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A柱鐵皮裡面是什麼樣的,裡面是空心的嗎?

陶薩


你好,本人主機廠白車身機器人調試工,你的這個問題,A柱一般由三層焊接在一起,最外面是衝壓的鋼板大概0.7mm厚,再裡面就是高碳鋼內板焊接在一起,一般內板和外板中間在A柱B柱間夾了一層高碳鋼鋼板,一般都大同小異,都是這種做法,只是焊接工藝和順序不一樣。


印第安老斑鳩啊啊啊


說空也不空,因為比起單純的管狀結構來說A柱裡面還有很多層結構。但是A柱也並非完全實心的,否則重量太大了。

上圖是一個展車,用來展示車身安全結構的。可以看到圖中A柱部分有兩種不同的顏色。其中白色部分就是量產車上我們能看到的最外層,叫做蒙皮。而裡面那層紫色的是A柱的加強結構。所以從這點來說A柱並不是空心的,畢竟單層鋼板構成的A柱實在太單薄了。

現在的家用車都是承載式車身,車身的框架結構都是用一個個衝壓成型的結構件焊接起來的,根據車身安全設計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強度的材料,然後組合焊接成車身整體。而且不同部位根據安全設計需要也會採用不同數量的結構件。比如A柱、B柱這些對強度 要求高的部位都是很多層結構,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強度。所以從這點來說A柱並不是像鋼管一樣只有一層裡面就是空的,而是很多層結構。

比如上面這張圖,將A柱蒙皮切割開做展示用。可以看到裡面還有加強結構。這樣才能保證A柱有足夠的強度。

為了大家能更好地瞭解,我們找來了這樣一張圖片。這是A柱的橫斷面,可以看到裡面有很多層結構件,它們共同作用提高了A柱的抗衝擊能力。

還有更狠的,上圖是某品牌的B柱橫斷面,可以看到其內部加強層很多,更厲害的是中間還塞著一根實心鋼棒。這樣在出現撞擊時就能儘量保證乘員艙的結構完整,儘可能保證司乘人員的安全。

雖然A柱看起來是比車身其他部位使用了更多的加強結構件,但這並不代表A柱就足夠堅硬。因為這所謂的加強只是針對汽車其他部位而言的。很多嚴重的事故中A柱變形並不稀奇。

我們都知道在25%偏置碰撞測試中A柱是否變形是考驗車輛A柱強度的重要指標,因為這種測試規則下碰撞剛好避開了底盤縱梁,測試中首先是保險槓與剛性壁碰撞,然後是防撞鋼樑(前提是防撞鋼樑足夠寬),然後是汽車的輪子和懸掛,然後就到了汽車座艙。由於前面那些部件在高速碰撞下根本起不到有效防護,所以大部分的衝擊力就加載到了座艙上。而A柱恰好就首當其衝。所以有些車A柱如果不夠結實的話在25%偏置碰撞中就會暴露無遺。

但是碰撞測試畢竟無法代表實際情況。因為測試的車速和碰撞位置都有規定。而實際發生事故可能千變萬化。比如上圖這種“斷頭臺”式的碰撞,誰家的A柱也經不起這樣的衝擊力。所以說汽車再怎麼說安全也只是能在一定的速度範圍內儘可能護人周全,超過了這個範圍誰也沒辦法。所以說安全不僅僅看A柱的強度,更重要的是看人的安全意識。


愛車大家說


來看看斯巴魯森林人A柱剖面圖。斯巴魯車子碰撞測試一向很好。美國IIHS測試經常為推薦最安全車輛。




沙漠甘泉518


2012年美國保險協會安全測試第一次把正面偏置1/4小角度碰撞測試作為正式項目,市場上絕大多數車型只對老標準40度碰撞,都沒有針對那麼小的角度做過優化設計。

只有三個車型成績優良:沃爾沃/斯巴魯/英菲尼迪

圖為斯巴魯A柱



多燈出海


A柱裡常規會有排水管,會有一些線束,喇叭,還有一些再生棉等填充物。

高端一點的車可以集成安全氣囊。

在未來還能集成LED屏和攝像頭,把A柱變“透明”,更好的檢測到盲區的障礙物或行人。



東北車圈


A柱是指前風擋玻璃兩側的立柱,位於發動機艙與乘員艙之間。汽車的A柱除了起到連接車頂與車身的作用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汽車前部正面碰撞中首當其衝,起到保護乘員艙不變形、防止車輪、懸架等侵入乘員艙的作用。

A柱在車輛設計就是個矛盾體。太大影響駕駛員視線,太小又不能有足夠高強度來承受碰撞力。故A柱作為車身結構件要求其必須具備高強度的屈服強度(多大的力能夠把金屬材質弄變形)和抗拉伸強度(多大力能把金屬材質弄斷),所以日常汽車的A柱都是使用高強度的熱成鋼製造。但只要是金屬材料就受應力(材料本身內部抗拒變形想恢復原樣的力)影響。所以為了應對應力的影響。製造A柱過程中會人為的改造其結構其中有兩種方法。一是在鋼板夾層內加強筋二是在夾層外打孔在利用結構焊接固定。故A柱嚴格來說並不是空心的。

說到A柱,隨便也來了解下A柱發展變遷史。最開始的汽車是沒有A柱,到了50、60年代因行駛速度快石頭等異物飛濺,也因玻璃的發展才有只有一根手指粗細汽車A柱。隨後A柱材料隨著科技不斷變化也在變化,因沒有統一的標準,故每年都出現了大量汽車側翻事故且損失慘重。直到2008年,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車頂承壓測試結果出爐,讓廠家們紛紛出臺改進計劃,加強A柱的強度,並逐漸形成今天標準。比如25%偏置碰撞測試等都是檢驗A柱強度的方法。

在高強度的A柱也不能保證我們行駛安全,行車安全還是靠大家日常駕駛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車,勝在你我!


希望我的回答能為您解答疑惑並有所收穫,我是自在如風,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起探討更多汽車知識!


自在如風


汽車A柱並不是「鐵皮」——裡面是高強度鋼

分析汽車結構強度時總會提到“某某柱”,什麼是柱呢?簡而言之,柱的概念是用作汽車車身結構的加強,字面上的意思就像是“頂樑柱”一樣;不同車型有不同數量的柱,比如三廂與兩廂轎車只有三個柱,由前至後分別為前檔位置A柱,前後門之間的B柱,以及後方三角窗的C柱,結構特點如下。

SUV與MPV車型則多出D柱,因為後排三角窗的尺寸加大了很多,車身長度也加長了很多;頂棚與底盤的結構連接需要進行更高強度的加強,所以多出的D柱也會由高輕度鋼材打造。


不過不同位置的柱使用的材料強度會有很大的差異,原因在於碰撞測試的侷限性。

1:駕駛門一側的A柱與B柱總會使用所謂的“超高強度鋼”,指屈服強度在1500Mpa(兆帕)左右的熱成型鋼——這是非常理想的鋼材。而之所以A柱會使用熱成型鋼,原因在於NCAP機構或諸如IIHS與CIASI等服務於保險業的車輛碰撞測試機構,其碰撞測試項目中有【25度偏置碰撞測試】,指撞擊駕駛員一側的車頭,測試的動態狀態大致如下。

偏置碰撞測試只測試駕駛員一側,因為左舵車的區域為右側通行,對向車輛的碰撞主要會撞擊駕駛員一側。於是碰撞測試也會測試這一範圍,至於上圖的測試出現A柱的折斷並不具備代表性,此類安全等級很差的車輛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中高端定位合資品牌汽車以及國產過渡級及以上等級的汽車表現都挺好。因為明知車輛可能會拿去碰撞測試,也明知這一角度的結構需要極高的強度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用戶,良心車企總不會無視A柱的強度——熱成型鋼是基礎。

2:B柱的碰撞測試也是同理,側面碰撞測試也是隻撞擊駕駛門一側,所以這根B柱也會使用超高強度鋼材打造。然而問題來了:副駕駛員一側是不會參與碰撞測試的,那麼右側的A/B柱使用強度較低的普通高強度鋼(屈服強度1000Mpa左右)則成為大部分企業的“共識”,只是很少一些量產車會使用與左側A/B柱相同的材料,這些車的被動安全保護水平會很高。不過這些車也是鳳毛麟角,除了部分自主品牌以外,只有一些定位豪華等級的合資或進口車才會使用。

在瞭解了A/B柱的功能與兩側強度的差異後,進一步需要了解的是A柱的結構特點。很多人認為實心的A柱才能保證足夠高的強度,實際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因為在材料領域中總會提及一個詞彙叫做“應力”,需要打造成為各種角度與形狀的A柱熱成型鋼板會因設計而改變應力,彎曲後的鋼板可能出現結構阻止的缺陷。為了改善這些缺陷則需要對A柱進行結構的“改造”,比如利用加強筋或者打孔再利用結構加固等等方式;所有開始“千瘡百孔”而且挺“消薄”的A柱,實際強度是相當高的。同步同理看似中空且不夠強的B柱也會很堅強。


A/B柱的強度緣何高於C/D柱

汽車正面碰撞的概率高於被追尾,在交通事故的統計數據中可以這樣定義。而車輛正面碰撞承受的慣性作用力會非常大,因為汽車車身總會有1~3噸的整備質量。不誇張的說——汽車高速碰撞障礙物時就像是“炮彈”一樣撞擊,如果障礙物的強度大於車身結構的強度,結果自然是車輛結構的變形。汽車的碰撞保護結構是一套科學而系統的結構,撞擊力的傳導流程如下圖所示。

簡單描述:防撞橫樑承受輕度撞擊可以不損壞,重度撞擊會將撞擊力傳遞至可被壓扁的金屬吸能盒。如果撞擊力僅足夠壓扁吸能盒則會就此而止,如果撞擊力過大則會通過吸能盒傳遞至縱梁再傳遞到A柱。假設撞擊力過大造成橫樑折斷,此時通過縱梁傳遞至A柱的撞擊力則是巨大的,如果A柱強度不夠高則會出現彎折,最終會是駕駛室的變形出現對駕駛員的擠壓,後果會非常嚴重,所以A柱必須很強。

B柱固定在前後車門的中間,其結構同時保護了前後排,所以B柱也需要很高的強度。而C柱與D柱之間有翼子板的金屬結構進行了相對全面的保護,即使是七座車也不用擔心第三排的橫向撞擊。D柱的強度也不用像A柱一樣那麼誇張,因為被追尾的概率比較低,且毫不減速的直接碰撞追尾也是不現實的;所以D柱只要能保證撞擊力的正常傳導,三廂車配合尾箱的“吸能”、SUV/MPV等車型依靠平直尾門與車身框架的結構強度補償則可以達到合格的安全保護等級——當然以工程塑料尾門打造的某些車輛不在討論範圍內。


汽車安全保護等級——車身覆蓋件並不起到絕對作用

很多消費者在購車時總會按一按車門板或引擎蓋,以能否按得動或用多大力量能按動,作為評價汽車安全等級的標準。然而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方式,因為這些所謂的“鐵皮”或“鋼板”更多作為裝飾作用,真正起到保護碰撞保護作用的是車身的框架,也就上上文配圖中的結構圖;結構的概念就像是人體的骨骼,支撐起人體站立(形成形狀)的是骨骼框架,而外部的鋼板就像是人的“皮膚”,起到的是美觀與一定程度的防護隔離作用,並不起到碰撞保護效果——充其量是碰撞中防止碎片飛濺到車內。

所以車身覆蓋件(“鐵皮”“鋼板”)的薄厚並不是重點關注點,很多在CNACP或CIASI兩大機構測試中拿到優異成績的汽車,這些車的“鐵皮”可以輕鬆按得動;然而這只是為了進行車身輕量化,實現有效的節油而已。而某些碰撞測試成績極差的汽車,其“鐵皮”厚度超1mm感覺會很堅實,只是這些車的真實防撞能力會很差,覆蓋件的厚多多少少有一些“掩蓋”“掩飾”的味道。


總結:A/B/C/D柱的強度總是越強越好,但在不可能都很強的前提下,至少A柱與B柱要使用熱成型鋼打造。不同品牌的汽車大多會公佈車身結構用料的比例數據,參考這些數據可以大致判斷車輛的被動安全水平;至於沒有數據公佈的車輛不能一概而論品質低,但是也確實會令人有些疑慮,好在這些車以冷門車為主。其次數據中所謂的高強度鋼比例佔比多少隻是賬面數據,其中涵蓋了600/1000/1500左右三個等級的鋼材,其中1500Mpa左右的熱成型鋼佔比往往不具體描述,這就需要對應結構圖進行簡單分析和計算了。

安全的汽車才能讓人放心的駕駛,在選車時更多關注車身結構才是老司機。




天和Auto


硼鋼



我的排位


裡面空的,但有加強筋!



L仁X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即使有一些車型的a柱是中空的,但是中空的往往也採用了加強結構的設計,或者採用高強度鋼材作為材料來增加強度。

這是由於a柱在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是起到保護駕駛員的作用的,所以往往a柱內部都會採用加強筋的設計,畢竟在碰撞實驗中,首先關注的就是a柱變形的情況,所以在發動機倉變形的情況下產生的吸能會向車身延展,而不會對a柱產生變形的狀況。

讓我們看一下發生碰撞時車身的情況,首先配備有前防撞鋼樑的車會首先由前防撞鋼樑來抵抗衝擊,如果衝擊力過大,前防撞鋼樑無法通過變形來吸收的話,那麼發動機腔會產生形變來吸收動能,這時發動機支架會發生形變,儘量在第一時間讓發動機脫扣避免發動機被擠進駕駛室導致駕駛員腿部受傷。如果還是抵禦不了衝擊的話,那麼a柱會起到保護作用,動能會向車身部分延展,有車身的形變來吸收動能,同樣b柱和c柱也會對後排成員產生保護作用放置產生形變倒是人員受傷。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像是斯巴魯這種低調的品牌,曾經多年在美國的安全車身榜單上名列前茅,他的a柱的結構可以說是強壯到了極點,安全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