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十五年》精彩節選: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2019年就要過去了,林軍先生的《沸騰十五年》已經成書十載。他們中有些退隱了江湖,有些仍然活躍在當今的移動互聯網中,咱們分一些章節來回顧下他們的故事。如果喜歡,歡迎訂閱,後續連載更新。

你能看的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沸騰十五年》精彩節選: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本節目錄

  • 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
  • 寧波電信員工丁磊開除了自己
  • 中學教師馬雲和中國黃頁


前言: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1)

本書記錄了一群在中國創造屬於自己歷史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他們是在中國互聯網自1995年興起的波瀾壯闊中的弄潮兒:馬化騰、丁磊、張朝陽、馬雲、陳天橋、李彥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寧、張樹新、王志東、王峻濤、雷軍、周鴻禕、陳一舟……這些人的名字今天都如雷貫耳,他們的故事恆久流傳。

還有一些正在創造歷史的人,或沒來得及被我們發現,或歷史還沒來得及給他做結尾,因此沒有被收錄到本書之中,但這絲毫並不影響到本書的豐富程度和可信程度。

這個用互聯網創造自己和推動這個國家歷史的群體主要有三類人組成:海歸(從海外歸來的創業者)、本土技術愛好者(本書中的特定稱謂為極客)和商業價值發現者(簡稱商人)。

他們中當頭的海歸中當屬1994就回來的田溯寧、丁健和1995年回來的張朝陽,他們也被稱為中國互聯網海歸第一代。第二代互聯網海歸則多是在1999年回國做互聯網,以創辦百度的李彥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陳一舟、周雲帆和楊寧為其中的標誌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當屬創辦迅雷的鄒勝龍和程浩,他們在2002年前後回國創業。

走下飛機舷梯,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想不到10月底的北京會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張朝陽拎起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觸摸到的中國互聯網事業。這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張朝陽31歲的生日。儘管想來不大可能,但張朝陽堅持認為,他回國創業的第一天,即1995年10月31日,北京是下著雪的。也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張朝陽的回憶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寧坐在北京麗都飯店門前的臺階上,漫無目的地翻著《新聞週刊》,內心非常沮喪。從美國來的幾個朋友邀請田溯寧到麗都飯店參加一個聖誕Party(晚會),但當田溯寧走進飯店時,卻被保安給攔住了——因為只有外國人和持有外國護照的人才能夠進去參加這個Party。那是田溯寧最沮喪的時刻之一。

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有著這樣那樣對未來生活的沒把握,但田溯寧、張朝陽們還是回來了,他們回來的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是美國式的教育讓田溯寧、張朝陽更加內省,更加尊重內心力量的召喚。

他們中有一類物種是極客,在本書的1998年,我花了足足一章講述極客當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節中,我也不遺篇幅的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中的當時最出名的那個叫王志東,這個生於廣東虎門的60年代人最傳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經創辦過的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網,而是其每次離開時都藉助公眾力量為自己的江湖名聲正名,前兩次,他把源代碼交出,揮手離去,不帶走一絲雲彩,第三次,他用魚死網破式的決裂告訴大家,其實他不想走。王志東是個愛惜自己名聲甚於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經遠離這個行業的中心地位,但在我們記憶深處有他卓絕的地位,無他,這是國人很早就自我意識覺醒並付之實踐的一個。

參與和推動互聯網創業的第三種人是商人,儘管這些商人在當時甚至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做為商人都並不出色,但不影響他們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他們中今天最有名的那個叫馬雲,他甚至成為21世紀頭10年裡中國最知名的商人,有關他的傳記讀物以打計算,媒體上關於他的文章連篇累牘,很大程度上他是作為一個勵志偶像一樣被製造著。而之所以被大眾熱捧,在於,其本身就是一個先改變自己,繼而改變世界的有為青年。

前言: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2)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給這些人做一個集體畫相:他們有的是60年代人,也有的是70年代人,還有其中一小部分是80年代人(在本書中比例很小,但未來肯定會出現)。他們來自天南地北,他們中以浙江人居多,上海人和廣東人也不少,福建、湖北、陝西等地都有涉及。

本書發現,這些人有一個被公眾自覺不自覺的遺忘的共同屬性:那就是,這些人有著比起其他人更加強大和自信的內心世界,他們都志向高遠,目標遠大,希望改變自我的同時,改變世界。

也許讀者朋友會問,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做的是互聯網,他們需要這樣去引起他們用戶的關注,所以,他們需要標榜自我,張揚個性。對於這種說法,我不能評判其狹隘,只是想做以下辯白:Google成功法則第一條是以用戶為先,而作為反證,光靠吸引眼球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家取得長遠的成功過。另一個建議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互聯網公司是怎麼成功的故事,你可以閱讀本書,你也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和我一起去驗證那些張揚自己的知識英雄們是不是為了張揚而張揚。

在過去的30年裡,我們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關於改變世界的進步,是因為我們這個國家首先改變了自己。既然國家都這樣,作為個體的我們為什麼不呢?

到底是中國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推動了中國崛起的進程,還是中國崛起的巨大勢能成就了中國互聯網有如夏花般的絢麗,這個莊周夢蝶式的命題一直縈繞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和觀察家們。我的答案是前者,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中國互聯網的成功看作是一個支柱產業的崛起這麼簡單,而應該把她看作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下自我意識覺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中國互聯網的出現,讓“要改變世界,再改變自己”的盛世恆言成為可能。

中國互聯網的持續的造星運動、巨大的財富效應和互聯網讓一代人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並提供了一代人改變自我,進而改變世界的可能。在我看來,這是互聯網來到中國後最重要的一個貢獻,這個貢獻甚至超越其本身所能解決的就業問題和地方經濟的推動。

同時,互聯網產業在中國的落地生根,特別是一個又一個重視用戶體驗的明星互聯網產品的出現,進一步幫助這個進程得到加快。

在互聯網上,誰也不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所有的互聯網的成功商業模式都是基於此展開的,即判別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進而產生收費模式。也就是說,互聯網上雖然誰也不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但互聯網公司做的事情是讓每一個自我得到展示,並形成商業模式。

有人向文藝復興的巨匠米開朗琪羅請教雕塑,米開朗琪羅有個說法令人神往,他說:“把不是臉的地方去掉,就是臉。”米開朗琪羅是一位能從石頭裡看見一個美麗形象的大師。那個形象就藏在石頭裡,層層剝去,他果真剝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衛》。許多曾經連頭髮也要遮蓋起來的歐洲女子,在赤裸的《大衛》面前淚花滾滾,那就是被封閉在自己內部的“我”的淚哭出來了。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嗎?這件事情真值得我為它投放激情嗎?我最喜歡和尊敬的蘋果CEO斯蒂夫?喬布斯在日復一日這樣的追問之中,得以逃脫人生的一個最大無知。

前言: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3)

為什麼我們的很多人都不能像米開朗琪羅和喬布斯一樣那麼富有創造力呢,無他,我們封閉了自我,或者說,我們沒有找到開放和改造自我的理由。不過,有了互聯網,事情就變了樣,我們的很多人也由此有了改造自我的推動力,這是互聯網的神奇和偉大之處。

那麼,為什麼是互聯網點燃、推動了這場中國民眾在1995年形成的一場自發的自我覺醒運動呢?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有一個口號曾經被響亮的提出但又被小心翼翼的擱置,這個口號就是趕英超美。學習、追趕甚至超越英美等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一直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眾最重要、最強烈、最質樸的情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但在互聯網之前,我們更多隻是一種徒勞式的吶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無他,我們實在不是在一條起跑線上,但我們又不願意因為直視這種現實而喪失一個國家和民族應有的自信。

這種情緒和認知在張承志20年前的名篇《北方的河》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相信,會有一個公正而深刻的認識為我們總結的:那時,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奮鬥、思考、烙印和選擇才會顯露其意義。但那時我們也將為自己曾有的幼稚、錯誤和侷限而後悔,更會感慨自己無法重新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悲觀的基礎。但是對於一個幅員遼闊而又歷史悠久的國度來說,前途最終是光明的,因為這個母體會有一種血統、一種水土、一種創造的力量使活潑健康的新生兒降生於世,病態軟弱的呻吟將會在他們的歡聲叫喊中被淹沒,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切又應當是樂觀的。”

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這項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大西洋彼岸開始落地,開始商業化,開始展現其迷人魅力的時候,對應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1992年之後的又一黃金盛年。進一步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由於一開始在全球互聯網競合時代並沒有落後太多,因此能以更開放更從容的心態迎接這一場由開放和創新為主要推動的互聯網衝擊波。

與此同時,我們曾經很長時間期盼的海歸歸來的希冀在1995年之後成為了事實,這批生在中國,學在美國的人,兼容東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國和美國之間競合的綠色通路。互聯網在美國的每一個細小的創新,在大西洋的此岸,都會有人進行學習、借鑑甚至模仿和跟隨。這在之後甚至形成一套約定成俗的成功路徑:用最快的速度學習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模式,然後迅速本土化,贏得用戶,獲取收入,然後再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去上市,融資後再進行發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創新。這種立足本土,對接美國式的造富運動由此產生了足夠多的陽光富豪和知識英雄,這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互聯網創新中國的內在推動,並使之成為一場全###動。

在過去的15年裡,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成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界裡,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場面,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倖免,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這雖然很難說已經是最後的結尾,但對於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普羅大眾,在信心層面的崛起有著正面而深遠的意義。

前言:要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4)

從更宏觀的層面上說,知識經濟利器——互聯網的出現正使人類獲得空前的資源共享,這個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遷。

每當這樣的時期出現,都源於新興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誕生。譬如春秋初鐵耕問世,奴隸在開發私田的過程中把本人開發出來,奴隸制瓦解,新興的社會生產力終於成全了大一統的中國。那場變遷,曾使中國出現一個戰國時代,那是一個多麼劇烈的變遷啊。譬如蒸汽機出現,世界就有了圍繞齒輪來運轉的道路,1840年的那場戰爭,中國是軍事力量敗給了英國的軍事力量嗎?不是。是農業生產力敗給了新興的工業生產力。英國人由此從大清帝國手裡奪走了中心之國的地位。

我們已經不太提知識經濟了,這並不是說知識經濟不重要,遠未到來,恰恰相反,而是知識經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你我身邊潛移默化的大背景。在一個靠知識相互交換的時代和社會里,對於自我的認知,對於前程的判斷,對於機會的抉擇,顯得彌足珍貴。

互聯網給你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在過去的15年時間內,這個行業已經成為中國製造富豪數量最多、首富密度最高的行業,這個行業也被公認為為數不多的能產生世界級中國大公司的行業之一。在我看來,這個之一的後綴甚至都有些多餘。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15年,中國互聯網所能創造出的財富傳奇只會比上一個15年多得多,作為創業者的我們,如能把握由互聯網推動的全民自我意識張顯這一大趨勢,將能帶來的更多商業契機和財富可能。同時,互聯網在中國的另一宏偉使命,就是幫助與美國相比,有更多農業經濟比重,有著更多負擔的製造工業,以及還有相當比例的手工業的中國經濟提供更多產業升級的契機。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崛起,難道不是嗎?

還有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現實是:在過去的15年中,每到中國經濟的低谷之年,中國互聯網和中國經濟之間的蹺蹺板定律再度應驗。比如,1998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災難之年,但這一年裡網易、搜狐開始起步,新浪、騰訊、聯眾、3721誕生;再比如,2004年中國經濟重新因為緊縮而上下恐慌,但這一年,有9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和香港市場上市,加上2003年12月的攜程和慧聰,2005年年初的華友和年中的百度,這形成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密集的一個上市狂潮,數量也達到驚人的13家。

在2001年和2008年中國經濟的另兩個萎靡之年,中國互聯網也顯示出比其他產業更加強大的復甦能力,2001年,在整個互聯網概念遭到崩盤的背景下,網易靠短信和網遊解除停牌的故事至今仍為經典,而2008年騰訊、搜狐等諸多公司亮麗的年報給予了這個行業足夠的信心。

回到本書,我希望能表達三個意願。

第一個意願,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是從事與互聯網、電信、媒體或其他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產業是怎麼誕生、發展乃至長大的,這個產業中最優秀的公司是怎麼做起來的,這個產業的領袖是怎麼催生出來的,他們又是擁有怎麼樣充盈內心世界的一群人。

第二個意願,如果你對互聯網瞭解不多或者只是一個希望多瞭解互聯網的人,你更多是一個對中國命運走向關心,對中國未來趨勢有所判斷的有識之士的話,我希望本書能幫你更好的解讀處於變化的世界和正在一天天走向強大的祖國。

第三個意願,如果你不是很關心互聯網,也暫時不想去創業,你對外部的世界也無暇或者不需要去關注的話,那麼,我希望本書能幫助作為互聯網用戶的你能更好的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讀出你自己的潛力和前程,這和你的未來休慼相關,也是本書最希冀達到的目的。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遷,世界都會再一次變成需要重新認識的對象。這樣的時期,會使許多昨日的成功者產生被拋棄感,也會給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帶來嶄新的機會。如何認識這個變遷中的時代,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選擇前程,便成為人生極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我苦口婆心講述的這些關於自我意識張顯和自我認知的道理,能在你人生的早晨讓你讀到,領悟到,我相信,它能讓你的人生有所受益。

我希望,我用心記錄下的那些身前身後的成功和失敗,能幫助你在這個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的黎明,去開闢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新時代,雖然你未必是最早出發的人。

現在,讓我們開始出發。


寧波電信員工丁磊開除了自己

沒有比抉擇更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寧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大的抉擇:他決定離開寧波電信局。此時,他方年滿24歲,大學畢業分配到寧波電信局工作還不到兩年時間。大家都覺得他頭腦發熱,瘋了,包括他的父母,當然還有他的同事以及他的領導。

1993年9月,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分配到寧波電信局。丁磊日後靠互聯網成為中國首富,又有技術背景,被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是學計算機的,其實不然。上大學時,父母擔心計算機的長期輻射對人體會造成傷害,不支持丁磊讀計算機,丁磊因此選擇了通訊專業。

丁磊本科就讀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在全國來說,是一所很有名氣的理工科學校。但對很多浙江人來說,這所學校遠在四川,與浙江相距較遠,而且四川的天氣溼冷潮溼,也讓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自己之所以選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是沒有辦法,因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學,錄取分數要超出他成績很多,他的一位同學是以比他高考成績高一百分的成績被錄取的。

禍福相倚,由於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愛的專業,因此丁磊去了對他來說遙遠的成都,不過,由此也給了年輕的丁磊遊走中國西南的機會,這個年輕的浙江青年許是中國互聯網業內遊歷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學在四川,創業在廣東,在北京完成歷練,東西南北均有涉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應該是丁磊日後成功的關鍵所在。

每年,畢業分配到寧波電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樣的各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各個天資聰慧,但在電信局的體系,在整個電信體系還沒有開始啟動改革步伐的20世紀90年代上半段,他們工作量並不飽和,有什麼事情都有專門的外包公司解決,效率很低。這讓喜歡自己在Unix系統 下自己動手,寫點小軟件的丁磊很不習慣。一開始,丁磊也沒感覺到哪裡不對,他只是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完美,這讓他無法找到自我。

丁磊從小就非常喜歡無線電,初一時組裝了自己的第一臺六管收音機,在當時那是一種最複雜的收音機,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丁磊當然也很喜歡計算機,電子或者與電相關的學科都是丁磊感興趣的東西,他也喜歡動手做東西,他是個標準的技術愛好者,在本書中,類似丁磊這樣的技術愛好者,我們有個特定的稱謂——極客。

丁磊學的是無線電,又在電信局工作,自然接觸到很多的“火腿”(HAM)愛好者。所謂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溝通通路的無線電愛好者。

中國最早的無線電愛好者一多半也在玩一個新奇的通訊網絡,這就是CFIDO。一個偶然的機會,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幫助下,丁磊在寧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電子佈告欄)站臺。

CFIDO即中國FIDO網,FIDO網就是當時的BBS站臺通過電話線路聯接起來的網絡,網絡之間互相通過點對點的方式轉信件,和我們現在熟悉的基於TCP/IP 協議的Internet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為Internet在中國開通之前技術愛好者自行搭建的一個替代性的通訊網絡。FIDO是FIDO網創始人的寵物——一隻小狗的名字。

CFIDO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臺灣人羅依開通了長城站,這是FIDO在內地的第一個站臺。他被公認為中國CFIDO第一人,也在後來出任CFIDO中國區的首任總協調人。1992年11月,北京的羅依建設的“長城”站和汕頭黃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後來改名PCUG)站成為國內按照FIDOnet體系建立的最早BBS交換系統,由此形成CFIDO。

CFIDO讓丁磊樂此不疲,他在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們相互交換他們最新寫的小軟件,交換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換自己對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華、興趣廣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夠多的認可。不過,在獲取短暫的認可之後,丁磊冒出了離開寧波電信局的念頭,這個念頭從心頭一旦冒出,就怎麼也裝不回去了。

這個時候,廣州的新月站上的諸多站友對丁磊說:廣州自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經濟發展很快;而且臨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識都比內地開放,你到廣州來的話,一定能很好的實現自我。廣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當時最活躍的站臺之一,新月站臺的創辦人袁鑑和站友郭耀琪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黑客,他們一同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網絡安全公司天網。

1995年在廣東和新月齊名的是深圳一個叫Ponysoft的站臺,PonySoft的創辦人名叫馬化騰,Pony正是馬化騰的英文名。這一年的4月,馬化騰架設起CFIDO歷史上最豪華的四線 站臺。

丁磊決心下定,去廣州,於是向寧波電信局提出辭職,電信局領導說:“我們這裡從來沒有大學生辭職的,你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你怎麼能夠辭職?”

丁磊和單位好說歹說,單位最後同意,要辭職也可以,必須交10000元的培養費。丁磊沒有這筆錢,他不想交,也交不起。

磨到最後,丁磊決定一走了之,他跟領導說,我明天不來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沒上班,他提著個箱子去了廣州。十幾天後寧波電信局出了個文件,說丁磊曠工兩個多星期,被除名了。兩年後的1997年5月,丁磊創辦了網易。8年後的2003年,丁磊成為中國首富,因為互聯網。


中學教師馬雲和中國黃頁

同是在1995年4月,另一個浙江人也因為互聯網開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領袖之一,這個浙江人叫馬雲。

1964年9月10日,馬雲生在杭州。父母是半文盲。馬雲英文很好,但數學不好,高考考過三次,最後上了杭州師範學院。考上大學,只論英語,馬雲從此如魚得水,很快當選校學生會主席,隨後當選杭州市###主席。1988年畢業,馬雲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學院,成為一名英語教師,併成立了海博翻譯社。

1995年初,馬雲受託,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起高速公路投資,未果。馬雲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他在杭州電子工學院認識的外教比爾。信仰互聯網的比爾領馬雲去西雅圖第一個ISP公司VBN參觀。

兩間很小的辦公室,貓著5個對著屏幕不停敲鍵盤的年輕人。馬雲不敢碰電腦。公司的人幫馬雲打開Mosaic瀏覽器,鍵入Lycos.com,對馬雲說:“要查什麼,你就在上面敲什麼。”馬雲在上面敲了個beer,搜索出了德國啤酒、美國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沒有中國啤酒。馬雲敲Chinese,返回是no data。馬雲被告之,要想被檢索到,必須要做個主頁。

馬雲請對方給他的海博翻譯社做個主頁。晚上,馬雲回來收到5封回信。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客戶來問翻譯價格,最後一封來自海外的華僑,是個留學生,他對馬雲說:“海博翻譯社是互聯網上第一家中國公司。”馬雲感到了互聯網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約定:對方在美國負責技術,自己到中國找客戶。一起來做中國企業上網。

1995年3月夜。杭州馬雲家坐著24位朋友,都是馬雲4年來在夜校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雲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互聯網的商務需求。馬雲開始宣講互聯網,馬雲講了整整兩個小時。馬雲講完,朋友們問了5個問題,馬雲都沒答上來。23位朋友反對馬雲幹互聯網:“你開酒吧,開飯店,辦個夜校,都行。就是幹這個不行。”只有一個人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你倒是可以試試看。”這個人叫宋衛星,後來成為中國黃頁的股東,但到1995年年底就很快撤出。那個時候,互聯網太神秘了,很少人能看到其中的價值。

馬雲沒聽他們的,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學校辭職,向親戚朋友湊足10萬元註冊公司。然後,馬雲給杭州電子工學院計算機教師何一兵打了電話,何一兵1994年年底就上互聯網,是浙江乃至全國最早上互聯網的一撥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員,是個對互聯網技術有感覺、有領悟的高手,屬於我們說的極客。後來離開馬雲單飛,曾創辦過企業博客網。

1995年4月,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是馬雲、馬雲夫人張瑛和何一兵,何一冰技術入股,前文提到的宋衛星則資金入股,他們兩人股份都不大,各佔10%,剩下的全是馬雲兩口子的。1995年5月9日,中國黃頁上線,馬雲開始從身邊的朋友做生意。馬雲的生意經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聯網怎麼怎麼好,然後,向他們要資料,再將資料寄到美國,VBN將主頁做好,打印出來,再快遞寄回杭州。馬雲將網頁的打印稿拿給朋友看,並告訴朋友在互聯網上能看到。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主頁3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給美國公司。

1995年的時候互聯網沒多少人知道,馬雲就開始搬出比爾?蓋次來忽悠,比留洋歸來的田溯寧要本土一點的是,馬雲把Internet直接翻譯成了一箇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網。在一次外出遊說時,有人問他,“你說的因特乃特,跟《國際歌》裡的英特納雄耐爾有什麼關係嗎?”為了鼓動別人參與他的事業,馬雲拿大家熟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事兒,他說,“比爾?蓋茨說了,因特乃特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後,他承認,“這其實不是他說的,是我說的。1995年全國剛剛知道Internet,但是我說馬雲說的話沒有人相信。其實,1995年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反對Interne t的。”

到了1995年年底,經過8個月的苦苦打拼,馬雲公司的賬目已經接近平衡,營業額也已突破100萬元。不過此時,馬雲的“中國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來了許多“敵人”,這當中還包括承接杭州Internet接入服務的亞信。亞信差點成了中國黃頁的死敵,幸好田溯寧覺得做這塊不但與中國黃頁比沒有優勢,就是與杭州電信比也說不清鹿死誰手,另外當時亞信關於互聯網工程的項目接的手發軟,於是很快就退出來了。

那時與馬雲競爭最激烈的當屬杭州電信。“一山不容二虎”。杭州電信有著非常好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馬雲卻一樣都沒有。杭州電信利用中國黃頁(chinapage.com)已有的名聲,做了一個名字很接近的網站,也叫“中國黃頁”(chinesepage.com),藉以分割馬雲“中國黃頁”的市場。

為了使中國黃頁繼續活下去,馬雲別無選擇,只有選擇同杭州電信合作。1996年3月,中國黃頁將資產摺合成60萬元人民幣,佔30%的股份;杭?電信投入資金140萬人民幣,佔70%的股份。後面的結局可想而知,中國黃頁被收編了,馬雲套現走人,去了北京,幫外經貿部做網站,再之後是1999年2月回到杭州,創建阿里巴巴。


歡迎訂閱,後文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