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思而行,為什麼要這樣做?用科學如何解釋解釋

《論語》裡面出的成語很多,如今我們所用的成語中有400多個成語來自論語,當然常用的有100多個,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所以我們的思維也就被這些成語典故所左右,而我們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按照儒家的學說來表述,當然《論語》裡面有個成語叫做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俗話說三思而行,為什麼要這樣做?用科學如何解釋解釋


三思而行當然是指的多方位思考,有人說三思而行是指從你、我、他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然後再做決定,這樣會更加客觀,當然也有人說三思指的是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考慮,三隻是個概數;然而我們看孔子的描述,再,斯可矣,那這個再表示兩次,前面肯定就是確定的數字三。

俗話說三思而行,為什麼要這樣做?用科學如何解釋解釋


事不過三、日三省起身,這裡都有三,那麼這個三有沒有道理呢?

事不過三是日常工作中用來警告人們不要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做事情要把握好度,不能超越一定的次數,否則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這個可以用數學中的概率統計去確定,作為質變和量變,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發展量變和質變的兩種狀態,以及由於事物內部矛盾所決定的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發展過程。這一規律,提供了事物發展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的觀察事物的原則和方法。

俗話說三思而行,為什麼要這樣做?用科學如何解釋解釋


因此我們三思而行,就是要全面地分析問題,不忙目的衝動地去做決定,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做出考慮欠周的決定,因為當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或者衝動的時候做出的選擇則是比較感性的,我們冷靜思考,全方位思考則可以更好地權衡利弊,做出正確地或者更加周全地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