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學術論文發表後,意味著該成果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嗎?


不是的。已公開發表的論文裡有錯誤並不鮮見。如果把語法、表達或拼寫錯誤也算上的話,則幾乎沒有完美的論文。沒有絕對正確的學術成果,每一個研究發現,都將經歷漫長的時間洗禮,以驗證其準確性。包括我們已經熟知的日心說,相對論等等,都是經過無數人的質疑與不斷驗證,乃至於不斷修正,才呈現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質疑永遠是推動學術進步的不竭動力,保持質疑才有可能保持前進,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學術環境中,質疑的方式。當你對一個已發表的研究論文結果有質疑的時候,你究竟該怎麼做?

做研究的人應該都很熟悉,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流程模式。這裡引用知乎用戶@渠志倍(作者:渠志倍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9614/answer/38275435)的介紹,寫的非常全面:

Facebook層出不窮的隱私醜聞讓更多人意識到了Snap的先見之明。Snap的“閱後即焚”消息和一對一通信的方式保護著用戶的隱私。該公司控制發佈哪些內容供公眾消費,很久以前就成立了一個事實核查團隊,以確保用戶共享的材料是真實的。它的增強現實功能降低了對用戶的控制力,讓他們做自己,享受各種樂趣。Snap的核心設計和功能解決了我們現在與社交媒體聯繫在一起的許多問題。

每年學術論文發表數十萬篇,裡面有一些有嚴重錯誤或疏漏的也在所難免,畢竟科學家水平有高有低,大家都不是神,犯個錯誤也正常。

但是,和貼吧、論壇、qq空間、豆瓣、天涯、知乎不同,科學家們是最講道理,最能夠被說服的,只要你有足夠的道理。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在學術討論中都能夠保持相當的學術理性,這也是身為一名科學家的基本素養。

犯錯誤的成果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以下分情況討論。

1.特別重大的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一流期刊上的新發現、新成果,已經被學術界廣為接受的結論等。只要你有足夠的證據來推翻原有文章的結論,你可以有如下幾個途徑來宣佈自己的發現。


(1)如果你的結論相當有顛覆性和新聞性,直接開個新聞發佈會吧。舉個例子,前兩年意大利的逗比科學家的實驗得出了中微子速度快過光速的結論,然後又迅速被推翻。發表和推翻都開了新聞發佈會的。

(2)如果你的結論沒有達到能開新聞發佈會的程度,但也是很有科學性、系統性,自成一個體系,工作與數據量也夠。可以把自己反駁的證據與實驗,詳細討論,寫成一篇新的論文,發表在公開的期刊(同行評議的哦)上。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在《生活大爆炸》裡面,有一集Sheldon計算得出了一個超重元素穩定性的成果,發表了論文。隨後武漢的科學家(囧rz。。黑我天朝科學家)根據Sheldon的理論,成功合成出了該超重元素,引起了巨大的轟動,Sheldon成了一時的名人(在餐廳裡大家對他鼓掌,並被邀請上電臺採訪)。但Sheldon很快發現自己的計算是錯的(看錯了表格上的單位)。Leonard重複了武漢科學家的實驗,發現我天朝科學家偽造了實驗數據。。於是Leonard也發表了一篇paper來澄清該實驗。

(3)你的結論足夠重要,但是還不夠發表成一篇論文。可以寫一篇Comment(不同期刊有不同的描述,也有將這種文體稱為Letter,Correspondence的)投稿給你所質疑的文章的同一個期刊。編輯一般會把你的評論發給論文原作者,如果你們的討論十分具有價值的話,你們的來回信件都可以在該期刊上公開發表(不是以Article的形式)。對於頂級期刊而言,Comment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質疑成立,原作者必須要寫Correlation 更正錯誤,如果是推翻結論的大錯誤,甚至會迫使原作者撤稿。這裡舉一個比較近的例子:去年中國農大,NIBS,北大等校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論文描述了用一個黃色熒光蛋白(cpYFP)來檢測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線粒體裡的超氧自由基,並且發現了線粒體裡超氧自由基和線蟲壽命的關係(非我專業,不懂勿拍)。隨後有德國的課題組迅速發表質疑,認為cpYFP不是對超氧自由基響應,而是對pH的變化產生響應。後面農大的原作者也對此質疑進行了回應,回應和質疑都發表在Nature的Brief Communication Arising 板塊上。

(4)如果你對自己的結論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對自己結論的意義沒有信心,但你仍然想要弄清楚這個文章裡的問題,你可以給原作者發郵件,和作者進行討論。

2. 不那麼重要的期刊/成果/公開發表的論文裡的錯誤,沒有足夠研究價值的錯誤,拼寫、語法、圖例標註等不影響結論的錯誤等。你可以這麼做:

(1)直接和作者郵件討論。上面說過了,科學家是很樂於接受自己錯誤的,請等待他們的回覆吧。

(2)置之一笑。或者和身邊同學分享一下~“誒誒誒誒,大家來看看這篇逗比文章,犯了這麼明顯的錯誤~~”

3. 如果你手握堅實證據,能夠質疑論文的真實性,或者能夠證明論文作者有造假、捏造數據、抄襲等惡意的學術不端的話,請直接聯繫期刊主編進行舉報。

可見,我們面對不同程度,不同重量級的城果,我們有很多的正式渠道提出質疑的方式。然而隨著現代媒體或者說發聲渠道的多元化,許多學術圈內部的質疑也開始“出圈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比如微信公眾號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2020年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文章上線後不到24小時,便有多位古生物學家聯名,於“返樸”公眾號發佈“十問”作者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如果這個結果成立,那麼這篇文章完全達不到Nature的高度。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本人並非古生物圈研究者,對這個結果本身無法做出評價。但是對於大家將一個尚無定論的質疑文章發表在一個面向大眾的公眾平臺這個行為,甚為不齒。這裡我們必須提及文章的第一作者——邢立達博士。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可能會心一笑,這不就是微博上那個被大家戲稱為“邢嚶嚶”的網紅嗎?沒錯,邢立達博士除了就職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古生物學家之外,多年來身抗科普大旗,在微博上是頗有名氣的科普博主,或者說是“網紅”。邢老師年紀尚輕,但多年來研究成果顯著,此處不再贅述,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邢立達微博主頁



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說,好的群眾基礎是至關重要的,拋開他作為學者的身份不說,好的聲譽是支撐他的科普博主的身份的基礎。這些年來,他在各個平臺,以其幽默生動的表達方式,吸引了大批粉絲,也讓許多普通人關注到甚至喜歡上了古生物這項研究。他為中國科普之路的貢獻,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網友在微博對邢立達的提問



這並不是說,因為他有名或是在某個領域貢獻巨大,就不應該收到質疑。我希望的是,借邢立達博士的例子,說明眼前的行為有多荒謬。刊登在“返樸”公眾號上的十問,無疑會被很多人看到,其中不乏研究人員,也不乏普通群眾。群眾本身是缺乏對這種成果的判斷力的,包括我之內的很多人也許看不懂那些專業的質疑到底有沒有根據,但是其中一些誅心言論的引導,卻讓人潛意識中相信,“他是刻意造假”。緊接著科學網發出的文章,也讓這個影響進一步加固。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返樸”公眾號文章對論文的質疑,言辭引導性極強



在微信公眾號或是公開媒體平臺上發表學術質疑不是首例,但也不算太多,只是近年來一直呈現增長趨勢。這也許跟自媒體平臺的流行有關,但是我相信很多謹慎,莊重的科研人,在提出質疑的時候,依然願意採用傳統渠道,通過與期刊或是作者本人聯繫,共同面對疑點,突破疑點。這是面對學術的嚴謹性,也是對科研的敬畏,對學術同行的尊重。

尚未得到確認的疑點,直接面對公眾,對作者本人以及研究成果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在今天邢立達博士的例子中,更為尤甚。不論這個研究成果最後是證實了還是證偽了,他作為一個科普博主的影響力,都會因為此事大大削減。如果證實他的研究成果是沒有問題的,他的損失如何挽回?如果證實論文結果不成立,他是否從此背上造假的罪名?而多少科研人發表文章以後,甚至多年後自己團隊發現有問題,依然可以撤回,他卻

學術質疑是否要綁架公眾輿論?別讓輿論場成為學術鬥爭修羅場

華人學者在美被捕後,儘管事後無罪釋放,造成的傷害與損失已經不可逆轉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故意的可能性,但是僅憑這樣的猜測,就將其付諸眾人的目光下,實在令人懷疑質疑者的動機。究竟是想探索學術的深度,維護學術成果的準確性,還是妄圖利用現代化平臺的優勢,以群眾的目光為劍,借正義之名,行不仁之事。一個尚未證明“犯錯”的人,一個尚未證偽的成果,都不應該過早地暴露在公眾的目光下,承受不可逆轉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