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引言

說起隋煬帝,留給世人的形象就是暴虐無道,濫殺無辜的暴君,雖然在他主持之下,修建了大運河,對於後世的水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僅僅是對後世而言,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在隋煬帝的統治之下,百姓生活的十分艱難,苛政之下,百姓在沒有辦法生存時,只得以起義的方式,謀求一條活路。但在隋朝,第一個進行大規模的反隋運動者,並不是廣大受壓迫的農民,而是當時的朝廷命官楊玄感。

《文獻通考》中記載:"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國,至隋煬帝時,巡遊無度,乃令百官戎服從駕,而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本非先王之法服,亦非當時朝祭之正服也。今雜用之,亦以其便於事,而不能改耳。"

身為朝廷命官,楊玄感本應是幫助隋煬帝鎮壓起義的一方,但他為什麼要率先帶兵起義呢?這還要向上追溯,追溯到楊玄感之父楊素身上。楊素是隋朝最早的一批臣子,幫助隋朝建國,有著顯赫的功績,而楊廣之所以取代了原定的太子,坐到皇帝的位置之上,楊素功不可沒,正是因為有楊素在,才成就了楊廣的皇帝,由此看來,楊廣理應感謝楊素,重用楊素才對,但楊廣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時時刻刻都盼望著楊素早日死去。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隋煬帝出行

楊素一沒有謀反之心,而沒有忤逆皇帝,朝堂之大,容得下文武百官,為何容不下一個楊素呢?只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了,大到蓋過了隋煬帝,使隋煬帝都開始害怕他了。正所謂功高震主,楊素在朝堂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隋煬帝留下楊素,就是為自己留下隱患。但是因為楊素的功勞太過顯赫,又沒有做出大逆不道的舉動,所以隋煬帝雖然一心想要將其除去,但也找不到把柄。

不過生老病死是人的常態,公元606年都時候,楊素便染上了重病。這可謂是久旱逢甘雨,楊廣終於盼到了這一天,不過雖然心裡高興,表面上還是要做出一副哀傷的樣子,派出御醫帶著上好的藥材去為楊素看病,然而在這些御醫出發之下,楊廣就下了命令,不準將楊素醫治好。楊素何其精明,早就看出了楊廣的用意,為了打消皇帝的顧慮,保全家族,他自己也:不吃湯藥,任由病情加重,最終魂歸西天了。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楊素

楊玄感與隋煬帝之間的恩怨

楊素終於死去了,楊廣也去除了心頭大患,隨機命人大操大辦,風風光光的將楊素安葬入土,以彰顯自己的仁義。不過楊素的事情處理完後,回到宮中的楊廣又意識到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楊素的子嗣。楊素雖然死了,但是他還有兒子在世,他兒子影響力雖然不如楊素,但留著也終究是個隱患,不如斬草除根,楊素的長子楊玄感,就成了首要的目標。

《北史》中記載:"楊素時方貴重,朝臣莫不讋憚,述每陵侮之,數於上前面折素短。判事有不合,素意或令述改,輒謂將命者曰:語僕射,道尚書不肯。素由是銜之。俄而楊素被疏忌,不知省事。述任寄逾重,拜兵部尚書,參掌機密。"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隋煬帝討伐高麗

楊玄感並不傻,雖然他仗著家室,在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沒有經歷過多少勾心鬥角,但是當楊廣算計到他頭上來時,他依然可以察覺到到。不過他與父親楊素聽之任之的做法不同,當楊廣算計到楊玄感這裡來時,楊玄感當即便決定與弟弟一起,聯合朝中的重臣,推翻楊廣統治,自己另立為王。他認為以自己的家世以及人脈,推翻隋朝取代楊廣建立新的政權,完全沒有問題。

在公元609年的時候,楊廣駕車出遊,巡視地方,而隨著皇帝出行的隊伍之中,就有楊玄感和他的叔父。一眾車馬行進至大斗拔谷時,原本晴朗的天氣忽然下起了暴雨,將眾人衝的狼狽不堪,混亂之中楊玄感竟然發現皇帝到車架周邊沒有侍衛保護,這可是千載難逢到好機會,於是便決定刺殺皇帝,奪取政權。不過被他的叔父以"手中沒有兵權,即使刺殺了皇帝也難以平定天下"的理由給阻攔了下來。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隨朝大運河

楊玄感的兵變之路

這一次兵變沒能發動,使得楊玄感認識到了兵權的重要性,只有手握兵權,才真正有了與皇帝叫板的權力,想要推翻楊廣的統治,手握兵權是必要的前提保證。不過因為楊廣一直提防著楊玄感,楊玄感歷經輾轉,才控制了部分的兵權。雖然手中有了兵權,但是自己掌控的兵力與隋煬帝相比,還是太少了,所以楊玄感依舊在等隋煬帝喪失民心的那一天 ,因為隋煬帝不斷南征北戰,消耗著國家的實力,終有一天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宋書》中記載:"楊玄感之反,非玄感之狂也,素之志也。素不死,楊廣在其目中,而隋之鹿素得之矣。徐敬業之起兵,非義師也,世績之殺王后立武氏,欲以武氏亂唐而奪其蹊田之牛也。"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楊玄感

隋煬帝喜好出徵,但每次征討,都會消耗大量的物力財力,這些物資的來源,只能是貧苦百姓,楊玄感知道,百姓終會有忍無可忍的那一天。終於,在公元613年,隋煬帝再討高麗的時候,民間已然是怨聲載道,紛紛指責隋煬帝的苛捐,這便是楊玄感等待的時機了,他先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切斷了不給前線的糧草物資,進而召集了自己的親信同黨,舉兵造反,攻打隋朝。

身在前線的隋煬帝並不知曉後方的楊玄感已然反叛,只是奇怪物資為何遲遲不到,派人前去詢問。而在得知楊玄感反叛的消息之後,隋煬帝大驚失色,那還顧得上討伐高麗,連忙帶兵回援,將楊玄感等人鎮壓了起來。楊玄感兵變被鎮壓了,但是由楊玄感兵變所引發的整個國家對隋煬帝的不滿,卻是一發而不可收拾。各地的起義軍紛紛湧現,反抗隋朝統治,使得隋朝的國力逐步由盛至衰轉變,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楊玄感兵變

楊玄感兵變與隋朝滅亡的關係

在學術界之中,一般認為楊玄感兵變是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因為楊玄感等人以為起義目的有誤、義軍中有人叛變等種種原因,沒能推翻隋朝的統治,兵敗被殺,但是由他引發的隋末起義與動亂,卻是幫助他實現了未完成的夢想,擊垮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

《讀通鑑論》中記載:"至不仁而斂天下之怨,非所據而踞天位之尊,起而撲之,勿以前起者之敗亡,疑其彊不可拔也。楊玄感死,而隋旋以亡,大有為者,知此而已。"

因為楊玄感並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官至禮部尚書,身世顯赫,在社會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他發生兵變後,同樣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響應他一同反叛的起義軍不計其數,這無疑是給予了隋朝統治者當頭一棒,一處起義還好鎮壓,若是全國上下都選擇了起義,也就只有亡國這一個結果了。

楊玄感兵變是隋朝衰亡的轉折點?隋煬帝時百姓的疾苦才是亡國之因

隋末起義示意圖

劉元進,餘行人,他便是自楊玄感兵變之後,新生的起義軍之一,他剛剛起義之時,跟隨他的人不過數百,然而幾個月之後,人數已然破萬,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勢力,可見百姓對於隋朝統治的不滿。隋朝的農民起義,早在楊玄感兵變之前便偶有發生,不過那時還只是一處兩處,十分容易鎮壓,到了楊玄感兵變之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起義現象由原本的幾處地區蔓延到了全國,形成了大規模的起義浪潮,不斷地給隋朝統治施加壓力。

評價

楊玄感兵變的影響力不僅僅侷限於百姓這一個方面,在統治集團內部,依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值得隋煬帝猜忌百官,導致了君臣只見的隔閡。而且自從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隋煬帝在官員的任命方面也變得小心翼翼,不敢放權,生怕將權力交於了不臣之人,造就出第二個、第三個楊玄感。隋煬帝覺得在朝的每個大臣,都有要反叛的嫌疑,所以官員翻了一點兒錯誤,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一時間朝廷之上人心惶惶。

而且因為與楊玄感一同反叛的同黨,都是當時隋朝之中名門望族的緣故,使得每一個出身於這些家族的子弟,都有被隋煬帝打上了反叛者的記號。在平定叛亂之後,隋煬帝清算楊玄感的同黨,這些人不管有沒有參加叛亂,都被關押入獄,等候發落 據記載,有三萬餘人因為此時被殺。而抄家流放的者更是不計其數,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動亂。

之所以將如此多的無辜之人牽連在內,正是為了通過他們,表明反叛者的下場,以示天下。而自此之後,隋煬帝沒有想百姓為什麼會起義叛亂,反而變本加厲,增加了稅收,使人們的負擔更加沉重。很多人本不想造反,被逼無奈之下也只能選擇了反叛。為了防止百姓起義,隋煬帝才頒佈了這些政策,但正是這些政策,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帝王之術中,誅殺功臣,以防叛亂,是最為常用的手段,這一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種的下場,就早已表明了,面對皇帝的猜忌,有的人聽之任之,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寧願犧牲自己,任由皇帝處置;有的人選擇了反抗,楊玄感就是這樣,為了謀求自己的生存,楊玄感選擇以兵變的方式推翻隋朝統治。雖然楊玄感沒有成功,落得了身死的下場,但是由他所引發的隋末農民起義,終究是覆滅了隋朝。

參考文獻:《文獻通考》、《宋書》、《讀通鑑論》、《北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