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不定都洛陽和長安而選擇開封?

怪獸小火龍


這個問題,對於趙匡胤來說,實在是太難了!這就好比什麼樣的問題呢?你住在20平的單間裡面就已經夠憋屈的了,但是遇到一個人就問你,你咋不買個別墅呢?扎心啊!老鐵!要是能買起別墅,誰住單間!

沒有天險的開封,在宋遼對峙期間位置有多尷尬?

通常情況下我們稱呼為南京為六朝古都,其實這六個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是極為短命的,而開封更有意思了,開封號稱八朝古都,比南京還多兩個。定都在開封的朝代,除了先秦時期的夏和魏國,主要是五代時期的幾個朝代,五代一共是五個朝代,平均每個朝代只有十年左右,其中四個朝代定都開封,你說定都開封有多短命。

更為重要的是,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以來,開封這個地方和南京一樣,它沒有產生過大一統的全國性政權。

當然,這都是形而上的問題,真正落實到具體當中,在地理位置上,開封就不佔優勢,開封在黃河以南,緊鄰黃河,而黃河以北是太行山以東的大平原,遊牧民族想要南下,幾天就能打到黃河邊,沒有多少天下可守,渡過黃河,開封就得掛白旗。

這並非憑空想象的橋段,靖康之恥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的劇情。

靖康之恥之前,其實已經有過很多次預演,每次遼軍壓境,都會興起一場遷都之爭,仁宗時期,樞密副使富弼在總結宋朝對西夏作戰屢戰屢敗的時候,就提出建都開封是拖累的論斷,認為開封“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北宋滅亡後,很多人史學家都認為靖康之恥的發生,就是因為北宋定都在開封,沒有一條可守的防線。

對於古代中國的政權來說,能夠侵入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北宋最大的敵人就是遼國,然而有一個擺在眼皮底下的殘酷事實是,遼國已經立國五十多年。開封這個尷尬的地理位置,在宋遼開戰時,太過於被動。

所以,北宋定都開封絕非明智之舉。

為什麼天下人一致認為,長安、洛陽建都就一定比開封要好?

前面已經說了,在宋朝時期就已經不斷有人質疑開封建都存在的問題,那麼,他們都認為哪裡好呢?

范仲淹曾經說過:“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范仲淹的名聲大家應該都是聽說過的,他除了在文學上有很大的造就,最大的造就還是在政治上,他的這種和平時期都開封,戰爭時期都洛陽,還是比較有前瞻性的。

當然,除了政治家外,就連文學家秦觀都能出來指點一二,他曾經表示:“臣聞世之議者 ,皆以謂天下之形勢莫如雍(長安),其次莫如周(洛陽),至於梁(開封), 則天下之衝而已,非形勢之地也。”

還是從形而上來說,長安和洛陽相比於南京的六朝古都,開封的八朝古都,那更是十三朝古都,而且都是貨真價實,實實在在的都城,洛陽號稱建都1500年,先後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而長安也是建都120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就是從長安誕生的。

這個建都歷史實在是太偉岸了,彷彿就是要是在長安和洛陽建都,這個朝代要不抗個二三百年,那都是開國皇帝上輩子把敬老院給炸了,壞事做絕了,才有這樣的報應。

具體到實際當中,還是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洛陽坐擁山川之險,四周群山環繞,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同時又有黃河天險,足以抵禦北方的威脅”。這個位置,相對於開封來說,自然要好上那麼一丟丟。

要說長安自然就更好了,不僅有洛陽作為一道屏障,關中地區本來就較為封閉,要打進關中平原,只要坐在長安的統治者不是傻叉,別人根本就進不來。

洛陽和長安地理條件那麼好,趙匡胤為何沒有遷都到那裡?

這就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長安和洛陽在五代之前的唐朝還是東西二都,但是唐朝的氣運太盛,硬是把這兩個城市的帝王氣給榨乾了,從唐朝之後,還真就沒有在長安和洛陽建都的。

當然,這是有點迷信了,說歸正傳,造成唐朝中後期以及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時候,也就是坐在長安的那個傻叉李隆基瞎指揮,讓叛軍打進了長安。

經歷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戰亂,不但長安和洛陽早就殘破不缺了,北方經濟也遭受巨大的破壞,再想要在長安和洛陽建都長安,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實際上,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南方就開始得到迅猛發展,到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已經出現南移的趨勢,國家稅負主要就是依靠南方地區。

中古古代定都哪裡,哪裡就極度發展,需要從天下徵收大量的糧食在供應,早在隋唐時期,糧食就需要從南方運來,因為水路能將糧食運送到洛陽,所以洛陽的地位逐漸超過長安。

而經歷五代之後,黃河改道,從南方運送到洛陽的水路已經行不通了,北宋的運糧路線,就是從南方過揚州,經過通濟渠運到開封,如果想要再往洛陽乃至長安運,就得仰仗陸運,那就太費勁了。

所以,北宋開國的時候,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沿襲五代以來的定都傳統,繼續定都開封,當然,針對這個定都缺陷,趙匡胤也講過,等將來國家太平,國都還是要西遷的。

當然,這個想法最後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戰事一起,從北南下的遊牧民族切斷南方向上游的漕運供給線,那只有乖乖就擒的份了。

北宋建都開封的無奈與悲哀,你聽了都得上火

北宋的難,主要還是因為戰事,因為宋朝建立的時候,並未完全統一,如果要是建立了統一的政權,那在哪裡定都都一樣了。

趙匡胤建立北宋,是篡後周的位登基的,當時不要說遼國沒滅,就是南方還有南唐等政權存在,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兩個抉擇,是往北打滅了北漢和遼;還是沿著長江流域往南打。

往北打,難度較高,收益也很高,勝利的話,可以一勞永逸,不過失敗的風險也很大,一旦失敗,有可能被反殺,傷及國本;如果往南打,就比較容易了。

趙匡胤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最後還是選擇了往南打,想要來一個先易後難,等到把南方統一之後,待到北方局勢出現變幻,一舉北上,天下也就定了,結果沒等到自己北上就掛了,最難啃的骨頭也就留給了後代。

歷史上都懷疑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篡位而登基,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概率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即位傳統上來說,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幼主登基而被人篡位的政權比比皆是,趙匡胤也是這樣篡位的,所以他十分擔心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面,另一方面,當時的北宋外部環境並不是太好,前面說到的,北方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南方其實也有一堆破事,這個時候,北宋還是需要一個強權式的人物,從這一點來說,趙光義非常適合。

趙匡胤能夠登基,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趙光義的支持,北宋建立後,趙光義多次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趙匡胤把政權交給趙光義,很可能是希望其能夠有更大的一番作為。

趙光義登基之後,也沒有含糊,在武功上的確很積極,即位第三年後就揮師北上擊敗北漢,更是打退了遼國的援兵。北宋也迎來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隨後,趙匡胤借滅北漢之餘威開始北伐,結果在親臨戰場的趙光義不但戰敗,還中了一箭,據說趙光義的死,也是因為這一箭。

經過多年之後,趙光義再次發動雍熙北伐,結果大敗而歸,不是說宋代的統治者沒有進去之心,實在是開國的這兩場仗敗的太窩囊了,經過這兩仗,宋朝對遼政策就由進攻變為防禦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陷入一個無法遷都的死循環,為什麼呢?

因為想要防禦遼國的軍事威脅,必須要大量養兵,太祖趙匡胤開國的時候只有20萬進軍,結果到太宗趙光義的時候,就擴充到66萬,到宋仁宗的時候,已經達到125萬。

這麼多軍隊駐紮在開封附近,自然需要更多的糧草,這就導致更加依賴漕運,更沒有任何向洛陽和西安遷都的可能了。

史論縱橫說:

總結起來,北宋建都開封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宋代的危機,而這種危機的不斷髮展,反而使得建都開封形勢更加險峻。

當然,宋朝也一直在加強對開封的防禦工事,到北宋末年的時候,開封已經形成大宋最北部最堅固的軍事城堡,頗有點明朝建都北京時,“天子守國門”的氣魄,假如北宋不建都開封,或許遼國早就渡過黃河,將大宋政權徹底攆出中原。

實際上,北宋最後的滅亡,並非單純亡於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北宋政權不得不亡的事實,如果說北宋敗於金,倒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

長安、洛陽的確有天險加持,依然沒有拯救唐朝的衰落,想想開元盛世時的唐朝有多偉大,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依然打進長安,差點徹底終結了唐朝,可以說統治者的無能加上朝局的腐朽才是一個王朝倒塌的關鍵所在。


史論縱橫


西安、洛陽都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所以歷史上都有十數個王朝先後定都與此,和它們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二者皆為天下形勝之地,易守難攻。相比之下,和西安、洛陽大致處於同一緯度的開封卻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從防守的角度上講,毫無地理優勢可言。然而,北宋卻沒有選擇西安或者洛陽,而是定都開封,直至其滅亡都未曾遷都,讓人很不解。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南靠秦嶺,北瀕渭河,背山面水。內有八水繞長安,關中沃野,外有險關要塞為屏,東有潼關、北有蕭關、西南有大散關、東南有武關,皆易守難攻之要隘。西安可謂極盡地理位置優勢,進可攻,退可守。

洛陽,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北有邙山,東有嵩山等山脈作為屏障,北臨黃河天險,黃河以北又是王屋山、太行山等險阻,東西南北分別有虎牢關、函谷關、伊闕關、蒲津關等關隘控制交通要道,也是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雖然洛陽不如坐擁廣闊關中平原的西安有那麼大的縱深,但勝在更接近中原,也是極好的定都之選,歷史上那麼多朝代定都與此,自然說明問題。

開封,從防守角度上來看,除了北面的黃河可以稍作屏障外,就看那大平原,即使不懂軍事的人也知道,其防守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和西安、洛陽一比,開封真的毫無防守的優勢可言。

北宋之所以定都開封,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為何這麼說呢,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魏國就曾將其都城遷到大梁(開封),大梁有過一段輝煌。魏國當時這麼做,是為了避秦鋒芒和方便向外擴張。不過,終歸沒能逃過被滅的命運,大梁城也被秦將王賁決黃河而沖毀。

漢朝以後,中原地區進入相當長一段亂世,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的戰亂對關中和中原地區造成很大的創傷,大量人口南遷、土地荒蕪,整個經濟的重心已經開始向南方轉移,南方逐漸成為錢糧財賦聚集之地。隋唐時長安在經濟上已經不再有優勢,對南方的錢糧依賴度則越來越高。楊廣之所以遷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很大程度上和這個因素有關,並非為了方便下揚州遊玩。

唐朝代隋而立,定都長安,雖然有了運河水運溝通南北方,但是東南的錢糧要運抵關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江南運至洛陽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困難在於洛陽至三門峽這一段的黃河,三門峽是黃河從黃土高原下來的最後一道峽谷,落差大,水流急,而且亂石暗礁密佈,這裡行舟非常困難,逆水行舟更是難上加難。漕糧只能在此轉陸運,過三門峽後再通過渭水水運至長安。這樣的運糧成本非常高,而效率卻很低。

尤其是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唐玄宗時人口達到巔峰期,長安人口過百萬,面臨的糧食物資供給壓力空前的大。唐朝也有數次遷都洛陽之舉,公元904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把長安焚成廢墟。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接下來歷史進入了大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原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更迭,戰亂造成了洛陽的破敗,五代中除了後唐外,其他幾個都定都開封。開封做了幾十年的都城,加上便利的水運條件,得到空前的發展,不論是規模還是繁華程度都已遠超過當時的洛陽。

至陳橋兵變,趙匡胤輕而易舉地取代後周,建立北宋,開封沒有遭遇破壞,繁華依舊,自然就成為北宋都城首選。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南方尚未統一,雄才偉略的趙匡胤志在一統天下,進攻是第一選擇。水運便利,地勢平坦的開封更方便出擊和後勤物資的運輸。

在北宋成功幹掉南方的勢力,完成統一以後,開封作為都城的劣勢就慢慢顯露出來了,尤其是在燕雲十六州已經被石敬瑭割給契丹(遼國)的情況下,北方已經失去燕山、長城等可以依靠的屏障。為了保證京師的安全,北宋只得在開封周圍部署超大規模的兵力,加上開封人口快速膨脹,對南方財賦的依賴就越發強烈,就越發離不開水運便利的開封。

雖然趙匡胤也看到定都開封的弊端,一度想遷都洛陽,憑山河之勝,去冗兵以安天下,但沒能敵過群臣反對和趙光義那句“在德不在險”,最終“斧聲燭影”之後只留下遺憾,北宋也沒能擺脫被北方遊牧勢力滅亡的結局。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北宋得天下於後周,後周皇帝柴榮當時重病,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後柴榮病逝恭帝即位。恭帝即位不就,陳橋兵變,趙匡胤“被迫”黃袍加身。後周當時都城位於開封——當時的汴梁城,所以很自然,趙匡胤選擇開封作為他的都城。

但是,開封在當時是趙匡胤心中都城的首選嗎?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洛陽夾馬營是太祖出生之地(時為後唐禁軍兵營),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

此時大宋已經統一了中原以至整個南方,實現了自晚唐以來二百多年間中原王朝最接近於大一統的局面。儘管北方仍有強鄰,但開國十六年來,大宋國力日強、國運大盛,所以,在隨行的文武群臣們看來,此次應該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懷舊之旅。傳說太祖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時,欣喜懷戀之情溢於言表,甚至還從某處土坷裡挖出了幼時埋藏的玩具石馬,愛不釋手地帶在了身邊。

當時趙匡胤就提出了要遷都洛陽,結果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對,趙匡義甚至說出“在德不在險”。不得已趙匡胤不得不放棄了遷都的打算——這就是著名的宋初的所謂“遷都之議”

僅從地理來說,洛陽無疑比開封更加適合作為一國首都——“洛陽坐擁山川之險,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而開封除外黃河南岸的大平原之上四面均無險可守——北宋末年,建都開封的後果就體現出來,金軍一旦度過黃河,則一馬平川幾乎不受任何阻礙就直達開封城下,終有“靖康之恥”的發生。

話說回來,北宋初年,四面受敵,征戰四方之時,開封有他特有的優勢:一馬平川,便於行軍,便於走糧。但是當一統全國,獨立面對北方強敵遼的時候,開封無險可守的弊端顯露無疑。

綜上,北宋定都開封的重要原因在於武將集團和文官集團罕見的有共同利益點——開封。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保證,阻撓趙匡胤遷都的打算,從而定都開封不再變化。



超級無敵小草


北宋的建立者趙匡胤,生於五代後唐,是洛陽人。他的父親趙弘殷出自於涿郡趙氏,也一直在中原王朝的後唐、後漢、後周任職。所以,趙匡胤本身就是一個出自於中原王朝武職世家的武將。

唐王朝滅亡之後出現了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疆域,先後出現了五個政權,就是合稱“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當時的情況,除了中原政權之外,尚有很多政權與其並立。五代十國後期,也就是北宋建立之前,與中原政權並立的政權還有:南方的吳越、閩、南唐、楚、南漢、南平、後蜀、大理;北方有遼、黑水靺鞨、蒙古;西邊有吐蕃諸部、河西回鶻、西州回鶻、蔥嶺西回鶻。


北宋脫胎於後周,後周的疆域東到山東,西到陝西的渭水流域,北到河東代州,南到淮水、漢水流域。後周的都城在開封,北宋承襲了後周仍以開封為都城。而實際五代政權更替之間也經歷了一個都城從“洛陽”逐漸遷移到“開封”的過程。

唐王朝被其宣佈軍節度使朱溫所滅。朱溫的勢力範圍在宣武鎮,宣武鎮包括汴州、宋州、潁州、亳州四州之地,治所在汴州開封府。所以朱溫建立朱梁之後,以自己勢力最大的地區開封為都城。同時後梁是兩京制,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一是因為河南地區也是朱溫的勢力範圍;二是因為洛陽曾是唐的神都,有利於震懾和安撫。


李存勖滅後梁以續唐祚之名。本來出自於河東集團的李存勖勢力在河東晉地,也不在宣武鎮。基於以上原因,後唐以洛陽為都城。

後晉滅後唐,初以洛陽為都城。石敬塘原來也是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在太原稱帝再利用契丹的力量入洛陽滅後唐。後晉國力弱,只存在了十一年,在洛陽無法立足,遷都於開封。石敬塘也曾在汴州任宣武軍節度使。

後來的後漢、後周都以開封為都城。在這種情況下,後周重臣趙匡胤奪後周國祚,也沒有再遷都城。趙匡胤自己勢力其實也是在開封。他追隨柴榮,柴榮在後周建立後為開封府尹,趙匡胤做的就是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登位後,趙匡胤就負責掌管禁軍。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要忙著收拾南唐、後蜀、南漢等等割據政權,也沒有機會遷都。其實趙匡胤也是曾經想遷都洛陽的。但是當時並沒有得到朝臣擁護。開封是五代以來勳臣積蓄得益之地,故舊不願離開。趙匡胤在北宋初採取的也是對前朝懷柔的政策,內憂外患重重,也確實是無力遷都。


沅汰


後周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之後,勵精圖治,坎坷跌宕,最終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他起自亂世,自己之所以能被推舉為皇帝,主要是手中握有兵權,為了防止類似的事件重演,趙匡胤在政權穩定之後,開始加強中央的軍隊而消弱地方軍隊,(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的,林沖是一個小小的教頭,下面竟有80萬禁軍,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中央禁軍的壯大,財政支出開始增大,物資運輸成為一個大問題,中原王朝剛剛結束分裂局面,已是滿目瘡痍,在隋朝開建的大運河,本來可使物資順利經開封抵達洛陽與長安,但長期戰亂,已使開封到洛陽,長安的運河道阻塞不堪,再次開挖需要動用財力和物力,宋朝剛剛建國,經濟全賴南方支持,通濟渠當時連接洛陽,開封,揚州與南方相通。南方米糧到了開封之後,若再往洛陽,長安等地運輸,宋朝的人力物力已不足於支撐下去,為了要節省一點運糧費用,所以遷就定都開封。宋太祖當時也講,等將來國運好轉之後,還是要西遷的。

讀到這裡,不知讀者諸君有何感想,反正我是感慨頗深。一個洛陽到開封的短短的物流,竟然是讓大宋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可見物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聯想到現代社會,京東,阿里巴巴等公司迅速崛起併成為一流的大公司,也是在物流上大做文章,讀者朋友,你能想到什麼呢?


郭永先生1985


簡單來說,形勢比人強。

北宋定都開封的確帶來了許多弊端,首先北宋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開發並經營西域,導致西夏崛起;加之燕雲十六州一直未被收復,宋朝受到西面和北面的壓制,生存空間很小,只能花錢買和平。

其次開封地處平原,一馬平川,又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北境防線一破,敵軍兵臨城下的難度並不大。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沒有遷都長安或者洛陽,而是一直待在開封呢?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長安洛陽被放棄的原因,二是開封被選中的理由。

長安曾是漢唐故都,而這兩朝,都曾興盛無比。長安佔據地利,關中金城千里,憑藉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勝進可以攻,按理說,長安應當成為定都首選,但在當時,長安的定都環境已經基本喪失。

長安歷史上受到過多次洗劫和焚燬,如三國時期,董卓死後的軍隊混戰,幾乎將整個城市摧毀,唐朝更是誇張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遷”,長安城遭受的劫難非常多,唐末黃巢和朱溫再添兩把火,北宋初年,長安城基本沒了,哪還有個都城的條件?

不過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城池毀壞並不是無法定都的決定性條件,氣候變化導致的種種後果才是。

一個龐大王朝的都城,其人口必然是龐大的,這麼多的人居住在都城中,都城的糧食等各種物資都要有足夠的供應,不然何以維持都城的繁榮?

在隋唐之前,長安地區氣候溫暖、降水量大,有很多河流,不僅適宜發展農業,還有充足的水路漕運運輸糧食和各種物資,保證都城的供應。

然而從唐朝開始,長安周邊的氣候惡化,降水量減少、糧食產量減少、河流乾涸,原本的水路變成了陸路,或許你會認為陸路也可以運輸,可古代不比現代,別說沒有高速公路,就是普通大路都少,陸路運輸代價極大,根本無法維持長安城的巨量供應。

水路一堵,長安作為都城的意義就很低了。

再看洛陽,洛陽也是漢唐故都,而且洛陽地處河南,更接近國土中心,便於輻射四方,又是隋唐大運河的核心,能夠源源不斷地通過漕運獲取南方的糧食等物資,最重要的是,趙匡胤本人就出生於洛陽。因此,洛陽成了開封最為有力的競爭對手。

洛陽與開封的較量從唐末就開始了,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後,毀掉了長安城,從此長安再也沒當過首都。

朱溫雖然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但唐朝的政治中心已經轉向了朱溫的老巢,那就是宣武節度使的駐地汴州,即後來的開封。在三年後篡唐的時候,朱溫將都城定在汴州,並升起為東都開封府,但洛陽的地位也不低,是後梁的西京。

論起漕運,開封比洛陽還要便利,尤其在五代時期黃河再次改道後,南方物資運往洛陽要逆流一段黃河,開封則不需要,不過運輸優勢跟都城方位優勢誰更重要?五代各朝都有不同看法。

在五代的數十年間,洛陽和開封的地位幾經反覆,僅僅後梁,907年定都開封,909年遷都洛陽,913年遷還開封。923年後唐滅後梁,遷都洛陽。938年,剛建立的後晉又定都開封。此後的後漢和後周,也都定都開封,後周還修建了新城,地位越發穩固。

北宋作為繼承後周的朝代,繼承都城也是一項重要事務,從後來的事件來看,北宋沒有遷都洛陽,更多的還是因為政治考量。一是定都開封有些久了,權貴的利益可都在開封,不是說動就動的;二是遷都後,開封府尹趙光義幹什麼呢?

在剛建國的時候,第一個因素更重要,而且天下仍處於割據狀態,貿然遷都不利於國家穩定,這時候也沒誰提遷都之事,但當北宋把後蜀、南唐、南漢等一一剪除的時候,趙匡胤興起了遷都的念頭。

政局逐漸穩定,皇帝的年紀漸漸大了,繼承人的事上了檯面,一場新的交鋒即將展開。

976年二月,吳越王錢俶將要來朝,趙匡胤派兒子趙德昭前往迎接,然而在之前,這種事務都是趙光義處理的。

招待完錢俶後,趙匡胤祭拜太廟,決定帶著趙光義、趙光美等人前往西京洛陽,並放出風聲,說想要遷都。

這一年,趙匡胤50歲,趙光義38歲,趙德昭26歲,都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已經開始明爭暗鬥了。

開封,是北宋的都城,趙光義是開封府尹;洛陽有可能成為北宋的都城,西京留守是焦繼勳,焦繼勳的女婿是趙德芳!

很快,第一批反對的人出現了,那就是起居郎李符。李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曾任京西轉運使,搞漕運、調撥糧草很有一套,深得趙匡胤信任,而起居郎這個職務就是負責記錄皇帝工作內容的機要秘書,心腹中的心腹,只不過這個心腹,挺皇弟而不挺皇子。

李符上書,歷數遷都的八難,即“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可實際上,這八難只是現在的難,即洛陽凋敝,一旦北宋決定遷都,洛陽沒城都能造出一座城來,更何況這些難題,只要中央政府下令,那就不是問題,而中央的主人,就是趙匡胤。

所以,李符被無視。

到了洛陽,趙匡胤祭過父母陵墓、安撫百姓,然後祭祀天地,又大宴群臣,完事之後,趙匡胤仍停留在洛陽,絲毫沒有走的意思,大有就在洛陽紮根的架勢。

於是,武將李懷義出場了,他也是趙匡胤的愛將,老部下了,他上書:“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李懷義的意見就是開封漕運四通八達,洛陽不如,而且根本不可動搖,但趙匡胤仍然沒有放棄。

終於,趙光義只能自己上了。

趙匡胤也跟他講明瞭要遷都的理由,因為北宋強幹弱枝政策的實施,冗兵問題已經顯現,趙匡胤已經打算裁軍,但開封無險可守,必須大軍駐紮,而洛陽地勢險要,完全可以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安天下。

趙光義最後只能拋出一句話:”在德不在險。”

這是句廢話,大家都是打過仗的人,德能退敵制勝?顯然不能。

但趙匡胤順坡下驢,以聽從趙光義建議為由下令東歸。這並不能代表趙匡胤放棄遷都了,畢竟這一次事出倉促,更像是趙匡胤的試探,而非決定,遷都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將來。

可惜的是,當年年底,趙匡胤暴斃,趙光義繼位,遷都之議就此擱淺。


平沙趣說歷史


北宋建立之初,五代十國割據的場面仍未結束。北面有遼和北漢,南面和西面則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政權。所以說北宋為何不定都洛陽和長安。宋太祖心裡只能說一句,一言難盡啊。

北宋之疆承自後周,所以疆域畢竟有限。但宋太祖趙匡胤繼位之初,便於宰相趙普“雪夜定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戰略。

963年3月,荊南節度使高繼衝懼而投降,荊南割據政權滅亡。同年四月宋軍繼續南下,攻克武平節度使周保權所佔據的嶽州、澧州、朗州等地。至此湖南割據政權滅亡。

964年12月,宋軍兵分兩路,共六萬大軍討伐後周。翌年後主孟昶遣使請降,後蜀滅亡。

970年10月,趙匡胤詔令潭州防禦使潘美,道州刺史王繼勳等將,帥兵討伐南漢。隔年三月南漢軍大敗,南漢滅亡。

976年1月,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請降。南唐滅亡。

趙匡胤逝世後,宋太祖趙光義於979年發兵滅亡北漢,宋朝至此完成江山一統。

所以說北宋建立的時候根本不具備可以在洛陽和長安建都的條件。等到一統天下的時候,國本以定,也就沒有再遷都的必要了。畢竟開封可以說是宋朝的龍興之地了。


心尋自在


顯而易見嘛,北宋應該是唯一的沒能夠實現一統天下被列入正史的皇朝。

強敵環伺,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吐蕃,南有大理等諸國。

換句話說,沒有一統天下就只能依照當前局勢部署自家軍事武裝據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都設點。

開封處於中原,也就是這片沒有完全統一的大陸中心部分,既不是邊關也不算大後方,隨時可以實現軍事調動和後勤支付的便利。

簡直就是一個大型的物流、人流的中心,面對四面楚歌的局勢是非常合理的設點。

只要比對一下過去的那些一統天下的格局,長城的作用還是有的,至少能緩衝一下關外敵人的腳步,然後就黃河天險,其次才是中原腹地。

但是,北宋很悲催,幽州不在手中,也就是說長城的大門被遼給佔據了,人家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渡過黃河便是。

大門不設防,所以選址開封主要是應對諸敵最強的契丹。

要是沒有開封雄厚的支撐,契丹完全可以長驅直入,橫掃中原。

澶淵之盟就是一個例證,幸好那次北宋頂住了,這是一個好的結果,證明了定都開封的重要性。

可惜啊,幽州始終不在已手,也就是大門依然在敵人手中。

於是乎便有了靖康之恥,算是澶淵之盟的另一個版本,結果就是北宋亡國。


鴻哥iouyh福小鋪


趙匡胤是洛陽人他是十分願意定都洛陽的,但無奈大臣和他的弟弟極力反對。


心淨10155583


這個問題提出來相當於吃飽沒事幹!我還要賺錢養家餬口,沒空理這個幾千年以前的事情。他們定都哪裡和我們屁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