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學生對一道數學題的較真是教育一大幸還是一大悲?

希望星晨58298869


小學生對一道題的較真,算是現代教育環境下的一種幸運!

孩子應該有獨立的思維敢於質疑

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下,家長和老師更偏向於教育學生如何考試,如何做題。往往就會導致學生機械的記憶,缺少自己的思考與想象空間。小學生能因為一道題不迷行權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孩子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發現精神。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習,都不願意去仔細觀察,總結、發現。習慣性的接受大人所傳授的知識。對於問題的過程不研究、不討論。這也就會慢慢阻礙學生思維及探索精神的發展。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鼓勵這種行為

在學生提出問題或者發現問題時,作為成年人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的探索研究以及發現精神。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教會他們思考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更多的思維方法。不能讓孩子死讀書,讀死書,要主動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結語: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敢於挑戰權威,這是學生思考問題的表現,我們應該積極保護,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培養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因為孩子發現的問題簡單甚至愚蠢而責罵。畢竟,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才是他們學習的動力!!!


站三尺迎諸公


孩子對數學題較真其實是好事,因為小學生的數學答案只有一個對,錯。不比語文,記得我女兒小學四年級時一道數學應用題老師給打了X,我撿查時發現是我女兒做得對的,當時我對女兒說明天交上去對老師講你是對的,並且演算給同學們看。第二天放學回家女兒告訴我說老師表揚了她,並且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認錯。從此以後我女兒對數學很感興趣,每次做習題從來不看標準答案,安照自已的答案(其實所謂的標準答案也經常出錯或印錯),一直到醫科大學畢業,工作上很較真,參加工作十二年就評上副主任醫師了。所以說小孩子較真鑽牛角尖只要引道得當有什麼不好!


Zomin008


最近,一個寧波的家長在網上求助:

家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考試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題,孩子一直想不通。孩子從小熱愛數學,但是這次考試徹底打垮了他,他鑽進牛角尖出不來了。而且孩子現在變得非常消極,家長焦急萬分。

題目是這樣的: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多少倍?

孩子的理解:

擴大2倍,那麼應該變成原來的1+2=3倍,所以表面積變成3*3=9倍,擴大了9-1=8倍。

可是答案是4倍:

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變成原來的2倍,那麼表面積變成原來的2×2=4倍,擴大4倍

這道題命題用詞不嚴謹,如果使用“擴大到原來的兩倍”,那麼問題就不存在了。

請看教材的修訂情況,原來表述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改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這裡不再使用擴大或縮小倍數。

而小數點的移動,全部使用的是擴大到、縮小到多少倍,幾分之幾。這裡一定要強調一個“到”字。

數學要嚴謹,不能有含糊的地方。即便是日常約定俗成的,如果有必要也要通過備註說明清楚,否則容易造成誤解。

數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如果條件就是模稜兩可的,那麼談何解決問題呢?

所以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質疑是正常的,而教育局的回應也是迅速的。教育局的人員在帖子後面回覆:題目使用的語言不嚴謹,引發歧義。學習鼓勵質疑、較真,但是不要陷入鑽牛角尖。

我的觀點也一樣,孩子有質疑精神是好事。但是為了這樣一道題而轉不出來,甚至變得消極,那麼實在是有點不值得。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題目表述不對,應該說成“擴大到”,這樣就清晰明確的。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從報道中我才知道,那道數學題目出題不嚴密,正確答案不在備選擇的4個答案之中。

可貴的是,浙江的這位小學生很聰明,知道題目錯了,而且很勇敢,敢於質疑。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懷疑不僅是辨偽去妄、獲取真知的重要步驟,更是生成新知識、有所新發現的基本條件。由此可見懷疑精神有多麼重要,有多麼可貴。

因此這位小學生對一道數學題質疑較真的精神是孩子的大幸,是教育的大幸,是民族的大幸。

但在現實中我們有的人往往對孩子的這種較真質疑的精神往往予以打壓棒殺。

記得我小時候無論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家長或老師的意志去做,否則就是一頓打罵。你不能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更不能有一點質疑或者違抗,總而言之,一切要聽家長或老師的。

別說其他方面,就是學習上的事情,你要質疑根本不可能。

有的老師很強勢,特威嚴,自己做的說的絕對正確,必須服從。以我孩子的語文學習為例,老師上課教答案,學生背答案,生字詞多音字近反義詞抄寫多少多少遍,所有的課文都必須背誦。別說孩子質疑,連我做家長的都不敢。課文閱讀是引導孩子自己閱讀學習的過程,老師為什麼要教答案?所有的課文為什麼都要背誦?為什麼詞語會寫了還要反反覆覆地重複十多遍地抄寫……

總而言之,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鼓勵並保護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多讀書,並培養他們質疑的精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質疑較真精神很可貴,如果從小起就能加以保護和培養,孩子就能獲取真知,有所創新,受益終生。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歡迎評論,歡迎關注。


三尺講臺一路行吟


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答案選擇有A,(2倍;B,(4倍);c,(8倍);D,(16倍)。

首先,這題出的很明白,不應被誤解。再看選擇答案,對比後才知道:待選擇的答案全錯了,才知道此題出的內容不嚴密,正確答案不在備選擇的4個答案之中。

我大致看過己發表意見的樓主的帖子,其本未涉及到“擴大”的嚴密界限。有的對“擴大”的兩種理解也沒講明白,結果越談越糊塗。我真不知道有的樓主是不是老師,或壓根就講不明的,為何對講不明白的問題發表意見,如教育電影學院的樓主,就說的不明不白,在正邊形中能找出稜,豈不可笑。可看出他對“擴大”的兩界限無認知。

從數學的定義闡述:把一個數擴大2倍,就是增加這個數的2倍,達到這個數的3倍。而把一個數擴大到2倍,就是增加這個數的一倍,達到這個數的2倍。五十年代小學老師講的與數學課本的內容,僅僅多講與多寫一個“到”字,自然地將擴大的兩種界限區分的一清二楚。

當今(3年級)小學數學課本,競不區別乘數與被乘數,給孫子講題時很無奈。如悟空列此題本不應出現,可它就出在試卷中。建議老師別把國學內容加壓太重,多重視數學,以免少寫一個“到”字,將選擇答案錯到十里之外。






德彰日月


我終於弄明白了,可以公佈終極答案了,這個孩子敢於較真,這是教育的一大幸,這就是我們提倡的懷疑精神。

我們把這個小學生較真的核心點提煉出來,就變成了:A擴大2倍之後,是2A還是(2+1)A?

按照教材的理解,A擴大2倍就是2A,這位小朋友理解A擴大2倍是(2+1)A,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身上,這次小朋友完勝!

舉個反例就可以證明教材的謬誤,按教材理解:把A擴大N倍,就是NA,如果擴大1倍,那還是A,沒變化!如果擴大0.5倍就是1/2A,反而縮小了!!這跟《新華詞典》中對“擴大”一詞的解釋有悖,由此可以下結論:教材理解錯誤。

因為懷疑所以較真,懷疑精神往往是一個新發現的開始,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呢?

1.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回答孩子問題不能敷衍了事

懷疑精神是最難的求學精神,古人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必須從小開始。

小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經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連續追問一些問題。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敷衍了事,必須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仔細思考,耐心回答,讓孩子得到尊重,好奇心得到鼓勵,這對孩子成長非常的重要。

2.多讀書才有質疑的資本,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懷疑精神不是憑空亂說,而是有質疑的資本。就像是前面開頭這個小學生,他一定是對“擴大”這個詞有一定的理解,才會產生質疑,倘若他對這個詞不認識,質疑從何而來?

讀書是掌握知識最好的途徑,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會讓他一生受益。

3.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在家庭生活中,對於一些生活的小事,可以主動問孩子的看法,向孩子“求助”或者“提問”,啟發孩子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每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讓孩子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看一看是不是還有別的答案,不要被固定答案所侷限。


結束語:懷疑精神難能可貴,從小培養,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家庭教育電影院


我認為浙江一小學生對數學題的較真是教育的一大辛,但是鑽進去出不來又是一大悲了。

數學題是非常嚴謹的,有歧義的題目是沒辦法做好的。我在補習機構教學過程中也是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只好以學校老師說的為準。



我們來看看這道題“稜長擴大2倍”,可以理解為擴大了2倍,也可以理解擴大到原來的2倍。我偏向於理解為增加2倍,不然擴大1倍又無法理解了,可是標準答案又是這樣理解的,較真的學生會讓老師很尷尬了,學生自己會更加痛苦,處在極端的矛盾之中。

其實,很多東西不必太在意,搞明白事情就可以了,不必在乎一題的得失,特別題目質量低的問題不會出現在最重要的考場上。

現在的孩子不注重課本的學習,喜歡大量刷題,很多題目又喜歡玩文字遊戲,考倒學生說明出題老師厲害,是很好的試卷。

比如“每兩天”與“每隔兩天”就不是一個意思,其他內容一模一樣,很多學生以為一樣的題就做錯了。當然,個別這樣的題目還是很正常的。

還有,在教材當中,“商不變性質”,就有“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裡擴大1倍,難道理解為不變嗎?其中,“縮小相同的倍數”又怎麼理解呢?我們說大數是小數的幾倍,小數是大數的幾分之幾,增大幾倍,減少幾分之幾,不會有縮小/減少幾倍這樣的表達方式。至於0的情況,更是不會提。



實際教學中,老師、學生反反覆覆的講啊,背啊,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很多學生鑽進了牛角無法自拔也很正常了。

再說說,0是不是最小的自然數的問題,現在大部分人知道0才是最小的自然數,可是很多小學奧數的題目把1作為最小的自然數。老師反覆強調0是最小的自然數,可是學生做題發現做題以0為最小自然數無法解答,又陷入深度苦惱,何時1成為最小自然數了。

總之,數學表達是非常嚴謹的,較真是很好的事情,這樣才能理解本意,統一分歧。商不變性質,不再說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是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最後,根據看到的現象說說一點個人看法,作為老師講課要跟上時代節奏,佈置的作業或試卷要好好把握,不要把有分歧的老題目,甚至錯題看都不看打印一大堆給學生使勁刷題。批改試卷又鐵面無情的按標準答案來,一個大叉下去好不手軟,不解釋。


徽鄉小居


我認為這是出題者不嚴謹造成的歧義。

"擴大2倍″與"擴大到原來的2倍″,所表達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一個數字擴大一倍,擴大後的數字就是原來的2倍,擴大2倍,則是原來的3倍,擴大n倍,則是原來的(n+1)倍。

本題中的稜長擴大2倍,則意味著擴大後的稜長是原來的3倍,體積則是原來的27倍,而答案中居然沒有這個選項,實在令人不解。

數學語言是極為嚴謹的,題目中若出現歧義,就會令答題者無所適從——我認為小學生的較真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而不能指責其"鑽牛角尖"。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這種叫真值得鼓勵!



寧陽慧哥說事


一些人可能覺得,學數學比學語文重要,因為數學學會了至少會算錢,不會被坑。可是,語文裡邊的邏輯陷阱,比不會算錢還要坑。

這不,浙江一個小學生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正方形的稜長擴大2倍,則表面積擴大幾倍?”

答案:有2倍,4倍,8倍,16倍。

小朋友的答案是4倍,結果被判定為錯。

如果簡單理解,原先正方體的稜長有一釐米,擴大為二釐米,表面積就由6平方釐米,擴大為24平方釐米。所以,人的答案是是4倍。

而實際上呢?擴大兩倍,並不是由1㎝變成2㎝,而是由1㎝變成3㎝。

第1種理解方式是擴大為原先稜長的兩倍,所以是由一釐米變二釐米。

如果稜長擴大兩倍,那麼應當是在一釐米的基礎上,增加原先稜長的兩倍。也就是增加了二釐米,最終結果將是三釐米。

如此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將由6平方釐米變為54平方釐米,擴大了48平方釐米,擴大的面積是原先的8倍。所以,結果選C。

這並不是考慮腦筋急轉彎,而是考慮一個孩子讀題、審題的能力。不要老是一個思維定式,那樣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讀題不嚴謹犯低智商錯誤的情況。昨天我看新聞,就看了4個字,“胖上五天”。一開始沒有琢磨透到底是啥意思,再仔細看內容,原來是“胖五上天”。對於數學,這樣嚴謹的學問,考察孩子讀題、審題能力是一點兒錯誤都沒有。如果孩子因此一蹶不振,還是建議好好加強心理素質吧。


暖心人社


這個問題不是個數學問題,其實是個語文問題。問題的焦點在於,“正方體的稜長擴大2倍”,到底是什麼意思?假如稜長原來是1的話,擴大2倍是變成2,還是變成3?這個問題弄明白了。這個題也就沒有爭議了。

這種爭議的出現,是由於漢語表情達意的模糊性造成的。如果老師在講課中,明確告訴學生,擴大兩倍,是原來的2倍,或是3倍。這道題就不會有爭議了。因為面積或者表面積的計算是很簡單的。

如果增加之後的值是2倍的話。表面積的積是原來表面積的4倍。

如果增加之後的值是原來3倍的話。增加後表面積的值是原來表面值的9倍。如果擴的部分不包括原來的部分。9倍減去原來的1倍,就是8倍。

這個題爭來爭去。分歧就在這裡。這道題中,如果老師判定B是對的。說明老師認為擴大2倍,就是變成原來的2倍。如果老師判C對。說明老師認定擴大2倍,變成原來的3倍。倍數的關係也不是指改變之後的整體關係,而是增加部分的關係。答案是8。

看到家長貼子說,孩子因為想不通鑽了牛角尖。這種鑽牛角尖的精神,其實是一種科學的追問態度。孩子的這種科學追問的精神應該保護。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語文問題。他是漢語表述的模糊性造成的。把這個和孩子講清楚。他就不會鑽牛角尖了。另外還要告訴孩子,要通過和老師的交流,明確題目中出現的類似表達,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如果去掉語言表達上的理解歧義。這種題目是很簡單的。

從這個題目的討論可以看出,學習中的各個科目是相互聯繫的。

對於這種較真的精神,我覺得它對教育的作用是積極的正面的。教育本身就有教與學兩個方面。討論的過程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學生、老師、家長共同進步的過程。我自己就覺得,在陪伴女兒上學的那些年裡,我自己也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