脆把孩子扔在一旁,進行“冷處理”。

但這些都不利孩子發洩情緒,因為發脾氣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方式”,是需要大人聆聽孩子表達的。

父母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其實也在偷偷觀察大人的反應。孩子也會在意父母是否在傾聽的。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覺得安全,覺得被重視,也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去面對壞情緒的,孩子就會很快安靜下來。

第三步,不要忽略孩子發完脾氣後的親子溝通。

在孩子發完脾氣,情緒得到釋放後這段時間,是建立親子關係最佳的時間。溫柔地把孩子擁入懷裡,讓孩子知道盡管他衝你發了脾氣,但你依然愛他如初,讓他扔下包袱向你敞開心菲。

父母就可以趁此機會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處理自己的壞情緒,改善壞脾氣。

總的來說,父母給予孩子自由表達情緒的機會,也要細心觀察和理解孩子,最重要的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哭。陪伴才會讓孩子變得快樂與豁達,變成好脾氣、好性格。


十安育兒


4歲左右的孩子,比平時愛鬧脾氣、扔東西,其實媽媽要了解,這是孩子正常生長的必經過程。

2-4歲是孩子生長髮育的第一個逆反期,孩子開始對於“我”和“我的”,“內”和“外”有了明確的認知,自我意識就開始不斷提升,他開始嘗試想要有掌控感,從最開始的實際抓握物體,要提升到對外界環境的控制,這個階段情緒也會比較波動,有些寶寶會出現對某些事情的執著堅持,如果不能夠實現,發脾氣、鬧情緒、扔東西,都是常會發生的情況。

當孩子出現鬧脾氣的時候,可以讓他發洩一下情緒,當他發洩完畢之後,家長此時要穩定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發脾氣的原因,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表達力還不強,正因為如此,孩子會對很多事物缺乏掌控力,心內有很多挫敗感,這也是孩子脾氣容易暴躁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出現損壞東西或者敲打別人或者自己身體的時候,一定要制止孩子,可以輕輕擁抱孩子不說話,讓他的情緒能夠儘量穩定下來,這時候要告訴他,任何問題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講,問題講出來才可以解決,不能用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對事情沒有幫助。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這些道理,4歲左右孩子的大腦理解、想象力發展的要比大小動作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要快速,所以手和腦的協調並不均衡,這也是孩子容易急躁的因素之一。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候大聲地吼叫和強力的制止,都不如一個大大地擁抱,你的接納和愛,孩子能夠感受到,情緒就能很快緩和下來。


孩子放學後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孩子最近容易發脾氣,扔東西,不管是讓他宣洩情緒,還是防止他生氣,這些都是一種方式,最主要的是我們要

尋找原因,為什麼孩子到這個時間段容易發脾氣呢?

我認為家長可以嘗試從這幾個方面尋找原因。

1.因為現在孩子已經快4歲了,應該已經上幼兒園了,我們可以從幼兒園這個方面找一找原因,給孩子的老師打一個電話,詢問一下最近的情況,是不是幼兒在園所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和其它小朋友鬧矛盾了麼?不知道如何解決,還是在園所小朋友相處比較難等等,可以從幼兒老師那裡瞭解一下情況。(最近疫情狀況,幼兒應該沒有開學,所以應該沒有這種情況,但是以後可以做個參考。)

2.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有一種行為是模仿,媽媽可以參考一下家裡最近是否有家庭成員發脾氣,幼兒進行模仿,另外家裡是否有一些負強化行為,之前對幼兒沒有過多的關注,或者說現在疫情期間,有些家長在家沒事一直玩手機,有些家長開始在家辦公,非常忙碌,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幼兒還是發脾氣,亂扔東西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開始關注幼兒的情緒狀態,看見他,或者說吵他,雖然說吵幼兒,有些時候幼兒覺得你即使在吵他,也是在關注他。

3.因為現在是疫情期間,很多幼兒在家特別無聊,沒事可做,精力發揮不出去,比較難受,所以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比較急躁,如果是這個情況,我們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帶著幼兒多運動,發洩一下體力,或者尋找一些親子類遊戲,現在網上超級多,家長可以做一個借鑑,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並且可以增強親子關係。

4.幼兒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最近是否幼兒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被家長忽略了,忽略之後,並沒有給有兒解釋和交代,使幼兒內心比較煩躁。

最後,如果幼兒有情緒,家長可以先幫助幼兒識別自己的情緒,然後將情緒發洩出來,因為不良情緒一直積壓,會對幼兒性格的養成也會有影響,會孤僻,鬱悶。不能保證他不生氣,如果幼兒真正做錯事,家長還是要給予指導,適時介入是最合適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喜歡我就點贊關注我吧,期待之後文章的更新吧,謝謝😜


豆豆育兒姐


三四歲的孩子愛發脾氣,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愛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國外將3歲形容成是“horrible”,可怕的。那是因為和小寶寶比起來,3歲的孩子像是一夜長大般,開始有了各種小脾氣,還有了自己的主意。稍不順心意,就可能大哭大鬧,甚至扔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
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之後,他們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原來不是爸爸媽媽說什麼,我就要照做,我可以說“不”。
於是,他們的第一個叛逆期到來了。不管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會習慣性地說“不”,然後一定要反著來。如果家長不滿足,他們就會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沒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這個年紀的孩子,雖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沒法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所以,如果其他人沒有及時領悟到他們的意思時,他們就只能通過發脾氣、扔東西來宣洩情緒了。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1、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大人也會有情緒,所以,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不要立馬指責“你怎麼回事”、“別鬧了,再鬧我揍你了”。
如果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更會用行動來發洩不滿。
2、耐心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
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的時候,不妨耐下性子來跟他們溝通:“你想做什麼?媽媽好像沒太明白你的意思”。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無理取鬧,只要大人能夠低下身段來跟他們溝通,他們自然就會把自己的需求和委屈說出來。

3、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但也要學會說“不”
對於孩子的正當需求,父母可以滿足。但是,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那麼,父母也會學會說“不”,即便孩子再怎麼發脾氣,也要堅守原則。
小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如果一次兩次的發脾氣、哭鬧,能夠換來自己的需求,那麼,以後他們就會經常用這一招來要挾大人。
所以,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跟孩子說“不”,並且不要輕易鬆口。這樣,就能避免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鬧脾氣,先平靜情緒,然後嘗試和他們溝通,最後再來解決問題就好了。
菈媽:自由撰稿人,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