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實拍歷史悠久的馬蹄寺,千姿百態的石窟如同千變萬化的藝術,馬蹄寺位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裕固族為甘肅張掖所特有少數民族,北距張掖市市區65公里左右,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的,共有70餘處窟龕,始建於北涼。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的。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年代久遠。原創 褲網雄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比如位於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區的臨松山中。東晉敦煌名士郭瑀隱居講學時開創。屬涼州石窟模式。初名“薤谷石窟”,後因現編第八窟,馬蹄殿,窟內馬蹄跡印而得名。包括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觀音洞七個部分,現存窟龕70餘個。各窟群均開鑿在馬蹄山谷或近水的紅砂岩崖壁上,間距2--7公里左右,各部分有2--20餘窟不等,洞窟排列有橫向也有豎向,最高的“三十三天”達5層。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馬蹄寺石窟群中,以現存的造像和壁畫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規模而言,以馬蹄寺北寺為最突出。 金塔寺石窟開鑿在大都麻鄉刺溝內的紅砂崖壁上。共東、西兩窟,均為平面呈長方形的早期中心柱窟,覆鬥頂。中心柱四面分三層開圓拱形龕,龕內泥塑造像。四壁頂部繪壁畫。塑像大部為北涼原作,元代重修,壁畫有兩層或三層,下層為北涼原作,上層為元代重繪。最具特色的是東窟一層龕楣兩側懸塑的飛天,相對作凌空飛舞之勢。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馬蹄寺石窟是窟群中心。馬蹄寺又名普觀寺,分南、北二寺,南寺又名勝光寺,現存窟龕無幾,多為浮雕及喇嘛式塔;北寺又名普光寺,有大小窟龕30餘個,其中以第3、7、8窟為代表,其第三窟為北寺規模最大、結構較特殊的洞窟,又名“三十三天”。該窟分五層,自下而上,第一、二、三層,每層平面平列佛窟五個;第四層列三窟;最上一層為一個窟。窟內平面多方形,人字坡頂,或盝頂四面坡,每窟內正壁開一大龕,每龕內塑一佛,龕外四壁上方影塑千佛,下方繪壁畫。該窟由外觀看,各層窟的排列似一寶塔,高達數十米左右。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了,歷史悠久,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多被毀於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眾多石窟等。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後來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寺院自建寺以來,香火就極為鼎盛,最盛時的僧眾可達1000餘人,而建國初期僧眾也尚有50餘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馬蹄寺的又一次被破壞發生在動亂的十年文革時期,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而且石窟外的建築則更是蕩然無存。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為改革開放之後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築如大雄寶殿、瞻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為明萬曆年間舊跡,實為不幸中之大幸,這些殿閣雖經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於百丈懸崖之上,令人不禁驚歎古人卓越的建築技藝,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眾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宏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致雅,為國內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有佛殿,外有迴廊,共開內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吸引許許多多遊客到此遊玩。

馬蹄寺距今已達1600年,旅遊休閒好去處

大家對歷史悠久的馬蹄寺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