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印度紡織品自古以來就享有盛名,品類繁多,極具地域特色。特別是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更是以各種羊毛織物而出眾,其中克什米爾的羊毛披肩則是最重要、最燦爛的一種。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印度克什米爾披肩

克什米爾披肩通常被稱作“kani”,有時也被稱為“jamawars”。我們現在常說的開司米是“克什米爾”的諧音,曾經指的就是克什米爾地區生產的羊絨製品,尤其是在歐洲,開司米一詞所隱含的意思就是指由印度克什米爾紡織工人特製一種質地考究、色彩精美的羊毛織物,而現在該詞常用來泛指那些上等品質的羊絨或羊毛製品。

在公元10至11世紀,克什米爾披肩便以其優良的材質、精密的編織技藝聞名於世。但由於紡織品不易保存,因此現存最早的克什米爾披肩實物是17世紀生產的,現保存於阿默達巴德紡織品印花棉布博物館中。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博物館收藏的 17世紀的羊絨織物

一般情況下,克什米爾披肩產業的興起被認為是開始於克什米爾的地方王,即蘇丹王——扎伊努.阿比定統治時期。

按100多年以前記載的地方傳說,蘇丹王扎伊努.阿比定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從中亞西亞和波斯引進了許多紡織工人,並制定了一些關於披肩生產的條例,發展了克什米爾披肩的生產,使披肩的生產形成了一種產業,而這種產業化又反過來大大推進了披肩生產的發展。

當然了,克什米爾披肩的起源很大程度上則應歸功於克什米爾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北部,處於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國之間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北路,平均海拔較高,氣溫溫和,是一塊美麗的蝶形谷地,更是東西文化的彙集地。如克什米爾地區曾是絲綢之路從中國出境去西亞、歐洲的必經之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而且克什米爾還被比爾本賈爾山脈所阻隔,查謨北部一系列的山脈,又將長滿樹木、肥沃的克什米爾谷地與印度的其他地區分隔開,因此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確保了有技能的工人能夠集中於此地並建立及維持屬於自己的產業。由於當地人世世代代以農牧業、編織業為主,再加上克什米爾處於西藏與土耳其斯坦貿易路線上的重要位置,從而又為它提供了充足的披肩生產所需的材料——羊毛。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由於克什米爾地區本身就與東部一系列高海拔的通往拉達克的山坳通道相連接,西達阿富汗及波斯、南到印度的商路,這就為紡織品提供了進入市場的機會。

17世紀初期,隨著東印度公司在歐洲的開設,克什米爾披肩進入了當時歐洲上流社會貴婦們的生活中,並迅速成為貴婦們渴求的對象。據記載,當時一條上等的克什米爾披肩,其價格相對於英國倫敦城裡的一幢房子。

至19世紀,克什米爾披肩在歐洲開始大面積流行並風靡歐洲,如從1790年到1870年,披肩在歐洲人的衣生活中風靡了將近100年。

那麼今天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克什米爾披肩,在歐洲能得到盛行的原因。

一、製作原料的獨一無二和製作工藝的精湛,使得克什米爾披肩成為了高貴、奢華、美豔的奢侈品

早期的克什米爾披肩是使用金、銀線進行裝飾,中央部分是無花紋的素地,兩側有帶根的花草邊飾紋樣,以其輕、軟、保暖性強以及手工織造而被視為披肩中的極品。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19世紀克什米爾披肩

在製作工藝上,克什米爾是由一種通經斷緯的編織技術(緙絲編制技術),也就是中亞及波斯地區傳統的斜紋壁毯編織術織造而成的,如織造披肩時,以本色紗線做經線,經線成為整幅披肩構架的支撐,而緯線的主要功能則是完成圖案的織造,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用各種顏色的紗線,與經線交織而不貫通全幅,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與普通的通經通緯的織造方法相比,其緯線可以隨時更換,連接方式也很靈活,因此圖案的表現力很強。在技術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斜紋織造使紋樣的曲線線條連貫、流暢,披肩圖案變化細膩、富有質感、色彩豐富。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除了織造的方法特別外,生產披肩的原材料也是獨一無二的,如克什米爾披肩的主要原料羊毛來源於棲息在中亞、我國西藏及拉達克地區的亞洲山羊,克什米爾谷地自身並不盛產這種羊毛。這些山羊在極其寒冷的冬季,為抵禦嚴寒,生長了厚而密集的羊毛,到了在夏季之初,山羊較為裡面的毛便開始脫落。由於山羊常常穿梭在山間樹林及岩石之間,身體與樹木及岩石少不了摩擦,從而使羊毛更容易大量脫落,脫落的羊毛使得人們能夠很方便地進行採集,但是,這些所採集到的山羊羊毛的品質是混雜的。因此,人們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將較優質的羊毛與相對粗糙的區分開來。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羊毛分兩個等級,品質最好的被稱為“原始的士族”,它產自於野生的山羊,並且通常被認為是山羊肩部、前胸及腹部的毛。產自家庭馴養的山羊羊毛是第二等級的,它們通常為克什米爾紡織提供主要的大宗紗線。

同時,也有一些羊毛是來自喜馬拉雅的綿羊。而普通的、較粗糙的披肩,則是用馴養的山羊羊毛製作的。如進入歐洲市場後被視為至寶的“Shahtoosh”——沙圖什(它的名字源於波斯語,Shah意為“國王”、“王者”、“toosh”意為“毛製品”、“羊毛”,“Shahtoosh”披肩即“羊絨之王”),這種珍貴的披肩,就是由最好的山羊絨製成的,也就是生長在高原上的一種稀有的野生藏羚羊胸部,緊貼羊皮的一層極細極軟的羊絨,它的粗細是一般山羊絨的3/4,只有人頭髮直徑的1/5,然而保暖卻是普通山羊絨的8倍。用這種羊絨織成的披肩,又輕又軟,圖案十分精緻,而且具有一種其他材料所無法體現的光澤。據說“Shahtoosh”披肩可以穿過一枚戒指,因此人們又稱它為“指環披肩”。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由於織機最大的水平寬度僅為兩個圖案,因此當時披肩織造工藝受到織機大小的限制,一次性完成不了一件完整的披肩,所以較為大型的披肩,在織造之前會被分割成數量不等的小塊,然後由工人分別在不同的織機上同時開始織造,而且在織造過程中,織工只能看到披肩背面的圖案,只有當織好的披肩被取下織機以後,才能看到完工後的圖案,稍有疏忽便會出錯而無法及時糾正,增大了披肩的生產難度。當披肩的每一小塊都織造完成以後,再將每一塊的披肩片段拼縫在一起,針腳被統一藏隱藏在兩塊披肩中間,以起到更好的裝飾效果,從而形成最初完整的大披肩。

因此織造這種披肩,不僅是一項極為耗時耗力的工作,而且還需要及其高超的技藝,由於全部由手工織機來完成,一件圖案複雜的披肩,需要耗用一位織匠18個月以上的時間,而且收集所需的山羊絨也十分不易,因為織造一條披肩需要好幾只野生藏羚羊的羊絨,並要根據羊絨天然的顏色分類選用,這就使得所生產的披肩數量十分有限。

因此這種高貴、奢華、美豔的克什米爾披肩不僅成為財富、地位、權力與時髦的象徵,而且還成為了貴婦們渴求的對象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二、宮廷裡的貴婦們憑藉絕對的權威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流行的領導者

在19世紀中期以前,宮廷裡的貴婦們憑藉絕對的權威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流行的領導者。當克什米爾披肩傳入歐洲後,雖然英國依仗其強大的紡織工業實力,取得了披肩生產的絕對優勢,但法國卻依靠其消費政策及其對時尚的領導力量,逐步奠定了其在歐洲時裝中心的地位。拿破崙當政後,提倡流行花色,通過刺激服飾品的消費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他的妻子約瑟芬,更是對服裝鍾情到了著魔的地步,服裝歷史學家認為,她掀起了幾次服裝潮流,克什米爾披肩的流行,約瑟芬也是功不可沒,由於她本人酷愛皮毛飾品,當見到拿破崙送給她的第一條克什米爾披肩時,便立刻為之欣喜若狂。

關於此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巴格達一位名叫Syed Yahya的盲人在1796年曾訪問克什米爾。當時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者是阿富汗人——阿卜杜拉.汗,這位地方王贈與盲人了一條橙黃色的披肩,但在盲人回國的路上,又將這條披肩轉而送給了埃及的首領Khedive,拿破崙在征戰埃及時,Khedive又將該披肩作為禮物贈送給了拿破崙,當拿破崙看到如此精美的披肩時甚是喜愛,便又將其送轉給了他心愛的妻子約瑟芬。約瑟芬皇后將其視若珍寶,隨後克什米爾披肩一時間在法國宮廷內流行開來,以至於後來成為了既能夠顯示身份,又代表時尚的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拿破崙的妻子 約瑟芬皇后

三、19世紀初的服裝樣式和穿用披肩的人,使克什米爾披肩的流行成為必然

由於這一時期的女裝塑造出類似拉長的古典雕塑的理想形象,由細棉布製作的及乳的高腰身的襯裙式連衣裙,線形具有明顯轉折的袒領、短袖,色彩素雅,用料輕薄柔軟,裙長及地,裝飾很少,並自然下垂形成豐富的垂褶,強調出女性天然的美,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薄衣時代”。而女人們為了增加其美感,就不得不忍受寒冷天氣的襲擊。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由於克什米爾披肩,不僅又輕又軟,並且具有極強的禦寒、保暖性能,而且克什米爾披肩,色彩通常都是暖色的調子,紅色、黃色與乳白色是經常被使用的顏色,這不僅與當地人民的色彩喜好有關,而且還與羊毛的天然材質有關。除了優質羊毛所具有的天然的乳白色之外,其餘的顏色都是從當地生長的植物中提取,運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染色,帶給人們內心溫暖、柔軟的親和之感。再加上克什米爾的披肩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並且這種披肩與新古典主義的服裝風格也十分協調,服裝的整體造型簡潔柔美,體現著女性高貴的氣質,因此克什米爾的披肩就在這時成為了時髦的飾品。

四、戰爭的影響,也促進了印度克什米爾披肩在歐洲的盛行

戰爭雖然毀滅著人類的文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又促成了文明的交流並建立起新的文明。隨著英法兩國“印度之爭”的日趨激烈,往返於英國與印度之間的英國軍官、士兵、商人等,將極具異國風格的克什米爾披肩作為禮品紛紛帶回國送給家人,那些婦女們在收到禮物之後不僅被披肩精緻的工藝所打動,更被披肩上的圖案所吸引,據說有的披肩上還織有“神秘而永遠的東方”的文字,於是富於東方色彩的克什米爾披肩在在歐洲各國盛行起來。

17世紀進入歐洲的“克什米爾”披肩,為啥能在歐洲快速得到盛行?

結語

隨著克什米爾披肩的流行,大眾化的需求使得披肩必須具備物美價廉的品質,而工業化的進程,導致了印花披肩的大量生產,這就使得原來克什米爾披肩所具有的獨特的手工設計印象與高貴的美大打折扣,可以說印花披肩的出現不僅滿足了市場需要,更滿足了人們心理需求和精神的審美需求,因此克什米爾披肩在歐洲漸漸失去了流行的地位。當然了,導致克什米爾披肩在歐洲流行中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總之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克什米爾披肩不再被生產,但披肩上特有的圖案紋樣卻得以被保留、被流傳下了來。其結果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紋樣(佩茲利紋樣)被印製在任何產品上,重複著經典,同時也製造著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