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像是世上本沒有龍生九子,說的人多了,便成了真的龍生九子了。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信仰,是人們臆想中的一種神物,誰也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龍的存在,那麼龍生九子當然也是牽強附會了,那麼為什麼會有此說法呢?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大囚牛

其實“九”是一個極陽數,代表很多的意思,並不是真正指九個,它是代表至高無上的神秘數字。

最早有記載的龍有九子是漢朝劉歆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本意指蛟龍有很多小蛟龍相隨,並沒有說龍生九子。

直至明弘治年間,有一天明孝宗看書時,突然好奇龍生九子叫什麼名字,就派人去問當時的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李東陽雖是飽學之士,但是也答不上來,後來經過多方討教,湊足了九子之說。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二睚眥

所以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龍生九子的版本,由於是沒辦法考究的,所以其他的學者也出了不同的版本。我們難免一頭霧水,不知該以哪個為準,不管那麼多,我們就說大眾最認可的版本吧。

李東陽把自己得出的龍生九子的名稱記載到了《懷麓堂集》中,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喜好。

老大囚牛:喜歡音樂,經常蹲在琴頭上聽音樂,所以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便刻上了它的形象。

老二睚眥:形似豺狼,好鬥喜殺,便把它刻在刀劍的吞口處,增加威懾力。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三嘲風(左1)

老三嘲風:形似獸,好險又喜歡在高處遠望,所以安置在大殿的殿角,象徵吉祥和威嚴,有消災、辟邪的作用。

老四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吼,居住在海邊,最害怕鯨魚,所以將其鑄為鍾鈕,把敲鐘的木杵製作成鯨魚形狀來撞擊它,使鐘聲更加響亮。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四蒲牢

老五狻猊:形似獅子,喜靜好坐,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狻猊。

老六贔屓:也叫霸下,形似龜,喜歡負重,力大無窮,所以安排它馱碑,我國一些石碑的基座就是它的形象。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五狻猊

老七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訟而且能明辨是非,所以獄門和衙門大堂兩側有其形象。

老八負屓:形似龍,平生好文,石碑頭頂兩旁的文龍就是其形象。

老九螭吻:又名鴟吻,龍頭魚身,好望喜吞,在大殿的屋脊兩端作張口吞脊狀,能避火災。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六贔屓(下)老八負屓(上)

其實,李東陽所列龍生九子的名稱來源於古代文獻中怪獸的名稱,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二“古諸器物異名”中這些名稱的怪獸都有記載,還有其它的怪獸,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探究一下。

陸容僅記錄了這些動物紋樣的名稱,並沒有說是龍子,這些動物的名稱是當時流傳於民間的說法,所以有很多人用這些名稱給龍之九子命名。這就是幾種不同版本的原因了。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七狴犴

這些名稱其實是有由來的,不是一開始就用作怪獸的名稱的。

比如:睚眥,《史記》中“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由此可見睚眥是指怒目而視的一種表情。

蒲牢:漢代張衡的《西京賦》在三國薛綜註解中就已經記載蒲牢為海獸,畏鯨。

狴犴:在漢代為監獄的別名。

“龍生九子”,九大神獸被人為操作,蹭了龍的熱度,名揚千古了

老九鴟吻

關於其它的一些名稱也有相應的記載,但是這些記載都和龍沒有任何關係,由此可見,世上本沒有龍生九子,說的人多了,便成了有模有樣的龍生九子了。

雖然是有些牽強附會,但是想想也蠻有意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們各自有了自己的天命和職責,為世人所樂道,大家說這是不是人為地被賦予了“名人效應”,成了龍的親人,蹭了龍的熱度,便名揚千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