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禁塑”進行時丨“禁塑”後拿什麼產品來替代?


  3月16日,《海南日報》A06版深讀欄目刊發《產業轉型,政策發力,民眾支持,我省“禁塑”進行時——不“塑”之道 》一文,聚焦我省“禁塑”工作,2020年2月10日,海南省發佈《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新規將於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禁塑”之後,拿什麼產品來替代?相關產業是否迎來發展機遇?又該怎樣做好相關產品的檢測與監管……以下為版面圖及全文:


海南“禁塑”進行時丨“禁塑”後拿什麼產品來替代?

  你一天會用掉多少個塑料袋?“200、300多個吧,具體數量記不準。”夏輝是海口市美苑農貿市場87號攤位的攤主。不久後,他所使用的這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將退出“江湖”。

  2019年2月,海南發佈《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全省“禁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發佈在即的《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第一批)》(以下簡稱《名錄》),初步將塑料袋、塑料餐具等2大類10個小類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納入“禁塑”範圍。

  “禁塑”工作在步步推進。今年2月10日,我省發佈《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提出系列制度設計,構建覆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產、銷售、運輸、儲存、使用、回收利用和處置等各環節的管理制度。這是國內第一部省級出臺的專項“禁塑”地方法規,將於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禁塑”之後,拿什麼產品來替代?相關產業是否迎來發展機遇?又該怎樣做好相關產品的檢測與監管……

海南“禁塑”進行時丨“禁塑”後拿什麼產品來替代?

  海口一連鎖店裡出售的環保布袋。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A、“禁塑”成為共識

提供多樣化的替代形式,

是“禁塑”工作非常重要的內容

  夏輝經營蔬菜生意多年,與其他農貿市場、其他攤位的攤主一樣,他們為顧客提供的塑料袋,都是免費的。

  “我們也很關注‘禁塑’,畢竟不管賣菜、買菜,都要用到袋子。”3月6日上午10點多,夏輝一邊對海南日報記者說,一邊用塑料袋裝好蔬菜後遞給顧客。

  “禁塑”工作吸引眾多目光。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在《方案》《規定》及《名錄》起草過程中,採用公開徵求意見、網上問卷調查、定向問卷調查、聽證會、專家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多次徵集各界意見。其中,向商品零售店、街邊小飯店(快餐店)、大中型連鎖超市、農貿市場等發放定向問卷調查,收集了網上公眾問卷1078份,定向公眾問卷191份,書面反饋意見129條。經梳理分析,80%以上意見支持禁塑,另有18%左右的意見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比如加強全過程監管等。

  “從公眾反饋意見可以看出,‘禁塑’工作是得到全社會絕大多數人支持和贊同的一項工作,具備全面實施的社會基礎。”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說。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公眾也用實際行動為實施“禁塑”投贊成票。

  “像買東西我一般都帶購物袋,家裡備了兩三個換著用,摺疊後很便攜,也不佔地方,多用幾次後就慢慢形成習慣了。”海口市民梁超說,現在很多商家鼓勵使用可循環使用的袋子,自己目前使用的3個購物袋,都是購買其他商品時贈送的。

  省生態環境廳土壤和農村環境管理處處長伍曉紅指出,從源頭上減少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需求和依賴,應成為廣泛的共識,“少用,以及多樣化的替代形式,是開展‘禁塑’工作中非常需要強調的內容。”

  據統計,目前我省一次性塑料袋年消耗量約4萬噸,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耗量約2.5萬噸,共計約6.5萬噸。此前,經過多輪調研、研討,我省“禁塑”首批《名錄》,已初步將塑料袋、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納入“禁塑”範圍,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明確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種類,體現了先易後難、積極穩妥的原則。


B、替代品在哪裡

替代品應符合“兩可一易”要求,

海南正推動替代品生產

  對於“禁塑”而言,替代品是否能夠有效滿足需求至關重要。

  “替代品種類形式多樣,關鍵是替代品應滿足可循環、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要求。”省生態環境廳土壤和農村環境管理處掛職工作人員、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盧波解釋說,從總體上劃分,目前替代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可重複使用的,比如環保布袋、不鏽鋼餐具、陶瓷杯等;其次是紙製品;第三是生物質製品,主要由蔗渣、竹纖維、澱粉等生物質製成;第四類則是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

  其中,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興的材料,在國際上已得到一定應用。隨著新型材料的不斷湧現,只要符合上述“可循環、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要求的產品,都可以作為潛在的替代品。

  據介紹,目前我省已有2家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具備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生產能力:位於海口市獅子嶺工業園的海南賽諾實業有限公司,具備全生物降解原材料改性生產能力3萬噸/年,膜袋類製品生產能力4000噸/年;位於澄邁縣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創佳達塑料包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佳達),具備全生物降解膜袋類製品生產能力1萬噸/年。

  “廠裡調整設備機器,試產過全生物降解塑料,這在技術上實現不是難題。”在創佳達13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擺放著多臺吹膜機、制袋機等機器,該公司總經理蔡連開站在這些機器一旁說道,他們正調整“方向”,將產品生產轉入與“禁塑”相銜接的軌道。

  此前,創佳達已利用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澱粉等原料,試產了一批全生物降解塑料袋。近期以來,有多家企業提供全生物降解塑料原料,給該公司試產膜袋。

  “我們希望通過試產比較不同的原料價格優勢、產品質量優勢,再決定選擇哪一家原料供應商。”蔡連開說,公司目前還未把全生物降解塑料產品推向市場,下一步將結合“禁塑”工作和公司實際情況進行轉型。

  根據省有關部門對省內生產企業調研結果顯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產企業可以使用現有設備進行快速轉型,轉產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單位生產能力的升級改造成本約為190元/噸,轉產後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毛利潤約為1000元/噸。換言之,產能為1萬噸/年的塑料製品生產企業改造成本約為200萬元,轉產後年毛利潤約為1000萬元。因此只要法規標準正式實施,塑料製品生產企業均願意積極升級轉型。

  “要通過經濟槓桿的辦法,讓替代產品生產和使用成本降下來。”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小剛指出,隨著產能的擴大和新材料的研發,成本會進一步下降,同時通過經濟手段的調控,可使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使用量減少。


C、新的產業機遇

在“限塑”或“禁塑”的全球風潮下,

推動海南相關產業整體升級換代

  “‘禁塑’工作,對傳統塑料生產加工企業轉型發展是一個契機。”海南省塑料行業協會秘書長周鴻勳長期關注我省塑料行業發展,在他看來,“禁塑”是挑戰,但也是大浪淘沙和產業升級的時機。

  除了本地2家通過技術改造具備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生產能力企業外,省外的相關企業同樣忙著“入場”,希望抓住這一時機。

  中科信暉(海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即是其中之一。“2018年,我們就注意到中央12號文件中關於‘全面禁止在海南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的相關內容,這是非常難得的機遇。並且當前國際、國內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限塑’或‘禁塑’的地區也越來越多,從長遠來看,我們對海南市場有信心。”中科信暉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較早一批到海南發展相關產業的企業,他們希望把握住機遇,把技術規模化落地。

  不止是中科信暉,有意者早已聞風而動。打開一份梳理過的“名單”就會發現,中科院理化所、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生物降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金暉兆隆等多家省外科研院所和企業,近期已到海南洽談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品相關產業項目落地等事宜。

  為何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生產加工企業要“搶灘”海南?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作為自貿區建設12個先導性項目之一,“禁塑令”是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順應了國際先進潮流。為了遏制“白色汙染”蔓延,國際上不約而同展開“限塑”甚至“禁塑”工作,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相關限制塑料使用的政策或法令。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限塑”或“禁塑”帶來的是替代品需求的“全球市場”,這將給海南產業整體升級換代帶來嶄新機遇。

  業內人士指出,海南有相應的上游產業基礎和地理區位優勢,可規劃延伸產業鏈,逐步帶動新的塑料替代品產業集群發展,形成流通閉環、商業閉環和價值閉環,在全球市場中拔得頭籌。

  “要立足建設海南自貿港的戰略機遇,發揮海南省作為‘一帶一路’關鍵節點的優勢,將海南建設成為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製品的生產、研發、檢測和物流重要基地。”鄧小剛說。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廳目前組織制定的《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經省政府同意後已印發實施,規劃確定了全生物降解塑料袋、餐具、地膜等農業投入品,以及全生物降解塑料基材、回收堆肥化處理等產業發展重點,鼓勵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他全生物降解材料研發創新。

  據瞭解,我省將借鑑國內其他省份全生物降解產業發展經驗,推動全生物降解制品產能在島內形成。一是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產業佈局。利用現有集中分佈在海口、澄邁等地園區的塑料生產企業,規劃佈局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基地;二是要創新激勵政策,增加發展動能。通過目前省內已設立的產業發展基金引導、人才引進、海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等吸引海內外企業、人才和機構落戶海南,促進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在我省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優化制度設計,保障替代品推廣應用。通過完善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市場準入、產品檢測、產品溯源和市場監管等閉環管理流程,推動替代品生產和應用有序發展。


D、監管的“量尺”

海南正完善替代品標準體系,

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檢測能力

  在開展“禁塑”工作中,還涉及另一關鍵詞——監管。換言之,未來如何解決好替代品的檢測、監管等問題?

  這個問題十分實際,繫於“禁塑”工作成敗。此前“限塑”施行時,“現場執法界定難,缺乏快速、便捷的技術支撐。調研組調研時看到,很多塑料袋都印有合格環保的標誌,但是否合格環保,使用者不知道,監管者說不清……”2018年,省人大常委會曾對全省一次性塑料製品汙染環境情況進行過調研,這一問題給調研組成員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管得住生產塑料袋的正規廠家,卻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卻管不住小商鋪”“檢測難、檢測成本高”等現象,是市場監管執法人員管控一次性塑料製品過程中遇到的頭痛難題。

  “優化和完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提升監管快速性、正確性,是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的。”省生態環境廳土壤和農村環境管理處工作人員陳曦說。

  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首先需要在“完善替代品標準體系和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檢測能力”中找答案。

  因為,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相當於提供了一把“尺子”,這套體系對相關替代品性能進行準確、可靠的評價,可為執法監管提供強力科學依據和“科學底氣”。

  編制《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通用技術要求》是標準化體系這一把“尺子”的重要內容之一。據瞭解,目前該技術要求已經過多輪公開徵求意見,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評審,形成報批稿,經過相關審核手續後即可對外發布。

  “這一通用技術要求,是根據國家相關標準要求並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編制而成的。”盧波介紹,該技術要求規定了全生物降解塑料及製品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測規則、標識、包裝、運輸和儲存等內容。

  發揮標準化體系“尺子”作用之二,在於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快速檢測方法。

  “快速檢測方法已基本成型,待完善後即可推出,下一步結合我省‘禁塑’名錄的階段性發布,我們還將完成相應的數據庫更新等動態工作,以更好地為相應執法監管提供技術支撐。”目前,我省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快速檢測標準編制工作由海南大學分析測試中心負責,該中心負責人馮玉紅指出,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快速檢測方法具有技術集成的特點,在“禁塑”領域,是國際上首個發佈具有可執法效益的技術標準。

  “除了快速檢測以外,我省質檢部門還開展了生物降解性能檢測工作,加快完善我省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製品檢測能力建設。”盧波介紹,全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性能的測試方法週期長,最短需要45天,最長可達6個月。

  此外,為進一步強化監管,我省正推動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追溯體系。

  “其中亮點,是通過建設全省‘禁塑’工作管理信息平臺和推行‘電子監管碼’,引導企業和公眾依託平臺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追溯體系,保障全流程可追溯,將違法成本前壓,加強監管力度。”陳曦介紹,“電子監管碼”相當於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的“身份證”信息,產品相關信息一目瞭然,便於辨識和管理。

  “我們希望構建起‘法規+名錄+標準+快檢辦法+替代產品’的閉環政策框架,以推動‘禁塑’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開展。”伍曉紅說。

  推進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也是我省“禁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要完善塑料廢物的回收和處理,結合垃圾分類工作,明確生產端和消費端的責任,建立起操作性強、鼓勵公眾參與的回收制度,進一步解決塑料廢物前端回收網絡不暢通、末端利用環節缺失的問題。”海口市愛尚垃圾分類服務中心理事長楊學才說。


記者:周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