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名句摘錄

1、兩次危機發生前,大眾的心理都處於極端的投機狀態,不斷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危機爆發前,決策者總是面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意識形態化的三大挑戰。


2、20年代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蔓延最廣、破壞力最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累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


3、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理解和判斷往往在實驗室進行,而社會科學沒有研究實驗室,當統計數據不充分、研究對象又十分泛化時,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進行歷史比較。


4、週期性是歷史變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徵,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特點。歷史在時間跨度足夠長時會不斷重複自己,經濟社會發展的週期律首先表現為繁榮與蕭條的交替,但這種交替只是分析問題的起點。


5、歷史重複自己有線性方式,也有非線形方式,有符合邏輯的精準變化規律,也有邏輯不清的意外變化,甚至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歷史困惑,這一切既是這項研究的迷人之處,也是它的難點所在。


6、人口結構不同、技術條件不同、經濟和社會制度進化、全球化程度不同、新興國家崛起和全球經濟格局不同。


7、兩次危機的共同背景都在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後。長週期理論認為,技術創新引起繁榮,繁榮️是蕭條的原因,重大技術革命引起大繁榮,毫無疑問也會引起大蕭條。這是歷史週期律的表現。


8、在危機爆發之前,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危機發源地的政府都採取了極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


9、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危機的前兆。


10、在公共政策空間被擠壓得很小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政府所採取的民粹主義政策通常是危機的推手。


11、在兩次危機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


12、危機的發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邏輯之前,不可輕言經濟復甦。


13、危機只有發展到最困難的階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如凱恩斯和國家資本主義等)


14、危機具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它導致大國實力的轉移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大變化。基辛格,世界每隔百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全球大國。


15、樹立底線思維方法,對危機可能出現的最壞場景做出預案。


16、謀求中國利益與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17、比較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是我們應對外部巨大沖擊,實現我國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