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悠,夢飛揚:用耳朵傾聽樂譜,用心體會音符·



“媽,我不想出去。”

其實,我很想出去走走,但是我害怕,我自卑,我不敢出去。外面的世界應該是有很多顏色和聲音的吧,很好看,很好聽,但那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既看不見,又沒用。

在家的日子有點無聊,我開始聽音樂。音樂真好,只用耳朵去傾聽就能夠感受到它描繪的森林、大海、快樂、悲傷。

2014年,懷著對音樂的喜愛,我鼓足勇氣,加入了中關村街道殘聯組織的合唱團,並在一年後,加入了海淀區殘聯組織的合唱團。

加入合唱團後,媽媽會固定陪著我外出,去合唱團和大家一起排練,但除了這樣的日子,我依然沒什麼自信走出去。

一次排練活動中,休息時,一陣悠揚的樂聲吸引了我。後來才知道,那是合唱團的老師在吹奏口琴。

那天我安靜地坐著聽了很久很久。

看到這一幕的媽媽,悄悄為我買下了一隻口琴,並請了合唱團的石蒼懷老師教授我吹口琴。

口琴並不好學

小小一隻口琴,握在石老師手中,就能吹出優美的旋律,但到了我手裡,卻很“不聽話”。口琴和一般的吹奏樂器不同,它不僅在吹氣時能發出聲音,吸氣時也有聲音。一開始,我始終沒法理解正常呼吸和口琴呼吸方法的區別,連基本聲調都吹不準。石老師鼓勵我不要氣餒,多多練習,最後,我“磨破了嘴皮”——因為一直抱著口琴練習、嘴角都破了,終於練好了基本功。

掌握了基本聲調後,我就開始試著演奏《小星星》《小白船》這些兒歌,“ 1 1 | 5 5 | 6 6 | 5 - ” 這些簡單的旋律讓我彷彿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感受到了久違的單純的快樂。

有一次,外公問我,“你現在都會吹哪些曲子啦?可以吹奏《紅旗頌》嗎?”

我搖了搖頭,但心裡卻埋下了一顆種子,“我可以吹奏更復雜曲子嗎?”排練的時候,我請教了石老師這個問題,石老師說,“口琴的孔雖然少,但是音卻不少,複雜的曲子也完全可以吹奏!”

有了石老師的指導和鼓勵,我開始嘗試吹奏《喜洋洋》、《步步高》和《紅旗頌》等複雜的曲子。普通人學曲子,一開始都是照著譜子吹,但我因為視力的原因,第一個步驟就是背譜子。背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如果只背譜子,無法充分領悟其中的感情,改為邊吹邊背。

琴聲悠,夢飛揚:用耳朵傾聽樂譜,用心體會音符·

練習,背譜,忘記,再練習,背譜,忘記,再重來……

就這樣,一遍遍地,直到譜子爛熟於心,我鼓起勇氣,為外公吹奏了一首完整的《紅旗頌》!那一刻,外公哭了,我笑了,我終於不再是一個沒用的人,我也可以帶給別人歡樂和感動。

在家人的鼓勵下,2017年12月,難忘的日子。在中科院殘聯參觀活動中,我第一次在眾人面前進行吹奏口琴的表演,大家的鼓勵,使我對口琴的吹奏更有了信心。

2018年的秋天是我收穫的秋天,在楊佳主席和中科院殘聯推薦下,第一次登臺參加了石景山區盲人協會舉辦的“慶祝第三十五屆國際盲人節暨第八屆光明行”文藝演出,吹奏了《我愛你,中國》這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受到熱烈歡迎,並得到了石景山區盲人協會楊主席在最後的總結時的表揚。一年後參加石景山區盲協舉辦的“歌唱祖國 歌唱黨”慶祝建國70週年紅歌比賽,我又一次用我喜愛的口琴吹奏了2019年最“流行”的一支曲目《我和我的祖國》,並且獲得了一等獎。

琴聲悠,夢飛揚:用耳朵傾聽樂譜,用心體會音符·

現在,我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喜歡吹口琴了,不但要把《我愛你,中國》成為我的保留曲目,並且也要學習吹奏很多好聽的曲目。

口琴的吹奏表演也越來越多,在海淀區的殘疾人藝術匯演;在中科院殘聯南戴河黃金海岸的活動;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慶7.1建黨97週年文藝活動”;在中科院體藝之家——‘九九重陽敬老愛老’文藝匯演,我都參加了表演。

琴聲悠,夢飛揚:用耳朵傾聽樂譜,用心體會音符·

音樂改變了我,口琴改變了我。

如今我時常走出家門,在排練廳、在小公園、在舞臺上,練習口琴、吹奏口琴。口琴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快樂,還帶給我越來越多的自信和幸福,讓我知道,雖然看不見,但我依然可以帶給別人快樂、感動,和大家一起分享樂聲中每一刻的美好。

最後,感謝楊佳主席、中科院殘聯樊老師和劉老師、感謝石老師以及殘聯各位領導,謝謝你們!是你們,讓我的夢隨著口琴一起嘹亮、飛揚,我願在快樂的口琴之路上繼續前行,將更好的演出奉獻給大家!



配音:殘友之聲 梅雯

策劃:殘友之聲 吳文英

監製:殘友之聲 黃雪媚



殘友之聲是一個講述草根兒殘疾人及公益達人故事的平臺,內容模塊分為圖文靜態和短視頻動態。通過全網平臺發行,讓更多的人關注殘疾人的溫情、正能量、為生活拼搏的故事,“接力愛心 傳遞幸福”。

殘友之聲於 2020 年發起徵稿:

題材內容需積極、正面、自強、勵志、感動、共鳴的草根兒殘疾人或者是公益達人,讓我們將接觸到的每一位殘友以及從事公益活動的每一位公益人的真實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現,用書籍和新媒體的載體加以傳播,令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觸動,生髮出更多、更美的關注弱勢群體的公益人來,讓我們的聲音傳播得更快、更廣,更有影響力!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