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的準備、保護措施、身心狀態及場地條件,避免運動損傷

造成運動損傷的兩個潛在因素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 ,也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的存在僅能說明運動中具有發生損傷的可能,並不一定直接導致損傷的發生,在進行體育運動及身體鍛鍊中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則使受傷的危險性增高。但是身體的不協調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損傷。下面介紹促使運動損傷發生的直接原因:

體育鍛煉的準備、保護措施、身心狀態及場地條件,避免運動損傷

(一)認識不足,措施不當:

首先是體育鍛煉者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認識不足,思想麻痺,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如“運動損傷難免”、“運動損傷不過是些小傷小病”,關係不大,甚至將預防運動損傷的科學態度與勇敢、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對立起來。其次,不少男性,思想麻痺,缺少防傷觀念,運動中好勝心強,好奇心大,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從事力所不及的運動動作,導致運動損傷;一些女同志在體育運動膽小、害羞、畏難,做動作時恐懼、猶豫、緊張、這些都會造成動作失敗而受傷。

(二)準備運動不足:

不論在何種體育運動中,充分的準備活動是保證不受損傷主要手段。因此,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特別是克服植物性神經的情性。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使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以便增強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並恢復技術動作的條件反射聯繫,為正式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體育運動中經常犯的毛病是:

A、不做準備活動就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極易造成肌肉損傷、關節扭傷;

B、準備活動敷衍了事,在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尚未達到適宜水平;

C、準備活動的內容不得當;

D、過量的準備活動致使身體功能不是處於最佳狀態而是有所下降。

體育鍛煉的準備、保護措施、身心狀態及場地條件,避免運動損傷

(三)運動量安排不合理:

運動實踐證明,運動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還會引發運動損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局部運動負荷安排不合理

長期局部負荷過大(例如單打一的鍛鍊),以致超過了人體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人體組織結構因過度摩擦、擠壓、或因過度牽拉,引起微細損傷積累,導致慢性損傷。

例如:慢跑使人上癮,除了消耗熱量、維持體型之外,還可以強化免疫力。就運動心理學來說,慢跑還可以降低焦慮、強化自信、以及增強抗壓能力;對心臟而言,它可以使心肌細胞活性上升、心室生理性擴大、心搏量與心輸出量增加、以及增進冠狀動脈循環;對肺臟而言,長期慢跑也有助於提升肺活量。美中不足的是,長跑也會有運動傷害,其中最常見的是「過度使用傷害」( over use injury)。

「過度使用傷害-一詞首見於 1968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一篇分析慢跑生物力學的文章,成因除了內在因子,如慢跑者本身骨骼肌肉異常,以及年齡、性別、體重的差異之外,主要是外在因子,即由於耐力訓練或是重複使用而造成,其中又以突然增加跑步的強度最容易造成傷害。跑步的強度指數包括距離、速度、坡度與頻率,不論你慢跑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體能還是挑戰極限,這些指數都必須逐次增加,(即循序漸進原則)否則就很容易受傷。

2、一次大運動量過大

持續長時間劇烈運動,體力消耗過大,血糖降低,出現急性重度疲勞。此時,可以引起大腦皮層抑制過程破壞,運動能力降低,精確度、共濟能力均顯著下降,警覺性、注意力減退,防禦性反應遲鈍,這些都是引起運動損傷的條件。,往往會發生嚴重的急性運動損傷。

(四)缺乏基本運動醫學知識及安全保護措施:

進行長期的體育鍛煉除了對眼、耳、咽喉、血壓、脈搏、疝氣等方面的瞭解,如果有條件,還應該請專科的運動醫學醫師對骨骼系統從結構到外形進行各為嚴密的檢查。瞭解肌肉力量、關節的穩定性、身體姿態及以往所受損傷的原因。這樣有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體育鍛煉的準備、保護措施、身心狀態及場地條件,避免運動損傷

(五)身體功能和心理狀態不良:

例如:睡眠或休息不好、缺乏經驗、思想麻痺、情緒急燥。因此損傷的預防不僅僅從醫學的角度,還必須從心理上去進行。

其次體育基礎差、身體素質弱,時不能適應體育 活動的需要 ,容易發生損傷事故。

(六)場地設備,氣候條件不良:

如:場地不平,有雜物;場地太硬等,器械安裝不牢,缺乏必要的護具等;過高的氣溫和潮溼的天氣,導致大量出汗失水;易使人疲勞,中暑,大量排汗,使人肌肉痙攣;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發生凍傷;也可因肌肉僵硬、彈性、耐力下降,協調性差而發生損傷;以及場地,燈光等都會造成損傷。自己在鍛鍊之前要對場地和天進行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