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來不止一個筆名 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金庸代表了一個時代,曾經有人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小說”,這是對金庸作品的極高的評價,金庸作品覆蓋面之廣,年齡範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在這20年裡金庸完成了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超越,15部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追捧,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巨匠。


金庸原來不止一個筆名 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是他根據自己名字最後一個字“鏞”拆分,於是他的筆名就變成了“金庸”。但是金庸並不是查良鏞唯一一個筆名,他還有其它的筆名,只是沒有金庸的名氣大。


查良鏞的另一個筆名叫做“姚馥蘭”,聽起來像是一個穿梭在寬街窄巷中,身穿旗袍溫柔典雅的女子,在東北最著名的報紙《新晚報》上,金庸先生就常常用這個筆名來寫專欄,目的是為了打造才女,滿足男性對於女性的想象以提升報紙的銷量。


金庸原來不止一個筆名 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而這個名字的含義並不是像表面那樣,它其實是一個音譯,如果多念上幾遍就會發現其中的玄妙,“your friend”是這個名字最初的含義,金庸將自己當成讀者的朋友,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靈魂啊。


“林歡”,“查理”也都是他的筆名,而“徐慧之”是金庸先生在香港《明報》開設專欄時用的名字,金庸用這個名字寫下了兩千多篇的文章,其政論短文文筆老辣,角度刁鑽,一支筆寫遍全球,也心懷天下,而文章中觀點犀利,剖析精準,行雲流水之範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金庸原來不止一個筆名 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金庸的一生也如他武俠小說一樣,前半生肆意瀟灑,後半生堅持向學,其在作品中注入的精神觀點成為千千萬萬的人的支柱,有多少人是從他的作品中學到了成長,而現在我們也要用學到的精神來對待金庸離世。


不管是金庸還是姚馥蘭,林歡查理也好,徐慧之也罷,這些筆名後面的是一個時代,也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