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地處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位於孔望山東南側的半山腰處。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附近有連雲港書法家張耀山先生的題刻:登山觀海。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山岩旁的浴龍池。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海馬石,據考證為東海王廟前神獸,象徵百子千孫,距今已近兩千年。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龍洞原為海蝕洞,經海水長年沖刷、人工稍加雕鑿而成。傳說古有黃龍在此修煉,後騰飛而去,故名龍洞;又因此處常年雲深霧繞,亦稱“歸雲洞”。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洞口約1平方米,洞深3.3米。龍洞內外的石壁上有宋、元、明、清諸代題刻24則。

龍洞左側題刻:明代嘉慶年間海州知州王同的榜書題刻“歸雲飛鳥”,以及明邵瑞良的“歸雲洞”題刻。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龍洞右側題刻:龍洞被冠以“第七十一福地”;最著名的題刻,是明朝林廷玉被貶為海州判官時所書的抹字碑,詩題為:看龍洞偶成。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這些題刻,不僅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依據。

龍洞庵,因旁有龍洞而得名,北依青山、坐北面南,掩映於綠樹叢中。龍洞庵最早建於東漢,當時叫東海廟;北齊武平年間建成龍王廟,唐代重建成龍興寺,明代更名為龍洞庵。庵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等。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牌坊正面上書:同登彼岸,背面刻有:回頭是岸。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兩側又有造型別致的石雕,上書“以戒為師”、“正法久住”。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龍洞庵山門前有兩個碑亭,亭內石碑分別刻有“常隨佛學”、“恆順眾生”。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連雲港孔望山景區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隱於山中,從未寂寞

總體上看,龍洞、龍洞題刻和龍洞庵是孔望山景區人文景觀較為集中的地方,因當地自然風光優美,地質條件良好,宋代以來,龍洞名勝漸為歷代官紳士民所傾慕,從未寂寞,成為了孔望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