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造紙術

在我國的許多的古代文獻記載中都曾有過對“紙衣”的相關描述,“紙衣”顧名思義就是用紙做的衣服,乍聽之下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件事很不可思議,古代人用紙做衣服難道就不怕走動的時候衣服會直接破裂嗎?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樣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實的在我國古代近千年的歷史中持續上演著。

如果我們單純的認為古代人所穿的紙衣是用現代寫字畫畫的紙張做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代的紙衣是人們專門用作冬天禦寒的東西,在棉花傳入中國並廣泛種植應用之前,紙衣扮演的就是棉衣的角色,是廣大貧苦百姓的重要禦寒之物,是他們得以在嚴寒中生存保命的“法寶”,他們對於紙衣的依賴遠超乎我們現代人的想象。

一、紙衣的日常應用及使用階層

古代的紙張大多為麻制,最初並非直接取用漚好的生麻,而是經過對麻織物的廢料做一定的處理製成的,麻紙由於原料來源豐富極易獲取得到了大範圍的普及。東漢時期,蔡倫通過總結前人造紙的經驗,創造出了植物纖維造紙技術,使得紙張可以大規模的生產,其應用範圍也開始逐漸的擴大。

除了代替沉重的竹簡用於書籍的發展外,官方公文、書法、繪畫、祭祀、喪葬等日常生活都已經和紙密不可分。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早期的麻紙原料中因含有織物,具有一定的柔軟度和韌性,常用來作為絹帛衣物的內襯起到定型和保暖的作用,這可能刺激了古代人用紙來製作衣服的想法。古代的最早的紙質衣服是用來為死者做殮服的,儘管在舒適性以及結實程度上不如絹帛,但價格卻遠比絹帛便宜,再加上死人對衣服的要求也沒太大的需求,紙質殮服逐漸流行起來。

唐初,受到造紙工藝及技術水平的限制,紙仍然屬於珍稀物品,用於喪葬也是作為顯示富貴權勢的象徵,在現今對早期唐代墓室的考古挖掘中,若能出土大量的紙質陪葬品,足以說明墓穴主人生前的顯赫地位。正是因為紙在喪葬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初唐時期紙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紙在服飾方面的應用開始逐漸走向正常人的生活領域。

二、古代紙衣的應用越來越多樣化

  • 唐代造紙技術的提升以及紙衣廣泛應用的原因

自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到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中國走過了五百年的滄桑歲月,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無數的政權朝代更迭,社會混亂,人口凋敝。此時的中國普通百姓穿的大多是絲或麻織的衣物,桑麻的大量種植保證了這一時期衣物的正常供應,普通百姓的衣著壓力並不明顯。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中原王朝迎來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環境穩定,商品經濟發達,對外文化貿易交流頻繁,整個社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國富民強的景象,因此社會上的人口數量驟然增加,再加上大量的外來人口湧入唐朝,農業作物的產量僅僅能滿足正常的糧食供應,人們穿衣的壓力不斷變大。

而造紙術在經歷了五百年的發展與完善後,製造技術日臻成熟,使得紙張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觸感更加的平順柔滑。再加上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商貿往來的增加,文學藝術的興盛,佛教的大肆傳播,無論是文學抄錄、書法繪畫還是記賬印刷都離不開紙張,因此

刺激了紙張需求量的快速增長以及造紙技術的迅速提升。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古代“紙衣”

由於紙的原料本身就是織物,在人們缺少衣被的情況下,用紙來製作衣服的想法開始萌發並逐漸為世人所接受,所製造出的紙衣的確也起到了抵擋風寒的作用,並且可以像帛絹所織的衣服一樣洗滌修補。自此以後紙衣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飾,

並延伸出諸如紙帽、紙甲、紙帳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朝中期爆發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經濟一落千丈,再加上官員的腐敗貪汙以及對貧民百姓的橫徵暴斂導致廣大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人們在無力購買布衣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相對廉價的紙衣,這也使得紙衣在唐朝中後期的民間社會得到了大量的普及。除此之外唐朝佛教的興盛也是促使紙衣能夠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佛教僧侶認為絲帛所做的布衣需要殺蠶取絲,此乃傷害生靈之舉,與佛家講究的禁止殺生的思想相違背,因此唐朝的僧侶大多選擇穿著由桑麻製作的紙衣,再加上唐代紙衣製作工藝的不斷提高,在厚度以及透氣性等方面的不斷完善,紙衣逐漸成為唐代服飾種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宋代紙衣製造技術的成熟及其廣泛應用

唐宋兩大王朝交替的過程中,

中國曾短暫的經歷過一段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因為戰亂的頻繁,導致普通百姓的生活長期處於水深火熱、流離失所的狀態,社會環境的動盪再加上當時極端天氣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導致了農業生產的衰退,桑麻的產量減少,人們迫不得已之下只能靠紙衣遮風避體。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古代造紙

到了宋朝,儘管社會平穩,商品經濟發展到了我國曆史的巔峰狀態,但由於朝廷並不反對土地的兼併,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愈演愈烈,普通民眾的生活依舊困苦不堪,但紙衣製造的經驗更加豐富,修補的技術愈發精湛,因此民間延續了唐朝以來穿著紙衣的風潮。宋代人們穿著紙衣的現象非常普遍,還創新出不少的紙衣製造工藝

《文房四譜·紙譜》記載:“亦嘗聞造紙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兩煮之。不爾,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恆灑乳香水,令熱熟陰乾,用箭幹橫卷而順蹙之。然患其補綴繁碎,今黔歙中,有人造紙衣段可如大門闔許。近士大夫徵行亦有衣之,蓋利其拒風於凝冱之際焉”。

用這種工藝製造出的紙衣無論是在柔韌性還是舒適性上較以往的紙衣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僅在中下層平民中十分流行,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對紙衣也是趨之若鶩。

宋代紙衣因具有潔白輕軟,微皺如波的特點

,非常適合彰顯士大夫階級清白高雅的品格,所以宋代的文人墨客對於紙衣的讚賞不吝筆墨。但紙衣也有高低優劣之分,陸游的《庵中雜書》中記載:“紙被無聲白似雲”說的是上等的紙衣色澤潔白如雲,而且像布衣一樣輕柔舒適,而次等的紙衣就像李曾伯在《用韻答紙衾簡雲巖》中描述的:“欹枕猶存舒捲聲,覆寒時與寢衣更。價廉功倍人人燠,一副春風造化成”,轉動時會產生類似翻書的聲音,但這樣的紙衣卻因為廉價保暖而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 元明清時期紙衣盛極而衰

唐宋時期紙衣在社會各階級中的受歡迎程度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中無出其右者,但宋代以後儘管承襲前朝的餘波,紙衣在社會上仍然出現,但也逐漸開始淡出歷史的舞臺,因為棉花的出現打破了絲麻絹帛織品對服飾的壟斷。早在宋朝時期棉花便經由古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從外邦傳到了中原,但直到元朝,朝廷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棉衣在舒適性與透氣性上都不是紙衣可比擬的,自此以後棉紡織品逐步代替絲麻織物成為了服飾的主要原料,而比絲麻衣物還不如紙衣自然再難重現以往的輝煌。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立國之後大力推行種植棉花的國策,使得百姓手中積存了大量的棉花,棉衣成了社會上最普遍的禦寒衣物,這對於繁盛了幾百年的紙衣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但棉花的種植也受到地域性的影響,在產棉量低的地區,紙衣仍然得到了延續。

而由紙衣發展出的紙甲作為明朝重要的軍需物資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武備志》中記載:“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明朝東南沿海的抗倭軍士大量使用紙甲代替鐵甲,只因紙甲非常適合南方潮溼的天氣不會生鏽,且能良好的抵禦敵人火銃的殺傷,故而成為了明朝南方將士的必備物資。

到了清朝,紙衣的加工技藝仍舊在發展,但這一時期的紙衣已經不再作為常用的普通衣物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內,而是作為一種服裝史上的文化傳承在特定的圈子內保留了下來,儘管現代紙衣在中國已經非常少見,但紙衣文化經日本遣唐使的傳播在日本生根發芽並延續至今。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象

三、總結

紙衣作為我國特有服飾的一種,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它從產生到興盛與古代造紙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它的由盛轉衰又跟紡織物原材料的轉變密不可分。它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是我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造紙技術的輝煌歷程。紙衣的出現解決了中國古代貧民百姓衣不蔽體、忍凍挨淋的難題,儘管因為棉衣的出現黯然退出歷史的舞臺,但仍舊在中國的服裝藝術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要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併發揚光大,使其能夠永久的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中國造紙史》

2、《唐宋時期的紙質服裝》

3、《中國古代造紙印刷工藝中的紡織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