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在校大學生有70%都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這一說法?

埃夫隆


如果這個數據是真實的,這實際就見證了改革開放後,我國教育與經濟的長足進步。

教育的發展,也是經濟的發展。

縱觀歷史,高等教育從來屬於精英教育,而當前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為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每年近千萬大學新生這個事例,無疑證明了我國高等教育己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

特別是農村,有的家族從歷史上就從未出現過大學生,而今大學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教育需要財力的支持,而高等教育的發展又必須建立在基礎教育的基石上。

這是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進步,民眾的福祉。


飛鳥留痕2O16


“中國在校大學生有70%都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具體數據有待考證。這種說法其實也引證了過去大學難考,而現在上大學的門檻要低得多。

一、現在大學生父母一代上大學非常難。試想一下,現在在校大學生基本是九零末和零零初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都是七零後,也就是我這個年紀,我們參加高考大概在88年至92年之間。那時大學還是精英教育,錄取率非常低,不說大學,就是能讀到高中,都是非常不容易了。

特別是在農村,考大學是非常難的。以我自己親身經歷來看,首先真正能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經歷層層淘汰後,只有15%左右的適齡人能上高中。而考大學就更難了,只有適齡人口的3%左右的人能上大學。我們村是一個近2000村民的大村,自從恢復高考以後,直到1985年我姐考上大學才出第一個大學生。之後又到1990年我考上大學時,才出第二個大學生,由此可見當年考大學的不容易。

二、現在上大學的門檻比較低了。自從1999年擴招以後,上大學的門檻一年比一年低。現在基本上大學錄取率可達到高考人數80%以上,佔適齡人口的40%左右。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是當年考上了大學(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的,其子女長大後上大學的可能性在90%以上吧。當年考上大學的父母每年在60萬左右,就算父母只有一方是大學生,那麼子女上大學的人數不過100萬左右。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爺爺輩有可能是大學生,而父母可能不是大學生,那麼這些孩子也不能算是第一代大學生。而現在每年大學錄取人數在800萬左右,所以其實在校大學生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的比例可能高於70%。這其實從某種角度也證明了現在大學是普及教育,整個人口素質提高了。但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現在社會的競爭更加激烈了,不能僅僅只上一個專科就行,得考慮考一個985或211大學,這樣才更有競爭力。同時也有更多的同學考研讀博,一樣的道理,研究生現在招生規模比當年考大學時的招生規模還大。研究生的稀缺程度跟當年大學生差不多。

你們家的大學生是第一代大學生嗎?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良心老師


我還是比較同意這個觀點,70%這個數字是否精確還有待考究,具體如下:

第一,之前不論是子女有多少,都很難有條件或有機會讀大學。一般情況下,農村家長為了減輕壓力,讀完小學或初中,就讓打工去了。年齡稍大一點的子女通過打工掙錢,在幫扶年齡捎小的弟弟妹妹上學。

第二,大學的擴招計劃,也是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命水平提高逐漸發展的。現在,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再加上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扶持,即使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也都有一個孩子能有機會讀大學。

第三,進入21世紀,大學的進一步擴招計劃,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高考進入理想的大學;另外,職業技術學校,也推出了3+2等模式,讓中專生有讀大學的機會。

綜上,隨著我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能夠有機會讓品學兼優的學生有讀大學的機會;大學的擴招計劃以及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也讓貧困學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從而,中國在校大學生有70%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


博知苑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不曉得其他人家如何,起碼我們家是。父母之前是初中畢業,同期他們高中畢業的同學數量稀少,更別提是大學生。

高考之前,父母對我也沒信心。他們覺得能考個2本就不錯,但是結果遠比他們的好。那時985的知名度也遠沒現在炒的熱,江蘇省內考生出去就讀的學生不多。

加上沒人輔導我們填報志願,看一本《求學》雜誌有一個版面介紹湘雅醫學院。隨手就填了湘雅幾個專業,第二志願已記不清。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中南環境專業。我們班上學生和我類似的不少,大部分是調劑過來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baaf22ac4104a9db28436873cd122b1\

帥小西De


  • 題主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據筆者所知,以前上大學指標少。就以鄉村為例,三十多年前,我們村有三位學子考上大學。全村都轟動了,那是打破建國以來村子裡沒有出過大學生的記錄。當時就湧現了一股學習的熱潮。家長都教育子女好好學習,將來像誰誰誰一樣有“出息”。

慢慢的大學生多了起來,也沒有當年的“轟動”了。

“中國在校的大學生有70%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想想真是這樣。原因是:

01、

四、五十歲的家長,念過大學的不多。當時受經濟條件限制,能讀完初中的就不錯了,好多鄉村的家長只是小學畢業。他們的子女考上大學就是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02、

上大學有指標的。多年前,上大學指標太少,說“萬里挑一”也不過分。有的村子多少年都沒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後來大學擴招,家長很榮幸成為大學生的“父母”。

03、

大學生多了,含金量低了。現在大學生好像遍地都是。但是人們對大學生的看法也變了。常聽人說,現在的大專花錢就能念,好像原來的初中生水平。人們依然看重985,211大學畢業的學生。

很多家長因歷史原因(成分高)不能讀大學;還有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不能讀大學,那是學習好的學生都上中專(中專畢業工作包分配)。但是他們都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們的子女考上大學,就成為家裡第一代大學生。


星辰燦爛


這麼估算還有點保守了,第一代大學生應該在90%以上。今年高考,全國千萬考生,本科錄取四百多萬。退回三十年,全國每年錄取大概在六十多萬,就算組成四十多萬個家庭吧,也就是說今年的本科大學生,其中父母是大學生的,只有10%,其餘的就是第一代大學生。要是算上專科生,全國95%的大學生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


米奇和米奇


遵師重教,嚴加管教,名師出高徒,古時候科考進士,現代叫大學生,每家培養出一名大學生,真是都不容易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們都有能力培養成下一代優秀的大學生,願他們都能為國家出一份力吧!



老馬和您同遊玩


放在以前,一個村能出個大學生都狀元一樣,村門口都掛紅彩,放鞭炮迎接。以前是農村有些家裡條件不允許,成分關係,能考上不一定能給讀,打工都靠拿工分的,能唸完小學就不錯,識幾個大字就很好了。現社會嗎,家裡條件經濟好,只要讀書好,想念大學,基本不難培養,家裡都支持念大學。就怕自己孩子沒出息,書不想讀,出社會混混,中途棄學,要麼自己不想念書了。現在家庭大學生都是普遍的,只有想念大學,和不想念大學的考慮了,以前想念都沒那個條件經濟讀,所以,當今大學生很多家庭觀念都變了,百分70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指那些想上大學,一個家庭出一個大學生。而是想讀和不想讀


楠溪洋洋


首先就是從思想方面來講,在我們父母的年代或許他們身邊並沒有很多的知識分子,所以相對比於現在來說,並沒有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也沒有去上學的意識。所以就會一直處在一個很平衡的狀態下生活,畢竟當時的社會還是有一技之長就可以養活一家老小的。

再者從經濟方面來講,零零後在自己的父母的那個年代,可能一個家庭要養活好多個孩子,所以沒有充足的經濟來源來讓父母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上學。

不管是出自於那種原因,可能對於零零後或者家長來說沒有經歷教育都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所以珍惜當下,珍惜我們處於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


oxygen真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講遺傳有足夠智商,講條件有父親或母親培養,講環境得天獨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