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前言:魯迅的文章在學生時代的我們一直覺得晦澀難懂,也許一句話也沒讀懂。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加,社會上有起有落。回顧他的文字,您會發現他的每個句子都非常透徹,深刻。

當我們在中學學習魯迅時,只是為了有一天遇到現實問題時,能看得更深一層,而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我們不會永遠都長不大,但可能永遠也無法避免在現實裡迴避魯迅。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問起學生中學語文的難處,相信很多人上學時都會害怕看見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認為他的文章難以理解,或是覺得敘事的筆觸與我們現在習慣的方式不同,且總是出現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魯迅的文章算是教材中的釘子戶了,早在民國,教材中就收錄了他的許多文章。也許,你會很快眼前浮現在月光下捉猹子的少年閏土;亦或是嗑著茴香豆,動不動一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還有坐在門檻上,眼神呆滯,有些瘋瘋癲癲的祥林嫂……也許少時讀不懂這些人物,無法理解他們的悲痛源起幾何,而隨著閱歷增多,似乎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痛苦,能夠曉得當時的社會究竟給予了世人多少苦難,而陳舊觀念的束縛又像是給乾瘦的駱駝添上一根稻草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也許很多讀者已經發現,自從2012年以來,魯迅的文章正逐漸消失在課本中,很多外界的聲音猜測是因為過於晦澀,中學生根本無法理解。也有人說是老舊的思想跟不上現在時代需求,因此遭到了摒棄。

仔細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原因:

教育培養的需要

近年來有很多新的東西被編入了教材,比如一些歌手的歌曲。對於中學生而言,比較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省美的能力以及流暢的表達能力。由於年齡與閱歷的限制,十幾歲的孩子很難讀懂、去理解大家文章中的無奈。如果說魯迅的文章是具有思想的深度的話,很多孩子難以達到這樣一個深度,他們當前階段需要的是語言的廣度。沒有切身對生活的體會,又何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熱淚與疼痛的靈魂。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時代背景不同,不具備當時指導思想的意義

要知道,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吃人的年代,是應該除舊迎新的年代。人民被壓迫者,思想被束縛著,然後逐漸趨向麻木,像是失去靈魂一般。而他寫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呼籲人們,去衝破這樣奇怪的怪圈,去突破束縛,用雙手為自己創造明天,為中國創造明天。當時這些作品影響了一批有想法的學生,起到了引領青年的作用。如今,時代不同了,這些作品的意義就漸漸淡出指導圈子,作為我們去回顧歷史的一部分了。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消散的是形體,長存的是精神

時代總不是自然而然地過度的,於食物一樣,時代也是有保質期的。當思想超越了時代的發展,那麼,就需要變革。群民奮起,必須要有領路人,而魯迅就是這樣的人。即使現在他的文章淡出了課本,但是那些蘊含其中的寶貴思想,卻是那個年代遭受無形迫害的人們的“精神食糧“,是激勵那一代人前仆後繼,打破黑暗、創造新生的力量。即使課本中的東西被抹去了,但是精神卻是不朽的,那樣的吶喊,足以被稱作是經典,是一個時代的傳奇。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教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您認為魯迅的文章該減少或刪除嗎?我們評論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