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文稱,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但是歐洲突然成為疫情的中心,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已經基本不可能。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確實,國外的措施並沒有國內那麼嚴謹,群眾的個人防護也沒有國內那麼自覺,有不少在外的留學生都想要回國,這導致了不少地區相繼出現了境外輸入型的病例。

比如,一位長期居住在美國的女子,為了能夠回國治病,多次撒謊,罔顧他人性命。

首先,她對乘務員說謊。

飛機起飛後,她和乘務員說自己感到憋氣、乏力,還強調自己沒有同行者,登機之前也沒有服用過任何的藥品,只是在一週前有短暫的發燒。

於是,乘務員將她隔離了。

但是,在航班落地前兩個小時,她又找到乘務員,說自己在美國任職的公司有人感染,自己在美國已經發燒,並在登機前吃了退燒藥,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在同一輛飛機上。

這可嚇壞了乘務員,下飛機後,黎女士就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她的丈夫和兒子也被確診為疑似病例,同機的59名密切接觸者也都被隔離。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其次,她還對媒體撒謊,對國人撒謊。

這位黎女士說自己2月26日至27日,在美國參加公司會議,後來一位同事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3月3日,醫生給她開了奧司他韋治療。

3月5日,3月11日被當地的醫院評估其症狀後並沒有收治入院,並稱在美國3次審核核酸檢測都被拒絕了。

但事實是什麼呢?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據當地媒體報道,黎女士所在的公司確實曾在2月26日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會議,並在會議結束後的短短几天時間裡,出現了多名新冠肺炎確證病例。

在3月6日的時候,當地多家醫院設置了臨時檢測站,以應對由於該公司的聚集性病例而猛增的測試需求。

該公司當時也已經告訴員工,讓他們待在家裡自我隔離,並等待官方聯繫他們進行檢測。

3月14日,與該公司有關的確診病例達到了104人。

這104人中,是否包括黎女士?

黎女士是不是在登機前就已經被確診了?

這個我們無法得知。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但能夠確定的是,黎女士在回國之前肯定已經知道公司發生了聚集性的疫情,而且已經被通知在家隔離,即便是沒有被檢測,也馬上會有官方聯繫他們進行檢測,而不是“被拒絕檢測”!

最後,這位黎女士還可能存在故意感染他人的想法。

有熟悉美國航班交通的人表示,距離黎女士所在的馬薩諸塞州不遠的紐約,就有飛往北京的直航,但她選擇了先從美國東海岸來到西海岸,再從洛杉磯飛回國內。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甚至還有同行的乘客表示,這位黎女士面對乘務員的詢問還理直氣壯的說:“我就不帶口罩”,並且坦誠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像黎女士這樣的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什麼是“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這個詞,是北大教授錢理群提出來的。

他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的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會把自己的利益當作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

一個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往往是唯利是圖的,他們不會顧及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傷害和損失。

在他們眼裡,鑽空子做明顯錯誤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什麼錯誤,而是一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正確。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1

偽裝下的絕對精緻利己主義者

錢教授在提出“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這個概念時,講述過這樣一個案例。

在他的課堂上經常會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

上課的時候,這個學生總是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和配合;下課的時候,會迫不及待的跑到錢教授面前把課程的內容好在哪裡,說的頭頭是道。

慢慢地,錢教授對這位學生的好感與日俱增。

有一天,這個學生對錢教授說:“我想要出國留學,請您給我寫一封推薦信”。

錢教授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但是,在這個學生拿到推薦信之後,就再也沒有找過錢教授了。

毫無疑問,這個學生就是絕對精緻利己主義者。

之前這個學生對錢教授這門課感興趣的行為,實際上只是在作秀,在表演。

她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到那封推薦信。

拿到推薦信之後,什麼錢教授、李教授都在與她毫無瓜葛。

她的一切行為全然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而教授只是一個助她達成目的的工具。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絕對精緻利己主義者的行為是短期性、目的性、表演性、欺騙性。

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老師或者領導對他們的信任和青睞,認為他們具有優良的品質。

但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這種優良的品質,只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對著特殊的人物,表現出特定的行為。

從根本上說,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的行為是欺騙性的,他們不喜歡遵守遊戲規則,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來研究怎麼鑽空子。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往往有很高的智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會鑽法律和各種規則的漏洞。

他們在熟知各類社會規則規範後,懂得利用各種各樣的漏洞來快速的達成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從美國回來的黎女士,錢教授口中的學生,無一例外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2

環境創造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明顯,是社會環境造就了人

現在的我們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低頭幹活上,卻鮮少抬起頭來仰望星空。

於是,大家也逐漸遺忘了理想與崇高,而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眼前的利益。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現在很多家長依舊向孩子灌輸著“唯分數論”,卻忽視了成長的其他精彩。

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一步步地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現在的公司也受利己主義思想的薰陶,

員工為了一己私利上演各種“辦公室宮鬥劇”;

公司為了營業額不斷壓榨員工。

從家庭到學校到職場,社會中充斥著自私的味道,好像每個部分都被精緻的利己主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雖然,生活是很現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自私一點。

但這不代表我們要當一個,在任何時刻都要老道世俗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美國看不起病,才回國看病”: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利己主義

3

真正的精英一定是利他的

俞敏洪說過:“我覺得一個自私,只關注自己利益的人,不管你多麼成功都不能稱之為精英,真正的精英的定義是既不放鬆自己的成長和努力,又同時能夠幫助這個社會進步的人。”

我認為一個真正的精英一定是利他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自己無私的奉獻出去。

你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如果想不明白,我給你舉個例子。

我之前的兩個同事,因為不想過朝九晚六的日子,所以從原來的公司辭職出來創業做企業顧問。

第一個同事,他嘴巴很會說,從原來的公司離職之後,1年之內就迅速賺到了鉅額的財富,而被他割韭菜的人卻傾家蕩產。

第二個同事,他從原來的公司出來,沉澱了5年之後才有了名氣、賺到了錢,被他服務過的公司,公司內部的管理和業績都提高了一個檔次。

同樣是賺到錢,前者只用1年,後者卻用了5年。

但是,前者卻臭名昭著,被人稱為“騙子”,後者卻倍受尊重,被人稱為“企業家”。

所以,試想一下,如果割韭菜的人越來越多,韭菜被割多了也學聰明瞭,最終的結果就是韭菜越來越難割,誰都賺不到錢,那還怎麼利己呢?

很多時候,在我們達到自己目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一定避免不了與人打交道。

你是通過利用、哄騙,坑害對方這種一錘子買賣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還是通過為對方提供價值,換取對方的信任和幫助,建立長期互惠關係以達到自己目的?

我想,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會選擇前者,而真正的精英卻會選擇後者。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

我們身處於無數人組成的社會,如果一味的靠著自己的小手段,把他人當做墊腳石去獲取資源,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那麼,不管多麼優秀,他們永遠都沒辦法成為真正的精英。

甚至還可能被人揭穿虛偽的真面目,從“雲端”跌落泥潭。

人生從來都是一場自我的馬拉松,眼中只有利益和一時成功的人,永遠也到達不了終點。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段北大院長饒毅在學生畢業典禮上話:

“請原諒,我不敢祝願每一位畢業生都成功、都幸福;因為歷史不幸地記載著:有人的成功代價是喪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價是損害他人。”

“我祝願你們:退休之日,你覺得職業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真的用力活過的人,而不是一個只為利益而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