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其中一方便無法生存。

疫情之下,讓我們明白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孤立而生;上下游緊密關聯的旅遊產業,疫情之後,上下游的融合將進一步加劇。一切都在重構之中。這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更加互動的關聯以及更加開放的格局。

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 01 -

靜下心來思考

中國旅遊業近20年的高速增長,基本是一條持續上揚的大陽線,只有春夏秋,罕見過冬期。旅遊產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都掩蓋在繁榮的光芒之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事件”,讓我們重新思考市場和商業的本質。

2019年可謂是過去十年最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支撐中國市場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已經結束,整個行業面臨著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階段,多個細分市場的增長開始放緩。調整結構,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將是很多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黑天鵝事件”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加速了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倒逼旅遊企業更冷靜地思考:核心用戶是誰?核心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用戶有什麼變化?需求有什麼變化?當用戶從60、70後到Z世代,旅遊企業將如何提供符合新生態的產品和服務?

環境永遠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永遠是自身的競爭和應變能力。疫情過後的旅遊業企業,認知需要重構,思維需要重構,價值需要重構。

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 02 -

2020旅遊業下半場:

危機風暴後的重構

疫情之下,旅遊業遭遇重創。與此同時,互聯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更加巨大的衝突與變革,導致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人們越來越覺得無法獲得“穩態”。雖然風會熄滅蠟燭,但是也能使火越燒越旺。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依舊會充滿機遇。我們要依靠主動創新,尋找新賽道和新機會,提升反脆弱能力,才能贏得增長。

近年穀歌在旅遊業的佈局可謂主動進取。從航班搜索產品Google Flight 的誕生到建立酒店搜索產品Google Hotel Finder,再到整合旅遊信息的Google Trip,最後關閉Google Trip將旅遊搜索功能合併到Google Travel中。谷歌在旅遊業的佈局一定程度上衝擊並顛覆了現有的行業格局。

2020年是“老旅遊死”的元年,只有破壞者才能帶來全新的供應鏈結構和孕育新一代強調品質的服務者。旅遊業結構性機會在未來一年會更大,符合未來需求的新商業模式將開始繁榮,企業間的差距將會逐步拉大。


1.旅遊業的消費分級和下沉趨勢將繼續加快

根據我國統計局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2019年三線及以下城市貢獻著中國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2018年末城鎮化水平已接近60%,交通的便利性以及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使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力增加。隨著一線城市的逐漸飽和,非一線城市已經成為行業增長的主力,更加高效地挖掘非一線城市潛能將成為多數企業保持穩定增長的基石。

疫情之後,旅遊業的消費分級和下沉趨勢將繼續加快,未來旅遊格局將更加細分化,專業化、精細化程度也將逐步提高。消費分級將不斷推動旅遊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多元化分眾化的市場需求,將倒逼旅遊企業的創新轉型發展。當個性化、多元化的細分領域產品開始逐步顯現實力,如何優化產品結構、制定高效精準的市場策略,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消費體驗,激活並釋放更多人的消費潛能,是旅遊業未來的重要課題。

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2.技術紅利的“蝴蝶效應”將推動一系列變革

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將帶給旅遊行業無限的想象空間,大大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一系列消費新場景應運而生,從而在旅遊消費內容形態、購買方式等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影響旅遊業未來的數字趨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當下已成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在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還有哪些可以施展的空間?佈局數字化是順勢而為,同時也意味著不小的成本投入,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旅遊企業應如何評估長期的ROI?


3.打造品牌化戰略是未來企業制勝的利器

消費者端經歷了這次疫情之後,消費結構和傾向會發生改變。小企業的經營受困、普通大眾可支配收入水準下降,普通大眾將在消費上更為謹慎。他們會延緩決策部分非必要開支,而在必須進行的開支上,人們將把錢花在更穩妥、確定性更強、信賴感更強的產品上。簡單而言,就是用戶優先選擇在潛意識裡化為標準、常識、不假思索的產品。

很多人以為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但是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的核心在於產品創新和品牌打造。然而在中國,創新不止,模仿不斷。產品創新後也會有大量模仿者,把藍海變紅海。因此,通過打造品牌,搶佔消費者心智顯得尤其關鍵。

從不確定中受益:旅遊業的重構與共生

- 03 -

開啟旅遊業的“共生邏輯”

疫情之下,讓我們明白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孤立而生;上下游緊密關聯的旅遊產業,疫情之後,上下游的融合將進一步加劇。一切都在重構之中。這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更加互動的關聯以及更加開放的格局。

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行業邊界,都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傳統價值鏈,注重利益分配;共生邏輯,注重共同成長設計。對於企業而言,需要具備“強鏈接能力”,連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連接相關產業的合作伙伴組合在一個共同生長的網絡中。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是今天企業應對變化的基本選擇,而創新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構建共生邏輯,以達成價值共生,共同生長。所以,無論企業目前處在什麼階段,什麼位置,形成共生邏輯都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共生邏輯與價值鏈(產業鏈)之間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注重共同成長設計,後者注重價值分配。在一個重新定義價值的環境下,分配價值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少,只有成長才會創造價值,也才有帶來價值共享的可能。

更多的跨界融合將為旅遊業帶來新的機遇,“旅遊+”或“+旅遊”的複合型產品將散發獨特魅力。

如何從不確定中受益,是你必須掌握的能力。在短期衝擊和企業長期發展的邏輯中,大危之中必有大的機遇。五年之後我們來回看這次疫情,應該是中國經濟的一次分水嶺:消費市場將加速兩極分化,企業也將加速度分化。

來源 :環球旅訊


商務合作—微博:@李可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