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孝順不該是求官的工具


  自漢武帝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年一舉孝廉的制度,每年從郡縣舉薦上來的孝廉有兩百多個,基本都是現在皇宮擔任郎官,給皇帝駕車、看門、陪讀、抄寫等,做的事情不起眼,跟的人很亮眼,在古代跟對人是很重要的,皇帝身邊只要有才能,總有做大官的機會。

  孝廉上來的儲備幹部這麼多,皇帝也沒有必要再下詔徵求人才了,特科徵召越來越少,人才基本都是孝廉的天下。從此,想要做官,必要孝廉,孝廉成了進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大家爭著做孝廉,爭著搶這樣的名額,也出現很多變態的孝順事件。

  我們來看個成語——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朝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孝道的經典故事。房玄齡等編撰《晉書》亦收錄此事,元代郭居敬則將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原文大致是這樣記載的,王祥出生於現今的山東臨沂,母親早死,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米飯(現在來講糙米飯營養更加豐富,可那個時候沒有精米一說,也沒有毒大米,糙米飯相當於下人的東西)。這個王祥對父母孝敬,不敢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親自品嚐湯藥的味道,喂父母喝。繼母有一天心血來潮,要吃活魚,當時天空正飄著大雪,河水結冰了,市場也不可能有魚賣。王祥來到河邊,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魚兒卻不來到。於是想到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馬上脫掉衣服,臥倒在結冰的河水上,冰被暖化,冰下竟然跳出了幾條魚,於是非常開心地把魚拿回家孝敬繼母。繼母一看,這小子為了讓我吃口魚,這麼狠,居然連命都不要了,我還是收斂點吧,再對他不好,別人的吐沫估計都要把我淹死,從此對王祥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繼母死後,王祥痛哭流涕,厚葬繼母,王祥與異母弟弟王覽也是相互尊敬,和諧友善相處,人們把他們住的地方叫做孝悌裡。

  現在的人一看,就覺得故事太假了,吃個魚嘛,可以藉助的工具有很多,方法也很多,大冬天脫掉衣服睡在冰上,即使是經常冬泳的人也受不了,何況是一個文弱少年?而且靠那麼點體溫能融化厚厚的冰層?沒有很厚的胸毛做鋪墊,估計冰還沒化,身體就跟冰融為一體了,要麼自己結冰了,要麼重病纏身,最輕也要落個終身殘疾。要知道《搜神記》本來就是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幹寶,原來的版本已經散失,現在的流行的《搜神記》都是後人根據道聽途說寫成的,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傳說嘛!怎麼神乎其神怎麼來,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經歷,一件小事經過多人的傳播,成了大事,變味了,網絡謠言不就是這麼來的麼?

  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旦成為某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目的的作秀,就違背了孝順的本意了,二十四孝裡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孝順故事,看似令人感動,實則細思極恐,違背常理。在“埋兒奉母”的故事中,講到東漢時期有個叫郭巨的人,因為侍奉老母親導致家庭逐漸貧困,老婆生了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便跟老婆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這個郭巨太令人恐怖,這麼狠的人怎麼可能是真心對待母親的呢?拿母親來作為自己的廣告牌而已,而且後面的情節也太假,怎麼可能會挖出金子的?感動了土地爺?既然兒子沒有殺掉,這個故事又是誰知道的呢?恐怕只有郭大俠故意不小心說出去的了。

  還有個故事叫嘗糞心憂,有個縣令叫庾黔婁。做官不到十天,忽然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這個心靈感應還真是靈,靈得令人懷疑,再說這個感應又是誰說出去的?

  這個庾黔婁馬上辭掉官回到家,得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這個醫生真是神仙,人家是看病,他嘗病,怪不得現在相信中醫的少了。庾黔婁二話不說趴下就去嘗,發現味道甜甜的酸酸的,感覺不對勁,害怕父親不妙,據說晚上跪拜北斗星,乞求自己替父親去死,這個北斗星除了指方向,還有這個功能的?最終父親還是死了。

  當時還有個百姓趙宣埋葬完死去的父母,卻不閉墓道,自己住在裡面,服喪二十多年。鄉邑都稱他的孝行,州郡幾次禮請他。郡裡把他推薦給陳蕃,陳蕃問到他的妻女,知道趙宣的五個子女,都是居喪期間生的,真是盡孝道與玩女人兩手都要抓。陳蕃於是大怒說:“聖人制禮,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應努力做到。而祭祀不須次數太多,太多了,反而不敬。你現在睡在墓中,在墓中養兒育女,欺世盜名,迷惑群眾,汙辱鬼神,豈有此理!”於是辦了他的罪。

  為何二十四孝裡有很多不太符合邏輯的故事仍然能流行呢?一是在科舉出現之前,很多朝代選拔人才的標準裡都有孝道,在中國各個朝代中,漢朝最講究孝道。孝是進入仕途的一個重要的砝碼,有孝名才能被統治者重視,一些人為了進入仕途,就做出驚人的孝舉來引起轟動效應,因為廣告只有非常規的思維與畫面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嘛!要不讓人噁心或恐懼也可以,就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的廣告,雖然粗俗,但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無論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還是在之後,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揚的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到了東漢時期,更是明確把察舉製作為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在東漢中後期,因為風氣使然,大家都過於看重孝道。其他察舉科目需要學識淵博,並且調查可以比較簡單直接的看到結果,你必須得有真才實學,寫出來的東西讓人能佩服,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就很難被徵召。而孝廉就不一樣,主要就是對父母的孝順。孝順父母就能當官的話,那麼,沒有什麼才學,沒有什麼能力的也都可以參與選拔。簡單來說,孝廉的考察門檻比較低,這可能是東漢中後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人為了能做官,就必須要博得孝順的名聲,以引起統治者的重視,達到求官的目的,孝順可能只是作秀了,真正的目的是給自己打廣告,所以那些孝順的故事一個比一個殘忍,一個比一個令人匪夷所思。

  封建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希望每個人都能將父母當做天一樣,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天下人都要把統治者當做天一樣,不能違背統治者的意志,孝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天下人都孝順最高統治者,對最高統治者恭恭敬敬,就像侍奉父母一樣,不能有任何的反抗,不能有任何的異議,不能有任何的自我,只要聽話乖巧就行,其實就是慢慢在人們的心理埋下奴性的種子,代代相傳,最終讓奴性成為一種習慣。

  而這種通過名聲來求官的做法,使得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特別重視,因為只有別人說你好,上面考察的時候看你人際關係與名聲,就提拔任用,這就使得別有用心的人過於偽善,表面仁義道德,內心也許骯髒不堪,為了追求名聲,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點與真實的想法,人變得越來越虛偽,這種違揹人性的做法又使得這樣的人上臺之後,做出非人性的事情,因為極其的壓抑,早已經沒有了人性。我們中國人太注重人際關係,動不動吹自己認識的人多、交際廣,偽裝自己的缺點等性格,也跟這種考察制度有一定的關聯。

  當然必要的孝道還是需要的,而且很多人因為內心的善良確實對父母非常好。通過對子路百里負米、周壽昌棄官尋母等這樣的接近現實的故事的宣傳,能感化人心,教化社會,即使不能感化人心,至少也能讓那些不孝順的人有所顧忌,不孝可能就不能成功,可能就遭到大家的唾棄。而且能把孝做到極致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有意志力的,有專注精神,但那些虛偽的孝順,殘忍的孝順,就不值得提倡,不然提拔的人才不都是那種虛偽的人,能演戲的人了嗎?那樣的人真的走上了政途,極有可能成為陰險的小人。

  所幸臥冰求鯉中提到的主人公王祥在曹魏政權及西晉當了大官以後,能恪盡職守、高潔清廉、善待他人,最後得以善終,自己年老辭職歸鄉,晉武帝給予其很高的待遇,俸祿賞賜與在位時一樣。臥冰求鯉固然摻雜了道聽途說的內容,但王祥本身也是個孝順的人,品質也不錯,後人為了抬高他,樹立個高不可攀的形象,才添油加醋。

  現在平凡人中也有很多孝順典型的,那種沒有任何廣告性質、任何做作、任何欲求的孝順。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大屯鎮大屯村有個叫張公蘭的老太太,1948年的時候,丈夫的弟弟染病身亡,有3個嗷嗷待哺的子女,張公蘭毅然擔起了撫養責任。1977年,丈夫患胃癌去世,養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全落在了張公蘭一個女人的身上。白天拼命地幹活,晚上紡花、織布掙零花錢。後來在家門口擺個茶水攤賣些茶水、瓜果等。但有時老天真的是非常不公平,打擊接二連三。1981年,婆婆因救曾孫被貨車碾壓,造成高位截癱,生活無法自理,照顧婆婆的責任又落在了張公蘭的身上。每天給婆婆餵飯,每個星期她都要給婆婆擦洗身子一兩次。婆婆大便很費勁,張公蘭就用手去摳,每天的孝順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個人做幾天、幾年的孝順不是很難,做一次轟動效應的孝順更不難,像郭巨那樣埋兒奉母,只要提前策劃,一般都能成功,可是要做一輩子,那就是真的很難了。張公蘭侍奉婆婆整整一輩子,她自己也沒有覺得多偉大,而恰恰比那些為了求官策劃出來的孝順偉大得多。

  真正發自內心的孝順典型,社會應該給以表彰,包括精神的與物質的,但不能過分包裝,弄得太假,更不能把這些凡人的孝順典型只作為提高當地名氣的一種別有用心的宣傳手段。

  有了科舉制度之後,貧寒的讀書人有了更多的晉升空間,更加拼命讀書,看看“劃粥斷齏”就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