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學生心理那麼的脆弱和暴躁?

一根有思想的韭菜


現在孩子的內心普遍比較脆弱和暴躁,大體來說,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太順暢,孩子很少有抑制自己的慾望的體驗,以及經受困難考驗的體驗,而孩子從小也受到了更多的管教(限制),自己做主體驗生活的機會更少了。具體來說:

1.多數孩子成長在花瓶一般的環境裡,要啥有啥,家長生怕孩子受苦。孩子很少體驗到“我沒有,但等我長大了媽媽就會給我買。。。”這種等待的感覺,這其實是一種延遲滿足,對孩子的耐力是一種很好的鍛鍊,到現在的孩子的這種機會變少了。再者,物質的豐富給孩子一種錯覺,即我要什麼就應該有什麼,如果沒有就無法忍受,暴躁是自然的。這種情況下,孩子也較少體會到“別人有,但我沒有”的體驗,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從物質上還是內心都很少受苦,也就自然比較脆弱

2.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較多,由於以前的社會屬於熟人社會,成長的環境也通常是一大群孩子瘋玩。孩子在與大人的交往過程中,以及在與別的孩子的交往過程中,他們得到了訓練,知道了有時候應該抑制自己的慾望,以及如何去抑制。而現在,大部分社區都是生人社區,家長不敢放任讓孩子自己出去玩。孩子跟家庭成員(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間的互動要少一些。所以沒有這種鍛鍊,他們不明白如何去控制自己,不會抑制自己的慾望,所以就顯得脆弱和缺乏耐心。

3.現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對孩子的看管更嚴。在我們的小區,三五歲的孩子出來玩,後面肯定有大人跟著,當孩子之間互動的時候,通常家長會在旁邊指指點點。而在我小的時候,兩三歲的孩子就會跟著大孩子自己出去玩了,孩子之間有什麼事情,孩子自己看看怎麼辦,同時無意中自己也承受結果,無論是高興還是失落,他們都自己去體驗,有更多的自主權,也接受了鍛鍊。所以長大後也就沒那麼脆弱。

4.由於環境的變化,現在的孩子,很少從小就幫父母幹活。孩子在幫助父母幹活的過程中,忍耐的體驗肯定是有的,因為多數情況下也許他們不想去幹,必須耐著性子,無意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心性。

寫得比較快,沒有仔細整理,但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毛蛋成長記


這要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一是社會層面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為青少年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成長條件。同時社會的五彩繽紛和多元化,也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生活方式。比如,城市的全面亮化事實上催生了孩子的晚睡現象;社會上無處不在的誘惑在吸引著孩子的目光,一旦這些誘惑和自身條件產生衝突,難免就會產生脆弱或是焦慮等各種心理現象。


二是家庭層面的影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不一樣期待。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和目前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容易成為家長焦慮的一個事情。很多家庭由於不能對孩子有一個客觀的期望值,強加給孩子很多任務,讓孩子不堪重負。可以想見,當任務強度大過孩子負擔能力的時候,一座“火山”也就爆發了。他爆發的形式,可能是目不斜視的叛逆,也可能是暴力的回擊,還有可能產生各種程度的“抑鬱”。



三是孩子個體層面的因素

少部分孩子有先天的性格缺陷,敏感脆弱抑或易怒暴躁,這是很難以改變的。更多的孩子,則是由於從小的家庭教育沒有傳達“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換位思考理念,導致形成特別自我的人生觀,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順風順水尚好,一有挫折就歇斯底里,埋怨外界因素的影響。

孩子的脆弱或是暴躁,歸根結底是一個性格問題、一個人格養成的問題。社會層面的影響客觀上無法改變。孩子個體的因素因為他人小,正在成長期,事實上也難有主觀改變力量。改變的最大變量是家庭教育。父母要善於向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理念,以及思維方式、處事模式,促進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換位思考的意識,換一個角度看待世界,一切將豁然開朗!


青蜜成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西紅柿奶爸給你答案:

實際上並不是現在的學生越來越脆弱,而是因為人們現在對於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所以我們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度才會越來越高,這樣我們才發現原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需要重視。在以前的時候無論哪裡的學生也經常受到各方面的打擊、挫折甚至創傷導致留下心理陰影,甚至出現自殺等嚴重行為。用以前的眼光看待這些學生,大多數人會覺得是孩子自身的問題,而不是其它因素的影響。還好隨著心理學的推廣及社會大眾的逐漸認可,我們能夠正視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情況開始好轉。

一、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成因包括哪些?

(1)學生群體普遍處在青春期狀態,這個時期由於學生們的身體、心理逐漸發展和成熟,很多學生就產生了獨立、自我的念頭,於是經常在這個時期對生活和身邊的長輩等等採取消極反抗的態度,否定以前自己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習慣,去突出現在的“個性”。這種反抗傾向,會引起學生對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生活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出現抗拒社會正常禮儀、規範態度和行為,從而會引發一些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問題,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崩潰、自殘自殺。

(2)學校人際關係問題引發的心理問題。現在的學校學生早熟比例較高,經常三五成群,互相攀比等,有些學生就會欺負相對弱勢的群體,甚至發生校園暴力等行為,給弱勢學生群體造成嚴重的身心健康的打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由於成績低、早戀、或聽課狀態不好等情況導致師生關係緊張,加上有些老師的師德並不達標,對學生體罰、辱罵等,讓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從而心理更加脆弱。

(3)家庭氛圍導致的心理問題。因為家庭原因讓學生苦不堪言的比例並佔少數,很多家長“唯成績論”,只要成績不好就全盤否定學生的一切行為,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在家裡沒有歸屬感、安全感;還有些學生家庭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比如父母某一方出軌、離異、或長期在外工作、脾氣暴躁、性格古怪等等,都會刺激到青春期學生敏感的神經,導致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

二、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心理問題?

既然我們明白了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自然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1)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是家長和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模式,夫妻之間也要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的態度和行為,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而且不要像是為了成績、為了攀比等外在的因素才互相包容的,一定要做到真誠。

(2)當有了良好的家庭環境,我們就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全面瞭解、掌握學生的動態,以便更好的幫助學生建設強大的心理。比如瞭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是否融洽,是否存在各種困難需要家長出面幫忙協調解決的,這在進一步強化親子關係的同時,還會讓學生本人有更牢固的信念和安全感:因為他有了足夠強大的靠山。

(3)遇到不懂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比如某些青春期綜合徵的孩子會表現的脾氣暴躁、古怪,也不喜歡和家長袒露心聲,而家長又沒有應對的經驗,遇到孩子頂撞就以牙還牙,反而加劇了彼此間的矛盾。這個時候切勿病急亂投醫,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去聽聽心理醫生的建議往往是比較好的選擇。

(4)主動先向學生暴露自己,更容易贏得信任。在學生時期往往都是希望自己可以足夠獨立、但現實往往又不盡人意,這時候他們敏感的自尊心又放不下面子去向身邊的人請教,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主動先向他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他不僅會覺得自己被人重視和關注,更會主動的和對方交換意見,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既能瞭解到問題的根源,又能促進彼此感情的昇華,可謂一舉兩得。

三、在學校生活之外,人們都是怎麼解決心理障礙的?

我上面提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在校的學生,但是學生總有畢業的一天,將來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材,所以我們要把目光放長遠,不僅要預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要關注全社會的青年人心理健康狀態。

去年一個程序員小夥因為著急回家給女朋友送鑰匙,不小心騎共享單車逆行被交警執法抓住,在交警執法的時候小夥子整個人的情緒直接崩潰了:抱頭痛哭,甚至跑到橋邊把交警都嚇壞了。

“我太難了!”這是當代年輕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四個字凸顯出無盡的壓力和無奈:一方面要為了生計疲於奔波,另一方面又沒有什麼人真正的給自己足夠的關懷和照顧。所以現在我們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就是為了讓年輕人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宣洩壓力的方式及途徑,幫助大家用更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西紅柿奶爸,任何有關心理學、育兒方面的問題和困惑隨時可以在評論區、私信聯繫我,我會及時幫大家解惑!

更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我會長期更新關於心理、育兒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家更好的面對生活,塑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


心理學奶爸的視界


好多老師特別是老教師們都有這種感覺,現在許多學生的心理很脆弱,也很爆燥。依我看來很大的因素是寵溺出來的。

我國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全國從城市刻鄉村大部門家庭是獨生子女。我曾看過一篇攵章不記得作者是誰,什麼時候發佈的,但清楚記得裡面的一句話:"獨生子女是一種新的物種,地球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沒有兄弟姐妹,以後他們的孩子沒有叔叔阿姨。"文章中提出的觀點是,這一代人不能以正常人的眼光和思維去評價他們。當時讀的時候就覺得從生物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孩子還真不能用經驗來評判他們,用常規的教育方法教育他們。這一代孩子共同的特點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堪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家中奶奶疼姥姥愛,隔代愛在他們身上反應得淋漓盡致,從小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求必應,在家裡根本不讓受一點點委屈。學走路,摔了,是地板的錯;學吃飯,勺子掉了,是奶奶地錯;別人有的玩具我沒有,是爸爸媽媽的錯,寶貝們永遠沒有錯。這樣不說孩子能學會擔當,就連你說他一句,都覺得萬分委屈,寵溺出了一顆脆弱的心,毫無抗壓能力。可人在成長的過程那裡有那麼多的一帆風順,適當地經歷些挫折,遭受點拒絕,這也是一種有必要的磨練。孩子都應該有一定抗挫能力,從生物學上說是有抵抗力,有抵抗外界破壞的能力才能使自身得到穩定。如今孩子的脆弱更多是因為被家人保護得太過好了。

當孩子開始長大,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開始與家以外的接觸,攀比、境爭、挫折、打擊等等或多或少都會發生,孩子們面臨這一切而無法去面對的時候往往就很煩燥,甚至變得爆燥。

脆弱和爆燥緣於不安全和無助, 我個人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學會適當放手,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用在教育孩子我認為也很正確。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和持續的過程,希望很和各位一起探討共勉。





蟬之羽


壓力是逐級傳遞的!國富民強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壓力也隨之而來!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考慮幾件事情,教育,醫療,房,車以及生活水平!它們已經成為國人,每天為之拼搏,努力奮鬥的源動力了!曾經有一篇報道,統計國人的幸福感!數字相對來說比較汗顏!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但人們的幸福感卻越來越低,為什麼呢?原因更多的來自於壓力!父母尚且如此,孩子在同樣的成長環境中又怎麼可能不受到影響呢?父母每天要面臨生活,工作,教育子女等等各方面的壓力,而此時他們自然會將這煩躁情緒帶給他們下一代!再加上孩子們現在繁重的學業,以及補不完的課!孩子無法迴歸到快樂的生活當中!而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但學業的重要性實時逼迫著家長施加與孩子更大的壓力!玻璃心暴脾氣成為這一代孩子的一個主要特點!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就沒有如此的壓力,父母為了養活我們,更多的是為了維持生計,而沒有想到太多的教育醫療房車,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高興,每天想的就是玩,沒有繁重的學業!艱苦的日子,反倒讓我們學會了更多自力更生,自強自力!試想一下子很多事情都是雙刃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學會給孩子減壓,幫助孩子釋放!現在又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展現才華的方式,尊重孩子們的正確選擇!一切迴歸自然!


貓貓吃小魚的幸福


我認為學生變成暴躁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第一:學生和家長缺少溝通,家長壓力大忙於掙錢養家,學生壓力大作業太多,再加上可能上輔導班,家長和學生沒太多時間去互相溝通,互相瞭解。導致彼此疏遠,互相陌生

第二:教育好孩子是社會,學校,家庭相結合的因素。家庭環境,家長的引導方式,家長的素質等都可能影響到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第三:孩子經常愛玩遊戲,投入很大精神,家長這時讓做作業,那肯定會暴躁。所以適當玩遊戲,給他們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長期下去就習以為常,成為慣性。

我再說脆弱方面的因素

第一:家長創造的條件太優越,孩子是溫室花朵,沒受過苦。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多經歷些困難的事情,他就會不斷的成長。總會再困難的時候勇往直前,不會氣餒。

第二:來自於學校,社會的壓力,他們心理素質可能不過關,稍微的壓力,會讓他們受不了,感覺就像鋒芒叢生,甚至輕生。學生跳樓時間時常發生,所以要讓孩子心裡強大起來,能克服一切困難。

總之,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成長中的榜樣。我們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點滴成長,才能讓他們不暴躁,不脆弱。





小趙走鄉村


學生脆弱和暴躁的心理來自於家庭和學校,父母的短視和教育的功利,家長把錯誤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學校把利益放在首位,心思不在教育上,但是大家都說自己沒錯,把責任推給社會,可社會是大夥自己造成的,沒毛病啊,學生的心理也就是家長,學校,社會共同的心理:急功近利,只要錢途。



楊小德


個人覺得,起源於教育的失敗。家長的溺愛,無理強勢,致使老師不敢管,不願管,在家是寶貝,在外是花朵,到處是溫棚,經不起一點點風吹雨打,受一點點傷害就要死要活的,真的。反思一下吧


用戶3069339441063


缺乏壓力下的鍛鍊

體育鍛煉也少

身體畸形生長

豆芽菜

紡錘形

肌肉沒有鍛鍊

小腦很受傷

所以無處發洩造成脾氣暴躁


松樹lasabc


心裡脆弱是因為家人過度的愛和保護吧,生怕孩子受苦受委屈,沒有經歷過事情,也就是沒見過世面,人生苦難千千萬,誰不是頂著大風大浪咬著牙往前走呢。而暴躁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平和的生活環境,導致孩子的思想性格也是和長輩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