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中都會用到哪些心理學知識?

木幽書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1、19、20~28、29歲,這一年齡段的青年,影響他們的行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這一年齡段的青年,一部分繼續進入大學深造,另一部分則步入社會開始參加工作。他們開始逐步掌握自己的經濟命脈。其中大學生和待業青年雖然在經濟上仍然依賴於父母或家庭,但是他們對自己所需物品基本上擁有購買的決定權。

這一年齡段的多數青年,沒有家庭負擔,閒暇時間充裕,社會交往或網絡活動多,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展基本成熟,人格和世界觀也初步形成並趨於成熟。他們代表著新一代的社會風貌。

第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現為人們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去得到;越是不允許接觸的東西,越想去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越想方設法弄清楚;越是不允許乾的事情,越想試一試。

第二,博得異性的好感。這一階段的青年處於戀愛、婚姻階段,在交往過程中,採用贈送對方喜愛的物品、自己外表服飾的裝扮來提高自己的氣質等方法博得異性的好感。

第三,冒險心理。青年人冒險心理表現為敢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觀念,對於採取某種行為所導致的不利後果和獲得的利益,他們更關心後者。

第四,好勝心理。爭強鬥勝是青年人的一大特點。好勝心有時表現為好虛榮、好攀比,它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現。青年人一般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智力、能力弱於別人。相反,每個人都企圖表現出不亞於別人,甚至強於別人。在消費方面也是如此。

2、如果把18、19~28、29歲的年輕人稱為感情衝突型的人,那麼28、29~50歲的就應該成為理性務實型的人。

3、在商品消費方面,高收入者的心理特點包括:

按照某一特定社會的普通生活水準來衡量,高收入者的經濟狀況是經濟收入扣除維持一般生活水準的支出外,還有相當的剩餘。由於經濟上的富足,他們不僅會選擇較高的物質生活方式,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他們也會有較高的要求。在商品消費方面,他們突出的特點包括:

(1)逐名心理。高收入者的逐名心理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品牌選擇過程中。對這類消費者來說,他們的購買決策比較簡單,他們很少去考慮產品的品質,而是以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為依據。

(2)攀比心理。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因為實際需要才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但是,對於有些高收入者來說,商品有無實際用途、服務是否必要,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別人有了,我不能沒有”、“別人見過的,我不能沒見過”、“我買的東西檔次不能比別人差”。

(3)冒險心理。以較為豐富的經濟收入為後盾,高收入者不擔心某種物品購買可能導致的經濟損失,因而勇於試用新產品。

(4)享樂心理。經濟上的富有容易產生享樂的心理。


專治厭食症


隨著數字化營銷的崛起,營銷人員在打造品牌、分析需求、創造需求和鎖定客戶方面,須具備更專業的技能。其中,關鍵的兩項是數據挖掘能力以及感知、預測能力。前者要求具有科學的頭腦,後者則要求具有藝術家的思維方式。生活富裕程度越高的時代,消費者越重視產品的情感價值。而掌握一些心理學原理,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消費者的所思所想與行為模式,增強我們的感知、預測能力。

1. 啟動效應

這一原理的含義為:當你接觸一個刺激物後,所產生的內隱記憶效應,將影響你對下一個刺激物的反應。例如,把 nurse這個單詞打亂字母順序後,後面跟doctor時,比跟bread能被人更快地辨認出來(因為doctor與nurse之間具有直接關聯)。該原理由心理學家Meyer和Schvaneveldt在1970年代初期率先提出。其後,有諸多心理學家對其進行了驗證,一些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們的意識被外界刺激左右的程度遠超我們想象。”

在營銷活動中,恰當應用這一原理能有效加強營銷效果。例如在你的產品網頁上,你可以讓瀏覽網頁的人停留時間更長,對品牌印象更深刻。心理學家Naomi Mandel和Eric J. Johnson就設計了相關實驗,結果證明,網頁背景的改變最終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在該實驗中,人們被要求在同一個產品類別中選擇產品(例如選擇豐田或雷克薩斯),當網頁的背景是綠色(即美元的顏色)並佈滿硬幣的圖像時,人們會在價格信息上花更多時間;而當網頁的背景給人舒適的感覺時,人們就會花更多時間閱讀汽車舒適度方面的信息。因此,當你在營銷中利用啟動效應時,你需要關注具體細節——其結果可能是讓消費者買了價格最高的產品或根本不買。

2. 互惠性

這一點是羅伯特·西奧迪尼“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他在其經典之作《影響力》中指出,互惠原理非常簡單——如果某人幫助了你,你自然也會想給對方以回報。書中列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你就餐後,侍者給你賬單時是否會送你一片口香糖?如果沒有口香糖,你會根據對服務質量的感覺來決定小費的比例;而如果有一片口香糖,你給的小費比例就會上升3.3個百分點(佔餐費的百分比)。如果是兩片口香糖呢?小費的比例就會令人難以置信地上升為約20%。

兩片口香糖就能產生如此大的作用。在如今這個信息傳播無比發達的時代,也許難以再現;不過,該原理依然可以在營銷中得到廣泛應用。你奉送的東西不必昂貴,可以是品牌體恤衫,也可以是內容獨特的電子書,或是你在某一個困難問題上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甚至可以是你手寫的一張便條。你只需要記住,在你希望獲得回報之前,先給予對方一些免費的東西。

3. 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當你聽說某一產品後,是否會發現這個產品老是出現在你的視野裡?不是在廣告裡,就是在商店裡,你還會發現你的朋友也都在用這個產品。這就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其誇張的說法是“一旦發現,無處不在”。根據心理學家PS Mag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兩種思維過程的產物:當你聽說一樣新東西(或新概念、新詞等),一種思維過程是選擇性記憶開始作用,讓你在下意識中關注這樣東西,結果“它”就會經常映入你的眼簾;另一思維過程是,在你每次看到或聽到“它”時,你大腦中的“確信偏誤”(confirmation bias)會讓你一次次感到“它”確實無處不在。

這一原理在品牌培養和產品銷售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讓我們可以推測廣告業永不會消失。對於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一名知乎的“呼友”記下了一段有趣的話:某天他和同事打車到北京的“翠微百貨”去吃飯。過了兩天在翻閱《唐僧情史》時,“翠微”兩個字讓他仔細讀了一首以前沒注意的詩:“有緣未必相逢,無情莫向翠微。人間一墮十劫,猶記桃花未歸。”

4.社會性影響力

人們會仿效與其相似或信任的人的做法(這也是西奧迪尼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大部分營銷領域的人員都熟知這一條原理,但是由於其重要性,我們依然將其列入十大營銷心理學原理之一。

5. 誘餌效應

你常常在一些產品的訂價方案中看到這一原理的應用——營銷者有意加入一個價格,以誘使你選擇最貴的價格。通過Dan Airley's著名的“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決策嗎?”(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TED演講,很多人得知了《經濟學人》雜誌一個有趣而有效的定價策略。《經濟學人》為雜誌的年度訂閱打出了這樣一個廣告: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對吧?紙質版和“電子版+紙質版”的價格居然是一樣的,《經濟學人》為何會提供這樣的定價?

Dan和很多人一樣,想知道定價的原因;Dan詢問了他在《經濟學人》的幾個熟人,但沒有人告訴他真正的原因。於是,他決定在MIT對100個學生進行試驗,自己找到答案。當他將包含了3個價格的廣告給學生進行選擇時,學生們都選了“電子版+紙質版”的組合價;而當他將看上去“毫無用處”的第二個價格(紙質版$125)刪掉時,學生們都傾向於選價格最低的電子版訂購——也就是說,第二個價格並非真的“毫無用處”,它會讓第三個價格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毫無疑問,你也可以在營銷中應用這一原理。

6. 稀缺性

你肯定體會過這一原理(這也是說服力六大原則之一)。最常見的情形是當你訂機票時,如果網頁上顯示“只剩下3張”,你大多時候都會趕緊下手。雖然這一原理已得到廣泛應用,一個有趣的實驗還是值得回顧一下。早在1975年,三位心理學家Worchel、Lee和 Adewole在進行稀缺性的研究之初,設計了一個讓人們評價巧克力餅乾味道的實驗:一組人員拿到的是裝了10塊餅乾的罐子,而另一組人員拿到的罐子裡只裝了兩塊;結果後一組人員給餅乾的評分比前一組高一倍——雖然餅乾是一模一樣的。這一實驗充分地展現了稀缺性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7. 錨定效應

你有沒有想過,對於你喜歡的服裝品牌或服裝店,在打折時你很難“狠心不買”?這基本都與錨定效應有關——我們最初獲得的信息常常左右最後的決策。當你喜歡的某品牌牛仔褲原本50美元一條,35元的折扣價一定會讓你很動心,最初的50美元起到“錨”的作用。因此,當你對產品進行促銷時,千萬別忘了把原價寫在折扣價的旁邊。

8. “逐字效應”

其含義為,對於某些文字內容,人們不會逐字記憶,而是記住大意。據Chartbeat的統計,人們在點擊一個網頁時,平均一半的人只會花不到15秒的時間——也就是說,人們不會仔細閱讀網頁上的文字,也很難記住具體細節,那麼你該如何應對?解決的方案是,在保證文字內容質量的情況下,花更多的時間雕琢標題,讓標題易於傳播並易於被搜索到。這樣,當人們在某個話題上想獲得更多信息時,就可能會想起不久前閱讀過的你的一篇好文章,然後在谷歌上進行搜索。

9. 分類效應

在短時間記憶上,大腦的容量非常有限。實際上,大部分人一次只能記住7樣東西(根據具體情形,加減兩項)。基於大腦的這一特性,人們在臨時記憶時會將相似的信息歸為一類。比如當你需要採購很多東西時,大部分人會將要買的東西歸入不同類別(如奶製品、肉類等)。那麼,當你在設計營銷文案時,也可以利用這一原理來加強人們對內容的記憶,比如將相似的內容彙集在一起。

10.厭惡損失

這一原理和它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一旦擁有了某樣東西,你就非常不想失去。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召集了一群人,這些人有的發了一個杯子、有的人發了一包巧克力,有的人什麼也沒有。然後,這些人被要求在兩種方案中做選擇:有杯子或巧克力的,可以選擇換成巧克力或杯子;什麼都沒有的人,可以選擇要杯子或要巧克力。結果是,什麼都沒有的人,有大概一半的人選擇了杯子(另一半的人選擇了巧克力);而發了杯子的人,86%沒有選擇換成巧克力,依然保留了杯子——從概率上來說,最後應該是約50%的人拿著杯子。“厭惡損失”讓人們不願意失去已經擁有的杯子。

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免費模式盛行,因而這一原則具有更重要意義。比如你可以在一款免費軟件上增加一種功能,讓用戶限時使用;試用期滿後,一些免費客戶就會因為不願失去這項功能,而變成付費用戶。

對於以上十大營銷心理學原則,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消費者也熟悉這些“花招”,是否會識破營銷人員煞費苦心想出來的計策?答案之一是,某些人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免疫力,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些心理學原理依然有效,因為我們無法拒絕自身一些根深蒂固的慾望和需求。就像我們熟知的青蛙背蠍子過河最後雙雙葬身於河中的故事那樣:當青蛙在水裡用最後的力氣問蠍子,你為什麼還是蜇了我?蠍子的回答是“I can't help it, it's in my nature”(我忍不住啊,這是我的天性)。天性,就是這麼難以改變。


傳媒兔


什麼廣告最深入人心?

近兩年,泰國的廣告火爆網絡,鬼畜般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劇情式廣告往往都會給人留下深刻體驗,尤其是開頭和中間你猜不出來是什麼廣告類型,結局卻是一個大反轉時,效果更加更佳。

所以,第一個要用到的心理學知識就是,能夠觸動情感或者情緒波動的內容往往對於人的“印刻作用”較強!

但是,如果廣告時間只有短短十幾秒怎麼辦?

那麼,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便會在此應用。羊羊羊、旺旺、腦白金,這些看著有點幼稚甚至令人厭煩的廣告卻很難真正被你抗拒,而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你認可的一部分,無論是調侃還是贊同。

所以,這一類廣告的特徵就是簡單暴力的表達,但是以高頻次入侵我們的腦海中。

心理暗示

想一想,什麼類型的廣告會讓你特別的信賴它?如果是可樂、零食的廣告,肯定沒有這個效用,但是,如果是牙膏廣告告訴你用它能夠口腔健康、口氣清新,化妝品廣告告訴你可以光彩照人,對皮膚沒有傷害。

這些行業可以塑造出一個可能並不存在但是你卻非常在意的內容,讓你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種自動化思維,那就是某種物品可以產生這種效用。而至於你選擇哪一個公司的產品,就和這個公司投入的廣告費用和出現頻率就有很大的關係了。

負面心理強化

在很多電視購物、保健品、醫藥行業的廣告中,少有一上來就直接告訴你用他們產品就能產生的效果,而是通過先對問題進行闡述或者擴大因為這些問題而會導致的種種問題,之後,再通過產品能夠起到的功效來推出功效。

這個過程中,就會有我們先緊後松的一個較為愉悅的感受,我們因為這些問題產生焦慮而又因為看到了解決的辦法產生了放鬆的愉悅感。

所以,這種強化通常對於本身對此擔憂的人群特別的有用,賣焦慮比直接賣產品要更深入人心。

從眾心理

你會更相信哪一種渠道得到的消息?

比起廣告,你會認為親近的人推薦的產品或者更多人使用過的產品更具信任。

所以,很多經典而又精簡的廣告詞就會令人深刻,例如“一年賣出的奶茶能繞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涼茶”、“十萬媽媽的選擇”等等。

這一類的廣告詞傳遞出了一個信息,當銷量被具體化的時候,往往都會更具衝擊力,這比很多,好多,這樣的泛數量詞彙更加有用。

當然,請名人做代言也會是一種增強廣告可信度的方式。

雖然我不是營銷界的一員,但是,作為消費者,通常我會考慮到某些廣告對於我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不知不覺中讓我記住並選擇了它們。以上的這些廣告和心理學的結合可能還不夠全面,但是,我認為對於大多數的廣告而言,這些要素就足夠吸引了。


飛翔心理研習社


廣告與心理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一則廣告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能夠引起消費者注意,然後使消費者產生興趣,認識和了解商品,並在此基礎上,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慾望。

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人頭馬一開,好運自然來、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 、這一杯誰不愛、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很多優秀的廣告均包含著一個或多個心理學原理。比如,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從眾理論等等。其實,連做廣告本身,也可以用多種心理學知識解釋。

知名脫口秀演員李誕,如何逼瘋社畜?

鉑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會驚訝於我為什麼能發語音?作為一個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電梯的社畜,現在在我腦海浮現的,是李誕那雙炯炯有神的小眼睛。

魔性洗腦的廣告,十分常見。雖然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每年總有那麼幾支廣告流傳在大街小巷,每一個孩子的嘴裡。想起我當年,很喜歡學電視裡面的廣告語,一遍遍的在我媽耳邊重複(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可想而知,我捱過不少毒打。

有的廣告,15秒內重複三遍。比如,恆源祥羊羊羊。比如,找工作跟老闆談跟老闆談跟老闆談。讓人煩的印象深刻。

有的廣告,持續數年重複無數遍。比如,JUST DO IT。比如,透心涼心飛揚。比如,去屑實力派當然海飛絲。有銷量有口碑,品銷合一。

我們總是說,廣告需要重複。但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因為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其實,一條廣告內洗腦聯播 和 同一消費主張連續多年投放 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消費者記住,讓消費者喜愛。但有的廣告,貌似只做到了前者。

重複播放廣告,是曝光效應的一種表現。曝光效應,又叫純粹接觸效應,是指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每一支廣告,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重複,才可能佔領用戶心智,成為用戶的記憶。而不斷曝光、不斷重複是最基礎的手段。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扎榮茨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室實驗,證明只要讓被試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們對該刺激的評價就要高於其他被試沒有看到過的類似刺激。這就是曝光效應。

其中有一個實驗是, 扎榮茨的團隊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並且肯定受試者不認識畢業紀念冊裡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看完畢業紀念冊之後再請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在畢業紀念冊裡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他把這個現象稱為“單純曝光效果”。本實驗顯現,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

通過後續研究發現:人們越多接觸某物,越認為它是積極的,也越能讓自己心情愉悅。重複曝光就能獲得用戶好感,聽起來性價比極高,這也是甲方乙方都喜歡重複廣告的原因之一。不過,後續也有研究證實, 當公司或產品還較新穎,消費者不熟悉時曝光才最可能有促進作用。

可口可樂每年花費數十億美金,用來打水漂?

可口可樂、寶馬、寶潔等國際大品牌每年都會花費數十億進行廣告投放。有人認為,可口可樂這樣的知名公司不需要持續打廣告,因為已經家喻戶曉了。另一方面, 廣告圈裡有一句名言“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一線品牌斥巨資進行廣告投放背後,是否有心理學理論支撐呢?

說起可口可樂,你能想到什麼?紅色、熱情和運動。

說起舒膚佳,你會想到什麼?白色,衛生和健康。

說起德芙,你會想到什麼?香甜、浪漫和戀愛。

通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廣告投放,很多品牌已經將自己與某些普適的情感進行了緊密綁定,牢牢佔據用戶心智。消費者觀看廣告將產品與某些愉快情感進行了關聯,通過重複觀看加強了兩者之間的綁定關係。這可以理解成一種經典條件發射,對通過重複影響和強化建立起來的情況做出的一種“膝跳反射“。該理論最早由巴普洛夫提出,他通過狗的條件學習實驗來解釋該理論。巴普洛夫在搖鈴之後迅速將肉放進狗嘴裡,這種做法使狗分泌唾液。在多次重複之後,狗只要聽到鈴鐺響聲就會分泌唾液。

偉大的”奸商“們經過不斷摸索,最終將巴普洛夫的理論應用到日常消費場景中。(暗示消費者是狗,舉報了!)

例如,擁有健康的牙齒和良好的口腔衛生是人類本能的需要(無條件刺激)。佳潔士,通過50多年不計其數的重複廣告營銷,使消費者每當看到或聽到“佳潔士”這一名字的時候,就會聯想到他的護齒功效,保持消費者的口腔衛生和牙齒健康,免於細菌或疾病的侵蝕。“佳潔士”就在重複之後,成為了一個條件反射刺激。而消費者形成的這種關聯性就是一種條件反射。無論是這種條件反射刺激還是條件反射本身都是消費者一遍遍聽到、看到佳潔士廣告的結果,也就是不停地重複。因為,重複可以增強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之間的聯繫並減緩記憶的衰退。

兩大學習理論聯手,叱吒廣告界

既然說到了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老師表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也想登臺一展風姿。

小葵花媽媽課堂開課啦!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熱。用葵花牌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

吃多了,肚子脹,不消化。嚼一嚼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以上兩個廣告的套路可以概括為:我遇到了不愉快的情境,使用了某某產品之後,情況可以得到明顯改善。設想有一個小朋友咳嗽老不好而且討厭吃藥。他的媽媽看過小葵花媽媽課堂這一支廣告,知道這可能是肺熱。於是勸說小朋友喝下了小葵花口服液,孩子立馬不咳嗽了(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消失)。那麼小朋友下一次咳嗽的時候,很可能主動要求喝小葵花口服液。

醫療衛生領域的營銷者會在廣告中舉例說明令人難受的各種症狀並順勢引出自己的產品。這一類廣告其實是在利用負強化原理。

最早提出強化機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終身教授斯金納。

1938年,斯金納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該實驗使用小老鼠做被試,模擬了人類對行為-刺激產生強化用的心理機制。斯金納發明了一個實驗裝置,後人稱之為「斯金納箱」。箱子外面有食物和水,箱子裡則是飢餓的小鼠。當小鼠按下箱內的拉桿,食物就會掉入箱內的食物槽中。經過幾次嘗試之後,小鼠會迅速學會通過拉桿來獲取食物。

斯金納把影響反應重複可能性的強化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強化類型叫正強化,它是通過獎勵某種特定的行為從而增強這種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另一種強化類型叫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某種令人不愉快的刺激而使得某種特定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增強。醫療衛生類的產品經常使用負強化來設計廣告。類似的廣告中,消費者都被鼓勵購買廣告所宣傳的產品,以避免廣告所展示的糟糕情況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

銷量好不好,廣告說了算?

“十萬媽媽的選擇”、“全國銷量遙遙領先”

“杯子連起來可要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紅罐涼茶”

以上這些廣告不單單是企業為了秀肌肉,也是為了營造一種產品暢銷的氛圍。比如看到某家餐廳門口在排長隊,我覺得這家店飯菜的味道一定很棒,飢腸轆轆的我立馬上前排了個號。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家店做飯太難吃,馬上要倒閉了。員工是在排隊離職、領工資。

產品不一定是真的火爆,銷量不一定是領先全國。但是在廣告法出臺之前,很多商家善於在前期營造並炒作“熱銷”假象,而最終往往就會造成真正熱銷結果。這是商家在利用從眾心理,讓消費者採取和他們類似的大多數人的觀點和行動。

心理學家,阿施曾做過一項研究。安排1位被試與其他6名演員坐在一起,當其餘6位演員做出明顯錯誤的判斷後,這位可憐的被試大概率會做出和大家一樣的錯誤選擇。但是這名被試在單獨一人做選擇的情境下,極少會出現錯誤。阿施的實驗向大眾展示了個體是多麼容易被所身處的團體影響,做出錯誤的選擇。

從眾心理目前已經被營銷人員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廣告當中。廣告法頒佈之後,對“第一”等字眼做了嚴格的限制。不過,即使沒有具體數據或數字,廣告還是可以通過在畫面中呈現一群人同時使用某產品,來暗示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樂等很多品牌廣告都長期使用這種表現手法。

廣告設計中涉及到到很多有趣的心理學原理。瞭解這些,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性消費;也許依然躲不過“李佳琪的OMG”。但心理學知識是真的有趣,少年,不多瞭解一些嘛?


心理師孫啟剛


在廣告的營銷研究中,有一個非常基礎且關鍵的概念,叫接觸點(touchpoint)[1]。根據維基的解釋,接觸點指的是企業在與消費者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媒介在特定的時間點與客戶進行交互,顯示信息的各種方式。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何無論是起床打開手機按停鬧鐘的APP界面給你推送電動牙刷,還是梳妝打理後神采奕奕出門在電梯裡看到巨幅李現讓你上京東購物,甚至是出租車上發現還有人教你如何挽救婚姻(這個校友梗真的過不去了...)

這些零零碎碎的“搶佔你的注意力”,“佔據你的心智”的信息,就是商家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方式,也就是廣告。其實,與其他信息類似的是,商家運用廣告給消費者傳達信息,運用的心理學知識,不外乎就是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把正確的信息傳達給正確的人。

用類似的框架,或許能夠將每天人們所接觸到的社交、搜索、購物等不同場景中信息交流進行簡單的歸納整理。

1)正確的時間。包含消費者在一天的什麼時候,是早上,午後還是睡前接觸到廣告,又或者是一條廣告能夠獲取消費者的注意力時長。以一天為例,人們的自控能力(self-regulation)、情緒喚起(arousal)等會隨著一些生理性的指標在一天中高低起伏。利用生理性的指標,不僅能夠預測人們的道德水平[2],對於減肥食物的偏好[3](對,想減肥的看過來),而且也能對人們對於產品以及廣告的偏好進行預測。Gullo et al.,[4] 的發現在清晨人們剛剛清醒的時候,情緒喚起很低,整個人昏昏沉沉的,這時候如果給你大量的購物選項,你可能只會選擇其中很少的幾樣。

類似的,人們總覺得大晚上的時候食慾大增,自我控制的能力好像也沒有白天好,容易剁手買買買。如果用自我控制的理論去解釋,這是因為白天消耗了大量的腦力,大腦已經沒有能力去控制你去進行衝動型的消費了。這時,如果再有一定的廣告去“助推”你的衝動,那麼完成轉化的幾率是不是就大得多呢。

從實踐的角度看,對於時間點的選擇被各種自媒體玩得很溜~我基本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都會看GQ(的廣告),晚上睡前偶爾看看胡辛束,B站的UP主最後都會來一句“每週五更新”...選擇固定的廣告投放時間也能夠讓消費者建立習慣化的行為[5](habitual behavior),就像進電影院一定要吃爆米花一樣。到了特定的時間點接受到特定的刺激,是大腦建立信息進而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心理學機制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每年超級碗的天價廣告大家都會搶著投,而瓜子二手車即便倒了人們也不會忘記它在春晚投的廣告的原因。

關於擇時這點,我覺得業界有不少報告也是做得不錯的,例如全媒派的報道[6],Google Trend,Facebook Ads等通過海量數據得出的結論,或許也能給廣告投放者提供實踐層面的參考。

2)正確的方式。這裡主要想講講廣告媒介,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接觸點媒介:紙媒、電視、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戶外等。如果用時興用語來包裝,就是我究竟要選擇“公域流量”還是“私域流量”?同樣一筆廣告預算,我的投放究竟是要花在時代廣場的廣告牌還是讓李佳琪在直播間勸小姐妹剁手呢?電商平臺如果在線下投廣告了,怎麼把顧客“引流”到我的線上渠道購物呢?

這些與廣告場景(situation/context specific)相關的問題,在心理學我覺得有幾個大的原則可供借鑑:首先是匹配原則(match effect)。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少人應該知道獲得諾獎的卡尼曼有一本暢銷書《思考,快與慢》[7]裡面提到的人是有系統1 (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和系統2 (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那麼,人們對於不同廣告媒介所採用的系統方式是不是會影響人們最終的決策呢?

基於現在人們每天暴露在不同的電子終端的現狀,手機/電腦/iPad甚至是未來的VR/AR等如何影響人們的消費決策是現在比較熱門的研究問題。例如,研究跨屏決策的學者發現人們在手機上(對比在電腦端)更注重社交屬性的獲取;人們在手機上也更願意採用系統1進行直覺性的決策;另外人們對在手機上的自我袒露行為(self-disclosure)也會更高。這一個系列的研究都來自哥大 marketing 的畢業生 Shiri Melumad,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她的博士論文 The Distinct Psychology of Smartphone Usage[8]廣告主在進行媒介選擇的時候,也應注意廣告投放場景與產品以及人們思維方式的匹配,最直接的你總不能讓何同學去賣美妝產品,讓小楊生煎去賣面膜吧。


長沙千到廣告


首先廣告是一個直觀信息原;就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或者某種內容。

一般我們看到市面的廣告五花八門,無非就是應用到了以下主要的幾種心理知識:

1、興趣心理學,某個廣告表達出來的內容得引起消費者的興趣才能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2、記憶心理學,廣告得植入人心,得讓消費者植入到了腦細胞,才是一個有價值的廣告。

3、慾望心理學,廣告的後價值就在於抓到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才是它的價值最終歸宿。

4、需要心理學,廣告得傳遞出消費者的需求要害,直取消費者心臟。

5、經濟心理學,廣告得引起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及匹配自己的角色(社會階層),自己的購買能力與經濟實力。

6、美觀的心理學,要求商品外觀,使人產生愉快或舒適感。

7、習慣心理學,能使的消費者長期使用,並對某種商品產生特殊好感及依賴,持續購買。

這些心理是廣告得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才能對消費者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南極村抖叔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首先,廣告是一個直觀的信息源;是傳達一些信息或內容。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在市場上看到各種各樣的廣告,這些廣告無非是運用了以下主要的心理學知識:

  1、興趣心理,廣告中表達的內容必須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2、記憶心理學認為,廣告必須植入人的內心,消費者必須植入腦細胞,是一個有價值的廣告。

  3.慾望心理學。廣告的後價值在於抓住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這是廣告價值的最終目的地。

  4、需要心理,廣告需要傳遞出消費者的關鍵需求,直接抓住消費者的心。

  5、經濟心理學認為,廣告必須喚起消費者意識,並匹配自己的角色(社會階層)、購買力和經濟實力。

  6、美麗的心理,要求商品的外觀,讓人快樂或舒適。

  7.習慣心理學使消費者能夠長時間使用它,對某些商品有特殊的偏愛和依賴,並能持續購買。

  這些心理是廣告的核心要素,只有當它們不可或缺時,才能對消費者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coke2008


在進行廣告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運用其中,從而保障設計出的廣告能夠更加的與人們的心理活動相適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廣告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廣告設計中,能夠更好的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從而有效的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促進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行為。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以及探究瞭如何將廣告心理學知識有效的應用到廣告的設計中,從而促進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粵G印記


1.廣告的心理功能有促銷的功能,通過廣告的形式,把商品及勞務各方面情況展現給消費者,。2.認識的功能,通過廣告宣傳把商品各項指標,使用方法等等告知消費者。3.誘導的功能,通過廣告宣傳,把商品及勞務的看法,增加好感,喚起潛在需求或將消費目標轉移。4.便利的功能,廣告中有關商品指標的介紹,使消費者節省了大量查詢資料,撐尋解決方案時間。同時,廣告的重複進行,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充分的時間進行考慮。5.對比的功能,消費者通過廣告的宣傳,能在眾多的挺選對象面前,進行比較,從中選出最適合自身產品。6.審美的功能,為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需要儘量採用藝術手法,給人藝術享受,為商品七增加美感.7.教育的功能。廣告中健康文明的表現形式和內容,能潛移默化地感染消費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長知識。


容乃為上


利用受眾好奇、獵奇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