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來源 丨扶風縣誌

這篇資料整理自扶風縣誌人物篇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文化教育界人物,和英雄模範三節,當然如果有什麼疏漏的話,歡迎老鄉們投稿,我們一起把扶風故事講述下去。

在這裡順便推薦一篇舊文 ◎完整版!扶風縣(1949-1990)大記事,老人家也未必知道這麼多!

國民黨軍政人員

馮華堂


推薦鏈接:◎從馮華堂到豆會中學,再到現在的法門高中.....

◎國軍退役將軍馮華堂創辦的豆會中學的前前後後

馮華堂(1889~1962),字雲亭,因排行九而被邑人稱馮九。本縣建和鄉豆會馮家村人。幼家貧,飽受飢寒。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投軍,加入同盟會,後參加于右任等人領導的辛亥革命軍,在楊虎城、馮玉祥等部歷任連、營、團、師、副軍長等職。因其系行伍出身,又非嫡系,後被摘去軍權,調為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定居南京。

民國十五年(1926)三月,北洋軍閥吳佩孚派劉鎮華圍攻西安,困楊虎城、李虎臣部於西安城八月之久,輜重彈藥殆盡,危在旦夕。馮華堂隨國民聯軍總司令馮玉祥部挺進西安,包抄劉部側背,形成內外夾擊之勢,迫敵倉惶潰退,西安之圍旋解。此後,又奉命北渡渭水,追剿叛軍麻振武部於大荔。十七年(1928)五月,出關支援第二次北伐,攻克濟南後,目睹日寇大肆殺戮而造成的“五·三”慘案,遂率部反擊,鏖戰兩晝夜,敵潰而逃。大滅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憤於報國無門,遂返鄉創辦了“親民職業學校”。為辦學校,率先捐銀圓300,並倡導捐資獻物,拆除鄰村戲樓和廟宇。經過艱苦努力,學校終於建成,為家鄉培育出眾多的農技人才。二十七年(1938)二月,他被委為關中西部保安團隊地方專員,組訓武裝力量,以防日寇西犯。

1949年,馮華堂為掩護幫助中共上海市地下黨員胡振家的工作,將自己唯一的手槍和汽車交胡使用。後又冒生命危險策反國民黨52軍軍長劉玉瓊起義,未果。建國後,因他在舊社會放高利貸及歷史問題,曾被判刑改造。1987年7月給予平反昭雪。

羅集誼


羅集誼(1896~1973),字覺僧,號浩然。本縣絳帳鎮西街村人。少時聰穎,品學兼優。民國五年(1916)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後赴日本留學,攻讀經濟學和國際法。其知識淵博,長詩文,精書法,善辭令。且精通英、日、法、德等國語言,歷任中華民國駐韓國、日本領事館領事、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專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撤銷駐日領事館,又去香港任英國在港總督秘書。其間,利用特殊身份,護送一批中國駐港著名愛國人士安全撤離,抵達重慶。日本投降後,羅集誼出任遠東軍事法庭中國代表團秘書,參與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建國後,他棄政從教,重返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與于右任過從甚密,情誼深厚。一生衣食簡樸,歸裡省親,輕車簡從。待人寬厚,樂善好施,在日本上層社公、中國外交部門和故里頗有好的影響。

公秉藩


公秉藩(1902~1982),字屏軒,本縣法門鎮七里橋人。幼入私塾,少有所為。年方15,家中困窘,離鄉從戎。歷任國民軍第1集團軍第1師師長、28師師長、中央參議院參議、中央軍官學校高級教官、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副大隊長、支隊長、34師師長等職。對日作戰被俘後,任南京汪偽政府湖北警務處長和保安司令部參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閒居西安。建國後,被列為戰犯,判刑十年,後被特赦,獲釋。

公秉藩為人樂善好施,民國十八年(1929),關中大旱,餓殍遍野。他回故里省親,目睹慘狀,決計賑濟災民,鄰近10村每戶散銀圓4塊,以救燃眉。消息傳出,四方難民蜂湧而至,不到兩天,散發七八千塊銀圓。此時,飢餓病婦攜兒帶女,依舊不絕,公秉藩不忍卻之,遂派人借銀圓五百,又悉數放出。事後,鄉民作歌贊曰:“七里橋,八里寬,十室九空斷炊煙。公師長散洋七八千,賑濟窮人度難關”。

二十四年(1935),公秉藩在家鄉創辦全免費義務學校——心如小學。教學內容棄舊從新,宣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提倡新道德,廢除舊禮制。辦義校凡九年,一切資用皆自己支付,為此幾乎耗盡傢俬。九年後,學校始轉為公辦。

1980年,他被邀為陝西省政協委員,為和平統一祖國而牽線搭橋。1982年1月2日參加省政協四屆四次會議期間,病逝於西安。


文化教育界人物

王伯明


推薦閱讀:◎扶風末代舉人王兆離,創舉西安“易俗社”,饑荒年力主賑濟扶風.....

王伯明(1870~1942),又名兆離,本縣法門鎮七里橋人。幼時聰穎好學,6歲能認字,10歲讀完“四書”、“五經”,善賦詩作聯,人稱神童。18歲道試以第九名入選。後去三原拜賀復齋為師,精研宋代朱、陸學說及明、清文史。10年後,奉關中名儒劉古愚命去咸陽天閣村義塾訓蒙,經劉資助,並在扶風設“復鄰義塾”;在咸陽成立“天足會”,從事婦女解放運動。36歲時,以創作《仁學圖說》及緒言而中舉人。在咸陽任教時,恥於中國為“東亞病夫”之辱,竭力倡導增設“體育課”,讓學生作“亞鈴操”,開創了陝西學界的體育新風。後任鳳翔中學堂國文、歷史、經學三科教席,建議知府成立“訓俗亭”,設立蠶桑、天足、戒菸等科,教育民眾。

1911年民國成立後,他奔赴省城,與倡導革命的民主人士組織臨時省議會,被選為議員。民國四年(1915)被委任為教育廳社會科科員,住易俗社從事戲曲改良工作。不久被民國政府追補為第一屆眾議院議員。赴京就任後,遂為民主革命事業奔波於京、津、滬、漢等主要城市。六年(1917)曹錕賄選大總統,在各地設立機構,招待議員,除一切費用國家資助外,另設茶敬、炭敬、冰敬、車馬專費等諸多項目。他對此極為反感,在京舊友勸其收賄,並說:“五千元支票已匯西安,終生養老可無慮矣!”伯明斷然駁斥:“今日之事,在他人則可,在我則不可。我受國民委託,十多年無他成就,惟在取與之間,尚堪自信。若以氣節換取金錢,人將謂我何?我受賄選之日,即我命運告終之時,決不為也。”眾勸者敗興而去。後因目疾嚴重,致雙目失明,遂攜眷返回西安。

王伯明一生為喚起民眾、教育民眾而奔波,也為戲劇改良嘔心瀝血。辛亥革命告成後的民國元年(1912),他即與同盟會會員楊西堂、李桐軒、孫仁玉等創舉西安“易俗社”,先後任該社編輯、文化教員、社長、名譽社長,先後創作了《共和紀念》、《歡迎議員》、《開國圖》、《重臺》、《新審判》、《樑上君子》、《熊耳山》、《胡阿毛》等劇本。後又與高培枝改編了《蝴蝶杯》,與範紫東合寫《燕子箋》、《焚嫁妝》、《金蓮痛史》。

晚年雖身居省城,但對家鄉人民疾苦十分關心。民國十八~廿一年(1929~1932),本縣大飢,餓殍載道。他致函省府主席,力主賑濟,省府遂派賑務委員王幼農等攜白洋三千五百餘元來扶風賑濟。二十四年(1935),本縣成立秦腔劇團,他曾盡力在西安招募名演,添置戲箱。

推薦閱讀:◎聽過老人常說的“年饉裡”嗎?帶你瞭解真實的民國十八年年饉!

王伯明三十一年(1942)因病逝世於本縣南街私寓。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等發來唁電致哀。于右任先生親書“正氣所存”四個大字以贈。

張和鳴


張和鳴(1882~1965),本名鶴鳴,原名鸞聲。本縣建和鄉白龍張家人。民國十二年(1923)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大學習時,受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進步思想的薰陶,參加了“五四”運動。畢業回陝後,在省立三中、西安女中、西安高中、西安師範、西安女師和三原師範、私立樂育、民立等中等學校任教,授課生動感人,教聲丕振西安。十七年(1928)前後在鳳翔創立第八師範,為西府培訓優良師資,後因校內中共地下組織暴露,學校併入鳳翔師範,遂去西安任教。

二十九年(1940),本縣創辦中學,他應同鄉之邀,回縣任扶風中學教導主任。後被任命為縣教育科長。他非常重視師資培養,三十年(1941)招收簡師一班,三年畢業,壯大了扶風縣的小教隊伍。同時,通過每年寒暑假期教師業務講習會,讓有專長之教師作示範教學,使師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三十五年(1946),中共地下黨員韓象緯被捕入獄,張以師長身份挺身而出,多方周旋,為韓出獄做了不少工作,因而在教育界深孚眾望。

建國後,張和鳴長期任扶風中學副校長,併兼縣民盟領導工作,先後被選為縣人民代表,各屆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以及省、地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前夕因病歸裡,1965年冬辭世。

史積誠


史積誠(1886~1963),又名書勳。本縣建和鄉白龍史家人。幼年學習於胞兄史書倫門下,15歲應童子試,入本縣高等小學。後因病休學,苦讀醫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三原弘道高等學堂,後轉省立高等學堂,與關中名儒研究經學。

辛亥革命告成後,積誠在西安經井勿幕介紹加入“同盟會”,旋迴縣協張鳳翽、曹印侯組建革命新軍,與王伯明商派李云溪、豆漢章等十餘青年加入“敢死隊”進駐鳳翔,安定了西路。

為學問計,他後又考取上海公學,得同鄉留日生蔡祥甫資助,轉考入北京公學(即後之民國大學)大學部,在校加入“國學會”,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鑽研中國文學,頗有造詣。民國三年(1914)與清文學家王樹枬研究中國文字學,精讀了《說文解字》。四年繼去杭州攻讀,並註釋《四庫全書》。六年(1917),應扶風縣知事王誠齋約,出任縣立高等小學堂堂長。十二年(1923)被選為陝西省署議員兼西安新民中學董事會董事及國文教員。後因不願介入馬凌甫、胡優臣省議長之爭,辭職歸裡,在南陽村及法門寺設館訓蒙,兼行醫事。

二十年(1931)史積誠受縣長鄭仲謙聘,任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次年受省主席楊虎城命,往臨潼禁菸。“九·一八”事變後,復回縣清理財政帳目及教育經費,倡立“天足會”、“禁菸所”,移風易俗,成績斐然。二十七年(1938)出任縣教育科長,倡議以聯保建立中心國民學校(完小),以保建立國民學校(初小),並身體力行,是年即建成完小5所,保學24所,入學人數達3500餘名。同時改縣城北街示範小學為“扶風縣北大街女子小學”,送孫女率先入學,開本縣女子上學新風。嗣後,積極致力於興教,先創辦了本縣初級中學,後又協助教育科長張和鳴舉辦簡易師範班,解決了小學的師資問題。三十二年(1943),閒居在家,以行醫為樂事,醫德、醫術有口皆碑。時馮華堂在豆會馮家創辦“親民職業學校”,延請其任副董事及校長。其欣然從命,苦心經營,使學校日臻健全。

抗日戰爭勝利後,辭校長而出任縣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三十五年(1946)又被選為本縣參議會副參議長,兼纂《扶風縣誌》。

建國後,史積誠居家行醫。1953年被聘為陝西省文史館館員。1954年受縣文衛科之託,在建和鄉舉辦中醫講習所,培育了數十名中醫。1956年被選為扶風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翌年12月,將珍藏的《欽定五經》、部分《四庫全書》、《說文解字》、《辭源》、省志、縣誌、字典、地圖等25種,計288部捐贈於縣文化館。1963年夏因病逝世,由縣有關部門公葬,留有《生平年鑑》手稿1本。

湯滌俗


湯滌俗(1903~1966),本縣五泉鄉(今楊陵區轄)湯家村人。幼家貧失學,12歲去西安作店員,後經王伯明引薦,入易俗社跟班學習戲劇表演藝術,攻丑角。民國八年(1919)十月出師。

湯滌俗熱愛秦腔戲劇藝術,又聰慧好學,在畢生從事戲劇丑角表演中,創造了眾多詼諧、風趣的藝術形象,

與蘇牖民、馬乎民並稱為三大名醜。成名角色有《新審判》中的判官、《櫃中緣》中的淘氣、《白丁修書》中的學究先生、《白先生看病》中的白先生、《雙愚記》中的財主等,頗受觀眾稱讚。表演樸實無華,自然流暢,醜而不俗。

1965年他退休回家。一年後又復返易俗社定居,是年因病在西安逝世。

馮公略


馮公略(1909~1985),原名奠安,本縣建和鄉豆會馮家村人。幼家貧,入商號當學徒。民國十四年(1925)入本縣第一高等小學,學業優異,十七年(1928)畢業。因家計不濟,在家事農。時中共陝西臨委委員陳雲棋(冠英)組建周至縣委,來扶後在他家落腳,介紹其入黨,任其為菊村(今召公)支部書記。

後關中大旱,民顛沛流離,他先後求學於鳳翔、三原、西安等師範學堂。二十一年(1932)起任教於本縣一高、二高(小學)。授課中,刻苦自勵,潛心於所學,文才日進。又大量閱讀進步書刊,提高政治素質,積極參與社會進步活動。二十六年(1937)三月與好友一起組建了豆會村農民協會。

馮公略生性耿直,大義凜然,遇強暴必爭,遇不平則鳴,率會員幾鬥天度街惡紳,饒有名氣。建國前長期從教,在校內鼓勵學生讀進步書刊,在校外則積極參加反封建反壓迫的群眾鬥爭,用犀利的筆鋒寫出了不少反帝、反封建的檄文,使本縣反動當局望而生畏。

建國後,他仍以語文教授於小、中學。1957年調任本縣文化館館長,組織收集了流散民間的大量書籍、文物,併為編纂縣誌收集了不少資料。1966年退休後,曾參與《扶風百年大事記》的編寫工作。1980年當選為第九屆縣人民代表、寶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1984年當選為縣政協第一屆常委。著有詩集《寒蛩吟》1冊。

李秉鐸


李秉鐸(1910~1983),本縣南陽鄉南朱村李家人。幼聰慧好學,以優良成績考入北京輔仁大學,攻讀數理。民國二十四年(1935)大學畢業回陝,歷任西安高中、國立十中數學教員。後繼任國立西北農學院附設高中教務主任。曾與劉德原教授翻譯《範氏大代數》為白話課本,為數學教學重開新生面。

三十二年(1943),應扶風各界之邀回縣任扶風中學校長,聘西農附中教師代課,使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三十五年(1946)李秉鐸返陝西農業專科學校任教。由於他講課語言精粹,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頗受各校師生歡迎。

建國後,1958年因病退職歸裡,在家繼續研讀中、西哲學,尤重於佛學,遍遊各大佛寺。1979年他應邀參加了接待日本京都佛教首次訪華團,遂被挽留於省佛教協會工作,併兼任陝西文史館館員,後出任扶風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冬因病去世。


英雄模範

李云溪


李云溪(1888~1931),又名凌霄,本縣南陽鄉龍里村人。幼進法門庠校,後入保定軍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忿然離學從戎。歷任國民軍連、營、團、旅、師長等職。

民國二年(1913)二次革命爆發,李云溪激於義憤,奮力抵制袁世凱稱帝,驅逐其黨羽陸建章。五年(1916),在“捉陸兒”之役(富平)中,他出奇制勝,戰功卓著。十一年(1922)直奉之戰,陝軍出關,李云溪率部抵新安,正值趙倜軍攻鄭州,馮(玉祥)軍難支,幾將潰退,即隨李紀才部為先鋒,痛擊趙軍,扭轉戰局,趙軍紛紛繳械,斬獲甚眾。

十三年(1924)十月北京政變,李云溪出擊喜峰口,後以國民軍起義,揮戈反擊,夜襲直軍。直軍聞京有變,乃全力攻馮,馮告急,云溪奉命馳援,出奇兵側襲,激戰3小時,生擒敵旅長潘鳩鈞以下官兵數千人,繳械萬餘支,獲輜重無數,直系隨之瓦解,國民軍聲威大振。後又奉命與吳佩孚殘部戰於河南,率兩營之眾側潛道攻入,吳軍倉惶逃遁,獲俘甚眾。十四年(1925),李云溪帶領所部進發濟南,後因兵變退歸德。

十九年(1930)秋,李云溪回陝,奉楊虎城之命收撫地方軍楊萬青等部,遂獨往鳳翔,勸楊萬青歸服。二十年(1931)一月五日楊萬青等譁變,軟禁云溪,妄圖借楊虎城原定六日來鳳翔檢閱之機謀害楊。李云溪密書“虎兄,鳳翔有事,萬勿來此”,輾轉送楊,使楊倖免於難。

二十年(1931)一月七日,李云溪被殺害於鳳翔,年僅42歲。楊虎城聞變,率部追剿平逆,贊李云溪說:“李將軍高風神柳,軍人典型,赤膽忠心,扶危救傾,功在桑梓,浩氣長存”,追任為陸軍中將,並親為撰寫碑文,碑石樹立於縣城東門外公路邊及其墓地。

董振五


董威(1893~1919),字振五,本縣天度鎮永安村(今建和鄉)人。幼入邑校,少懷大志,賦性剛毅。後入陝西靖國軍,歷任排、連、獨立營長和第四路軍第二支隊司令等職。作戰勇猛,指揮若定,所向披靡,敵遇即逃,故為靖國軍中著名將領之一。

辛亥革命軍起,董振五參加陝西革命黨人曹寅侯領導的敢死隊。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在西援鳳翔之戰中,獨自登上城牆,手持鍘刃,縱身躍下,從者200餘人,擊敗裝備精良的甘軍萬餘人,殲敵300餘人。時人嘆曰:“此役無君,鳳翔不保矣!”民國五年(1916)冬,在商討組建討袁護國軍時,憤於諸多同志被害,不顧個人安危,潛入臨潼之櫟陽,聚集同志,炸燬敵營,殲守軍,奪槍彈,轉戰渭北等地,先後奪快槍500餘枝。七年(1918)初,在討袁護國軍戰爭中,又參加領導了三原起義,率眾五百,潛敵總部,除敵二首領遁逃外,殲其全部。是年末,率兵不足一連駐西安小雁塔,敵以五營之眾環擊,四周圍牆大部被夷為平地,而振五大呼:“誓與陣地共存亡!”眾皆感奮,鬥志益堅,敵畏而退。八年(1919)一月二十七日,與楊虎城等部奉總司令于右任之命,西援武功,與奉軍許蘭州部遭遇,幾經戰鬥,連連獲勝。後在解救被圍兄弟部隊時,遇彈陣亡,年僅26歲。廣州軍政府追認其為陸軍少將。

九年(1920)三月九日公葬於法門寺東側鰲山之白龍講壇,總司令于右任代表廣州軍政府及靖國軍全體官兵,為之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各界人士送有哀悼輓聯千餘幅。于右任讚譽其為:“扶風豪士,馮翊將才。”

劉維垣


劉維垣(1903~1937),字星門,本縣杏林街人。民國七年(1918)入本縣高等小學就讀,十一年(1922)考入省立第一中學,十四年(1925)投考黃埔軍校,十五年畢業。是年十月,在江西、浙江、江蘇等地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政府52軍25師排、連長和少校參謀等職。

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隨軍開赴河北省保定前線抗日,所在師擔任保定至滿城之間漕河南岸防守任務,與日軍第1軍主力展開正面作戰。維垣時任146團少校營長,指揮該營與日軍頑強激戰三日。屢獲戰果。

是年十月,參加第52軍軍長關麟徵指揮的第2師和25師對邯鄲、磁縣日軍的襲擊戰,燒燬敵機十餘架及汽油庫,給敵以致命打擊。日軍土肥原師團向漳河一帶進攻,維垣奉命指揮部隊佔領了敵炮兵陣地。後又阻擊來自漳河南岸的敵援軍,激戰一晝夜,土肥原師團大部被殲。維垣在激戰中犧牲。

李友于


李友于(1905~1938),字右卿。本縣南陽鄉龍里村人。書香世家,父李介夫系晚清優貢生,曾任隴州知事、周至縣教諭、扶風高等小學堂山長等職。友于受父薰陶,少有大志,勤奮好學,民國十年(1921)畢業於扶風縣第一高等小學,考入省立一中,因深感國家孱弱,軍閥割據,旋投考黃埔軍校(第四期)。十五年(1926)畢業,參加北伐戰爭,歷任排、連、營、團副等職,卒後南京國民政府追之為陸軍少將。

二十六年(1937)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李友于隨所在部隊由江南開赴華北前線。時任13軍89師529團1營長,他從前線給父親來信說:“……兒受命之日,心情激盪,扶危定傾,誓雪國恥,赴湯蹈火,義不容辭。望大人珍重,靜待捷音……。”在師長王仲廉、團長羅芳珪率領下,參加了抗戰初期的綏東之役,親自指揮,獲得了百靈廟戰鬥初捷。北京淪陷後,友于與團長率先頭部隊搶佔南口,選擇險隘馬鞍山、虎峪村、蘇林口一帶,與日軍精銳坂垣師團十數倍之敵浴血奮戰,抗敵20日之久,打破了日軍“三日拿下南口”的神話。南京中央社電雲:“倭敵用步兵五千人,飛機數十架,坦克30輛,野炮60門輪番襲擊南口兩側,羅團官兵與敵激戰,大部殉國,但士氣旺盛。”南口之役後,友于雖負傷赴山西大同治療,但羅團已成當時名震中外的“四大名團”之一。

二十六年(1937)十月初,李友于傷愈省親,在故里接前線電令:擢升為上校團副,並敦促歸隊受任。十月五日,陝西省政府在省民教館為之舉行慶功會,省政府贈其“銀盾一座”,王伯明先生代表扶風各界致歡送詞。友于致答詞說:“離家時我父鄭重指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汝為軍人,當膺命保國。我決心重上前線,上報國恩,下衛國土,不搗黃龍,誓不生還。”二十七年(1938)三月,臺兒莊會戰序幕揭開,羅芳珪團奉命增援魯南,保衛徐州。四月初,日寇仍以坂垣徵四郎與磯谷廉價等精銳部隊參戰。激戰三晝夜,傷亡慘重。友于鼓勵將士說:“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有我無敵,我等報國,正當時也。”使官兵士氣大振,連克敵陣地三處,可直下臺兒莊。四月六日下午,友于與羅芳珪團長在臺兒莊外大顧柵村視察前沿陣地,被敵炮彈片擊中頭部、胸部,在勝利前夕犧牲,時年32歲。

李友于遺體由隨從副官、本縣人杜積軒背到營地,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主持了追悼會,在洛陽、西安、扶風亦進行接靈追悼。扶風縣民眾教育館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以及各省軍政要人的輓聯、戰地照片,以及嘉獎令布館,展出多年。當年農曆四月八日,遺骨安葬於龍里村莊南祖塋。

李居敬


李居敬(1914~1933),本縣南陽鄉龍里村人。幼聰穎好學,民國十七年(1928)以首名考入扶風縣第二高等小學;二十年(1931)又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安中山中學。在校就讀時,接近進步老師,如飢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政治上進步很快。是年秋,“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組織同學上街遊行示威,向國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的企圖和吞併全中國的狼子野心。此後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宣傳隊,利用課餘、假日下鄉宣傳,發動群眾抵制日貨,把抗日救國的熱潮從城市引向農村。假期回縣,又發動城鄉廣大師生集會宣傳抗日,印發傳單、書寫標語,激勵民心。

二十一年(1932)初,由中山中學同學郭伯誠介紹,加入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前衛社反帝大同盟”,積極參加西安街頭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的活動,並參加討伐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及黨部書記長田敬安的鬥爭。是年四月六日,居敬參加了西安學生燒燬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傳賢汽車的鬥爭;還與中山中學學生一起,痛打了反動校長魏海(國民黨CC分子)。在鬥爭中,政治覺悟日漸提高,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後,他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宣傳抗日救國的活動中,終於引起敵特的注意,在西安不便立足。為開展工作,二十二年(1933)初,化名李安民,去陝南商洛、安康等地參加了紅軍游擊隊活動,在收撫地方民團時遇難犧牲,時年19歲。

閱讀 1817

在看

精選留言

寫留言

  • 10
  • 天晴


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 扶風名人應有民國時同盟會會員,北大高才生溫良儒。解放前任陝西省財政廳長。
  • 作者
  • 這個必須有
  • 2
  • 恆強


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 北鄉確實出人才
  • 1
  • 神彩飛揚369


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 莫忘英烈遺韻在,先賢精神昭後人!
  • 扶風自故多精英,風雲際會敢當先!
  • 王浩然


人才輩出,盤點民國時期的扶風名人

  • 王浩然,扶風召公鎮召公村東街組人,2007年取得美國的國際註冊內部審計師,證書編號全球79483號,取得證書時中國僅8000人取得此證,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註冊資格。2000年2001年曾經國家電網陝西省電力公司紅頭文件任命為陝西銀河遠東電纜有限公司監事會監事,西北電力實業總公司任命陝西漢江水電有限公司監事會監事等6家公司監事會監事。現在一家企業省公司法律部。手機號碼13772072995,能否進入扶風現代縣誌,爺爺王進時朝舉人。是扶風國際資格第一人。能否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