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樣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的?

革斤春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皇帝。

不得不說,武則天是有兩把刷子的,將一眾大老爺們收拾的服服帖帖,馬首是瞻,還把國家打理的井井有條,為孫子李隆基的開元之治打造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女人,真有本事!


但與正面評價相比,武則天的負面評價,可謂“罄竹難書”,她掐死了親生女兒,逼死了兒子,為了打擊異己不擇手段,不惜把兒女的性命當作武器,這樣的女人,簡直了!

特別是,她任用酷吏,清除異己,手段之殘忍,心腸之狠辣,令人髮指。

武則天,除了冷酷無情,最令後人津津樂道的是武則天的私生活,據記載,武則天男寵很多,薛懷義、沈南繆、張易之、張宗昌等等,全都是面若敷粉、唇若塗脂的小鮮肉,她才是真正的男神收割機。

武則天稱帝的時候,已經六十七多歲了,一個年近七十的老奶奶,與二十多歲小鮮肉廝混在一起,那畫面真的無以言表!

不過,武則天駐顏有術,加之天生麗質,精力旺盛,雖然年近七十了,但看起來不過五十多歲,所以二張兄弟並不覺得十分噁心,忍一忍就過去了。



言歸正題,武則天活了82歲,在人生的最後一年,她是如何度過得呢?

武則天的最後一年,過得是跌宕起伏、心驚肉跳的,因為這一年,發生了神龍政變,張柬之等五位朝中重臣,趁著武則天重病之機,聯合禁軍統領李多祚,殺死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之後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

政變那晚,武則天躺在龍榻之上,氣若游絲,突然聽見外面一陣嘈雜之聲,這時候太監火急火燎地跑了過來,喘著粗氣稟告道:

“不好啦,皇上,張柬之叛亂了,已經包圍了集仙殿!”

武則天一聽大驚,掙扎著想要坐起來,但渾身沒有力氣,已經坐不起來了,太監趕忙上去扶起了她!

武則天有氣無力地說道:“快宣張易之、張宗昌兩兄弟覲見!”


太監頹然說道:“啟稟皇上,他們已經慘遭殺害了!”

“啊!”武則天嘆了口氣,神色哀傷,她知道大勢已去,只能聽天由命了!

這天,武則天被迫退位,禪位於太子李顯,隨後極不情願地搬到了上陽宮居住,全天24小時處於嚴密的監控之下。

武則天徹底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一切權力,其實武則天已經行動不便了,就算給她自由,給她權力,她也不能“蹦噠”多長時間了。

李顯當了皇帝之後,為了盡“孝道”,每隔十日左右,都要去拜見母親一次。

有一次,李顯再次前往拜見武則天,但見她面容憔悴,面有淚容,李顯趕忙問怎麼回事!

武則天哭道:“其實,我把你接到京城,就準備把天下託付給你了,不曾想,張柬之那五個蟊賊,為了貪圖擁立之功,把朝廷上下折騰一番!”

李顯聽了之後,心中既驚訝又悲傷,他並不知道武則天所說的是真是假,假如她說的是真的,那麼張柬之五人確實居心叵測了。

李顯不得不防!


於是李顯留下了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並刻意扶持他們,以牽制張柬之等權臣。

武則天一句話,再次挑起了波瀾,這個女政治家,在臨死之前,依然想盡一切辦法報復張柬之,太有心機了!

後來,武三思與韋后聯合,處處排擠張柬之,並將他逐出京城,貶往瀧州,張柬之憤憤而死。


一半秋色


武則天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僅僅奪了大唐的江山,就連生物規律在她身上都被違反了,在她古稀之年依然對房事“性”趣滿滿,招了幾個男寵,還設了個控鶴監來招納男寵,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掌握權力的武則天精力充沛,身邊的人都“不覺其衰”,根本看不出她是一個高齡的女人,只不過在被奪權後,武則天就迅速的衰老下去,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形容羸弱”的老女人。


武則天在歷史上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為了奪權,一步步的剷除權力路上的障礙,就算是至親也是毫不留情。

武則天最早出現在唐朝皇室,是在十四歲的時候,入了後宮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本來唐太宗挺賞識她的,在聽到武則天的馴馬高論後,有所疏遠,唐太宗病重時,武則天侍奉唐太宗之際,與太子李治相識,兩個人也由此有了交集。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在感業寺上香,看到在此出家的武則天,兩人郎情妾意了一番,被蕭淑妃奪寵的王皇后見狀主動提出讓唐高宗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也由此在後宮和李唐皇室掀起了腥風血雨。


王皇后本想著利用武則天來對付蕭淑妃,沒想到兩人都被武則天扳倒,為了陷害王皇后,武則天在生下女兒一個月王皇后來看望之機,武則天親手掐死了女兒來嫁禍她,唐高宗自然不會想到武則天會這麼心狠手辣,對自己親生女兒下手,王皇后百口莫辯,被打入冷宮,而蕭淑妃在與武則天宮廷鬥爭中也以失敗告終,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廢為庶人,惡毒的武則天將她們兩人的手足砍斷,反綁在背後,浸泡在酒缸中,關在暗室。

在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之後,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幾位大臣,最後還除掉了長孫無忌,在唐高宗患上頭風之疾後,武則天開始代理朝政,由此開始掌政,權力慾望越來越大,在唐高宗風眩更甚之時,欲禪位給太子,武則天為了總攬大權,就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李弘下了毒手,次子李賢繼立太子,沒多久找了個藉口,將李賢廢為庶人後逼令自殺。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的三子李顯即位,當了一個多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貶斥到房州,立了四兒子李旦為帝,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在李旦當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后,公元690年,66歲的武則天還是把李旦拉下馬來,自己當了皇帝,改唐為周。

掌握著權力的武則天讓人看不出一點老態,在唐高宗死後沒多久,千金公主就將在街頭賣藥的小貨郎馮小寶進獻給寡居的武則天,此時武則天已經60出頭,身強力壯的馮小寶讓武則天很滿意,為了讓馮小寶能夠自由出入宮禁給她陪侍,就將馮小寶頭髮剃光,當了一名假和尚,並改名為薛懷義。


公元697年,太平公主將自己的面首張昌宗進獻給武則天,進入皇宮後,張昌宗又將自己的哥哥張易之推薦給武則天,此時武則天已經73歲,在品嚐過兩個小鮮肉後,武則天十分滿意,這兩個小鮮肉由此飛黃騰達,權勢熏天,武則天還設了個控鶴監來招納男寵,負責人就是張易之,那些想要得到武則天賞識的,要麼給武則天進獻“男色”,要麼就自薦,只不過二張的地位沒人能撼動。

善於打扮的武則天和女皇的威嚴,讓身邊的人看不出高齡的武則天有一點衰老的樣子,而武則天也在盡情的享受這一切。

讓人“不覺其衰”的武則天在失去權力以後迅速衰老,失去風彩,在孤獨中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年。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生病居住在洛陽宮長生殿,陪侍在宮中的是張氏兄弟,太子李顯和宰相都很難見武則天一面,深怕張氏兄弟會對朝廷不利,宰相張柬之聯合了桓彥範、敬暉等人,擁舉太子李顯發動政變,揮兵進宮殺死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幷包圍了武則天寢宮,逼武則天退位。

政變後的第三天,無奈的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即位後復國號為唐,武周朝終結,隨後武則天搬到上陽宮,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被奪了政權的武則天並沒有被清算,依然有眾多宮女和太監侍候,長期處於武則天威勢下的李顯見到她還是戰戰兢兢,不敢多說話,唐中宗李顯每隔十天會去看望一下武則天,只不過武則天對他卻是冷冷淡淡,不理不睬。


失去了權力和愛人的武則天心灰意冷,心緒不佳的她也連帶著飲食不佳,就連梳洗打扮也沒了興致,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坐在上陽宮的庭院中,一坐就是一天,在陰冷的天氣則懶的起床,裹著被子躺一天。

在這種半禁閉半隱居的日子裡,親人們鮮少會去看望她,宮裡的太監和宮女也不敢跟她多說話,武則天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其精神狀態迅速惡化,而迅速衰老的樣子讓李顯都感到驚心動魄,不再是以前雖然年老卻容顏煥發的武則天,只是一個平凡的、老態龍鍾的老嫗!


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困居在上陽宮的武則天病死,在臨死前留下遺詔,讓李顯削去她的帝號,改稱為“則天大聖皇后”,並“祔廟、歸陵”,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將當初被她迫害致死王皇后、蕭淑妃還有一眾大臣平反,讓他們的家人恢復了自由身。

武則天死後,在她的陵前立起了一座沒有任何字跡的石碑,一生是非功過,任由後人去評價!


歷史紅塵


首先要明白一點的是,武則天是被逼退位的,丞相張柬一心想著恢復大唐,於是便在武則天體弱多病之際打動政變,欲為李顯奪回政權。當然,武則天在張柬打進長生殿後知道無力迴天了,於是便主動退位還政於李顯。

李顯確實是個好兒子,雖然自己的母親對不起自己,可是自己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他知道母親對於權力的狂熱,在武則天退位後,仍然給了她一個極為尊貴的名號——則天大聖皇帝。畢竟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的,這樣母親也會好受一點。



並且李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朝中文武百官到上陽宮看望武則天一次,盡暄寒問暖之能事,談血脈相連之溫情,儘可能的做到一個兒子的責任。而對於武則天孃家的人也給予優待,畢竟是自己的舅家,不能夠傷了情分。

李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而武則天的心裡也確實好受了些,儘管手上沒了一點權力確實沒有什麼滋味啊。不過,她還是被自己兒子的所作所為打動。



她作了自己的遺囑,主動的降低自己的身份,恢復自己唐高宗皇后的名號,要求歸西后與唐高宗合葬。總不可能以一個皇帝的身份去見自己的丈夫吧,所以恢復皇后稱號還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武則天在退位之後,雖然沒有了權力而顯得落寞,可是她並不空虛。該吃吃該喝喝,時不時的兒子還會帶著群臣來看望自己,孃家的人也與李氏皇族和解,一切都顯得極為的和諧。

只不過,好兒子確實不是好皇帝的料,這便是後話了~


妙齡老翁談歷史


武則天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刻,雖然被軟禁,但仍然想方設法施加最後一點影響力,將朝局攪亂。

不要以為神龍政變後,武則天就是等死。她雖然被迫禪讓給兒子唐中宗李顯,但對朝政無時無刻不密切關注。

最簡單的例子是,當李顯去面見她時,武則天是這樣表現的:

太后(武則天)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武則天完全把握住了兒子的心理,知道他並不滿意張柬之這些大臣,所以幾句話就挑唆的李顯“悲泣不自勝”,當即決定“三思等得入其謀”。

於是,武三思和張柬之等人的爭鬥就這樣再度開始。至於結果,武則天已經不關心了。

再說說武則天臨終時的情況,她的安排也充分體現了精明。

首先,“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在政變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

去帝號,最本質的目的是想要自己死後能獲得李家的香火祭祀。這是為自己謀福利。

其次,赦免王皇后、蕭淑妃的家族,和褚遂良這些當年反對過她的大臣。

最後,對於武三思等人,“則天遺制令復其所減實封”——幾句話再次挑動起朝局。

這些安排,都證明了武則天旺盛的生命力,不愧為唯一的女皇。




HuiNanHistory


武則天被狄人傑說動後,決心歸周於唐。不立武氏後人,而立先前廢去的皇帝,自己的兒子李顯。這也意味著李顯一旦繼位,這李唐也就自行恢復了。所以,武則天先走一棋,決心立李顯太子。決定棄周取唐。

武則天老年多病,處理事務力不從心,就把朝政交給張宗昌張易之處理。這樣一來,二張把持了朝政,漸成一個新的勢力集團。眾大臣怕其篡權,再搞個什麼新朝廷就更麻煩了。所以,就慫恿李顯政變奪權。他們就入宮,說二李造反,直接帶兵入宮。此時武則天午覺,醒了問,又是誰造反?大臣說是張宗昌兄弟,已給殺了。武則天看到李顯在其中,說是你小子乾的吧,心急什麼?大家不走。武則天一看明白了,這是要個交待。就讓李顯全權處理朝政。

武則天沒了二張,又因兒子逼宮,心情鬱悶,一年後就死了。李顯隆重地葬母親武則天於乾陵。之後任用武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兒等武則天手下故舊。駕著李唐這個大船繼續前行。





劉一千五


公元705年,這是武則天正式當皇帝的第16年,也將是她當皇帝的最後一年。當然,此時武則天並不知道她將會在這一年被迫退休。

在這一年之前,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為儲君,成功解決困擾她多年的繼承人問題,因此她志得意滿,特意將年號改為“神龍”,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

然而,僅僅只過去一個月,就在這一年正月的月末,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聯合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三人,說服了時為太子的李顯,一起發動舉世聞名的“神龍政變”。

當時,李顯等人直接率領羽林軍殺入武則天養病的迎仙宮,斬殺了隨侍武則天左右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幷包圍了武則天的寢宮集仙殿,張柬之更是親自帶人將武則天團團包圍。

見此,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在作亂?”張柬之很平靜的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來得及向您稟告。故特來向您請罪!”



這時候,武則天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大聲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乾的嗎?現在張易之和張昌宗已經被誅殺,你也可以帶人回東宮了。”按照李顯懦弱的性格,如果沒有張柬之等人在側,估計早被武則天一聲呵斥給嚇回東宮。

但是,此時不同往昔,李顯身邊有很多人給他撐腰,桓彥範第一個跳出來輸掉:“太子哪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這合適嗎?所以,希望陛下立馬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

武則天被懟的啞口無言,這時她又發現自己親手提拔的崔玄暐也在其中,就對他說:“別的人反我我能理解,但你是一手提拔起來的,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暐很平靜的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因為,我擁立的可是你的親生兒子啊!”

最終,武則天只能低下了頭,無奈的禪位給李顯,即唐中宗。李顯即位後,為表示對武則天的尊敬,仍然將年號尊為“神龍”,同時尊武則天為太上皇,將其徙居到上陽宮居住,並指派參與神龍政變的右散騎侍郎、左羽林將軍李湛,宿衛上陽宮,名為保護實為監控。



總的來說,武則天畢竟是李顯的生母,又是大唐名義上的太上皇,所以至少在表明上,李顯對她還是非常尊敬。

據記載,李顯每隔十天,就要率領百官,到上陽宮問候武則天起居,還親自跪著給武則天喂藥,那真是母慈子孝,給人一種非常溫馨的畫面。

但是,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擁有著非常老練的政治智慧,當時她已經被迫交出手中權力,但武氏家族還有很多人在朝堂中佔據高位,對於李顯來說,他為鞏固自己的皇位,很有可能對武氏家族展開大清洗,這是武則天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她必須設法阻止李顯。

於是,武則天在入住上陽宮後,故意不施粉黛,也不再梳妝打扮,以至於看起來非常憔悴,要知道武則天之前可是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亦不覺其衰老。所以,等到李顯來拜見武則天時,一下子被武則天憔悴的面容給嚇壞。



武則天便趁機哭著說:“我從房陵把你接回來,本就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那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弄到這裡。總而言之,我們再怎麼有矛盾,也是一家人啊!如果家人都不可信,外人又怎麼能值得相信呢?”

李顯聽後,悲泣不已,於是回朝後便放棄打擊武氏家族,反而繼續讓武三思參與朝政。後來,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主要大臣,均被武三思害死。

等到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武則天在去世時,特意留下遺詔:

一是赦免當年被她害死的王、蕭兩位高宗后妃的族人,又赦免了當年同情王、蕭二妃的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武則天的這一舉措,也算是緩和她與大臣之間的矛盾。

二是除去自己的帝號,稱自己為“則天大聖皇后”,並要求合葬高宗乾陵,也算是緩和她與兒子及李唐皇室的矛盾。

至於她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乾陵東側立一塊無字巨碑,其是非功過都交由後人來評說。


我是趙帥鍋


李顯一生兩度即位為帝,說悲催也悲催,說幸運也幸運,畢竟能夠被廢了以後還能復位當皇帝的人,在歷史上可沒幾位。

他的弟弟李旦的命運也是如此,也是一生兩度即位為帝。

李顯和李旦兄弟倆的命運之所以如此曲折離奇、跌宕起伏,則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女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能稱之為女皇帝的女人——武則天。

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後宮的才人,後來,李世民一死,她便被剃髮當了尼姑,然後被送到了感業寺。

這事換作別的女人,這一生也就是在寺廟裡吃齋唸佛,孤獨終老了,不過,武則天卻註定了不會如此。

實際上,在李世民病重之時,武則天便已經和比自己小4歲的李治勾搭上了,只是李世民沒死,李治和武則天也不敢太過火,他們所能做的只有一個字,等!

所以,武則天在李世民死後被髮配到感業寺當尼姑後,李治便迫不及待地跑去感業寺見武則天了,後來又想辦法將她弄回了宮。

後來,李治為了武則天,廢了王皇后,然後改立武則天為後。

李治在顯慶五年以後,突然患上了所謂的“風疾”,時常頭疼眩暈,抽搐,言語不利,所以很難繼續處理繁雜的軍國政事,可是,政事總得有人處理不是?李治想到的不是讓自己的兒子處理,卻想到了讓武則天代他作出決斷。

如此一來,武則天自然慢慢掌控了權柄,後演變為垂簾聽政,時人稱之為“二聖臨朝”。

李治病死後,李顯即位,但是權柄仍然掌握在武后的手中,李顯也只能乖乖聽他老孃的話。

不過,李顯後來試圖撇開武后建立自己的勢力,試圖奪回皇權,為武后所忌,從而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然後一腳將他踹出了長安。

李顯被廢了,可是武則天稱帝的時機還沒有成熟,所以她只能另立一帝,即睿宗李旦。

李旦雖然當了皇帝,可是自從看到了哥哥李顯的下場後,卻終日惶惶不安,所以他比李顯更膽小,李顯好歹還敢在武則天的眼皮底下弄點小動作,李旦卻不敢。

武則天曾經試探著對李旦說,皇帝呀,我還政給你吧?

李旦嚇得一哆嗦,跪在了地上,他是膽小,可又不傻,哪能聽不出老孃的話中話?他要真敢答應,恐怕下場比李顯更慘。

武則天要稱帝,李旦更是不敢流露出任何反對甚至是不願意的情緒,老老實實讓位。

704年,80歲的武則天垂垂老矣,又患了病,眼見她已經沒多少精力繼續處理政事,更沒有多少時間可活了,朝堂之中頓時暗流湧動,人心思變。

神龍元年正月,即公元705年2月,宰相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聯合軍中武將李多祚等人,親率羽林衛500餘人發動兵變,砍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宗昌的頭,然後迫使武則天讓位於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實際上,神龍政變當日,武則天只是發了一道命令,讓太子李顯監國,到了第二日,武則天才正式宣佈讓位給李顯。

李顯也因此稀裡糊塗地第二次坐到了皇位上,心中又忐忑又激動。

武則天一退位,便被遷到了上陽宮,她只能在上陽宮養病等死。

她到了上陽宮之後,李顯仍然很不放心,所以每十日便要帶著人上陽宮探望武則天,雖然名為探望,可是實際上卻是為了確保武則天不會死灰復燃,形同監視。

李顯為了告訴天下人自己得位之正,是武則天自己禪位給自己的,仍然繼續使用武則天“神龍”這個年號,然後又給武則天上了個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李顯此舉等於是承認了武則天的皇帝身份。

不過,神龍政變畢竟是為了恢復李唐江山,所以在神龍元年二月,李顯便在文武百官的擁護下,恢復了李唐國號。

武則天在病中聽到了李顯的所作所為,心中頗為感慨,但是她已經無力去改變什麼,更無力去從李顯的手中重新將皇權搶過來。

當然,武則天畢竟是李顯的生母,所以李顯也不會將他怎麼樣,更何況,以李顯向來懦弱的性格,也不敢將自己的母親怎麼樣。

神龍元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

武則天一死,李顯和群臣也不再顧忌她,直接廢了她的帝號,給了她一個“則天大聖皇后”的尊號。

李顯雖然重新當上了皇帝,可是也不好過,自己好不容易從老孃武則天手裡奪回皇權,轉眼間卻又被媳婦兒韋后給搶走了,這還不算,李顯自己最後還被韋后給毒死了。

李顯死後,李重茂即位為帝,卻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弄了一出“唐隆政變”給奪走了皇位,後來李隆基又發動了一場“先天政變”將皇權從老爹李旦手裡給搶了過來。

唐玄宗開元四年,李隆基將武則天的尊號改成了“則天皇后”,武則天的尊號也從皇帝、天后、聖帝到聖後,最後定格成了皇后。

武則天也自知“篡唐立周”定然逃不過後人的指摘,所以,乾脆讓人給自己弄了一塊無字墓碑,不說己功,不論己過,功功過過全留給了後人去評。


史不知味


公元705年2月20日,大周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大周帝國中樞發生了一場皇權更迭、影響百年國運的大事件。

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在武則天的寢宮迎仙宮,將正在睡大覺張易之、張昌宗殺死,然後直奔集仙殿,張柬之跪奏:“張易之,張昌宗兩人密謀造反,臣等奉太子的命令已將其斬殺,驚動了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就那兩個酒囊飯袋造反?他們哪來的本事!武則天瞬間明白一切,四天後,傳位於李顯,還天下於李唐。

失去權力和男寵的武則天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衣、食、住自然無憂,但她昔日的威嚴仍在,宮女戰戰兢兢無人敢親近她,與她說上兩句知心話,在上陽宮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李顯每十天都會帶著文武百官,去給武則天請安,對她噓寒問暖,但她對李顯的不打招呼“提前接班”,滿懷憤怒,因而武則天面對兒子,一臉漠然,不理不睬。她已失去了連梳洗打扮都的興致,《資治通鑑》記載:“後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

李顯看到的母親鬢髮慘白,皺紋鬆垮貼在臉上,兩腮凹陷,手臂如枯枝,早年高挑挺拔的身軀已萎縮成一團,仰面躺在大大的床榻上,兩頭都空出一大截,彷彿錦被下覆蓋的是一具枯骨,哪有一點當年英姿颯爽的大周女皇的影子!

武則天一生都在追求權力。為了權力,她不惜親手掐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兒,不惜害死兩個親生兒子,不惜將王、蕭作成“人彘”,不惜殺死親姐、毒死外甥女,不惜反覆立廢李顯、李旦這兩個兒子,不惜與長孫無忌等群臣鬥智鬥勇,終於在67歲時自立為帝,統治大周王朝15年,她習慣了每天日理萬機,殺伐決斷,現在突然無所事事,陪伴她的只有空虛寂寞冷,失去了權力,就像被抽走了靈魂,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武則天有時索性整天臥床不起,裹著被子側身躺在仙居殿中,微睜著雙眼望著空空如也的大床,淚流滿面,老來伴,老來伴,老伴在哪兒?自己終歸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依然需要伴侶和慰藉。自己何嘗不知張易之和張昌宗那兩個酒囊飯袋平時飛揚跋扈!要是換作當年,早就象薛懷義一樣送上西天了,曾經為了這兩個男人,逼死了自己的親孫子,無外乎是給自己晚年留個慰藉,造反?他們哪來的本事!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自己生生毀掉的,這個報應是不是來得有點快?

武則天時常滿臉倦意呆坐在上陽宮的庭院裡,眼睛茫然,孤獨寂寥,凋落在頭上的樹葉隨風微動著,突然一隻貓從面前騰躍而去,她心裡一顫,掩面失聲。權力是一道強力的春藥,當初為了權力,殺戮無數,蕭淑妃說過變成貓也不會放過自己,到現在才明白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於是武則天放下執念,下令赦免了王皇后與蕭淑妃後代,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還赦免了褚遂良等一大批政敵,世事滄桑,都過去了。

有時她命宦官在她面前點一盞亮亮的油燈,她全神貫注地凝視著燈火,想起了當初一把鞭子,一把錘子和一把刀拿下“獅子驄”,想起了在李世民病榻前與李治巫山雲雨,想起了在感業寺與青燈為伴,想起了與李治合稱二帝,想起了薛懷義……在喃喃自語中睡了過去。

漸漸地,人們覺得那位昔日雷厲風行,殺劃果斷的女皇似乎痴呆了……

武則天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留下了“袝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的15字遺詔。

去帝號尊皇后,武則天這樣低調地承認自己是李治的老婆,不再是大周的皇上,這樣眾臣不會在她死後對她不敬,這樣她才不會被人挫骨揚灰, 作為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治的愛人,合法夫妻合葬,順理成章、天經地儀。誰不照辦屬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正是她政治智慧的體現。

上陽宮還是那座上陽宮,可是物是人非,往日豪奢繁華早已隨風而去。公元705年12月16日,在孤獨與寂寞中,一代女皇駕鶴仙去,享年82歲。

臨終前,中宗李顯一直陪伴在身帝,她不喜歡這個兒子,甚至動過殺掉這個兒子的想法,但最終給她送終的還是這個兒子。

一代女皇謝幕了,她是世上最成功的女人,但是她是個幸福的女人麼?或許,她也不知道。


美麗青春您真痘


武則天其實早就想到了李顯的繼位,因為這都是她一手安排的。

雖然她也曾有立侄還是立子當太子的糾結,但當狄仁傑說出 :“給姑姑和給母親上墳肯定是不一樣的!”硬道理後,她還是堅定地把太子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顯,即使她知道李顯併為是合適的人選,李顯的能力在武則天這樣的大神級看來,確實不足一提。

所以當丞相張柬之網絡一干人等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武則天表現出了少有的平靜,這裡面除了年齡大了、心勁小了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武則天已經想把位置傳給李顯了,如此折騰不過是隻能說李顯過於著急了。

退位後的武則天其實心態是平和的,從個人情感上分析,既經歷磨難又風光無限的她是可以看透人生的,從政對於她來說已經沒有了太多的興趣,因為晚年的她多以養生為主,何況是82歲高齡,所以從位置上下來不會給他最後一年的生活帶來太多的痛苦。李顯復位後,雖然是當上了一言九鼎的皇帝,但他對自己的母親還是很好的,隔幾天都要帶著群臣去看望她老人家,有人說是為了更好的監視武則天,我說有這個心的人都不是正常人,一個82歲高齡的老太太,還是自己的生母,她會給自己帶來多大危害,何況李顯是由廢太子又被立為太子的,這些人生轉折,那一次不是母親大人給予的,之所以有的人會有這種想法,明顯是基於自己的合理想像,但人生是能靠想像實現的嗎?

給武則天帶來最大的苦楚的實際上疾病,這是誰也迴避不了的問題,也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有的人又說,是因為武則天被軟禁,最終鬱悶而死,我說這就有點扯蛋了,以武則天的年齡段,別說是生命年齡普遍不高的唐朝,就是現在到了這個年齡段的老太太,更多的還是想著曬曬太陽,喝喝水,好靜而惡動,人多了圍著就嫌煩的慌,要是不控制人數,走馬燈似的拜訪她老人家,估計不是最後一年,也就最後半年的時光可以讓我們討論了。

感覺我的草根式點評還有點道理的話,別忘了高抬貴手點個贊,若覺得水平太濫,那就轉發吧,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存在!


媚眼兒看史


武則天一生經歷無數,到了神龍元年,年歲已過九九之數的她,無論是面對宮廷政變還是面首被殺,甚至對自己的壽數都已經看得非常淡然,她最後一年的日子便如她的心態一般,毫無波瀾。當然,她的內心所想我們是“聽”不到的,所以只能透過她的行為種種來分析。

她最後一年是怎麼過的?神龍政變後就是軟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做些固定的事情,不必想象軟禁中的她,還能過的多麼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我們只講講臨終前的所作所為。

神龍革命......還是稱為神龍政變或者五王政變吧。所謂神龍是武則天“圖吉利”新換的年號,在這一年發生的政變所以稱之為神龍政變。

五王政變這個別稱我想多寫幾句,五王就是發起者中堅力量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他們在發動五王政變後,張柬之率五百羽林兵刺殺了張氏兄弟(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面首),包圍武皇的長生殿,逼迫她退位給李顯。隨後張氏兄弟的黨羽全部被逮捕或者誅殺殆盡,最終,他們受到了李顯“嘉獎”,都封為郡王(為了架空實權),所以也稱五王政變。他們再造李唐居功至偉,同時也讓人人自危的滿朝文武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最終還是被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所構陷,結局慘了些:

除了張柬之早死在貶所以外,其餘四人全部受盡折磨而死。

還有幾點影響其心境的條件,我來描述一下:

生存條件

從生存角度看,雖然武則天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性命無虞,李顯也不想落個弒母的名頭。

居住條件來看,上陽宮總面積8平方公里,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嫗來說,足夠溜達啦,至於“裝修”,後世的玄宗李隆基經常特地在這裡舉行宴會,想來豪華至極。

衣食用度方面,完全依照武則天退位前的標準供應,唯一不同就是“衣”,還穿龍袍那是別想了。

影響心情

再怎麼說皇帝也是親子,李顯不但每隔10天就來探望,恭敬至極。

孃家人很安全,“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可犯!”,李顯與武三思是莫逆之交,本來二人就是姑表親,又是兒女親家,還那麼談的來,怎麼會動武家呢?

另外,即便想動武家,李顯也沒有這個能力,真正把持朝政的是韋后,而韋后&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的關係全大唐都知道了,唯除李顯。

在這種條件下,想來,武則天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再看看她臨終的行為:

《遺制》條件有二

一、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進太廟,歸葬乾陵,以皇后名義與高宗李治合葬。

二、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被她坑害過的,逝者已矣,無法彌補,情敵也好,政敵也罷,他們的家屬和當初受牽連的人,既往不咎,還復從來。

如上種種,我們不難推斷:

武則天已經放下了一切,連後事都安排好了,當然已經知道自己的壽元將盡,最後賦閒上陽宮的一年,他已經真正的審視了自己這不平凡的一生,放下一切,還歸本位。

無字碑:生平任人評說。臨終的心態已經調整的相當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