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個疑問,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鐵托boss


滿清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滿清初年在朝堂上還是以滿語為主。滿清初年的那些皇帝們對自己的文化還是比較重視的,所以要求在朝廷上必須以滿語為主。因此在那個時候,漢人想做官的話,也得學習滿語。



只不過滿語畢竟是一個小眾文化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慢慢都對這個東西不大熟悉了,即使是滿清皇室的人,都不敢說完全精通滿語了。畢竟滿清入住中原很長時間了,而他們主要和漢人打交道,又學習漢族的文化,自然會被漢族文化所同化,滿語那種東西慢慢就趨向於消亡了。



看到這種情況,滿清的皇帝例如雍正乾隆皇帝時代,都下過大力的整頓,希望能夠把滿語重新重用起來,只不過收效甚微而已。到了後期的時候,甚至連滿族的皇帝對滿語都瞭解的不多,在朝廷上自然就以漢文為主了。不過這也是幾百年的經歷,至少在早期忙於在滿清朝訓中還是佔有很大比重的。



在早期的時候,滿語在滿族朝廷中還是有很重要的作用,至少滿人大臣之間用滿語的話,就可以對漢族大臣保密。要知道在整個滿清朝廷裡面,滿清人對漢族大臣可謂是防範甚嚴,雖然有少數的漢族大臣受到重用,但是這解決根本無法改變大多數滿漢人被奴役的地位。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大清朝從皇帝到大臣,日常的交流全部都是使用滿語,所以千萬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影視劇給誤導了。那裡面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是沒有辦法呀,影視劇如果都說滿語,誰看得懂呢?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那個時候開始,滿人說滿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政府高層,滿族皇帝才慢慢學會說漢語。但即便如此,皇帝召見滿族官員時,彼此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

為什麼漢人有上億人口,滿人充其量也就幾百萬人,漢語卻不能成為朝堂的正式語言呢?說起來,還是清朝政府對漢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時,清朝軍隊馬踏中原,殺戮無數,到處鎮壓反抗,什麼揚州十日,什麼嘉定三屠,都是為了迫使漢人屈服。

在建立全國政權後,滿清的統治者更加害怕漢人的反抗,他們知道,如果要漢人不反抗,首先就要在文化上壓制他們,而把滿語定為官方語言是再合適不過的舉措了。一些漢族官員為了擠身上層,只能去學習滿語,這樣一來,原有的強烈反抗清朝的意識就慢慢淡忘了。

其次,大量使用滿語,也是出於保密的需要,當然這也是為了防著漢族官員。早期的一些對外條約,都沒有漢文版,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只是到了清朝的後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對於滿語感到十分別扭,也覺得特別難學,紛紛學說漢語,才倒逼著滿清政府開始把漢語的使用提上議事日程。清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當初接見英國朝見的使者,用的就是漢語翻譯。

但是,在大朝會或者重大節慶日上,皇帝是一定會說滿語的,絕不能說漢語,因為說漢語會被為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且在這樣的場合,皇帝一旦說漢語,肯定會有滿族大臣跳出來強烈反對。滿族大臣跟漢族大臣不一樣,漢族大臣往往在發表意見時會瞻前顧後,而滿族大臣秉承自努爾哈赤以來的傳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有所顧忌。

由於清朝皇帝的漢語水平普遍都不高,所以有的時候會寫錯字,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寫錯了,所以往往將錯就錯。典型的如康熙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就是一個錯字,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誰也不敢說。

總之一句話,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劇給誤導了,在清朝的時候,不是滿族官員上趕著學漢語,而是漢族官員上趕著學滿語。因為學好了滿語,不僅能夠很好的和上層人物交流,有時還能得寵呢。最著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能力最強,最得康熙皇帝寵信,因為他們能說流利的滿語。清朝末年,滿族官員集體腐敗,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員上位,才使得漢語慢慢成為了主流。


參考文獻:《清史十六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清帝傳奇叢書》



小小嬴政


大清建國兩百多年,到了末年的時候,只說溥儀,有證據可以說明溥儀是精通滿文的,能不能用滿語流暢對話就不好說了,此外,溥儀還有專門的滿語老師。

在許多影視劇中,王公貴族,大臣使用的語言一律都是漢語,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影視劇中使用漢語不是因為清朝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懂才使用的漢語。就像是成吉思汗那個電視劇一般,他們說的不可能是漢語,不是照樣用漢語演繹作品的嗎?

這樣看來,滿語似乎才是清朝的官方語言。


但從溥儀的角度來看,就能發現,連皇帝都已經只把滿語當成一門外語了,其他大臣會老老實實的使用滿語?

清朝主流語言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就是在關外的那段日子,在關外的時候,努爾哈赤率領女真人建立了後金政權,這時候,後金政權裡面主要是女真人,即使是後來打敗了蒙古人,吸納了大量其他各種族人口,但女真人依舊在朝堂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於是乎,朝堂之上,使用滿語也是一種必備技能,許多投靠後金的各族人,不得不選擇學習滿語。

使用滿語,不代表女真人就不會說漢語,女真在明朝的時候,還是大明朝東北地區的一個小種族而已,會說明朝的官方語言也是預料之中。

入關以後,大清朝廷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先後採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修繕明十三陵,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墓,大量使用漢族官員,這一系列的措施,有威逼,也有利誘,於是乎,本來反抗情緒就不高漲得漢族百姓,很快就被女真人穩定的統治住了。

入關以後,由於大量使用漢人官員,雖說朝堂上依舊以滿語為主,但漢語已經在慢慢的侵蝕清朝的統治階級,康乾盛世的時候,滿語依舊是皇帝的必修課,但這時候漢語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不知多少八旗子弟,甚至有許多八旗子弟只會說漢語,不會說滿語,這時候,漢語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


等到清朝末年就更不用說了,朝廷中使用漢語的人一抓一大把,而使用滿語的人卻已經沒有多少,這時候的清庭貴族,想要使用滿語,還需要找專門的老師教授。

更是因為清庭中漢族官員地位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了朝廷的頂樑柱,於是乎,漢語已經徹底佔據了清庭高層。


魏青衣


清朝前期朝堂以滿文為主,到了清朝中後期朝堂以漢文為主。

清朝前期的時候,皇太極就曾下令朝堂上以滿文為主,而且還告誡子孫後代說,後世子孫一定要學習滿文,因此可以說清朝的皇帝對於滿文從來都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也確實有皇帝為此做出過努力,比如雍正皇帝,但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


其實,我認為這一切都是歸功於咱們中華文明所擁有的長久的生命力。因為在歷史上,中原從來都是一個使用漢文的國家,而且這是由幾千年的歷史延續性的。因此,每一個漢人從小受到的都是最為傳統的漢族教育。

其次,很多時候都是我們的漢族文明太過繁華,太有吸引力,所以才會有滿人自願拋棄滿文的出現。因此,遊牧民族是沒有歷史的民族,他們的文字還是在努爾哈赤的時候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沒有歷史,沒有繁盛文化的民族,很容易淹沒在繁盛的中華文明裡。



滿族人受到的教育是漢族的教育,看的書也都是漢族的書,長此以往,就漸漸的被我們的文化給融合了,以至於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除了皇帝還會滿文,當時的八旗子弟很多都是不會說的。

其實,在清朝的朝堂也是,他們學習都是漢族經典之學,引用的也都是漢文經典,尤其是在中後期,漢人大量為官的背景下,這成為了壓倒滿文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歷史很正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是已漢語為主的,方便拉攏人心,再說朝堂官員大多也是滿漢語皆通的存在。

自大清入關以後大量重用明朝遺臣,再者順治帝自幼學習漢文化,朝堂議事自然是用漢話,官方文件一般都滿漢雙語。到雍正皇帝時,因南方籍官員說的話常常很難聽懂,還要求推廣普通話(北京話)所謂“訓民正音”,直到清末溥儀連滿語都不會講了。

順治以前就不說了,基本上滿人漢語不溜,滿漢大臣朝堂上交流還需要翻譯(即所謂「啟心郎」)。這些人入關以後的小孩們,就生活在兩種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階段,雙語是相對比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順治、康熙以及之後的各朝,都強調八旗旗分內部要強調滿語教學——所以翻譯了很多漢文典籍到滿語。這時候滿人已經入關,學習漢語的風潮已經(不得不)展開,皇帝們都開始擔心滿洲子弟滿語會逐漸不熟練。 嘉慶時規定,凡是不會滿語的旗人,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文試。

道光時期再次要求各地駐防旗人學習滿語,還曾將回京述職的盛京副都統常文革職,因其違祖制用漢語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乾脆下旨,不允許旗人參加科舉文試,一律考翻譯科目(滿漢對譯、滿蒙對譯)。



你看看咱著漢語的魅力是真的大,畢竟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有著獨特的韻味。


奇文笑譚


滿清入關之後,就一直在漢化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其實滿清漢化在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很嚴重了。關於滿清在朝堂之上到底是說滿語還是漢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奏摺和詔書

無論是傳位詔書,還是一般的普通詔書,或者奏摺都有漢字寫的。若是滿清朝堂只能說滿語,如果遇到需要念出來這些東西的情況,那麼是不是在唸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用滿語念出來?那麼只能說念這東西的宦官或者其他人還得實現精通漢語和滿語,不然根本翻譯不好奏摺的原意,貌似滿清的宦官進了宮並沒有說都要學滿語吧?官員也沒有要求說要學習滿語吧?

官名或者話語的漢化版本

滿清漢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證據就是一些官名或者一些話語的漢化版本。比如:一爾希哈番。這就是一個音譯版,就是少卿的意思。又比如土黑勒威勒,是輕微罰俸的意思。這些詞能在史料中出現,可見滿清的朝堂是一開始還是有說滿語的存在,所以才有了這些漢字音譯版。之後隨著漢化的加深,這些音譯版的詞也就消失了,而是直接用漢語詞語了。如果滿清朝堂用滿語交流,那麼怎麼會在清亡後不久這些詞語就看不懂了呢?

玉牒的改變

滿清的皇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努爾哈赤的兄弟伯叔稱為“覺羅”,一種是努爾哈赤本支稱為“宗室”。“宗室”的人錄入“黃冊”,“覺羅”的人錄入“紅冊”,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就彙編入“玉牒”。而玉牒這東西本來是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起每年另繕漢文版,名曰“星源吉慶”,而且還規定以後不再繕錄滿文本。連滿清皇室的宗譜都用漢字來繕寫了,那麼滿清的朝堂還有用滿語交流的必要嗎?難道說著滿語寫漢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滿清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漢語和滿語並存於朝堂之上,這時候滿族官員多,當然是滿語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慢慢地在朝堂變成只有極少數人在說,甚至沒有人在說。無論皇帝還是臣子交流大部分都是用的雅言。滿語雖然沒有消失,像是薩滿這些基本上就是用滿語,但是會使用者越來越少,這些都能側面反映出來。


淡看天上月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簡單的說一下。早期的女真族歸屬大明後,經常與明朝交流,受明朝封爵,一般上層階級大多會些漢語。與漢人基本交流是沒有大的障礙。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時期開始推動滿漢融合,康熙朝更是大範圍開始學習漢文化。


清中後期滿漢大臣上朝基本都是說漢語,官方文件語言都是滿漢雙語。到了清末時期滿人基本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已經被漢文化給同化了。


大魚講史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見證了漢文化的影響力。這個問題有一個發展歷程,入關前說滿語;入關後一開始滿漢並行作為官方語言;後來漢語強制壓倒了滿語,到最後連滿人都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全部漢化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先說一個證據: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雍正皇帝的硃批,你們見過滿文的嗎?對於語言,不好進行證明,然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因此我想以文字為佐證進行說明這個問題。

一、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入關前,滿語建立併成為官方語言

實際上,滿文和滿語是是在努爾哈赤期間才完善起來的。

早期的金帝國時期,已經有女真語和女真文,但金滅以後傳播並不普遍,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大量文書都需要通過蒙古文進行翻譯和傳遞。努爾哈赤便任命大臣進行滿語和滿文的規範工作。結合蒙古文,最終建立了“新滿文”。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在建立了滿文以後,滿語也逐漸推廣開來。

皇太極入關以前,滿清帝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肯定是滿語和滿文,但因為長期和明帝國進行外交和戰爭,大量女真貴族是懂得滿漢文字和語言的。

投降過去的漢臣,都要學習滿語和滿文,朝堂之上和官方文書都是以滿文為主。

二、順治康熙時期:一開始是想以滿語為官方的,但是發現行不通

滿清入關以後,本想強制推行滿語和滿文,但是廣大的漢族語言體系,然語言文字比之剃髮易服更加艱難,到康熙時期逐漸放棄了,改為強調滿漢一家,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和文字。

但是,滿族官方仍然比較注重滿文和滿語,漢語和漢字的滲透不強。

這一點可以從《尼布楚條約》和康熙皇帝的硃批得到證明。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簽訂的正式官方文件,可以代表滿清政府的官方立場。然而,這份簽訂於康熙二十八年的外交文件,卻沒有漢文版本,只有拉丁文、俄文和滿文版本。

《尼布楚條約》滿文版

由此可見,清朝官方的語言和文字,此時仍是滿文和滿語,而不是漢文和漢語。

但是從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流出的康熙硃批卻是漢語,康熙皇帝在到處的題詞也仍舊是漢文,故宮的牌匾上,卻是滿文和漢文兩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說明,推行滿語和滿文作為全國語言和文字失敗了,與漢臣交流不得不使用漢文和漢語。

康熙帝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在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有一句“御製法藍蓋碗”,康熙帝在硃批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說明,康熙皇帝對於漢語和漢文的確掌握的十分純熟,而且與大臣的主要交流方式也應該是漢字和漢語。

但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滿文和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

這些現象可知,漢文和漢語是康熙皇帝后來學習的,並不是康熙皇帝的母語,才會有這些現象出現。

康熙皇帝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母語應該是滿語和滿文。

綜合康熙皇帝的種種表現來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對外的官方語言和文字,滿清政府的立場是滿文和滿語,但對內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卻是滿漢並行。

那麼,這種現象是否一致維持下來,成為滿清一朝的主流呢?

三、雍正乾隆時期:官話改革,漢語佔據主流,滿話越來越少

在世流傳最多的是雍正皇帝的硃批。查閱相關資料顯示,雍正帝也同樣精通滿漢蒙文和語言。子彧特意查看了雍正皇帝的很多硃批,卻發現,雍正帝的硃批,全是漢字。

這是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用的是漢語。年羹堯是滿族包衣,但從行事作風上來說,還是漢人的氣質,用漢語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發現,在滿臣鄂爾泰的奏本上,雍正和鄂爾泰都使用的漢字而不是滿文。

另外,雍正皇帝曾因為福建等地的大臣說的方言聽不懂而進行了官話改革,推廣普通話。由此可知,在雍正時期,漢語和漢字已經成為主流,在朝堂上,應該也是以漢語為主了。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強了。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個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碑文中寫道“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裡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

由此可知,當政府允許滿漢並行之後,漢文化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壓制了滿文和滿語的傳播,成為主流,甚至連滿清貴族一開始丟棄滿文和滿語。如果朝堂之上都是說滿語的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因此可知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也是漢語為主了。

那麼,乾隆帝的努力收到成效了嗎?後世的滿清以漢語為主還是滿語為主?

四、乾隆以後:滿語是什麼?連皇帝都不會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但又有人曾發現,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為註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註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宮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為母語的,但溥儀的滿文水平,較之以前卻的確是不如了。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正式,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

這些現象表明,到了清朝中後期,漢語已經壓制住滿語和滿文,成為滿清政府的主流和官方語言文字。朝堂之上,肯定也是說漢語為主了。

子彧說:漢文化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漢文明相對於滿族文明是一個先進而又豐富的文明,而文字和語言是文明最基本的體現。

滿洲人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文明,但是在文化上,自康熙以後,歷代皇帝都十分推崇並悉心學習漢文化,最終形成了漢文明反過來征服滿洲統治者的現象。這種文化征服是潛移默化但力量十分強大,難以扭轉,這才會有乾隆帝的大聲疾呼,如遇虎豹。

隨著漢文化的征服,語言和文字也逐漸被征服,而原來的滿族文化和文明便逐漸的消退了。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誰也不可阻擋,包括皇權。而漢字和漢語,也就逐漸成為了滿清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筆者先說一下結論:我們知道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的。清朝在建國初期,朝堂上以滿文為主,滿文作為官方語言,而待到清中後期時,隨著漢族官員大量進入朝堂,漸漸在朝堂上的出現漢語為主、滿文為主的情形了,但是清朝統治者對於滿文的重視卻從未減弱。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始,創立了最早的滿文。皇太極和順治時代,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滿語是主要的交流語言。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朝堂,滿族人也越來越多的學習漢語。

但是清朝皇室成員從小開始仍然注重對滿文的學習,皇太極為了避免漢文化通化了滿清文化,於是就告誡大臣說:“金國皇帝就是因為提倡漢族禮儀,漢族文化,才導致亡國的後果,因此後世皇子皇孫必須學習滿族文化”。

在清朝初期,滿語被定為國語,官員的公文、學院的教材都使用的滿語,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滿文的地位。努爾哈赤、皇太極統治時期規定所有的文書只能使用滿文,到了順治時期,由於需要要處理大量的漢族事務,文件中才開始同時出現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

而在刑事訴訟領域,官府卻一直要求使用滿文,這讓很多漢族官員苦不堪言,漢族官員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從而導致了很多冤假錯案的產生,清政府為了杜絕這個問題,才在訴訟中加入了漢語。

雖然順治皇帝后出現了滿、漢並行的情況,但是清朝皇室子弟的滿文教育從來不會忽視,清政府在各地設立學校,滿族子弟滿十歲以上必須學校滿文,並且在軍事訓練中強調使用滿文。

清朝統治者明白,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統一中原需要依靠大量的漢族人才,所以後期在朝堂上才出現了以漢語為主滿文為輔的情況,但是作為滿族子弟卻必須嚴格學習滿文,甚至到了清末代皇帝溥儀同樣經歷了嚴格的滿文教育。


絕塵的時光


我是狼君,一個愛好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大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其統治階層或者說皇族是少數民族,所以清朝在歷史上有其獨有的特殊性,而關於大清皇帝在朝堂之上,說的是什麼語言,換言之滿清的官話是什麼,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滿語的發展與演化

滿語是我國古代,滿足使用的語言,是在建州女真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在整個清朝,滿語滿文被作為“國語清文”,也就是清朝明令的官話,使用了三百年。

在最初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是有女真文字,但是後來金朝滅亡,女真字逐漸失傳,只保留了女真語言。後來與蒙古聯繫密切後,滿足就開始使用蒙文,表示滿語。

“臣等四十衛無識女真字者,乞自後赦文職類,第用達達字”——《明英宗實錄》玄城衛指揮撒升哈“時滿洲未有文字,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書,譯蒙古語通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滿語隨著後金的建立發展到巔峰,努爾哈赤還令人創造滿文,不過在滿清入關之後,由於滿族從上至下的積極漢化,滿語逐漸消亡。

發展至清中期以後,滿族貴族日常的交流幾乎不再使用滿語,滿語成為了下層滿族人日常交流的語言,到清末期使用滿語交流的僅餘萬人。

現在滿語已經處於消亡的狀態,狼君就生活在北方,周邊有幾個滿族自治縣,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有非常多的滿族人,但是與漢族沒有任何區別,滿族絕對是漢化最徹底的民族。

不過我們的一些方言,其中的一些日常用詞,比如哈喇(動物油變質的味道),就是滿語的單詞,意為刺鼻。

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在日常交談中,這類名詞用的次數越來越少,尤其是現在的後生,基本上不再用這種詞,滿語日後不完全消失,估計也只會停留在研究之中了吧。

滿文的發展與演化

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使原來分散的女真各部又重新聚合成為一個整體,再說滿語卻寫蒙古文,顯然不再適應女真的發展。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嗎蓋二人創制滿文。

“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知。我國之言寫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努爾哈赤《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在努爾哈赤的推動下,最早的滿文出現了,現在稱為“無圈點的滿文”,也稱為“老滿文”,並開始出現用老滿文記載的史料。

不過老滿文再後來的實際的使用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1632年,為解決這些問題,完善滿文,皇太極命達海修繕滿文。

也就因此形成了“有圈點的滿文”,稱為“新滿文”,並從1636年開始,使用新滿文記載史料,並在後來康雍乾三朝得以發揚,尤其是到乾隆一朝,由於乾隆自身極高的漢語造詣,乾隆親自領導滿語滿文改革。

在乾隆一朝,滿語滿文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乾隆欽定了大量的“新滿語”,滿文的書寫變得規範化,使用的更加普遍,刊印了大量的書籍,對漢語古典也進行了大量翻譯。

但是由於滿漢文化交流深入,尤其是滿族面對先進的漢族文化黨的影響,開始不自覺的使用漢語漢字,儘管歷代皇帝都堅持推廣滿族,但是到嘉慶年間,滿清的龍興之地,都很少說滿語了。

大清朝堂上的語言交流

大清滿漢大臣之間的交流方式,也隨著滿文滿語的衰落而變化。所以現在一些影視劇中,尤其是穿越劇,現代的人穿越到清朝可以無縫銜接,是不可能的。

在最初,皇帝與大臣交流,就是幾個重要大臣,尤其在前期,都是滿族貴族,君臣之間大多使用滿語。

到了康熙年間,還是重用漢臣,不過這些漢臣也是懂滿語的,君臣交流的時候,滿漢兩種語言混著用,說著漢語蹦兩個滿語詞,說著滿語蹦兩個漢語詞。

再到後來,發展到乾隆後期,就是大力推廣滿語的那為皇帝,在與大臣交流時,說的也是一口流離的漢語,滿語成了特殊場合,比如祭祖祭天地等特殊場合或者請安的專用語。

以滿漢大臣寫的奏摺來看,康熙前期以前,奏摺基本全用滿文書寫,康熙至乾隆,一般是滿漢同時書寫,嘉慶以後基本上是全漢字書寫。

就是說,在清後期,已經基本拋棄了滿語滿文的使用,滿語滿文開始成為一個標誌,讓清朝統治者記得自己還是滿族人的標誌。

到近代之後,滿文更是迅速消亡,王公貴族更是將滿語拋棄,這一階段,和影視作品的場景差不多了,君臣都用漢語交流。

《承德縣誌》記載:光緒年間,承德的學校“除維城學堂,系屬宗室覺羅,有滿文一課,餘則書漢文”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滿文這一方面,也非常清楚的回答了大眾的疑惑,告訴了在清後期,滿清貴族對待滿語滿文的態度。

“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語照例說了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起來’。”——溥儀《我的前半生》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