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2004年在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中國成功將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韓國卻發表了強烈反對意見,韓國方面公開要求中國撤回申請,聲稱高句麗墓葬群埋葬的是他們韓國的先民,中國應該將相關文物歸還韓國,卻公開賠禮道歉。

當然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韓國認為屈原是他們的,端午節也是他們的。根據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考察結果,高句麗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準中的五項,

事實上韓國從2000年開始,就提出過將高句麗墓葬群申請為世界遺產,但一直沒有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而中國2004年卻申遺成功後,為何韓國申遺被拒而中國卻能成功通過呢?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句麗王城遺址

高句麗一直都屬於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今天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除了名稱相似以外,其主體上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政權,而且相互之間沒有繼承性,但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

高句麗最初形成時,並不是一個國家,最多算一個部族的聯盟,早期建立時雖然有王,但這個王的地位十分低下,隨時面臨著被殺的危險,並不能算真正的君主。

漢元帝建昭二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故稱高句麗。公元5世界以後,高句麗被稱為高麗,君主也被封為高麗王。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封號一直帶有地方行政機構性質,如公元四世紀,前燕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自此之後,高句麗王一直承襲著營州、營平、遼海等軍事。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句麗王城遺址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先後受到曹魏與前燕的連續打擊,向西發展無路,轉而向韓半島北部拓展,逐漸取代原中原王朝在東北及半島的郡縣統治區,成了西至吉林、遼寧,東到韓半島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區域強國。

隨著高句麗的強大,中原王朝便不授予高句麗王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而是改為授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與勳官。

在高句麗的早期,它與漢王朝的隸屬關係十分強,並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貢,但逐漸強大後,出於政治經濟等多方原因,高句麗加大了朝貢的頻率與次數。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句麗王城遺址

儘管其正在慢慢向一個國家的模式推進,但性質上仍屬於中國地方行政組織。隨著高句麗的強大,它與中原王朝的矛盾也在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隋唐徵高句麗屬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權的征討,是屬於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性的鬥爭,而並非國與國之爭的侵略戰爭。

兩個政權的民族成分不同

高句麗的滅亡時間是公元668年,250年之後,新羅人王建在公元918年重新建立了高麗國,歷史上稱其為王氏高麗。

高句麗人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穢貊人,新羅人起源於韓國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他們或許存在某種聯繫,但最初都在各自的地理空間上發展,並非同一民族。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句麗國王及王后服飾

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滅亡後,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只有少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不過這部分人口非常少,並不算主流人口。

在洛陽北邙山一帶出土的高句麗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濟王族扶余隆的墓誌銘,便是證明高句麗貴族內遷的最好證據。

高句麗被列入韓國曆史體系,源於韓國古代歷史學者金富軾編寫的《三國史記》,但作為王氏高麗的創建者王建自稱,自己是平民出身,並沒有說過自己是高句麗貴族後裔。如果王建是高句麗貴族後代的話,他肯定會特意強調自己的出身。而王建的後人,也一直以三韓人自居,也沒有承認過自己與高句麗有關係。

韓國申遺高句麗墓葬被拒,中國申請順利通過,兩大原因必須通過

▲高麗太祖王建坐像


公元1389年,王氏高麗權臣李成桂擁立王瑤為高麗王,3年後,李成桂在殺掉王瑤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被稱為李氏朝鮮。

所以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朝鮮和扶余人建立的高句麗一點關係都沒有,而韓國專家卻強行將高句麗與韓國拉上關係,真是無稽之談。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家是英明的,對此韓國的叫囂,中國並沒有理會,直接地視,而韓國方面畢竟做賊心虛,最後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高句麗史》《列國志:韓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