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

如今,我們說某某某是個衣冠禽獸,意思就是說他品德敗壞,像禽獸一樣毫無人性。不管是在辭海還是成語詞典中,衣冠禽獸的意思都是貶義。但是大家知道麼,在古代衣冠禽獸的意思可不是用來羞辱人的,早期衣冠禽獸甚至是一個可以給人帶來榮耀的成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衣冠禽獸本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古代官員的官服上就印有各種飛鳥禽獸,這是權利的象徵。只是衣冠禽獸並沒有在民間被口頭化,日常百姓並不會用衣冠禽獸來誇讚一個人,聽起來會感覺怪怪的。那衣冠禽獸為什麼又從褒義變成貶義了呢?因為明朝時期,貪腐現象曾一度非常嚴重,後來一位民間作家在書中首次把“衣冠禽獸”當做貶義詞使用。原本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並不算高,但是經過某些事件的發酵後,衣冠禽獸呈貶義的意思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衣冠禽獸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

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明朝朝廷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品級不同刺繡的動物也不同。文官一品是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雲雁、五品是白鷳、六品是鷺鷥、七品是鴛鴦、八品是黃鸝、九品是鵪鶉。武官一品和二品都是獅子、三品是老虎、四品是豹子、五品是熊、六品和七品是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馬。

衣冠禽獸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

如此一來,說官員衣冠禽獸理應是褒義詞,而且還是一件能夠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出現宦官專權,朝中貪墨成風的現象。各地官員欺壓百姓也變得明目張膽起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幾乎都會受賄或者賄賂他人,這種風氣讓百姓們感到十分憤怒。官員就應該附有正義感和責任心,不被百姓愛戴的朝廷命官,就配不上胸前的禽獸。

衣冠禽獸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

明朝作家陳汝元,在他的著作《金蓮記·構釁》中寫道,“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這是衣冠禽獸第一次被當做貶義詞使用,“人人都罵我是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行為卻如同禽獸的人。”此後衣冠禽獸也就慢慢趨向於一個貶義詞,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再也沒發生過任何改變。

衣冠禽獸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最早來源於明朝官員的官服

所以說一個詞語,它是會根據不同的環境而發生改變的。明朝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官員身上繡的禽獸,曾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榮譽。但是隨著社會風氣發生了改變,人們對於語言的運用也會發生變動。如果百姓最基本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證,還要被官員搜刮,那這幅“衣冠禽獸”的景象,被當做貶義使用或許才是最正確的用法。

文章圖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