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都》一首愛的讚歌

《海林都》是內蒙古重大主題文藝創作優秀影片。譯意為“愛的歌聲”。

電影圍繞“內蒙古收養上海三千孤兒”這一歷史事件為主線,以主動撫養28名孤兒的“人民楷模”都貴瑪,和“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典型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為原型,真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真實故事

1959年,中國遭遇重大饑荒。

南方大地口糧極速告罄,孤兒院過度飽和之餘,尚有3000孤兒無家可歸。

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幫助下,2000公里之外的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敞開懷抱,毅然決然地收養了這3000個“國家的孩子”。草原額吉和烏蘭牧騎用懷裡的溫暖和手中的琴絃共同譜寫了一曲超越地域和民族,乃至超越血緣的感人愛歌——海林都。

影片以內蒙古草原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為背景,真情刻畫了年輕俊朗的烏蘭牧騎小夥兒朝魯、美麗大方的烏蘭牧騎姑娘阿柔娜、善良慈祥的老額吉等可親可愛的牧民形象,以及上海孤兒巴根和薩仁為代表的南方孤兒們的生動形象,並以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生動展現了孤兒們從陌生牴觸,到接受認可成為相濡以沫的蒙漢家庭的感人過程。

觀影過後,每一人的心中都會更加直觀的體會到當時並不富裕的草原環境下,牧民克服自然困難與民族藩籬,無私忘我地撫養孤兒的偉大,感受到草原母親善良的天性,和為國家分憂,為政府解難的無疆大愛和赤子情懷。而當小主人公巴根經過歲月曆練,接過逝去爺爺的馬頭琴毅然跳上馬背去往烏蘭牧騎的那一刻,一個剛強挺立的草原男子漢“巴根”就躍然而立,紅旗的傳承也就此完成,相隔千里的北疆內蒙與南城上海,也因此有了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牽掛與親情。

故事中三千上海孤兒從孤苦伶仃、內心封閉,到得到了的家庭溫暖和親人關愛,重新樹立起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並最終選擇回報草原的心理轉變,也使得影片不僅表現了祖國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社會主義精神風尚,也激發了人們對於生命、對於親情、對於民族的全新理解和哲學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貫穿了大量真實的草原生活場景和民俗文化:狂放奔騰的駿馬、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潔白的蒙古包、烏蘭牧騎流動勒勒車、悠揚的馬頭琴聲、高亢深邃的蒙古族傳統民調,並以純正自然的蒙古族語作為語言基調,使得電影豐滿流暢,將觀眾迅速拉進內蒙古大草原這片長生天護佑下的多彩世界,也由此強調了綠水青山和生態自然的概念。

60年,是一場生命的輪迴。影片用最質樸的視角展現給我們一首博大壯闊的綠色生命敘事詩,描繪了伴隨著祖國前進中生動美麗的草原生活畫卷,描述了一個以天為幕、以地為舞臺的黨的“紅色輕騎兵”烏蘭牧騎的故事,譜寫了草原上高天厚土、無私大愛、甘於奉獻的額吉們的時代讚歌,表達了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守望相助、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而它描述的發生地,早已翻天覆地成為祖國北疆的亮麗風景線,而這裡面的建設者,就有巴根和薩仁。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麼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家鄉。”


母愛

是這世間最為慷慨的“海林都”

而我們

都是孩子

我們應該去看看這滿載愛之歌的《海林都》

看看這人間大愛的歌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