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員工需要的不是管理而是激勵?

商界績效管理



激勵一般指物質激勵或者精神激勵,單純的激勵不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原因如下:

1 就像給乞丐施捨錢的案例一樣,哪天你不激勵了,反到會認為是你的不對

2 沒有人是永遠自覺的,企業需要的是用制度來維持運轉而不是用激勵來維持運轉

3 沒有合理的落地可行的方案,就是再激勵也不會達到效果,需要其他方面來配合

4 站在上級的角度,沒有好的指揮,好的思路,幫大家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激勵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5 其他n種情況……

做好本職工作是應該做的事情,員工是在為自己工作,不是為老闆工作,如果沒有認清工作的本質,永遠都是一個職場失敗者。

管理不是靠一種方式來實現管理目標的,激勵只是其中一種方式罷了。最好的管理是幫員工找到原動力,助其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即使沒有任何獎勵,管理,依然會帶出一個牛逼的團隊。


無門無派


為什麼說員工需要的不是管理而是激勵?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不對。

我的理解是員工永遠都是需要管理的,而激勵是其中比較有效的管理手段而已。

為什麼員工需要管理?

1、因為人的私心

每一個人都是存在私心的,這就是為什麼會產生私有制的原因,從奴隸社會開始,私有制就存在了。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社會優質資源的稀缺,每一個人都想要得到更多的優質社會資源,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資源佔為私人所有。

2、因為統一目標的需要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造成了每個人的想法和目標肯定存在差異,甚至南轅北轍。

而一個組織的目標一個時間段內只有一個,要想完成這個目標,就得讓全體員工都朝著目標共同努力,所以需要對員工進行管理。

3、因為資源分配的需要

一個組織中,生產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供應。而員工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和業績,爭取更多的獎金及回報,每一個員工都肯定希望得到更多的生產資源,特別是組織內部的優質資源。所以需要對每個員工統一的管控和調配。

4、為什麼說激勵是比較有效的管理手段

激勵其實是分為正激勵和負激勵的。

負激勵是消除員工犯錯的手段,負激勵用的好,可以讓員工減少犯錯的可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

而正激勵用的好,可以激發員工的潛能和內心的原動力,讓員工化被動為主動,主動的去完成本職工作,主動提升個人能力,主動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業績。


貳世界


你提出的管理和激勵是手段、方法,其實都是針對員工制定的,而針對員工制定的政策往往是基於員工個人需求來做出的,因此:我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很好地回答你的問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

我們應該首先弄清楚需要(needs)和需求(demands)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正所謂“慾望無限,需求有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探討的是人在需求方面的交集。

現今社會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似乎人們都在追名逐利,任何事都以利益為導向,看似一切以利益為先,違背了馬斯洛的理論模型,但是細細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你追逐的金錢、名利還是服務於你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等等。因此,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還是適用於你提出的問題的。

基於你的問題,你說的不需要管理而需要激勵,那是因為你這裡指的員工多數還處於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層次,還沒有下一個層次的需求,這種情況讓你覺得激勵比管理更重要。


國際工程搬磚人


我解讀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或許是“一個渣渣老闆不配管理我,給我錢就好”。


我對一個優秀管理者的判定標準是應具備以下這些特質:

1)員工的服務者

2)團隊的協調者

3)願景實現的引領者

4)對外敢於承擔責任的背鍋俠

5)對內公私分明的有原則者

6)對上積極為員工謀福利的大家長

6)帶點情懷的團隊精神領袖

7)知人善用、不吝培養和提拔人才的教練

9)風險把控者

10)團隊賦能者


如果一個管理者這些都做不到的話,管理僅剩的那項權力就是發工資獎金了。那就不如好好激勵能符合上述某些條件的員工,畢竟那些員工承擔了管理者的部分責任和角色。


相反,如果有這樣的一位老闆去管理你,或許你會把簡單粗暴的“激勵”這個單一維度因素看得不那麼重要。


很有幸,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極品老闆,讓我在10年內都沒想過跳槽,更經歷了整個團隊的起伏,直到他宣佈退休。


希望你也能找到讓你心服口服的管理者或者管理系統,也祝願你能成為讓下屬死心塌地跟隨的管理者。


職場有龍擇聆


  •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覺得有點偏駁的感覺,誠然激勵比較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管理,如何才能創造良好的效益;其次,管理是組織得以快速發展,能夠良性循環的根本。只有好的管理,才能去冗駁雜、精簡機構、適應市場、創造效益,才能有錢給員工發出更多的激勵;其實管理和激勵二者並不矛盾,我們要一分為二的來理性看待;再者管理並不是沒有激勵,純粹的限制員工自由,把員工管成企業的機器。其實管理只是在一定範圍內約束員工的基本行為準則,只有遵守這個準則,才能安全、健康、穩定的發展,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如果都不遵守,又何來有秩序地通行和每個人安全出行的保證,我覺得這才是管理的最終目的;激勵是員工生活的保證,是員工獲得更大利益,創造穩定生活的根本,因此好的企業都會在良性管理的同時,增加更大的激勵政策,比如給員工以物質和精神獎勵,股權激勵政策,都極大培養了一大批企業的骨幹精英,為企業的良性發展創造了更大的效益和發展機遇,我認為這應該才是管理的真正意義吧。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天下客694


激勵何嘗不是一種管理呢?只是換了個說法和角度而已。

難道只有激勵嗎?至少會跟著激勵制度的,會有制度這麼個前提條件,滿足條件才會激勵。

如果只是口頭和精神上的激勵,那這個就令說了。確實這種精神激勵確實也很重要,但是離開實質的激勵會有多大或多久的意義呢?

現在好多時候還喜歡用【服務】來代替【管理】,比如某某服務體系、某某服務平臺等。

其實管理這個單詞很容易讓人產生情緒的,被管理方會莫名不爽,明知道對的情況也是。管理方也會,雖然注意但也會變的有種發號命令的意思,可能自己感覺不到,或者想著這就是為了做好工作。所以讓被管理方能更容易接受,讓管理方把視線跟被管理方放到同一個水平上,想到了這麼一個單詞。

這個我覺得就是語言及暗示的一種其妙性吧。其實明明是做一個事情,但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做的人和被動的人的感受也不一樣。

我相信很多企業規章制度裡是都有激勵制度的,但是管理制度裡有激勵和用激勵的方式做管理,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是一種視角的問題。而且我們要客觀的去看管理這個事情。“管”好了、“理”好了,其實就是為了大家好。


木子麻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已經幹了17年的管理崗位,我覺得我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管理是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對下級的約束,下級在這時就會有一定的牴觸,管理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員工被動的接受上級的工作安排。在工作不好找的情況下,他會陰奉陽違,在好找下一家的情況下。他會炒老闆的魷魚。而激勵則不同,無論是經濟激勵,還是未來的可以期待,還是名譽的可以期待等其他激勵。這些都可以激勵員工發揮他們自己的主動性,他們自己的創造性。能動性。世界上特別有創新的,特別成功的企業基本都是靠激勵取得成功的,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華……等,他們都是把大部分股權分給員工,對員工進行激勵,發揮員工的創造性。員工在給公司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員工自己的價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f7c03c05a2347ce987cb6d7e33b773a\

阿慧小城日記


既然身為員工了,那肯定都是有穩定良好的成年人邏輯思維,每個員工的做事方式也不一樣,如果一昧用統一的方式去管理,肯定會起反作用,不如把工作放心交給員工,關鍵事情或步驟加以提醒,就夠了,一個有責任心的員工一定能夠很好地處理好自己的工作,這個時候對員工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激勵了,有激勵,自然有動力,自然能把工作做的更好。


外貿人小米


我是張晊嘉:關注張晊嘉,天天有錢花.轉發加點贊,好運常相伴.

工作中始終伴著業績目標壓力,時時刻刻都有一根緊繃的弦。

再好的管理,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工作氣氛和積極的思想,那麼工作也是沒有動力的。

所以說我們很多公司早上都有開早會打雞血的傳統。

激勵能讓人熱血沸騰,忘掉壓力.

激勵能使人重新開始,忘掉煩惱.

激勵能使人看到勝利的曙光。



張晊嘉


有個管理工具,這幾年在國內越來越火,它就是OKR。OKR的流行,恰恰就說明了員工需要的是激勵而不是管理。

與OKR對應的,是傳統的KPI考核制度。而OKR和KPI的最主要區別,就是OKR是我要做,而KPI是讓我做。

下面是它倆的區別:

目的

KPI的目的是關注結果,注重考核。這樣的方式,會讓很多員工為了達成指標,導致行為變形。而OKR的目的,則是關注過程,激發員工的創造力,這一點主要體現在OKR的驅動方式和制定方式上面。

制定方式

KPI是老闆制定的,是自上而下的,員工沒有決定的權利。

而OKR的制定方式,則是基於公司大目標的前提下,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己制定目標,是自下而上的。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大激發了員工的創造力。

驅動方式

人力資源管理中,有個著名的XY理論。X指的是“性本惡”,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比如考勤制度,那麼員工就會遲到早退,來了公司也不好好幹活兒。而Y指的是“性本善”,即便是沒有制度約束,員工也會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努力工作。

KPI正是在X理論的基礎上制定的,它給員工的感覺就是,讓我做。至於為什麼,員工沒有選擇的權利。

OKR則是在Y理論上制定的,讓員工有了“我要做”的動力。

管理,是讓員工做。激勵,也是員工自己要做。

現如今,90後逐漸成為職場新勢力,這代人,又被稱為叛逆的一代,他們不喜歡“被約束被制定”,他們希望擁有一個“我說了算的人生”,他們更希望激勵,而不是被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