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賒刀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張寶ZHD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神秘的組織,今天咱們來介紹的一個就叫做——賒刀人。他們的成員一般都是自稱鬼谷子的傳人,但要注意,他們可不是陰謀家,而是專門的背刀客。在現實中,他們所有的成員,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人人揹著一把刀,但他們的刀並不是賣,而是賒。至於賒的具體日期,都是賒刀人自己說了算。完成這個程序之後,他們會留下預言,然後預言就會成真。

但根據歷史學家查證,最早的賒刀人記載是在宋代,當時也有人稱呼他們為卜賣。意思就是一邊占卜一邊交易的意思。而他們所賒的刀具並非是好幾米的大砍刀,也有一些農業用刀,比如鐮刀等等。所以,他們其實更加接地氣,也不乏有人冒充賒刀人的名義來做生意,或者是故弄玄虛。

其中,最玄的一件事情是,清朝光緒皇帝登基的時候,有個賒刀人就預言說,等到大米價格從九十文降到十九文的時候,他會來取回這個刀。當時,大家都認為著他糊塗了。因為大米價格從九十文跌到十九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只過了一年,大米價格就開始出現暴跌。果然,到了十九文的時候,賒刀人就出現了,於是大家紛紛將這件事情記載了下來。

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賒刀人已經沒有行走在這個社會里面了。他們到底還有哪些傳奇故事,誰也說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賒刀人的確貢獻了自己的精彩故事,的確令人大開眼界。




一顆愛美心


問:歷史上的賒刀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歷史上的賒刀人到底是不是一個組織,我不清楚,但他們可能是受人僱傭,他們回去一定有地方去領到津貼,因為他賒出去的刀很多都沒有收回,被賒者一直使用到刀不能再用了,也沒見他們回來收錢。

可能是受人僱傭出來造聲勢的。

一九九七年我門口就來了一個賒刀人,那時的切菜刀在土產門市部裡買是五塊多錢一把,他的賒價是十塊錢。記得當時的玉米收購價格是每斤六毛五,他說等玉米每斤一塊錢的時候,他來收刀錢。

玉米十好幾年才漲了三毛錢,漲到六毛五,照這樣,如果再漲到一塊,還要等十好幾年。十好幾年後他還能認識我們衚衕嗎?有可能不知搬遷到哪裡去了,於是賒了他一把刀。

直到二OO八年以後玉米才漲到了一塊錢,果然至今賒刀人也沒來收錢。

而且自從玉米漲到每斤一塊錢後到現在,玉米就沒怎麼漲過,而且還經常落價,一直又落回到前幾年的六七毛錢。

後來我想,是不是那時的某些用玉米的大戶僱傭他們出來造聲勢的?以每斤一塊錢的價格來誘惑,鼓動人們擴大玉米種植面積,使玉米長期價格廉價,玉米用戶可以長期受益也未可知。

反正玉米十好幾年後才漲到每斤一塊,而又回落,但賒刀人二十多年至今蹤影未見,根本沒有來收回他的十塊錢刀錢。


生產隊長老楊


我覺得這個組織被神話了,畢竟菜刀還是可以作為武器使用。

小時候的農村不單是菜刀可以賒,小雞苗鴨苗等等都是可以賒的。以前的農村大家都很窮,基本靠自給自足,田裡有糧,地裡有菜,手裡沒錢。一些頭腦靈活的人就趁農閒的時候發揮手藝製作幾把菜刀去農村賣,到年底再去收錢,過年了給孩子們做點新衣服。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人都很淳樸,契約精神很強,不會去賴你的賬,而且買把菜刀也花費不少,不使用不知道菜刀質量怎麼樣,用大半年沒問題年底一定付錢的。


帝元星哥


歷史上的賒刀人是什麼阻止,我也搞不清楚。但是我覺得他不是什麼組織,應該就是僅僅為了賣東西罷了。我小的時候,沒見過賒刀,但是我見過,農村有賒雞苗賒鴨苗等家禽類的。每年春天。雞鴨孵出來的時,他們就會擔著兩個裝滿雞鴨的籮筐,走村串戶賣他們的雞鴨。但是那時候的農村人有沒有現錢,他們就賒刀一樣的方法,先給農民雞鴨,然後到秋收以後來收錢。我最奇怪的是,這些人從不記賬,也不問名字,等收錢的時候,只要在村裡喊幾聲,受信譽的農民知道他們來了,都會把錢給他們。那時的人真淳樸,守信用啊。





有狗相伴的日子


早些年的時候,會有一種人挑著貨擔子走街串巷買東西的貨郎。但其實這些貨郎裡面有一些是賒刀人。所謂賒刀人是指一些人隨身帶著很多菜刀,鐮刀等廚房用具或者農用刀具,但他們不是賣刀的,他們只賒刀,而且還存在著賒出去收不回來錢的情況。在如今的社會還存在賒刀人嗎?

賒刀人是什麼組織

賒刀人自稱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鬼谷子的門徒。賒刀人這一職業最早出現在宋朝,據賒刀人始祖所說,他們都是思想家鬼谷子的門徒,但因為生活拮据所以只能依靠預言消息和人們打賭,而刀就是憑據。賒刀人大都單獨行動,看準哪裡有商機就揹著刀往哪裡去。他們有著比常人高的見識和膽識,但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主要依靠自己的見識總結出幾條自己對未來社會各個方面的判斷,比如,糧價的高低、土地的改革措施啊等等。

賒刀人為什麼不來收錢

如果賒刀人沒有回來取錢,說明賒刀人的預言出現了失誤。賒刀人選定自己賒刀的地點後,他們就會把自己的刀一把把攤開,等到人多的時候,他就說出某些預言,比如糧食的價格會漲還是會降。而刀就如同賒刀人賭注的見證一般,如果預測不對,刀不收錢,反之,賒刀人再回來取錢。如果賒刀人沒有回來取錢,那就說明他之前的預測是錯的。賒刀人是講究誠信的群體,既然預測失誤了,賒出去的刀具就輸給了人家,沒有再要回來的理。

現在還有賒刀人嗎

當今社會已經基本看不見賒刀人了。主要是由於現代交通和通訊都發達了,很少有閉塞不通消息的地方。人們想要知道什麼事情,在網上一查,或者一看電視就知道了。已經不需要賒刀人把外面的消息帶進來了。而且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一個地區的人員遷移的可能性變大。

如果賒刀人在這個村莊賒完刀,等下次回來的時候,很多當時拿刀的人都出門了,錢也難以要回來。因為以上兩種原因,賒刀人只賠不賺,不如去做點穩妥的生意賺錢。也因此現在已經基本沒有賒刀人了。


美女電工


從來沒有證據顯示賒刀人是一個組織,也沒必要把很多神秘主義的東西往上面套,其實說白了賒刀人就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賒刀這個過程是他們精算後的營銷手段,扯淡清楚並不困難。

真實存在的賒刀人

關於賒刀人這個行當吐槽機確信是真實存在過的,即使在現代也偶有出現,湊巧的是我本人在鄉村長大,童年時(80年代末)見過他們做生意。吐槽機小時候是個貓厭狗嫌的好奇孩子,追著他們跑了好幾個村子,對他們的手段還真瞭解一些。

另外在現存的文獻中也有他們的記載,刨除古代傳聞筆記類的東西,比較實錘的是1878年7月的《申報》。上面記載了咸豐年間一次長達18年的賒刀行為,又記載了浙江當時的一次賒刀操作,不過當時衙門的反應是派衙役抓那幫人。

《申報》記載咸豐年間的賒刀套路大抵是這樣的,商人找個熱鬧地方把廚刀擺在路邊表上價格,然後和路人說不收分文就可以把刀拿走,但是等米從80文一升降到18文一升可就要找拿刀的人收錢了。然而等到光緒初年米真的降到那個價錢時,賒刀人卻並沒有出現,成了當地風靡一時的傳說。

賒刀人盈利解密(一)——有賒有賣

從我小時候跟著那些賒刀人的行為來看,他們其實並不完全是玩預言對賭,那些貨物你同樣可以花錢買。只是你直接買的價格很低,而賒的價格很高。賒刀對賭這種行為在缺乏娛樂的鄉村可以很快吸引眼球,聚攏人氣,減少了遊商走街串巷的時間。

他們並不擔心太多人來賒刀,出於對神秘主義的敬畏,很少有人願意嘗試跟那玩意產生瓜葛。賒貨對賭失敗的高昂成本,也會讓愛佔便宜的人望而卻步,沒人願意花5到10倍的價格去買一些日用品。

在吐槽機的觀察中除了遊手好閒敢賴賬的二流子,基本沒人去賒那些貨物,在民風淳樸的年代,一個自然村裡的二流子是屈指可數,甚至不存在的。賒刀人賣貨的利潤足以壓過賒貨的損失,這就是很多賒刀人預言成功又沒回來收錢的主因。

賒刀人盈利解密(二)——長線收益

賒刀人的長線收益自然就是對賭成功,他們的那些預言大多是設定某種條件,很少會明確時間,這是一種典型的話術。《申報》上記載的故事就是例子,賒刀人只說米價降到18文來收錢,可沒說多長時間能降到,事實上最終達成條件用了好多年,他們自己估計也忘記了有這回事兒。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第二年米價就降到18文,賒刀人賒出去的每一把刀都會有若干倍的收益,這時候他再回來不僅有錢收,還能因預言成功產生更轟動的效應,聚攏起更多的人氣。

估計看到這很多人會問如果他們預言失敗了怎麼辦,走好多地方累積賒出去的貨物也是成本,搞不好也存在賠錢的風險吧?事實上這幫人的預言很難徹底失敗,因為他們很早就會靈活利用股神法則。

賒刀人盈利解密(三)——股神法則

前幾年網上有段段子很流行,是說人工製造股神很容易,只需要給1萬人群發短信,告訴其中5千人次日某隻股票會漲,再告訴另外5千人那隻股票會跌。答案揭曉後在預測成功那組繼續使用這個套路,幾輪下來後自然有人發現你連續預測成功,堪稱股神。

賒刀人的預言技巧其實和人造股神差不多,他在第一個村子說米漲到某價格再來收錢,到第二村子是面漲到某價格,第三個村子說油漲到某價。等感覺距離已經超出第一個村子裡村民的行動極限後,他再說米降到某價回來收錢。如此循環後,他的失敗成本已經被成功利潤分開,還是不會賠錢的。

甚至話術水平高、運輸範圍廣(比如船運)的賒刀人可以完全靠預言對賭盈利,玩兒得好了收益比半賣半賒更高。缺德點的還可以利用這套手藝詐騙,比如第一天一塊錢賣你把剪子,第二天把錢還你再10塊錢賣你個桌子,第三天還把錢還你又500塊錢賣你件古董。第四天你發現古董下邊有微波爐專用字樣後,那人再也沒回來過......


總結起來吧,賒刀人這行當說穿了沒啥神秘的,他們只是一群利用迷信營銷的商人,沒證據顯示存在什麼組織。過程中可能有一些旁門左道的組織渾水摸魚,把水攪渾後方便他們辦事傳消息。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賒刀人其實並不算是一個組織,首先他們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而且也沒有形成穩定的傳承,只能說他們是對一群比較特殊的人的統稱。



歷史上真正的賒刀人其實一般都是受人僱傭的,商業大戶一般都會僱傭一些賒刀人來幫他們宣傳推廣,因此賒刀人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作為一個謠言的散佈者,走街串巷的散佈著這個有些不真實的消息。

比如:一個糧食商人,手裡擁有者大筆的糧食,於是他們就會通過低價收購一批生活用品,例如:刀,然後安排一些人帶著這些刀走街串巷,然後給刀定下一個比較高的價格,因此農民一般都不會買。這是賒刀人就會里下一個類似賭約的東西,說到可以賒給你,得等到糧食漲到多少價格的時候,我會回來收錢。


而樸實的農民一般都會認為糧食會漲價(因為古代消息閉塞,物資都是在小範圍流通),於是他們就會守好自己的糧食,因此,糧食商人可以將自己的手裡的糧食都售賣出去了,而老百姓自己的糧食都還留在手裡。所以老百姓不賣糧食,糧食商人就少了競爭者了。

所以其實糧食是不會漲價的,這也是為什麼賒刀人最後都不會回來取刀的原因,因為賒刀人的老闆最終都是賺的。


這個歷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賒刀人,在歷史上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這些人基本上活躍於北方,在南方極為少見,很多南方地區的朋友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人,就好像“憋寶人”那樣。

賒刀人是這樣的,他們穿梭於農村之間,身上帶著菜刀或者剪刀之類的農村生活用品。但是他們這些東西不是現賣的,而是先借給你用,然後留下一個讖語。比如說等米價漲到2塊錢一斤的時候,他們就會過來收刀錢,但他們此時收到刀錢會比市場上要高出好幾倍。

這些賒刀人自稱是鬼谷子的傳人,他們都是得到鬼谷子的真傳才做這些事情。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鬼谷子在歷史上就是謎一樣的存在,到底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也未可知,而這些賒刀人拿鬼谷子旗號出來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就讓賒刀這種行為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北方流傳著賒刀人的傳說,而傳說中的賒刀人基本上以南方人為主!這一點與“憋寶人”非常相似,據一些北方地區的人傳說,以前有南方人到北方去憋寶,他們會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找到非常值錢的東西!但是這些都只是流傳於民間,具體的內幕只能是旁觀者迷,當局者清。

賒刀人是什麼組織?

從賒刀人的行為來看,他們的讖語直接與市場經濟有關,比如他們預測糧價會到多少來收刀錢,或者或者商品到了哪個價格會來收刀錢,所以他們應該與市場上的某些“大戶”有關聯。

我記得以前有個酒廠剛起步的時候,他們想要拿下一個縣城的市場,就會在當地招收一些閒散人員,每天付給他們一餐午飯錢,讓他們去縣城裡每個飯館吃飯。在飯館裡必須要點這個品牌的酒,如果有,就坐下來吃一頓;如果沒有,轉身就去下一家。沒過多久,這個品牌的酒在縣城所有飯館都有上架,市場就這樣打開了!

賒刀人的讖語與市場有直接的關係,他們是否被某個商品的大商家僱傭呢?我覺得還是有這樣的可能性存在。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賒刀人其實就是一種玩智商的一些江湖中人,傳聞中說這些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大神人鬼谷子的門生,賒刀人說白了就是一種職業買賣人,也就是說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其實賒刀人並沒有那麼神秘,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被人們傳的有些神乎其神,白給你菜刀還不收錢,而且居然還破天荒的說一些世人看作無法實現的預言,他們在來收刀錢。


匹諾曹jun


在農村,至今流傳著幾種神秘的特殊行業從業者,例如“憋寶人”、“賒刀人”等。

憋寶人我曾經寫過,而且我們村就一直流傳著寶貝被憋走的故事。

相對於憋寶人,賒刀人更為大家熟悉,因為關於他們的傳說最多。憋寶人只追尋寶貝蹤跡,寶貝並不一定哪裡都有,而賒刀人是和人打交道,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賒刀人的身影。

什麼是賒刀人?

從名字來看,賒刀人以賒賬為主,貨物所以刀剪為主,但也有鍋碗瓢盆等其他生活物品。

他們的銷售方式很奇特,賣給你東西后並不收錢(當然你給也要),而是約定一個時間他們在過來收款。這個時間並不確定,而是他們說的預言發生的時候。

賒刀人說的預言一般以某某物品會漲到什麼價格,那時他們就來收錢了。這些物品以我們身邊常見東西為主,比如糧食、豬肉、房子。

很多時候,他們的預言真的會發生,這就給賒刀人披上了一層神秘外衣。

賒刀人的淵源

傳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賒刀人的身影,傳說他們和蘇秦張儀一樣都是鬼谷子的傳人。

傳說古代他們還有一個官方名字——卜賣,靠占卜預言銷售。

傳說在1878年7月的《申報》中就有關於賒刀人的記載:咸豐年間,浙江奉化縣來了一個賒刀人,他賣刀不收錢,只說等米價從80文掉到18文時再過來收錢。眾人笑這個人該不會是傻子吧。沒想到的是,到了光緒初年米價果然降到了他說的價位,老百姓們終於開始相信賒刀人說的話。而官府也派人去捉拿此人,不過他早已不知所蹤了

賒刀人特點

傳說,這些賒刀人有幾個共同特點。

首先,他們賣的物品價格奇高,會比正常價格高几倍幾十倍。

其次,他們銷售都是賒賬。不過這也好理解,那麼高的價格現金交易的話沒人上當。

再者,他們都會留下一句預言,和顧客約定這個預言成功之時再來收款。

賒刀人真的存在嗎?

傳說中賒刀人如此神秘,那麼賒刀人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或者說真的存在嗎?

我認為,賒刀人是不存在的,而且也並不神秘。

就拿傳說中有鼻子有眼的《申報》記載來看,晚清時期,政局動盪,民生凋敝,米價應該越來越高才對,怎麼會掉價那麼多呢?

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中記載了清朝米價的變化。

咸豐年號使用時間是從1851年2月到1961年8月。按照《中國貨幣史》記載,這段時間的米價為1.7兩銀子/公石(dàn),後來十年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米價漲到了2.6兩/公石(dàn),19世紀七十年代,米價回落到1.7兩銀子,八十年代落到1.4兩銀子,到了九十年代後糧價飆升,甚至達到了4兩銀子。

從清末米價變化來看,只有比較平穩的八十年代是降價的,降價幅度也不足20%。如果《申報》報道為真的話,那米價跌了80%,你來告訴我,兵荒馬亂的糧食為什麼降價了?人們不吃了?

即使《申報》真的記載了這件事,極有可能就是類似《聊齋》一類的奇聞趣事,不可能是真實情況。今天的報紙不也是會刊登一些奇趣小說嗎?

再來說說今天的賒刀人。有人在網上言之鑿鑿的說他們那確實有類似賒刀人的銷售,這話我信,因為我就親身經歷過,不過商品不是刀,而是保健品,有枕頭、按摩儀一類的。

他們到了農村,找到一個經營場所,一般是當地大點的超市、藥房,甚至村委會。開始他不賣,讓你體驗,甚至你體驗送你雞蛋。

連續幾天之後,他開始收錢,並說這不是賣東西的錢,這是信任的錢,極少的錢讓你帶走他的東西,並且後面還會返還。

開始呢,掏錢的並不是很多。但第二天人家來了真的返錢了。之後,每天顧客要交的錢都在增加,但人們對此深信不疑。連續幾次之後,顧客要交的錢漲到了千元,一般過去體驗的人都會掏錢買,甚至拉著朋友買。

最後一次,人們交了錢,第二天再也沒有等來這夥人。

賒刀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話,玩的套路沒有這麼深,但是情況是類似的,你沒拿錢,但這錢一定有人替你拿了。

賒刀人賣的東西價格奇高,他在一個地區收回一份錢他就賺了。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天上怎麼會掉餡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