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自古以來,有關瘟疫、貧困和道德,一直都是世世代代所研究、克服和討論的問題,如果說貧困與道德是一件漫長的議論文,那麼瘟疫則更像是一條爆款。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疫病時,人類顯得脆弱無助,在公元前430—前429年發生在雅典的那場災難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災難性的病變導致雅典人道德淪落,同時疫情期間大約1/4的雅典陸軍因為瘟疫的影響而死亡。從古希臘歷史學家,雅典十將軍之一的修昔底德的記錄來看,這場瘟疫的來去都非常神秘,而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由於雅典因為收治郡縣政策形成的密集人口。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傳染病在地中海的迅速傳播

根據史料記載,傳染病首先開始於埃及外圍的埃塞俄比亞,然後傳到埃及以及波斯的大部分地區。當它突降雅典,特別是降臨比雷埃夫斯(雅典的港口)時,引發了嚴重的死亡事件。由於港口與整個東地中海沿岸保持著頻繁的接觸,所以幾乎可以肯定,這場疾病經海路傳入。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比雷埃夫斯港口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地中海是商船頻頻航行的水域,船隻藉助有利的風向,平均速度可以達到每天100多英里,疾病的傳播非常迅速。一個出發時身體還健康的人可能病倒在路上,並感染同船其他乘客,海上旅行因此可以很容易跨越幾百或幾千英里的水域,把傳染病從一個港口帶到另一個港口。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患者最初的症狀表現為劇烈的頭痛和眼部紅腫,隨後會出現舌頭和咽部發炎的症狀,並伴有打噴嚏、聲音嘶啞和咳嗽。不久之後,患者的胃部劇烈疼痛,並伴有嘔吐、腹瀉和乾渴的症狀。與之相伴發生的,通常還有精神錯亂。一般在第七天到第九天之間,患者就會死亡。

瘟疫肆虐的雅典

無論雅典的瘟疫屬於哪一種流行病,它都給歷史事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戰爭初期,雅典的軍事實力與戰鬥裝備都強於斯巴達,然而卻沒有一舉將斯巴達攻下。雅典軍隊為什麼會遵照伯里克利的建議,沒有試圖驅逐蹂躪阿提卡的斯巴達人?這場瘟疫就是一個主要原因。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處於瘟疫混亂之中的雅典

隨後,雅典人的生活完全陷入混亂狀態,人們不再願意為榮耀而戰。修昔底德書中寫到::“他們看到了那些曾經富甲一方,卻突然死去的人;也看到了那些曾經一無所有,但片刻之間卻佔有了他人大量財富的人;更看到了這種運勢的變化,是何其的迅猛。”對於人類乃至上帝的律法,沒有人再心懷敬畏。無論虔誠與否,結局都是一樣的,沒有人指望自己能活到被審判的那一天。

在一座擁擠不堪、建有一萬多棟相對較小的建築物的城鎮裡,加上人口大量流入,雅典瘟疫傳播的速度非常驚人;而它的發病、立即出現的呼吸系統症狀、皮疹的性質以及後遺症,則與天花的十分相似。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瘟疫肆虐慘狀

西方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在此次瘟疫中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困居城內的希波克拉底,一面積極調查疫情,同時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與火打交道的鐵匠非常健康。由烈焰產生的隔絕與淨化空氣效果,讓醫學之父底幸運地找到了遏止手段。

於是,他讓雅典民眾在街頭燃燒帶有香味的植物,利用香油的成分淨化空氣。此後,雅典人的身體內逐漸產生抗體,因此整個傳染鏈經過一個季節便消失於無形。這個簡單易行的招數,還會在之後的千年時間裡,成為預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此後,雅典人的身體內逐漸產生抗體,因此整個傳染鏈經過一個季節便消失於無形。然而,僅在那一個季節裡,這場疾病對雅典社會的打擊如此之大,以致再也沒能恢復過來。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希波克拉底 前460年——前370年 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 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


瘟疫的影響不亞於任何軍事力量

最後,斯巴達人匆匆忙忙離開了阿提卡。他們之所以離開,並不是出於對雅典人的懼怕,何況此時的雅典人已經蜷縮在他們的城市裡。斯巴達人所畏懼的是那場瘟疫。

在這兩個相互競爭的國家之間的鬥爭中,傳染病造成的影響不亞於任何軍事力量。

瘟疫左右的戰爭的結果,之後的故事,斯巴達為長達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畫上了一個句號,雅典從此再難稱雄海上。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瘟疫超越任何軍事力量 古代雅典由此衰亡

時至今日,有關瘟疫話題的討論,在整個歐洲有太多記憶猶新的病例,從全球歷史範圍盤點出的十大瘟疫中,一半以上都是來自歐洲。當然,這也是為什麼大航海時代促使歐洲人轉移北美的重要誘因之一。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被形容成為一場新世紀的全球戰鬥,整個歐洲人再一次進入緊張的情緒中。而面對疫情,歐洲各個國家選擇的應對方式卻是千差萬別。

不久前在《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是勇闖天涯》的文章中寫到德國與意大利麵對疫情截然不同的心態,面對這場大考,德國人顯得則更加理性,力挽狂瀾將病毒徹底趕盡的時機早已過去,如何與疫情相處,在可控範圍內開始繼續生活顯得更為關鍵。畢竟雪崩之後,誰都不想只是感慨“何以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