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你如何运用互联网探索新知识,为你解读《知识的边界》

关于作者

戴维·温伯格是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还曾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网络政策顾问。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互联网对于人类的思想、沟通和社会的影响,写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可以称得上一位互联网思想家。

关于本书

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书都提过一个说法:互联网让人们不再能深度思考,网络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知识,而变得浅薄而又愚蠢。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温伯格认为,如果有人认为互联网成为了获取知识的阻碍,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知识变革,互联网创造出的无限连接的信息网络,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核心内容

温伯格在书中破除了我们对互联网常见的偏见,提出了在他眼中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最后也为我们提出了建议:在这个海量信息、无限连接的网络世界,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




教会你如何运用互联网探索新知识,为你解读《知识的边界》

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对互联网时代有知识偏见,比如互联网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知识碎片化的问题,网络世界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去理解它,互联网让人们不能再深度思考。

但是,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就是要破除对互联网的偏见。在他看来,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撼动我们对知识的固有观念。如果有人认为互联网成为了获取知识的阻碍,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知识变革。互联网创造出的无限连接的信息网络,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在这本书里,戴维·温伯格为我们破除了人们对互联网和知识最大的四个偏见。第一,纸质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第二,现代人们的焦虑,不是因为信息过载,而是因为过滤器失效;第三,网络上虽然存在回声室效应,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第四,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不再是知识坚实的地基。

在破除了原来对互联网的偏见之后,这本书又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四个方面的变化来描述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

在互联网成熟之后,网络能成为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传播方式也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也就是说在网络化模式下,一个领域可以向另一个领域延伸,而不在是围绕着中央权威来运行。

总的来看,网络化的知识告诉我们,世界更像是一个不定形状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历史上每次出现不同的媒介,都会带来知识革命,从竹简到纸张,到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每次都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温伯格说,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能更加迅速地发生,因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媒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温伯格说,一套新的认识世界的策略正在形成,我们要在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知识,我们要主动出击。他为我们提出了四个建议。

第一,是在开放的网络生态里,好好利用过滤器。在纸质书的时代,有各种过滤器会帮助我们过滤内容。在开放的生态里,我们还是会从图书出版社、期刊编辑那里受益,只不过我们要学习如何才能混合使用这些过滤器,怎么用一些过滤器作为其他过滤器的指标。利用好这个过滤体系,你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开放的网络。

第二,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比如,如果你有很多很多关于化学元素的信息,那你在上传的时候,不要上传单个的数据,而可以用一种“三元组”的形式上传。三元组的好处就是超越了单个数据,让数据之间发生联系,变成了知识。

第三,展示你的工作,链接一切。在互联网时代,研究者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的研究上传,让其他人能更快地接触到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也要把你的作品链接到更多的文章。

第四,学会拥抱不同。网上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分辨哪些是废话,哪些是证据充分的结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想要避免回声室效应,我们就要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不要只关心自己熟悉的、和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

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把这本《知识的边界》推荐给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