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真的可以改變人生嗎?

今夜月如勾


依我看,問題說的不是潛意識,更像是下意識,也就是俗稱的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種行為模式或思維模式,一旦成為了習慣,就會很自然地把各種信息向某種固有方向集中,並做出相應的固定反應,這就是下意識。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其實也就是下意識思維方式的直接體現。同樣的信息,比如群體中的一些人對著你指指點點,在性格豁達的人看來,可能就是對自己的誇讚;而性格狹隘的人看到,可能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批評甚至嘲笑。性格開朗的人,在困難面前可能想到的是機會的出現;陰鬱的性格,可能就會把一些小困難放大許多倍。

潛意識是不能被明意識所感知的。比如青春期發育後對異性的迷戀,這是無法阻擋的,哪怕你明知道不能這麼想,也無法阻止。

下意識則不同,是可以通過明意識改變,只是需要長時間保持同樣環境。只不過,長期形成的某種思維有效,才形成習慣性思想。比如口吃,俗稱結巴。很多結巴說話時會特別明顯,一旦唱歌就不會這樣。都是聲帶振動發出聲音,只是因為節奏不同,就會有不一樣麼效果。口吃是可以克服的,方法就是不用下意識說話,每次說話都用明意識支配說話,先把每一句話想一想,哪怕是最簡單的問候或者回答。天長日久的訓練,改變已經形成的下意識行為,最終可以糾正的。

所謂心理暗示,其實也就是下意識思維,並通過下意識思維強化下意識行為。比如很多足球隊員上場前會親吻場地,他們認為這會給自己帶來好運。這就是心理暗示,或者說下意識思維。誰都知道這種行為對於他的行為本身不會有任何幫助,但很可能會因此增加他的自信。在高速運動中,情況瞬息萬變,往往自信心強,敢於挑戰極限動作,就是決定勝利的最終動力。

一般人常說的“生活態度”,也是指下意識思維。


何處是家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講一個我們都經歷過的事情;就是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叫我們上講臺來完成一個題目,然後我們去了以後把問題解決了,我們是會直接回去呢,還是會一直在那裡等著,直到聽見老師說回去坐好再回去呢

我想很多人都會在那裡等著,等老師叫我們回去以後再回到坐位坐好,如果老師一下子忘記了,我們就會一直在那裡站著的是不是,其實這裡面就有“潛意識”在運作的。

“潛意識”是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平時不太浮現出來,但是又會影響我們的某些行為,有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這就是“潛意識”

“潛意識”是我們人身的一個寶藏,如果用得好,對於我們絕對是有非常多和大的益處的。只是我們很多人都無法利用“潛意識”而已

其實心理學中有句話說得非常好;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也只有自己可以解決,還有一句話說的是,你給自己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這些說的都是“潛意識”的作用

很多心理學家幫助人做心理諮詢,也多會運用“潛意識”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調動這個寶藏併為你自己所用



敘慰心裡諮詢師老李


在心理學出現之前,無論東西方都認為人是理性的。

什麼叫人是理性的?講大白話,不是嚴謹的科學概念,是說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就是人知道了就可以去做,是吧?這叫理性。

因為有這樣的假設,才會出現我們通常的教育方式:老師在黑板上寫、講,學生在底下聽、做筆記。

但心理學發現,人類的行為大多數並不是由理性指導的,而是受潛意識操控。

這麼說你們也許會比較疑惑,覺得不可能,是嗎?

心理學從成立之日起就比較困難,打擊了人們的自尊。人類的尊嚴有史以來受過三次打擊:

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說。過去是地心說,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我們活在中心裡,什麼都圍繞我們轉。

第二次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前基督教認為我們人類和動物不同,我們是上帝造的,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但達爾文說,不是,人是猴子變的。你看,人類的自尊再次受到打擊。這些人發表這些學說的時候都為萬人唾棄,都得躲起來,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人類的自尊第三次受打擊就是心理學的成立,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學說。他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人被無意識、潛意識所操控。

弗洛伊德的精神解剖學說將精神解剖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層。而我們往往在意識和前意識之間徘徊感知,潛意識我們是往往察覺不到的。

那麼,潛意識是什麼呢?

如果我問你,你現在正在想什麼,你知道麼?你可能會說:“我肯定知道我在想什麼”。未必,你正在想什麼,你正在思考什麼,只有一部分是你知道的,那就是意識的,還有更大部分是連你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潛意識。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需要補充一些材料了。

 

A女士與A先生剛結婚時,家裡比較窮,生了3個男孩,後來,他們開了一家水電裝修公司,經過夫妻倆十幾年的打拼,生意現在已經做到比較大了,兒子也大了,老大老二,都在派出所工作,老三也在公安學校讀書。由於內外操勞,40多歲的她,看上去已經有些老了。她老公跟她是同年的,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些,屬於有點錢又有女人緣的那種男人,且愛玩,經常要深夜才回家。

 

但她老公對她是有感情的,自從她生病後,她老公A先生就不再出去玩了,每晚早早回家陪她。

 

經過治療後,她是這樣分析自己為什麼忘記下車的:“在我的意識裡,我當時真的是很希望你能治好我的胃病;但在我的潛意識裡,我並不想治好我的胃病,因為,如果我的病治好了,那意味著我老公又要出去玩了,跟那些女人混,我的感情和婚姻遲早就會出問題。”

 

意識和潛意識相爭在心理學出現之前,無論東西方都認為人是理性的。

什麼叫人是理性的?講大白話,不是嚴謹的科學概念,是說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就是人知道了就可以去做,是吧?這叫理性。

因為有這樣的假設,才會出現我們通常的教育方式:老師在黑板上寫、講,學生在底下聽、做筆記。

但心理學發現,人類的行為大多數並不是由理性指導的,而是受潛意識操控。

這麼說你們也許會比較疑惑,覺得不可能,是嗎?

心理學從成立之日起就比較困難,打擊了人們的自尊。人類的尊嚴有史以來受過三次打擊:

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說。過去是地心說,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我們活在中心裡,什麼都圍繞我們轉。

第二次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前基督教認為我們人類和動物不同,我們是上帝造的,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但達爾文說,不是,人是猴子變的。你看,人類的自尊再次受到打擊。這些人發表這些學說的時候都為萬人唾棄,都得躲起來,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人類的自尊第三次受打擊就是心理學的成立,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學說。他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人被無意識、潛意識所操控。

弗洛伊德的精神解剖學說將精神解剖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層。而我們往往在意識和前意識之間徘徊感知,潛意識我們是往往察覺不到的。

那麼,潛意識是什麼呢?

如果我問你,你現在正在想什麼,你知道麼?你可能會說:“我肯定知道我在想什麼”。未必,你正在想什麼,你正在思考什麼,只有一部分是你知道的,那就是意識的,還有更大部分是連你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潛意識。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需要補充一些材料了。

 

A女士與A先生剛結婚時,家裡比較窮,生了3個男孩,後來,他們開了一家水電裝修公司,經過夫妻倆十幾年的打拼,生意現在已經做到比較大了,兒子也大了,老大老二,都在派出所工作,老三也在公安學校讀書。由於內外操勞,40多歲的她,看上去已經有些老了。她老公跟她是同年的,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些,屬於有點錢又有女人緣的那種男人,且愛玩,經常要深夜才回家。

 

但她老公對她是有感情的,自從她生病後,她老公A先生就不再出去玩了,每晚早早回家陪她。

 

經過治療後,她是這樣分析自己為什麼忘記下車的:“在我的意識裡,我當時真的是很希望你能治好我的胃病;但在我的潛意識裡,我並不想治好我的胃病,因為,如果我的病治好了,那意味著我老公又要出去玩了,跟那些女人混,我的感情和婚姻遲早就會出問題。”

 

意識和潛意識相爭,結果是妥協:忘記下車,既滿足了潛意識的目的(諮詢師有可能會治好我的病,不可以去找他看病,否則我老公又要出去玩了),又不跟意識對抗(不是故意不去,是我忘記下車了)。

 

從這個案例可見,潛意識對分析精神疾病和其症狀背後的意義、對明確診斷和治療都是有幫助的,通過將患者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當然,這個意識化的過程,是需要患者自己去感悟、去修通的,如果是諮詢師直接告訴來訪者,那是沒有治療作用的。

 

生活中,相信“心理“含有一個潛意識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題。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同時,它也說明了精神分析與在它之前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之間的主要差異。

 

潛意識在每個人的身上構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個固定而活躍的心理程序的“發電廠“,我們通常並不曉得它的存在。

 

人類心理的決定性部分沒有時間感、地點感和是非感,它像個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樣,只知道要千方百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過問其它。

 

潛意識藏有我們童年的大略記憶——這些是我們以為早已遺忘的,其實並不真的如此。它還包括我們自己感覺得到的秘密、怨恨、愛以及某些強烈而原始的熱情和慾望。這些感覺多半使人不快,並且不被多數人的思維邏輯所接納。

 

於是它們受到抑制而離開意識的範疇,它們被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裡,因此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身上居然會有這些不道德的觀念和慾望。如果有人自告奮勇地去告訴他這件事,得來的若不是不相信的嘲笑,也必定最憤怒的眼神。

 

我們醒著的時候,受抑制的潛意識因素大大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影響我們思考、感覺和行動的方式;在夜間,它又出現在我們所做的夢裡。它也影響我們職業的選擇、結婚的對象、健康的狀況以及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件事情。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停地工作著。一般人若沒有得到特殊專業的協助,根本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這一部分。

 

根據精神分析的瞭解,每一個人的潛意識心理都保有這個秘密:就是“為什麼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心理的潛意識部分在一般人的人格上佔著優勢。那些不正直且不被知悉的潛意識有力地操縱我們的思想和感覺。儘管這些機能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出自意識;然而潛意識的確是作用著的。

用一種我們能聽得懂的話來理解,在中國人理解來看,潛意識就是命運。

意思是,你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看到他的內在想象,也可以通過他的內在想象,看清楚這個人的外在命運。

而且,我們越是能懂得我們的內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是怎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的。

同樣的,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外在命運,就需要去認識、去改變你的內在意識。

所以說,理解了“潛意識”的真正內涵,並積極的調整,或許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莊子大講堂龍飛


我是一名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諮詢師,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人生是一場由潛意識主導的黑暗遊戲,潛意識決定大腦以何種方式看到世界,以何種方式記憶世界,以何種方式回憶世界。

有人說記憶是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而且正是潛意識決定了小姑娘穿什麼衣服,化什麼妝。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整理自己的人生地圖,都在試圖看懂自己。而讀懂自己的潛意識是困難的,要麼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要麼需要幾十年的修行頓悟。所以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沒有潛意識意識化,都是在潛意識的黑暗中盲行,了此一生。在諮詢室中心理諮詢師要做的事情,就是跟著來訪者走,來訪者走到哪裡,就幫來訪者照到哪裡,讓來訪者看清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幫助來訪者一塊、一塊地澄清,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地圖。

希望心理諮詢師若曦的話能夠幫到你,祝走運。




若曦心理小屋


“潛意識”可以改變你對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認知。但是否能夠改變人生,僅僅憑藉空想沒有用,有了思想意識和想法,還必須付諸行動。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毫無價值。


關於"潛意識”對人的生命或生活的影響,建議你看一本書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的剖析了潛意識與我們的聯繫。


一、“潛意識”佔據意識的95%以上,是真實的自我內心寫照

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想法和行為都受潛意識的影響和支配。

比如,你打算參加一個考試,因為你覺得這對你的副業有幫助,而且廣告宣傳說得有些道理,所以決定試一試。但是,考試當天卻不再狀態,或者總是不順利。這個時候,你就要靜下來探究一下,自己真得在乎這門考試嗎?內心對考試的嚮往有多大?

如果拿不準,可以看看自己買來的書看了多少,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可以判斷自己的“潛意識”的真實想法。


二、瞭解你的潛意識,可以通過夢境和觀察周圍結交的朋友和生活狀態

  • 1. 夢境是與“潛意識”最好的對話。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很多夢境中的場景是現實中自己想法的抽象表達。

  • 2.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潛意識”中的你有怎樣的價值觀,就會圍什麼樣的朋友。朋友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某種程度上反應你內心希望的樣子。


三、“潛意識”遵循吸引力法則

想法越強烈,越容易吸引同頻率的相關事物圍繞。以帶來更多的信息和機遇。


易之


問題是錯誤的。潛意識不是外來力,而是本真的自我。你讓潛意識改變潛意識,這可能嗎?不可能。就像你無法拽著自己頭髮把自己提起來是一樣的。

說到潛意識,不要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深不可測的東西。其實潛意識就是你無法說出來又切實存在的一種意識活動,可以理解為內心深層的想法。例如一個人不自控的情緒表達就是一種潛意識活動表現,一個人心情起伏變化也是一種潛意識活動表現。

可以說潛意識是一個人的主體意識,不嚴格的說,潛意識就是你,你就是潛意識。

只不過在意識研究需要的角度來講,意識活動是需要被劃分和定義的。進而對意識活動的原理進行研究,以便於更進一步解析意識活動的動力和目的。

就現在的意識學來說。人的意識活動可以根據意識狀態和意識需要的不同來劃分幾種類型。所列如下:

1、表意識

2、潛意識

3、慣意識

4、無意識

5、合意識

表意識就是指我們在清醒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意識狀態和需要。例如在與人交往、工作、協作中所表現的意識狀態和需要。表意識也可以叫做“主意識”、“理性意識”、“意識”等。

潛意識就是指我們內在的心裡的難以表達的意識狀態和需要。例如在內心裡各種難以自控的偏好、情緒、心情、怨恨為表現的意識狀態和需要。潛意識是以感性需求和偏好為主體的。不同於表意識裡以理性為主體。潛意識可以說通俗的說是“內心想法”。

慣意識就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憑藉慣性行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或行為等。例如當我們刷牙時你會慣性的拿起牙膏,但究竟拿起來的是牙膏還是洗面乳,你是不知道的。當你回過神兒來可能才會發現你拿的是洗面乳。又或者當你上班走出家門,你會想我到底有沒有鎖好門?你會因為表意識的憂慮考慮而再折返回家拉一拉門。拉了門你確定門已經鎖好。但你想不起來自己鎖門的具體過程。而鎖門這一行為的完成就是慣意識在起作用。慣意識可以通俗的叫做“下意識”。

無意識是指一種意識活動狀態靜止且意識需要活動靜止。意識既不活動也不沒有需要。例如當人處於深度睡眠中時就是無意識狀態。在這裡,無意識狀態還有一個特指就是外在無意識狀態。也就是不管你是處於深睡眠還是淺睡眠狀態。對他人來說你是無意識狀態。所以具體劃分無意識狀態還可以分為內部無意識狀態和外部無意識狀態。

合意識是指前面說的四種人的意識活動的疊加態。既表意識態+潛意識態+慣意識態+無意識態=合意識態。合意識主要是指人的夢境狀態。也就是說做夢就是人的合意識狀態。在夢中,你與人交流說話就是表意識表現。你與人說話的同時你心裡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是你的潛意識表現。你在夢裡做任何事都是連貫的和現實生活中的動作行為一樣這是你慣意識表現。因為做夢你是在睡眠中相對於外部是無意識狀態所以這是外部無意識的表現。所以夢境狀態就是所有意識活動狀態和需要的疊加態,稱之為合意識。

問題中問潛意識能不能改變人生?之所以說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問題在考慮意識活動狀態和需要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意識時間軸”這個意識問題。

意識時間軸既意識的時間緯度。是人的意識活動方向的一個指針和起止的節點。意識時間軸是人類意識活動的基本依據。愛因斯坦曾說“時間並不存在”,這句話即正確又不正確。正確在於時間並不存在於現實物質世界。不正確在於時間是人類意識活動的必要依據。時間必要和現實的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在人的意識時間軸上由三個節點將人的意識時間軸劃分為三個區間,一個是過去區間,一個是現在區間,一個是將來區間。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過去、現在將來”。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意識時間軸是動態變化的,由這三個節點形成的三個區間中“過去區間”是在不斷擴大,而“現在區間”和“將來區間”是基本不變的。

我們說“改變人生”時,是在以“過去區間”為參考進而推測出“未來區間”的自己是什麼樣的。這種推測忽略了“未來區間”的變數因素。雖然一個人的未來是基於“過去區間”的,但“過去區間”對“未來區間”的形成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考慮“改變人生”這個問題時,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多少價值。你的“過去區間”並不決定你的“未來區間”,且因為“未來區間”在轉變為“現在區間”和“過去區間”的過程中存在著極大變數,因此以“過去區間”來推測判斷描畫自己的“未來區間”是沒多大意義的。與其費神費力思考“如何改變人生”倒不如把自己的“現在區間”經營好。把自己的“現在區間”經營好,你的“過去區間”就好,你的“過去區間”好,你的“現在區間”和“將來區間”就有好基礎。把握好這個基礎就夠了,其它社會性的隨機因素無法把控,隨遇而安即可。


秦秦哥婚姻家庭諮詢師


小談一下啊!我也是一個很喜歡心理學方面的同學!對於題主題的問題,推薦一本書: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相關的書籍,此人也算是傳奇人物,被譽為比肩於愛因斯坦的科學家,相信你看後,會很有感觸。
認知狹隘,個人愚見來談談潛意識。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將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面的部分:第一是“本我”,基於快樂原則支配的潛在我;第二是“自我”,滿足本我慾望實現的現實我;第三是“超我”,道德秉承原則支配下的標準我。“自我”、“本我”和“超我”同歸個人主體的主觀層面,三者只有保持平衡穩定的關係,才會表現出和諧的狀態。

而潛意識往往是人性最深層的想法,本能的一些反應,可能是由於時間或者經過的經歷比較多的原因,被個人所隱藏壓抑起來,當不出現大問題,突發事件時,人始終是理性的高等動物,會去思考,會權衡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為會給自己帶來啥後果,這是表現出來的是超我形式。而這我自我認為也是人類自私的一面,人往往總會是朝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考慮的。而就潛意識而言,這是一種我們心底深處的內在反應,一般情況是不會表現出來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惡;江上易改,本性難移,這些古語從側面算是做了一個好的印證,人本性很難改變的。但如果能使增強自己面對這種或那種的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不是說本我潛意識改變了,只是本我的潛意識更加的下潛,那道心理臨界線更加強大,這也何嘗也不是一種外在的自我改變呢!進而也改變人生也不是不可能的呢!當然啊,對於好的那一方面,多表現出來,多有針對性的培養,往往大腦深處的東西才是最黃金的!


課堂小不懂


開發好了,會改變的。

潛意識,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有的又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我們是無法覺察潛意識的,但它影響意識體驗的方式卻是最基本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日常活動的意義,我們所做出的關乎生死的快速判斷和決定能力,以及我們本能體驗中所採取的行動。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習慣、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愛電影的胖之郎


潛意識就是不被社會主流道德觀念認可而自己也沒有清晰地認識到的被壓抑的個人慾望和追求。潛意識和社會主流意識的矛盾可以達到非現實的和解。

一個普魯士貴族婦女講述給弗洛伊德的夢境就很典型:她夢見了自己在醫院義務照料傷病員時和其中的一位英俊的軍官發生了性關係。

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目前國人對美國疫情的關注:

因為先前我們在抗疫時美國一些大嘴巴的不當言辭傷害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現在我們控制住了疫情,接下來希望看到美國的笑話,以撫慰受傷的心。但是為了掩蓋狹隘的報復心理, 就非常願意相信 新冠病毒來源於美國的說法....這樣的話,報復心得到滿足的同時,良心上也過得去了。


費惡潑嘞


潛意識確實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顯意識相信和確定的東西往往會傳遞給潛意識,從而影響人的行為。

潛意識不會邏輯判斷,它只會被動接受,即便是錯誤缺乏邏輯的信息,人的夢境和精神病人的表現就是潛意識的真實表達。潛意識操控著人體一切機能的運轉,就如同一臺功能強悍的電腦中樞,在顯意識無察覺的狀態下完成對人體各系統的運轉的指揮操控,這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如同固化在計算機主板上的BIOS程序,我們一出生,它就嵌入在我們潛意識裡。

至於後天影響,譬如學會走路、學會游泳、學會騎車,一旦學會並反覆練習,這項技能就會刻進我們的潛意識,並自動運行,不需要意識參與,顯意識的參與反而會干擾他的正常運行,比如我們走路時老想著怎麼邁腿反而會走得越發不自然,甚至跌跟斗。

我們與自己溝通往往就是跟潛意識溝通,正確的溝通方式和積極正面的信息輸入會對潛意識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從而激發自身潛力,改變自身行為,從而改變人生。比如保持平時積極樂觀的意識狀態,自信,潛意識就會接受,你就會在生活中表現出這樣的狀態,即便是你根本自卑,但你不斷“假裝”自信,你也會產生積極的變化。再比如你反覆在意識裡確認你是個傻瓜,即使你的智商很高,時間長了你也會變成傻子,這就是標籤效應,你給自己貼上什麼標籤,你就是什麼人。

至於與潛意識溝通的方法,每天躺在床上默唸個人覺得作用不大,比如有的成功學教大家每天默唸自己會發大財,不現實也特荒謬,平時在生活中多關注多思考正面的信息就可以了,多想像自己成功的樣子,多想自己健康的樣子,發揮想像空間,儘量將把這些信息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圖像,鐫刻進你的潛意識。

比如治療口吃,很多治療機構採取訓練說話還有什麼節拍法五花八門的訓練方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簡直就是誤人子弟,還有什麼口吃藥更是荒謬。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就是在不斷在潛意識裡固化“口吃”這個事實,從而強化神經記憶,讓口吃越發嚴重。正確的方法不是練習說話,而是儘量從與口吃的搏鬥中掙脫出來,不要整天想著去抗爭,去克服它,而要在生活中淡化它,甚至接受它,你不把它當事潛意識也就會逐步弱化它的影響,逐步萎縮直到最後消失,口吃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比如你騎自行車,你腦子裡老去想我一定不能去撞那堵牆,結果你更大概率可能會去撞那堵牆,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