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種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近年來,吐魯番的坎兒井呈衰減之勢。全疆坎兒井50年代多達1700條,隨著不斷的乾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餘條。吐魯番地區坎兒井最多時達1273條,目前僅存725條左右。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究其原因,首推吐魯番地區綠洲外圍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據最新衛星遙感監測數據表明,該地區強烈發展荒漠化土地面積已佔總面積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積僅佔總面積的8.8%。水資源日漸短缺,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坎兒井水流量也逐年減少。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機井相對坎兒井來說,投資少,效率高,開採極其隨意,所以深水機井在吐魯番地區被廣泛應用。還有很多河流在上游修建水庫,大壩截流後,下游水源便捉襟見肘,對下游的坎兒井造成生存危機。另外油田大量開發用水量也極大,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也間接影響了坎兒井的水源。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坎兒井日漸式微,各方看法也截然不一。一種觀點認為,從純經濟角度來看,坎兒井已無生存必要。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坎兒井未免過於落後,夏季易乾涸,冬季水多時又容易白白流走,無法蓄存。而水庫可蓄水,隨時進行生態調節。應該任坎兒井自然消亡,優勝劣汰,由水庫等水利設施取而代之。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坎兒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貴人文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尤其在強調生態開發的今天,坎兒井具有不可比擬的旅遊開發價值。如果因為今天的短視讓這份人類遺產消失殆盡,我們將愧對子孫後代。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灌溉萬畝良田,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是生存還是毀滅?坎兒井的命運懸而未決。有相關研究表明:“任其下去,不出30年,坎兒井將不復存在。”

大家有什麼看法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