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方可謂“恩師”

如此,方可謂“恩師”

《恩師的條件》是《全世界都想上的課——傳奇教師橋本武的奇蹟教室》2005年日文原著第一版使用的書名。“恩,惠也”,“恩師”可以簡單解釋為對自己有恩惠的老師,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對老師的敬稱。《全世界都想上的課——傳奇教師橋本武的奇蹟教室》集中討論的問題是:被稱為“恩師”需要哪些條件?我個人理解,書中提出了三個重要的條件。

課堂面貌:繞遠、跑題、走岔道

橋本老師被學生稱為恩師,首先是因為他打造了全世界都想上的課。他追求“繞遠才是王道”,不使用文部省規定的語文教材,而是選用中勘助的自傳體小說《銀湯匙》作為初中三年的學習內容,帶領學生撰寫《銀湯匙》研究筆記,研究內容取自《銀湯匙》的各個方面。

“眾多玩具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在路邊水溝裡撿回來的一隻黑色土製小狗玩偶,因為我覺得它的表情很溫柔。大阿姨常常叫它‘犬神君’,還把它放在用空箱做成的神殿內,然後故意在我面前祭拜,希望我也跟著拜它。另外還有一個醜紅所附的粗製牛玩偶也是我所愛的玩具。這兩件玩具是我在這世上最好的朋友。”醜紅是在丑日購買的口紅,可以防止嘴唇乾裂,有些店家會附上素燒泥牛作為贈品。由文中的“醜紅牛”引申開去,橋本老師追問了15個問題。

(1)“干支”是什麼?

(2)誰能說出“十大天干”?

(3)誰知道“十大天干”這十個字的訓讀讀法?

(4)“十大天干”這十個字的訓讀,最後的音節都是“兄”“弟”兩個音的反覆,這是為什麼?

(5)誰能寫出“十二地支”的漢字、日式訓讀和中式音讀?誰知道每一地支所對應的動物?

(6)“甲子園球場”的命名與十大天干有關係嗎?

(7)為什麼虛歲61叫“還歷”?

(8)誰能說出“還歷”之後的長壽稱謂?

(9)請說明《論語》中的年齡用語。

(10)《百人一首》詩云:“我住皇都外,辰巳結草菴。幽深人不解,反謂憂愁山。”詩中的“辰巳”是指哪一方位?

(11)“時入丑三草木眠”的“丑三”大概是幾點?

(12)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13)“今天是立春”的說法成立嗎?

(14)“土用”丑日有吃鰻魚的習慣。這裡的“土用”是什麼意思?

(15)請在“土用”之外舉出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季節用語。

上述15個問題,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展開討論。

其一,跨越學科邊界,指向真正的學習能力。單獨來看,15個問題涉及的內容大多屬於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整體來看,其中隱含著程序性知識和反思性知識,提供了拓展思維的角度,呈現了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提醒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診斷自我認知狀況,問題涉及的學科包括語文、科學、傳統文化、數學、地理等。這樣的“繞遠”,旨在培養真正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保有好奇心,在追問中實現自我成長,這種能力會轉化為學生走向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實際上,幾乎每一宗案件都會涉及完全陌生的領域,就像當初墜機事件的遺囑辯護,自然要觸及航空工學,很多事情都要從零學起。而橋本老師教給我們的,就是要化無知為探索的入口,想盡一切辦法,深入到不同事物的內部,探求它的本質和精髓”。

其二,關注思維方式,呈現合理的拓展過程。上述15個問題沿著思考的合理軌跡線性推進:問題(1)至(5)討論“什麼是干支”,(6)到(11)探索“干支在生活中的運用”,(12)到(15)辨析“運用干支需要釐清的問題”,問題(1)至(11)屬於延展性問題,(12)至(15)屬於深入性問題。現代社會要求“T型人才”,知識面寬,在某一點上有深入的研究,橋本老師的問題設計思路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一致。需要說明的是,橋本老師根據研究內容設置思維打開的方式,研究內容不同,一組問題的內在邏輯結構也有所不同。他在課堂上提供的各種思維路徑,成為不斷重複出現的學習情境,最終演化成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認知模式。“雖說我從事的是法官工作,但最終說話的,並不是法律知識,而是我們常說的‘綜合素養’。綜合考察不同社會領域的情況、現象,以此為基礎展開思考,這一基本認知的見識根基,正是在橋本老師的課堂裡打下的。”

其三,立足真實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第三章“在《銀湯匙》研究筆記中所學到的”集中呈現了橋本老師要求學生關注的學習內容,重點展示了研究“醜紅牛”“壽司”和“女兒節”的過程。“醜紅牛”涉及節氣,“壽司”關注飲食方式,“女兒節”討論傳統節日,三者均關乎民俗。綜觀全書,橋本老師強調立足真實生活的學習,強調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關注的內容。《銀湯匙》中的一個字、一個詞都可能成為深入歷史、社會、文化的入口,勾勒出博大精深而又深度關聯的豐富世界。豐富的學習內容,多元的聯結方式,對於橋本老師的學生而言,學習不只是未來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本身。

“繞遠才是王道”,從語文學習到全學科的學習,到學習能力的培育,“王道”體現為塑造學生未來的生活狀態、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

教師風采:鮮活、昂揚、有個性

看到橋本老師的課堂,你會怎樣想象他的生活狀態?著正裝、顯威嚴、闆闆眼眼?非也。橋本老師是令人驚異的“趣味人”先生,令他著迷的有11項興趣,作者著重描述了3項:時髦穿戴、鄉土玩具、寶塚歌劇。“先生的確特別愛打扮,且個性十足,一見之下很是招搖,但又並不令人生厭。先生的衣服基本繪有用色大膽的圖案,以紅、黃、藍三原色為主,搭配理想。”“試想,在這樣的整體氛圍中,穿一件紅條紋大領襯衫,圍一條橘色的圍巾,披一件綠色夾克現身教室的橋本先生那是多麼的驚人。”時髦穿戴只是橋本老師風采的一個方面,書中描寫的很多方面都能夠引發我們對教師形象的思考。

第一,擁有自己的世界,做有吸引力的成年人。“說到底,人,才是一個社會的根本所在。是活力四射的社會還是絕望感籠罩的社會,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有活力四射的人,才有充滿活力的社會。聚在一起的人,沒有精、氣、神,是無法創造一個充滿生機的社會的。”學校是信息傳遞中心,也是人際交往中心,跟什麼樣的人交往,對學生髮展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成年人,是學生生命狀態的啟蒙者、生活觀念的塑造者。跟學生分享自己熱愛的鄉土玩具和寶塚歌劇,橋本老師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去感染學生,向學生展示真實的生活姿態和生命狀態,讓學生懂得內心單純而專注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不為瑣事雜音牽絆,確保心靈自由,幸福就會在前方招手。橋本先生以他自身的生活方式,向我們昭示了這一點。”一個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會讓學生對未來生活有更美好的憧憬。

第二,“以玩的感覺去學”,傳遞強大的精神力量。橋本老師倡導“以玩的感覺去學”,這與陳省身教授提出的“數學好玩”異曲同工,強調的是做事的心態,強調喚醒內在的驅動力。刻印鋼板,寫一行需要20分鐘,一頁20行,一篇137段的長文,共3頁零13行。“這種‘荒唐’的教材製作,只能說是個人興趣了”,如果是被迫,完成這樣的任務確實十分艱難,“這是‘興趣’,無須顧慮誰,想怎樣就怎樣,想做到何種地步就做到何種地步,這對不過癮就難以罷手的先生來說,或許反會成為無需理由的事。”用“玩”的感覺做事,不斷強化自己對事情的熱愛,最終形成堅定的信念,迸發出巨大的熱情,用這種熱情感染學生,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這是教育的迷人之處。“對我們這些學生來說,橋本先生的存在感是壓倒性的,猶如一團炙熱的火球衝進了我們中間。鋼板刻印的每一個字,都包含一股熱烈到駭人的難以遏制的師情直擊我們的靈魂。”“今已轉化成一股巨大能量在我的體內繼續燃燒”。經過這樣的教育,橋本老師的學生很少會成為例行公事的職場人吧?

第三,摒棄刻板印象,保有讓人驚訝的別樣面孔。即便我們已知橋本老師熱愛寶塚劇,依然難以想象他作為超級粉絲的樣子。重讀“令老學生遠藤周作大驚失色的別樣面孔”,確實被橋本老師的別樣面孔震撼——追到不同的地方看演出、宴請演員、把跟演員的合影視為寶物、寫觀劇日誌、自掏腰包出版《我的寶塚日記》,是不折不扣的“超級粉絲境界的寶塚發燒友”。面對社會的不解,橋本老師一笑了之。寶塚劇的第二幕常有大量的齊舞場面,“寶塚劇走的是明星主義路線,但若將目光移往全力舞動於名角身後的學徒,觀劇樂趣就會隨之倍增:下一個名角,必在這群學徒之中,那會是哪一個呢?正是懷名角夢想登臺、全神貫注、拼命起舞的少女們,把橋本先生的心給打動了。”在橋本老師看來,用生命起舞的學徒,更讓人心生敬意,更值得認真觀看,這是教育者的眼光與情懷。橋本老師能夠直面社會對灘校教師的刻板印象,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恐怕不會用刻板印象給學生貼標籤,不會因刻板印象影響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吧?

成長思維:嚴格、強制、高標準

重讀《全世界都想上的課——傳奇教師橋本武的奇蹟教室》,有些細節值得深思。

比如第五章小標題前的修飾語“恐怖的”“棘手的”“通宵達旦的”。第五章記述的“橋本式寫作訓練”被學生稱為魔鬼教師的極限式寫作訓練。每月讀一本書,讀完要交讀後感,目的是讓學生反芻一部作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進而產生自信——我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初二暑假要求寫10首以上的短詩,目的在於讓學生具備詩歌創作需要的精神集中、選擇、判斷的能力和對語言細微處的感受能力,暑假結束後還要編寫全班的詩集。比賽背誦《長恨歌》,最先完成的學生贏得了震耳欲聾的掌聲。共同研究古典文學,激辯到難解難分,居然一直討論到天亮。橋本老師的嚴格、高標準,於此可見一斑,更值得探索的是他重新定義了學習文化——敢於迎接挑戰,享受努力奮鬥的過程;建立共同目標,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讚美傾其所有的努力,而非輕易獲得的成就。橋本老師為學生樹立了自我發展的榜樣,營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重點培育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在這樣的極限式訓練下,學生不斷拓展著自己的能力範疇。

比如閱讀《銀湯匙》過程中的幾次“重疊”:“雖有點兒冒昧和不自量,卻由此能動地進入了名著的世界之中……就像親身參與了該書的編輯製作一樣,很有意思。”“橋本先生寫過很多隨筆……它會給我一種錯覺,即在這篇隨筆中,橋本先生與中勘助先生合二為一,重疊在了一起。”“《銀湯匙》是生於明治年間的中勘助先生的少年回憶錄式小說,其故事,能讓學生將自己與主人公的成長相重疊”,幾次重疊讓我們看到橋本老師對學習規律的尊重與恪守,對文學創作和解讀理論的正確運用。他的嚴格與強制,是建立在高標準的教學與學習要求之上的。

靠著嚴格、強制、高標準的強力訓練,橋本老師幫助學生形成了成長型思維——經由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才,走向卓越的道路,用真正的學習和生存能力支撐自己前行,始終保持成長的狀態。“所謂教育,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的一場人與人的格鬥。就像有了強大的對手才會有精彩的比賽一樣,有了大寫的教師,才會有大寫的學生”。大寫的教師,方可謂“恩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